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 > 地图 >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2024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栏目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热门栏目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推荐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

(共 3007 篇)

  • 1、 读《晚清重臣曾国藩》有感

    晚清重臣曾国藩毅力

    晚清的一个晚上,在湖南的曾家老宅里,只有一间屋子还亮着灯。一个贼在这个屋子的房梁上站着,他是今天下午来到这里的,他本想晚上下来偷点东西,可是他看见下面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儿一直没有睡觉,他在背书,背的什么书呢?《岳阳楼记》现在的中学课本上也有这篇古文,不算太难背。那个贼认为富二代一般学习都不太用功,小男孩应该学一会儿就去睡觉了,但这个小男孩很有毅力,可是他有点笨,总是背的磕磕绊绊,到了深夜,他还没有背会。那个贼很困,想:这个笨小子一时半会也背不会,我先睡一会吧。想着想着,他就在房梁上睡着了。

    天刚蒙蒙亮,贼睡醒了看见那个小男孩还在背书,快气死了,在这个房梁上呆了一晚上还什么也没偷到。他跳了下来。小男孩见上面跳下来一个人,先是一愣,然后十分害怕,连话也不敢说。那贼说:你这个笨小子,这有什么难背的?,我听你读了一晚上都背会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说着,他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拿起书重重的砸在了小男孩的身上,头也不回的走了。他被小男孩气的连偷东西的心情都没有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但他有毅力,总和自己叫真,背不会书就不能睡觉,考不上举人接着考,直到成功为止。他正是凭借这一点,从最小的七品官做起,慢慢努力往上升官,最后终于成了晚清第一大重臣。[/duhougan/

    【1】 【2】

  • 2、 阅读晚清重臣《曾国藩》读书笔记1000字

    阅读晚清重臣《曾国藩》读书笔记1000字:

    内容简介:“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的一生,成功显赫到了顶点极处,争议复杂也是千古未有。

    自湖南起兵后,曾国藩的湘军屡战屡败,两次投江自尽,数度立下遗嘱,更曾在困境绝望中弃官回乡。

    然而,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曾国藩,认准了一个“挺”字,凭借极度的自省和坚忍,硬是挺到了太平军内讧的战局转折点。攻下南京后,曾氏家族手握重兵。当此之时,曾国藩显赫至极,然而,曾国藩成功后做的首件事,是与一直在暗中支持他的京中权贵肃顺断绝了交往,在肃顺政变失败后没有留下一点把柄;而攻灭太平天国的次月,曾国藩便主动上折提出裁撤湘军,并且果断实行,终于使得曾国藩成为史上既功高盖主又保全自己的极少数人物之一。

    有次和朋友闲谈,聊到子女教育问题,就推荐了曾国藩家训这本书,对曾国藩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由于教科书给予的清朝落后、腐败、割土求安等的影响,始终不太喜欢跟清朝有关的所有,不愿去了解那段尽是屈辱的历史,不过曾国藩却改变了我这样的想法,觉得我之前的想法太可笑。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清朝的末期,以曾国藩的事迹为主线,迁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不同层次不同阶级的人的认知状态以及一些富有时代感的社会风气。但我感兴趣的还是曾国藩这个人。

    曾国藩前期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读书人,满脑子都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加之仕途顺利,想的便是成为国家宰相,位极人臣,光宗耀祖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他跟我在书里“认识”的所有了不起的人都不一样,年轻时的曾国藩也有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诸多的缺点。

    但他的优点是平常人所无法企及的——一旦定下目标,不成功不罢休。

    他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只要定下目标便要奋力实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到底,期间不断的反思、自省、学习,戒掉一个又一个毛病,一个又一个的陋习,到死之前还在自责没能改掉爱下棋的毛病(认为太耗费时间)。

    此人严于律己,善于思考,懂做人、识人、用人。

    他总能真心的思考别人的批评,认真的自省、反思,恪守严格的规则,将修身“自我教育”践行一生,不仅育自己、育家人、育儿女、育弟弟妹妹,读书笔记还育族人,他的《曾国藩家训》被推崇度认同度很高,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了不起的人都对此家训推崇异常。我感受最深的也是他的“自我教育”,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烦恼、诱惑、绝望、过错等等,不管何时总要守

  • 3、 《晚清有个曾国藩》的读后感

    轻轻的合上了书本,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哎!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也随着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并且在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那颗原本稚幼的心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内心仿佛也经过了一场浩瀚的洗礼,人也不由的成长了许多,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阵对这位晚清老人——曾国藩的敬畏之情。

    1811年12月16日,一个小孩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偏僻小山村里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为晚清做出巨大贡献,并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起义的晚清第一人——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还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他一生对自己苛刻无比,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一直试图不断超越自己,一直在挑战自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绚丽多彩的历史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不灭的一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曾国藩,让世人去评判,去议论。他是那样出众,那样独特,他始终都在做着一个真正的自己,从不去刻意模仿别人,他只是他!也正是他,为晚清付出了一切。

    所以,客观的说,没有他——曾国藩,也可能就没有洪秀全起义后的晚清了,是他带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挽救了后来的晚清,他当之无愧为晚清第一人。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曾国藩的一生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科举考试也还是考了三次才考上的,可他并没有放弃,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他并没有像某些人一样一蹶不振,而是回家继续学习,终于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就放弃了,回家老老实实的做一为农民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了。再者说,曾国藩在率领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屡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曾多次面临险境,可他于别人不同,他顽强,他不屈。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打败了洪秀全,剿灭了太平军。他这种精神,怎么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曾国藩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伟大的精神用在学习上,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呀!

    曾国藩,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榜样!

  • 4、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

    cogitoergosum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

    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

  • 5、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2020,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

  • 6、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

  • 7、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在晚年时,国难临头时,曾国藩一心想挽救国家,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业,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组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会

  • 8、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00字(3)篇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何以救国 唯有发展

                       读《从晚清到民国》

    每个人读的书不同,都有契机在里面。一直都很好奇华夏五千年历史,何以到了清朝,尤其是十九世纪末期,回眼望去,满目疮痍,遍地凄凉。最后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一个王朝的结束。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大约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内忧外患。

    当时的清王朝,所面临的外患,已不单单是清朝紧邻的几个外患了,更有自远方来的西方诸国,为着谋求自己的利益,愣生生要打开清朝大门,打不开,便是坚船利炮。而当时的内患,说来可笑。一群不知基督教为何物的缕试不爽的书生,扯着基督教的大旗,忽悠了一众未曾开化的山民,闹将起来,成立了太平天国,并也把清政府闹得人心惶惶。一叹当时的清府之外强中干,二叹普通人的蒙昧无知。而且这种集体蒙昧,失智的情况,再上个世纪依然在上演。

    凡事的利弊,都像硬币的两面。在此种焦灼中,催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其中做的风生水起的,当属李鸿章一手缔造的北洋水师-中国海军的雏形。但最终,军队,人终都成了中国官场争斗的牺牲品。落到最后,没有钱更新装备,好好的海军,成了清朝贵族捞肥缺的绝佳场所。

    恨吗?恨。恨谁呢?恨慈禧,恨她的满清皇亲贵戚?

    恨不起。人家是家天下。随着战败,外国猎强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在他们眼中,中国就好似一只富得流油的老母鸡,在列强环伺中,慈禧担心的依然是她的权利。而此时的儿皇帝,终于意识到,中国需要变法以自强了。事实上,洋务派,一直走在自强的前列,不过是以实业自强,而政治维新,必须是皇帝意识到。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耿耿的康有为,自以为胸怀中西,心怀天下,却在现实中不知转寰,高傲自大。把一手好牌,愣生生地打烂了。戊戌变法,以六君子的赴死而落下帷幕。

    慈禧的另一政策,借义和团与洋人抗衡,妇人当国,毁n代。更何况是要应付当时正野蛮生长的西方诸国,以一个妇人的那点可怜的见识,可悲的追求,只剩撒泼打滚的份儿了。然而,就是于此绝经中,还有生的机会。在辛丑年,清政府在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的努力下,清政府只赔了猎强银两,并未割地。这还要感谢英美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且慢,在外交圈内,你真的要感谢谁吗?就像之前有人提到,抗日战争中,我们要感谢美国,他们帮助了我们,训练我们的空军。如果看过无问西东,相信你对其中的王力宏去当飞行员的片段还有印象吧!但是,事实的真相,永远都不是

  • 9、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一)

    看完曾国藩《黑雨》,曾国藩死时黑雨滂沱,结果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是该写篇书评。

    其实在看曾书之前,我对这个历史任务的了解只有历史书上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军,以及创办安庆军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家书》,还记得初中的那位女历史老师上课时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还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强权,所以《血祭》着实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后,当我连续看完这三本书时,才知道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真是着实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几乎没有儿女私情,这点与二月河大相径庭。

    二月河的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有趣味,那种君臣关系让人崇拜。成功多于失败,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但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却是败多于成,他的人生坎坷异常。我觉得曾有点象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较为正统、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长式。但雍正身边的人才较多,切人心所向。曾国藩身边虽然也是人才济济,却是各自打算盘,虽有极少数与曾一条心,切崇拜其为人,如彭玉麟。这毕竟是臣与君的分别。

    觉得黑特别适合曾国藩,这部书的书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学,然后经陈广敷点醒,予以庄老处世《道德经》、《南华经》。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无论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况是在满人当朝的汉大员身上。因此当剪灭长毛后,曾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办理津案,使他留下骂名;镇压太平天国又使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称辩他的利弊。美名有之,骂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变得晦暗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但他是一个忠于主上的大吏,这倒是最贴切的称谓。另外他的联及家书,还有书法也流传下来,翰林苑学士之名还是有实。

    康福本来我很看好,不知为什么,我非常欣赏在大人物身边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仆,如二月河傅恒的家仆、康熙身边的臣子,故康福与曾之间的误会到死未解,我很为之遗憾。

    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这里我还是喜欢彭玉麟,是个奇男子。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二)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的叙述从曾国藩的老母病故,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开始。当时, 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国叛军正在攻打长沙城(不过后来

  • 10、 《曾国藩》读后感集锦

    《曾国藩》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汲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化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内心也会备受感动。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写下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篇2)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

  • 2019-11-16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3-05-09

  • 2019-10-22

  • 2019-09-2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7

  • 2019-09-30

  • 2019-11-16

  • 2019-11-06

  • 2022-06-2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7

  • 2023-03-16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22-06-02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4

  • 2019-10-24

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2024晚清重臣曾国藩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