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 > 地图 >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2024教养的证据读后感范文大全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推荐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

(共 1502 篇)

  • 1、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 2、 《爱的证据》读后感:父爱沉甸甸
    父爱沉甸甸 ——《爱的证据》读后 孙道荣先生所写《爱的证据》一文,使我常常想起我所得到的父爱。现在,我忍不住想与你一起赏析回味其中的一个内容—— 一个解说员把一群年轻人带到野生动物园参观。忽然跑过来两只狮子。解说员指着两只一样大小,一样彪悍,一样威风凛凛的狮子问大家:这是一对父子,你们能够分辨出,哪只是爸爸,哪只是儿子吗?看到大家确是无法辨别,解说员拿起一块牛肉仍了过去。两只狮子同时嗅到了牛肉的腥味,同时扑向空中,去争夺那块牛肉。一只狮子咬住了那块牛肉,可是,还没等它站稳脚跟享用,另一只雄狮就发出了凶猛的吼声,凌厉地从它的口中夺下了牛肉,并威胁性地竖起了全身鬃毛,毫不客气地赶走了同伴。被赶走的狮子,只能很不服气地站在一边。 ——现在,你能够指认狮爸爸和它的儿子了吗?在这里,我又忍不住要提醒你,如果按常理出牌,那么,你一准一猜一个错!因为,一般人会认为后面那只看起来凶悍而蛮不讲理的狮子肯定是儿子。可事实恰恰相反!对于狮爸爸那种有悖常理的做法,解说员说:“……其实,那也是一种爱啊!” 这种近乎残忍的行为,也配称为爱吗?触景生情,我禁不住要重新审视我身受的一段父爱经历了。 父亲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技术员,算是个工人;解决我们一家人口粮的两亩责任田,从种到收都是他忙里偷空侍弄,因此,他又是个农民。记忆中,一年三百六十多天,父亲不是在厂里上班,就是在地里干活。 不过,你要真以为我父亲只会埋头干活,那就错了。他管起我们姐弟来,办法可多,理由可足了。我羡慕我的同学们,在双休日里可以惬意地睡懒觉,可以各处玩,可以尽情地看电视。可是我呢,父亲说,双休日你们休息,我和你妈却要照常上班,因为我们厂不是国家企业,要干一天才能拿一天工资。所以,双休日你要按时做中饭晚饭,要洗衣,要督促弟弟做作业。我不想说,完成父亲指派的任务要花多少时间。我只是想说,家里唯一有电视机的房间,双休日的大白天永远是房门紧锁,而那钥匙就在父亲的皮带上拴着。我和弟弟多少次抚摸着房门,无奈地想,天底下有这样爱子女的父亲吗?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的许多同学都成天钻在开着冷气的房间里看电视。可是,有一天父亲下班回家,竟要逼着我跟着他到水稻田里拔草。他说:“前些天出差,耽误了用除草醚的时间,要是再不拔草,肯定要草荒,明年的口粮就没了。你也去体会一下,读书和种田,究竟哪个更艰苦些。”那些天,火辣辣的太阳把田野烤得像蒸笼一样,稻田里
  • 3、 《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杨卓茹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类一直在向前走,每一天都有自己生命的一条路。路,越来越多,纵横交错,像一张永远也织不完的网,静默的解构着大地上的草木与风物,而当生命之旅到达终站的时候,谁又能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去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去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做一个临时告别。就算有一天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连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可回忆不会欺人,那不是证据吗?但是,留下什么就真的那么重要吗?落日用尽全力,掏空自己的所有金黄,就像一个暖瓶,打碎自己的胆,释放自己的热,不怕烫伤自己,只为捂热接下来的黑夜。它什么都没留下.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全部真实,谁还能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谁都不能。可能一个人就这样被人吹老了,它逐渐穿过一个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白头,吹干了皮肤留下皱纹,最后吹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这时候风又指明了另一个去处。它哪里就吹完了呢?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你知道它不会停,可你能证明它真实吗?你的白头,你的皱纹,能给它定罪吗?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即使它们真的存在过,那等到一切都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是否变得毫无意义,有时你会感到,经历的一切像风一样转瞬即逝。可不一样的是,风一辈子都不会平静,它究竟还不肯被驯服,它是嚣张跋扈的。而你在这短短数十载的时光中却是无力的,还是将那些无人知晓的郁结和悲伤赠予它,嘱托它替你送给远方,从此往事葬与清风,那些就不要留下证据。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再去联想过往那些碎片化的记忆,心上不知怎的有被猫尾轻轻扫过的微痒酥麻感,心从未如这一刻般洞若观火,明晰且淡然。“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五千多个日夜曾在我血管里燎原的萤火,早就如鸦羽落地般冷却,不需要谁去见证曾在你心中汹涌的惊涛骇浪,其实也没有东西可留下。日久且长,但愿你所经历的大起大落能为你还没走完的路作一些警醒才好。 风不大,夕阳正好,而我心中那团火还在烧,熏得夕阳的颜色灰澄,似久置的柑橘,我能听到它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细碎的声音,像下雨。 恍然间,仿佛已是过了一生一世。 附原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
  • 4、 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有感
    我真实地活过 ——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有感 魏幸悦 “有一天会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让我颇有感触的一句话。 物质是运动的,当我们褪去青涩面貌,当高跟鞋代替了运动鞋,当我们脱下校服换上婚纱时,蓦然回首,原来曾经所拥有的所有美好都变成了虚无的记忆。我是真的高兴过、哭泣过、受伤过、爱过恨过、努力过吗?我真实地活过吗? 我是真实地活过。即使一切都面目全非,将行消失,但我还有证明自己活过的神奇宝箱——日记本。这神奇的宝箱里装满了我犯过的错误,我的喜怒哀乐,我认为美好的瞬间,它们就像七彩水晶一样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当夜幕降临之时,窗外的点点繁星会陪我一同翻开日记本,我们一起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暖。感谢自己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成长过程,这让我看到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女孩一步步走向成熟,更能让我相信过去。 也许沙发会变、衣柜会变、连那软绵绵的大床也会变,但日记本中书写下的在沙发上、衣柜里、大床上的记忆是不会变的。人会变,变好或者变坏,但日记总能给予我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的机会,这样我也不至于忘掉初心。也只有在写日记的时刻,我能够摘下面具,让疲惫的心灵休息…… 我真实地存在过,我也会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当我变成了老婆婆,我可以在那暖洋洋的阳光下手捧日记本,回味自己的年少轻狂;当我永远地睡去,就将我那一沓日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这变化无穷的世界吧!去证明自己是真实的活过。 附:原文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钁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 5、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之教养

    这个世界上有教养的人,在没有相同教养的社会里,反而得不到尊重。一个横蛮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这真是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三毛

    良好教养的顶点与其说表现在不与人争,不如说表现在热心助人。

    理查德斯蒂尔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汉斯格里美尔斯豪森

    修养的本质如同人的性格,最终还是归结到道德情操这个问题上。

    爱默生

    优良的品性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托这品性的是良好的教养。

    洛克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

    马阿诺德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

    王尔德

    谁对待路人能像对待嘉宾那样彬彬有礼,谁就是世界公民。

    培根

    罗曼罗兰

  • 6、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撰写的教养的迷思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点,即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哈里斯认为,人的社会化、人格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不是由父母决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同僚团体所决定的。孩子与同僚团体共享的世界是塑他行为和性格的地方,同僚团体决定了他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人。

    哈里斯同时认为:第一,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塑造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力。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之所以与父母相似,是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他们的基因。第二,子女社会化以及人格塑造的过程是在家庭以外的经验中,也就是在他们与同僚共处的环境中完成的。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之所以倾向于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因为基本倾向这么做。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基因是跟着你。但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行为模式,只有与他们在一起时才有用处,孩子没有必要将旧的行为模式带到新的社会情景中,他们完全可以顺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孩子的成长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基因如何影响青少年去选择不同类型的同僚团体?基因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智力、天赋等,如果基因让孩子比较聪明,他就比较可能加入知识导向的同僚团体。攻击性的少年通常和那些爱冒险寻求刺激的人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这种人格特质是由基因的成分在里面的,所以当孩子去寻找跟他一样的人做朋友时,他其实是在寻找跟他相似的基因的人。离婚父母的孩子比较可能离婚,完全是在于遗传,而不是在于他们童年的家。虽然人格有一部分是遗传的,文化却不能遗传。态度、信仰、知识和技术都是文化一部分,可是都不能靠着基因把它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文化正常传递的方式是,从父母的同僚团体到孩子的同僚团体,不是从父母到子女而是从团体到团体。孩子认同他们的同僚团体,并依他们团体的常态行为来修剪自己的行为。

    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同僚团体的影响。像一个外国移民孩子大多数比父母更快的熟练使用当地的语言,发音和言谈举止很快被当地孩子同化,而并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终生带口音,甚至终身都无法学会使用当地语言。一个底层社会的家庭孩子搬到中产阶级社区去住时,这家的孩子自然就变得跟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因为学校中每一个人都这样时,孩子就有附和大家的压力,他们自己就有动机想要变得跟其他的同学一样。

    几点启迪:

    不管是传统认为的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还是哈里斯认为的孩子的同僚团体决定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其实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种假

  • 7、 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

    推荐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点评《今生今世的证据》谁的作品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读后感今生今世的证据(课文鉴赏)《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 8、 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有感_中学读后感800字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类一直在向前走,每一天都有自己生命的一条路。路,越来越多,纵横交错,像一张永远也织不完的网,静默的解构着大地上的草木与风物,而当生命之旅到达终站的时候,谁又能留下今生今世的证据?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去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去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做一个临时告别。就算有一天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连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可回忆不会欺人,那不是证据吗?但是,留下什么就真的那么重要吗?落日用尽全力,掏空自己的所有金黄,就像一个暖瓶,打碎自己的胆,释放自己的热,不怕烫伤自己,只为捂热接下来的黑夜。它什么都没留下。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全部真实,谁还能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谁都不能。可能一个人就这样被人吹老了,它逐渐穿过一个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白头,吹干了皮肤留下皱纹,最后吹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这时候风又指明了另一个去处。它哪里就吹完了呢?平静的时候,夜晚黄昏,往往有几声低吁,像安命的老人,无可奈何的叹息。你知道它不会停,可你能证明它真实吗?你的白头,你的皱纹,能给它定罪吗?

    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即使它们真的存在过,那等到一切都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是否变得毫无意义,有时你会感到,经历的一切像风一样转瞬即逝。可不一样的是,风一辈子都不会平静,它究竟还不肯被驯服,它是嚣张跋扈的。而你在这短短数十载的时光中却是无力的,还是将那些无人知晓的郁结和悲伤赠予它,嘱托它替你送给远方,从此往事葬与清风,那些就不要留下证据。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再去联想过往那些碎片化的记忆,心上不知怎的有被猫尾轻轻扫过的微痒酥麻感,心从未如这一刻般洞若观火,明晰且淡然。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五千多个日夜曾在我血管里燎原的萤火,早就如鸦羽落地般冷却,不需要谁去见证曾在你心中汹涌的惊涛骇浪,其实也没有东西可留下。日久且长,但愿你所经历的大起大落能为你还没走完的路作一些警醒才好。

    风不大,夕阳正好,而我心中那团火还在烧,熏得夕阳的颜色灰澄,似久置的柑橘,我能听到它落在每一寸土地上细碎的声音,像下雨。

    恍然间,仿佛已是过了一生一世。

  • 9、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1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初级情绪》

    情绪情绪除了可以分类,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人家把它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是对重要事件的评价,评价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维,并让身体做好行为准备。

    这种初级情绪不一定是语言的表达,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回应时的时机语气,都在感知并传递初级情绪。我们所说的沟通之前先链接,链接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初级情绪。如果彼此之间的初级情绪一直,我们就会产生共鸣,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

  • 10、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教养的迷思》,又是一本颠覆常见教育理念的书籍,在当今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本书的作者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个体家庭延伸出来,将目光投向了孩子成长所不能离开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

    来看看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这问题一般人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会呀。真的是如此吗?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说一个人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教养出了问题。是真的吗?这些说法有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还是只是假说臆测,或是个案观察后研究者自己的推论?

    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以科学的研究态度,将一个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拆开来看它的基本假设成不成立,究竟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不因为别人都相信便不去检验这个假设成不成立。

    这是本非常精采的书,博征旁引,作者举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是从来没有想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也让我们看到,同一个现象,理论不同时会有这么不同的解释。如译者( 洪兰教授, 阳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会科学的人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很少去考虑基因的角色,应该先把基因遗传的因素分离出来再去看环境教养的影响才有意义,而且过去大多数教养假设的研究没有分辨直接和间接的遗传效应( 直接遗传效应指身高、体重、外貌、先天气质…;而间接的遗传效应: 如外貌美丽的孩子较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的羡慕,而胆怯的孩子较容易引起母亲的保护、手足的调侃、同辈的捉弄等不同的效应)。直接与间接两种基因遗传因素会同时并加重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

    在我们生活周遭很常见的: 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姊妹,并没有比在不同家庭长大的人更相似。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说着原来自己本国的语言,而他们小孩如果在12岁以前就跟着移民,可以发现他们的语言、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国家的小孩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不同了,读书笔记.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学家让他的小孩和同龄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抚养长大,虽然同时以人类的方式教养他们,结果发现是她的小孩越来越像黑猩猩的行为,而提早将黑猩猩送回动物园( 因为与人类同龄的黑猩猩在智力发展速度上较人类的小孩快, 所以有带领作用)。作者指出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模仿大人,因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孩。在孩子的社会化分类中基本上大人与

  • 2019-09-22

  • 2019-10-28

  • 2023-03-19

  • 2022-02-22

  • 2023-06-11

  • 2019-09-23

  • 2021-09-07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2-09-22

  • 2019-09-20

  • 2021-09-11

  • 2021-10-01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02

  • 2019-09-20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
教养的证据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教养的证据读后感,教养的证据读后感大全,教养的证据读后感2024,更多教养的证据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