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 > 地图 >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2024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范文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推荐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

(共 4414 篇)

  • 1、 缺失的一角读后感

    缺失的一角读后感一:《缺失的一角》读后感

    (1147字)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这是一本线条最少的讲关于缺陷和满足的绘本。书中主要讲一个圆缺失了一角,他对自己很不满,就决定踏上路途去寻找那缺失的一角。途中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找到了那缺失的一角。可圆最后又从容地把那一角拿了下来,因为它发现有了这一角,生活却再也没有歌声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不是完整的。每一个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是被上帝划过一刀而缺失了自己的一角,正是这种缺陷才让我们有了激一情和动力去努力?去探索,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那一角。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残酷的遇境让我们变得更加卑谦,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这个缺失,我们就不应该抱怨太多的不满,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大限度地去弥补缺憾。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不正是这个圆吗?来到人世那刻,便一直苦苦的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一角,而这一角你却不知它是怎样的,只是一味地劳碌,盲目的追求。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总是想象着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就像这圆一样,总以为找到了缺失的一角,自己便会完美无缺。但是当你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时那般美好。是啊,我们都一直在得与舍之间徘徊,久久挥之不去,只知道拼命地爬上山巅,却不知道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其实未必山巅的景色就是最美的。

    诚如我们的学习,并不是只有考到一百,获了百万大奖才是幸福的,我觉得更幸福的应该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有失败,有成功,有批评,有鼓励。这值得回味的学习生活才是最美的风景:课间和朋友津津有味地玩花线板,和朋友比赛赛跑,和朋友在课余去校园的秘密基地抓昆虫、藏“宝物”,课堂上数学老师表扬我的作业做得又对又好,语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我喜不自禁。但也免不了因自己犯了错误而被老师严厉批评,同学之间因“芝麻小事”闹不和。

    生命的可能,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是努力的空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对自己的“不能”释怀,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我也不例外,我记得以前对自己的缺点一直不敢去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和逃脱。也只是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才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去面对的,于是,在不得已中也学会了一点点的去正视,正视自己生活中每一个或喜或悲的日子。但是绝对还没有达到能坦然承认缺陷的状态,我只是会努力在有缺陷

  • 2、 《缺失色彩的童年》读后感

    人们总说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幸福,是温室里的一朵小花,吃穿不愁,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只要要求合理爸爸妈妈就会尽量满足,但扪心自问:我们幸福吗?我心里就如翻滚的浪潮久久不能平静,我陷入了沉思

    文中的作者怀念童年时的两种游戏拍洋画、打弹子,可是作者遗憾地发现这种游戏已销声匿迹。虽然这些游戏简单,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看了这篇文章我很羡慕作者。那些洋画、弹子虽然很廉价,玩起来却那么带劲,让人意想不到。现在的玩具虽然很贵,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上千元,遥控赛车、悠悠球、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高达瓶装玩具买回来玩几天新鲜劲一过,就把它弃之一边,这样是多么浪费。传统的游戏如陀螺、铁环都是自己制作的,动手又动脑。而现在的玩具眼花缭乱、花样繁多,对开发智力帮助并不大。特别是电子游戏,危害视力,而且容易上瘾,一旦沉迷其中,就无法自拔。

    不仅仅是作者小时候玩的玩具让我们羡慕,更让我羡慕的是作者小时候有那么多玩的时间。文中写道:放学后,放下书包,从下午时分一直到傍晚,才在大人的呼唤声,不舍的结束游戏。虽然玩得土头土脑,但令我十分向往。能有这么多的时间用于玩耍,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瞧瞧我们先自爱这些学生整日埋头于作业之中,做完课堂作业,还有家庭作业。做完了家庭作业,还有爸爸妈妈布置的作业。好不容易盼来了双休日或是假期,像大腕明星走穴赶场似的,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忙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了。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点时候真希望我是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我们哪可以喝小伙伴一起玩?即使有一点时间也都呆在家里独自地玩耍,缺少了很多很多的小伙伴合作与沟通的机会。

  • 3、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 4、 教养的芬芳作文

    说到写作文,真是让人烦恼不已,经常写作文可以增强对发生的事情的表达能力。要写好作文,平时积累写作素材必不可少,怎样把作文写得又好又快?根据您的要求,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整理了《教养的芬芳作文》,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养的芬芳作文 篇1

    第一次品味到教养的芬芳,是在我中学快毕业的时候。那天,我随拥挤的人流钻进了一辆公共汽车,在车上向里攒动的时候,踩了一个人的脚,我还来不及说对不起,身后传来一个温文少女的声音:先生,我把你的脚踩了。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回头一笑,少女那清纯的气息和教养的芬芳使我如醍醐灌顶。

    我一直将教养理解成很正统的表现,这两次际遇却使我感受到诙谐更接近教养的本意,也使教养更芬芳袭人。

    有一次,我去见过一位来远来的朋友,乘电梯下到一楼的时候,电梯里的五个人正在往外走,电梯外的几位同胞便急不可待地往里渗透,唯一站在旁边等里面的都出来后才进去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外宾。我无意糟蹋我的同胞,我也不喜欢外国人身上那股刺鼻的香水味,但我却欣赏那个老外的教养的芬芳。

    少妇心满意足地走了,围观的一伙人也悻悻地散去。而那个外国朋友并未将草编工艺品塞进他们的旅行包,却微笑着将草编一个个地送给了他们所遇到的、用好奇的目光看他们的儿童。

    与一此刻意的或道貌岸然的所谓教养相比,这些不经意间的举止是教养的上品,是教养的极至,芬芳得沁人心脾。

    教养的芬芳作文 篇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教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教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亦是教养。

    一路走来,你我在感知教养的气息中游刃穿梭,教养是人性的心灵探测器,而这朵最质朴、最平凡、最婀娜的花朵就绽放在心灵交汇处,芳香四溢。

    教养是凌空悬挂的一缕薄烟。有人说,只有在感性与真知中,人的教养才会散发出她无穷的魅力。云卷云舒的安闲自适冷漠不了不易觉察的轻烟,尽管他们在载歌载舞却没有发觉管弦的奏鸣。一只迷失的雏鸟在无助的摸索,一群大雁风尘而过,携带着这只脆弱的生命遨游,感知她的落寞与惶恐,于是这缕失意的烟雾迸发了她澎湃的活力,整个天空浸染一片超脱与舒畅。

    教养是山涧涌动的一泓清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处事原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自我勉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的自我调节……而他们在尘世的冗杂喧嚣中以个人的人格

  • 5、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

    能够读完这本书是因为它推翻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迅速的找到佐证的生活实例来支持书中的观点。或许,它还能让现在的家长适当的减少焦虑。孩子学好还是学坏,不是家长做给他看就可以,社会大环境、学校和社区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给社会制造麻烦,让孩子生活的大环境、小环境更适合他的健康成长。

    全书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人格发展除了基因的影响因素外,同时会受到同龄人,特别是学校、社区同龄人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少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很惊讶吧,当心理咨询师、朋友、同事和你提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你深信不疑。咨询师的解释合乎逻辑,朋友、同事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基因的遗传带来的影响哦。

    全书没有太多的有效数据和实验分析,作者通过观察并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如:移民家庭孩子的非母语学习、聋哑父母家庭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后的不同人格发展等实例都是强有力支撑了本文的观点。我罗列整理了一些文中提及的观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

    1.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非常谨慎。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

    2.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当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近朱或近墨,赤或黑,得看你是否认同这一群体。年少时,我经常和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一起玩,感觉轻松自由,也学习了不少,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渐渐觉得他们的自由也牺牲了学习的时间,我开始不太认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们,主动排斥他们。因此,我有过一些美好的友谊和回忆,但由于主动离开了此群体,对我的人格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3.在童年中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人格正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然而这个阶段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童年期的分法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会覆盖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

    4.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

  • 6、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1000字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

    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爱与自由,温和而坚定)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

    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惊呼:我家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时我们责怪父母跟孩子隔阂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一种偏见。书中甚至给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收养了一只黑猩猩,让它和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经过人类的教化,能够有不同。黑猩猩养到十九个月,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会嗷嗷叫,行为动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

  • 7、 《良好的教养》读后感1000字

    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古人朱熹曾说过:“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他认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行为举止透显着自身教养的高低,我们应该把教养这种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延续下去。

    前不久看了《良好的教养》这本书,里面描述了许多关于教养的故事,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养”的思考。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在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上,一对外国老夫妇取餐时,发现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们旁边的中国游客,每个人面前都是几个大盘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外国夫妇于是向工作人员投诉,让人吃惊的是;这对外国夫妇并不是投诉自己没吃到东西,而是觉得是食物浪费太可惜了。

    从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取餐时,把食物都拿光,完全不考虑后面的人有没有吃,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二、拿走的食物聚摞成塔,吃不完又成了一种浪费,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三、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了个人形象,也有损了国家形象,这是对国家的不尊重。这三个不尊重都是不文明的、教养欠缺的表现。由此我们就能懂得,很多事要为他人着想,珍惜粮食,行为注意形象,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这我又想到了我们平时吃饭,总是剩饭剩菜的问题,我很想问大家,把饭吃干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么?其实我们不想吃,完全可以不盛那么多。

    吃饭时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自由”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看出你的教养。所谓“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控制自己不去做什么,这是一种自律意识。自律的人,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尊重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该吃多少,能吃多少,并且把饭吃干净。

    把饭吃的干干净净,本是一种生活常识,习惯性剩饭,不仅是浪费,更是教养欠缺的体现。无论在过去粮食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节俭都应是根植于心的传统美德,珍惜食物也是一种教养。

    《良好的教养》还让我联想到了关于美国运通公司总裁哈维的一个故事。哈维上初中的时候, 校长带她们去参观博物馆,去到的时候,哈维看到在博物馆的门前坐着一位老乞丐,老乞丐的面前放了一个玻璃罐子,于是哈维往玻璃罐子里面丢了一枚硬币,罐子发出响耳的“哐当”一声,哈维觉得做了一件好事,正开心着,可是,老乞丐只是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了哈维一眼便低下头去了,哈维纳闷极了,正准备转身离去。然而,站在不远处的校长目睹了这一切,就把哈维喊了过来,校长问哈维:“

  • 8、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1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初级情绪》

    情绪情绪除了可以分类,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人家把它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是对重要事件的评价,评价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维,并让身体做好行为准备。

    这种初级情绪不一定是语言的表达,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回应时的时机语气,都在感知并传递初级情绪。我们所说的沟通之前先链接,链接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初级情绪。如果彼此之间的初级情绪一直,我们就会产生共鸣,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

  • 9、 读后感大全:读《缺失的语文课》有感

    是被汽车轧了还是被汽车压了?山清水秀中清用法是否正确?相信看到这些问题,你一定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并且感叹:这些问题我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啊!是的,在生活中有许多常识被我们忽视。而《缺失的语文课》为我们列举了286条早以接触却为曾注意过的语文常识。读完这本书,让人觉得原本就广阔的知识的海洋变得更加宽广,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掘。而学到的知识却像满天星中的一颗星,显得微不足道。

    就拿书中列举的一个事例来说:像雨后春笋一样窜出来这句话在平时来说合情合理,用得次数十分频繁。可是窜字的两个主要思是乱逃和慌乱奔跑。则蹿字的两个主要意思是向上或往前跳和迅速向上生长。所以句子应该写成像雨后春笋一样蹿出来才更恰当一点。你也许已经惊讶得张大嘴巴,目瞪口呆。仅仅一个例子,不禁让我们对之前学到的语文知识产生怀疑:这个句子这样写对不对?、这个词用得正不正确?。

    总之,《缺失的语文课》在带给我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告诉我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 10、 《教养的迷思》读书笔记

    《教养的迷思》,又是一本颠覆常见教育理念的书籍,在当今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一个人的原生家庭的时候,本书的作者将孩子的教育问题从个体家庭延伸出来,将目光投向了孩子成长所不能离开的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

    来看看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介绍:

    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这问题一般人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会呀。真的是如此吗?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说一个人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教养出了问题。是真的吗?这些说法有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还是只是假说臆测,或是个案观察后研究者自己的推论?

    这是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以科学的研究态度,将一个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拆开来看它的基本假设成不成立,究竟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不因为别人都相信便不去检验这个假设成不成立。

    这是本非常精采的书,博征旁引,作者举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但是从来没有想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也让我们看到,同一个现象,理论不同时会有这么不同的解释。如译者( 洪兰教授, 阳明大学认知科学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会科学的人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很少去考虑基因的角色,应该先把基因遗传的因素分离出来再去看环境教养的影响才有意义,而且过去大多数教养假设的研究没有分辨直接和间接的遗传效应( 直接遗传效应指身高、体重、外貌、先天气质…;而间接的遗传效应: 如外貌美丽的孩子较容易得到父母的宠爱、朋友的羡慕,而胆怯的孩子较容易引起母亲的保护、手足的调侃、同辈的捉弄等不同的效应)。直接与间接两种基因遗传因素会同时并加重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发展。

    在我们生活周遭很常见的: 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姊妹,并没有比在不同家庭长大的人更相似。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说着原来自己本国的语言,而他们小孩如果在12岁以前就跟着移民,可以发现他们的语言、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国家的小孩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不同了,读书笔记.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学家让他的小孩和同龄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抚养长大,虽然同时以人类的方式教养他们,结果发现是她的小孩越来越像黑猩猩的行为,而提早将黑猩猩送回动物园( 因为与人类同龄的黑猩猩在智力发展速度上较人类的小孩快, 所以有带领作用)。作者指出儿童的社会化并不是模仿大人,因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小孩子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大人,而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小孩。在孩子的社会化分类中基本上大人与

  • 2019-09-20

  • 2019-10-28

  • 2023-03-19

  • 2022-02-22

  • 2019-09-21

  • 2023-06-11

  • 2019-09-23

  • 2021-09-07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22-09-22

  • 2019-09-19

  • 2021-03-27

  • 2021-04-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
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2024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关于缺失教养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