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 地图 >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2024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相关栏目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热门栏目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推荐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共 9098 篇)

  • 1、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模板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篇1

    《由内而外的教养》第三章读后感1000字: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初级情绪》

    情绪情绪除了可以分类,还有一个基本特征,人家把它称为初级情绪。初级情绪是对重要事件的评价,评价可以帮我们理清思维,并让身体做好行为准备。

    这种初级情绪不一定是语言的表达,眼神、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回应时的时机语气,都在感知并传递初级情绪。我们所说的沟通之前先链接,链接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初级情绪。如果彼此之间的初级情绪一直,我们就会产生共鸣,会产生被理解的感觉。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

  • 2、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21世纪是脑科学的时代。研究儿童成长经历对孩子情绪能力、社交能力和记忆的影响,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也造就了几个诺贝尔学奖。人际神经生物学创始人的丹尼尔西格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大脑与人际关系三部曲《由内而外的教养》、《全脑教养法》、《第七感》受到广泛关注与推崇。前面已经分享了《全脑教养法》。顺着他的人际关系理论叙述,通读《由内而外的教养》后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安全感是孩子大脑产生持续积极变化的直接推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起点与未来。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人的性格如何形成

    个人认为人的性格主要由基因、成长经历和后期教育经历决定。西格尔持同样观点,且更科学全面。他认为:“性格是由他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脾性特点(如敏感、外向或情绪化)和他与家人以及同龄人的相处经历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基因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影响,包括神经系统的一些固有特征以及交流过程中人们对他们的回应方式。此外,生活经历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影响他们的基因激活和大脑结构的塑造”(p90页)。成长中的婴儿大脑发育还极不成熟,与父母健康的联结和依恋,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大脑,大脑的构造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经历的感知和记忆方式,进而形成性格。

    早教的最核心内容是建立与孩子亲密的依恋

    每次想起大宝伤离的眼神与泪水,总感觉到潮水般的愧疚。在多年以后和我谈起大宝3岁时晚上在父母家睡的那段短暂经历时,太太说她仍难以释怀。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大宝对与妈妈的依恋的渴求,安全感的短暂小动荡,对他成长的影响多少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大宝时常粘着妈妈的表现说明了这点。当然,后来我们的与大宝的亲密联结让安全感重回。大宝在快乐、有爱、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继续成长。

    对于依恋西格尔有精彩论述。他把依恋类型分为四种,如下图:

    冷漠、情感联结的缺乏会使孩子的依恋关系更加糟糕。西格尔认为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拒绝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就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孩子通过回避与父母的亲近和情感联结,以适应父母的冷漠态度。在这种依恋关系中,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常常语气冷漠、缺乏情感。(p92页)

    孩子与父母的生活经历对孩子的内在幸福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在饿时哭泣,妈妈给予安抚,并且喂养,这细小的举动却让孩子有着巨大的满足感。家庭环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也影响了我们如何记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形成稳定的情绪和

  • 3、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撰写的教养的迷思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观点,即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哈里斯认为,人的社会化、人格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不是由父母决定的,而是由孩子的同僚团体所决定的。孩子与同僚团体共享的世界是塑他行为和性格的地方,同僚团体决定了他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人。

    哈里斯同时认为:第一,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塑造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力。子女的性格和行为之所以与父母相似,是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遗传到他们的基因。第二,子女社会化以及人格塑造的过程是在家庭以外的经验中,也就是在他们与同僚共处的环境中完成的。第三,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之所以倾向于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因为基本倾向这么做。无论你走到哪里,你的基因是跟着你。但是与父母和兄弟姐妹相处的行为模式,只有与他们在一起时才有用处,孩子没有必要将旧的行为模式带到新的社会情景中,他们完全可以顺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孩子的成长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基因如何影响青少年去选择不同类型的同僚团体?基因会影响青少年的人格、智力、天赋等,如果基因让孩子比较聪明,他就比较可能加入知识导向的同僚团体。攻击性的少年通常和那些爱冒险寻求刺激的人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这种人格特质是由基因的成分在里面的,所以当孩子去寻找跟他一样的人做朋友时,他其实是在寻找跟他相似的基因的人。离婚父母的孩子比较可能离婚,完全是在于遗传,而不是在于他们童年的家。虽然人格有一部分是遗传的,文化却不能遗传。态度、信仰、知识和技术都是文化一部分,可是都不能靠着基因把它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文化正常传递的方式是,从父母的同僚团体到孩子的同僚团体,不是从父母到子女而是从团体到团体。孩子认同他们的同僚团体,并依他们团体的常态行为来修剪自己的行为。

    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孩子同僚团体的影响。像一个外国移民孩子大多数比父母更快的熟练使用当地的语言,发音和言谈举止很快被当地孩子同化,而并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终生带口音,甚至终身都无法学会使用当地语言。一个底层社会的家庭孩子搬到中产阶级社区去住时,这家的孩子自然就变得跟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因为学校中每一个人都这样时,孩子就有附和大家的压力,他们自己就有动机想要变得跟其他的同学一样。

    几点启迪:

    不管是传统认为的父母的教养决定孩子的未来,还是哈里斯认为的孩子的同僚团体决定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其实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种假

  • 4、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获得教养的途径》读后感 近几天,我对《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作者、背景及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我个人认为,读书尤其读名着,有时和人的年龄有关,欣赏的角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有时一本好书,放置一段时间再读,会有新的兴趣。 对此,我深有同感,最近一段时间的读书感受,使我感觉到读书也是一种习惯,读书的收获会让你爱上读书。每晚睡前,我都会翻上一篇杂志,一段历史,读书使我了解了俄黄女英、房谋杜断等历史典故,使我明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世间百态更让我同喜同忧。最喜欢的当数《三分钟经典》,读后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现在尽管我还没有研读经典,但我不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每天睡前读一读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获得教养不一定要从读经典名着开始,其实,在慢慢养成的读好书的习惯的过程中,你就已经获得了修养,喜欢读书也是一种修养。
  • 5、 《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读后感

    读了《内伶仃岛上的猕猴》这本书,我感到历史带给我们的感受总是苍凉而空阔的。

    书中写的是一个极具韧性的猕猴主角黑儿,不论面对何种境遇,它都充满对生活的希望,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克服困难,把不幸的遭遇化为成长的经验,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黑儿出生在猕猴社会的最底层,自小跟随为奴仆的母亲琥珀受尽欺凌,锻炼出了它极好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他对未来始终充满信心,谁知道以后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黑儿,这只不幸的猕猴自小在艰难困苦中长大,它经历丧母的悲痛,朋友的背叛,强敌的欺辱,死亡的威胁等挫折。但它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和成长。打开生蚝壳,取得鲜嫩的蚝肉,番薯地里挖番薯,到山坡湿润的地方挖掘葛根充饥等许多独立生存技能它都一一学会。

    因为他不放弃人任何生存的希望,生存能力强大,所以他总能在生死关头化解不幸,顽强地活下来。

    环境越是困难,精神越能发奋努力,所有要是学习黑儿这种对生活充满希望,遇到问题从不气馁,把失败化为经验。相信这世上的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 6、 教养的芬芳作文

    说到写作文,真是让人烦恼不已,经常写作文可以增强对发生的事情的表达能力。要写好作文,平时积累写作素材必不可少,怎样把作文写得又好又快?根据您的要求,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整理了《教养的芬芳作文》,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养的芬芳作文 篇1

    第一次品味到教养的芬芳,是在我中学快毕业的时候。那天,我随拥挤的人流钻进了一辆公共汽车,在车上向里攒动的时候,踩了一个人的脚,我还来不及说对不起,身后传来一个温文少女的声音:先生,我把你的脚踩了。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回头一笑,少女那清纯的气息和教养的芬芳使我如醍醐灌顶。

    我一直将教养理解成很正统的表现,这两次际遇却使我感受到诙谐更接近教养的本意,也使教养更芬芳袭人。

    有一次,我去见过一位来远来的朋友,乘电梯下到一楼的时候,电梯里的五个人正在往外走,电梯外的几位同胞便急不可待地往里渗透,唯一站在旁边等里面的都出来后才进去的,是一位大腹便便的外宾。我无意糟蹋我的同胞,我也不喜欢外国人身上那股刺鼻的香水味,但我却欣赏那个老外的教养的芬芳。

    少妇心满意足地走了,围观的一伙人也悻悻地散去。而那个外国朋友并未将草编工艺品塞进他们的旅行包,却微笑着将草编一个个地送给了他们所遇到的、用好奇的目光看他们的儿童。

    与一此刻意的或道貌岸然的所谓教养相比,这些不经意间的举止是教养的上品,是教养的极至,芬芳得沁人心脾。

    教养的芬芳作文 篇2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教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教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亦是教养。

    一路走来,你我在感知教养的气息中游刃穿梭,教养是人性的心灵探测器,而这朵最质朴、最平凡、最婀娜的花朵就绽放在心灵交汇处,芳香四溢。

    教养是凌空悬挂的一缕薄烟。有人说,只有在感性与真知中,人的教养才会散发出她无穷的魅力。云卷云舒的安闲自适冷漠不了不易觉察的轻烟,尽管他们在载歌载舞却没有发觉管弦的奏鸣。一只迷失的雏鸟在无助的摸索,一群大雁风尘而过,携带着这只脆弱的生命遨游,感知她的落寞与惶恐,于是这缕失意的烟雾迸发了她澎湃的活力,整个天空浸染一片超脱与舒畅。

    教养是山涧涌动的一泓清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的处事原则;“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自我勉励;“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是欧阳修的自我调节……而他们在尘世的冗杂喧嚣中以个人的人格

  • 7、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3000字-做好自己才是对所有孩子最好的教养

    能够读完这本书是因为它推翻了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能迅速的找到佐证的生活实例来支持书中的观点。或许,它还能让现在的家长适当的减少焦虑。孩子学好还是学坏,不是家长做给他看就可以,社会大环境、学校和社区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家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管好自己,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给社会制造麻烦,让孩子生活的大环境、小环境更适合他的健康成长。

    全书的观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的人格发展除了基因的影响因素外,同时会受到同龄人,特别是学校、社区同龄人的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极少的,至少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很惊讶吧,当心理咨询师、朋友、同事和你提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你深信不疑。咨询师的解释合乎逻辑,朋友、同事和你有同样的境遇,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基因的遗传带来的影响哦。

    全书没有太多的有效数据和实验分析,作者通过观察并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支撑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如:移民家庭孩子的非母语学习、聋哑父母家庭里的孩子的语言学习、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下成长后的不同人格发展等实例都是强有力支撑了本文的观点。我罗列整理了一些文中提及的观点,大家不妨在生活中观察和验证。

    1.当孩子模仿父母的行为时,他们并不是不分好坏照单全收,他们非常谨慎。只有当他们父母的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一致时,他们才会模仿。

    2.友谊对人格不会产生永久的影响,相反,对群体的认同,被群体接受或排斥,则会对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当读到这句话时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来近朱或近墨,赤或黑,得看你是否认同这一群体。年少时,我经常和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一起玩,感觉轻松自由,也学习了不少,那真是一段快乐的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渐渐觉得他们的自由也牺牲了学习的时间,我开始不太认同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我开始疏远他们,主动排斥他们。因此,我有过一些美好的友谊和回忆,但由于主动离开了此群体,对我的人格并没有产生不好的影响。

    3.在童年中期,孩子实现了社会化,人格正在发生永久性的变化,然而这个阶段往往被心理学家们所忽视。童年期的分法各个国家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会覆盖到小学阶段,所以小学阶段要特别重视。

    4.在同辈群体中地位的高低对一个人的人格产生永久的影响。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

  • 8、 《教养的迷思》读后感1000字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呢?作者朱迪斯哈里斯经过很长时间的探索,给出答案不能!

    这当然很让我们吃惊。不过,说实话,目前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功能都被夸大了,我们忙着用悲惨的童年解释我们为什么是目前这个不理想的状态,我们通过指责或教导父母怎样为父母(爱与自由,温和而坚定)等等来缓解我们自身的焦虑,尤其是老师这个职业,经常做的就是分析,那个孩子有那样的问题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他的父母不作为或者非常糟糕。但也许,这一切都是误解呢?

    作者在本书开始,先指出我们长期相信的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格,这个观点的支持证据不足。比如也许父母的基因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更大。并且,同一家庭孩子个性常有不同,有些家庭孩子性格甚至比较互补,但他们家庭氛围是相似的。作者还用学语言为例,介绍移民的孩子们外语学习很少受父母影响。作者提出,我们的教养方式是文化的产物,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理论观念指导。而孩子更多,是在同伴中接受影响。孩子会在家庭中学习到一些技巧和规则,当他到他所在的社会群体中,不能应用的会保留下来,他可能会发展出新的一套规则来适应环境。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影响并不大。

    我一直很努力,想把我的孩子培养好。不过我跟他互动过程比较艰难。如果是孩子爸爸在场,更是举步维艰。所以有时会有些绝望。但当我把孩子带出去,他都异常听话懂事。当我带他去表弟家,表弟酷爱玩手机游戏和ipad,他立刻就沉迷于此,整天跟他表弟抢着玩游戏;当我带他去他表哥家,表哥家很多书,他立刻变成小书虫;当我带他去给我陪读,住民宿,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在旁边,他又变得独立懂事,完全不给我添麻烦。我也很惊讶,他会有如此迥异的表现。但看到这本书,我才确定,这一切很正常,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其实孩子在不断摸索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不同的环境,他会有不同的表现。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的孩子,或许出门后胆大冒进。李天一犯罪时,跟他在家里表现肯定不一样。所以常常有少年犯罪,父母惊呼:我家孩子不是这样的人啊!这时我们责怪父母跟孩子隔阂太深,父母完全不理解孩子,这或许也是我们的一种偏见。书中甚至给了一个例子,有心理学家收养了一只黑猩猩,让它和自己的儿子完全一样的待遇,希望看到黑猩猩经过人类的教化,能够有不同。黑猩猩养到十九个月,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儿子被黑猩猩教化得十足猩猩化,会嗷嗷叫,行为动作都模仿他的猩猩兄弟。

  • 9、 《良好的教养》读后感1000字

    你的行为体现了你的教养

    古人朱熹曾说过:“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他认为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行为举止透显着自身教养的高低,我们应该把教养这种美好的品德展现出来,延续下去。

    前不久看了《良好的教养》这本书,里面描述了许多关于教养的故事,也教会了人们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养”的思考。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情,事情是这样的:在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上,一对外国老夫妇取餐时,发现吃的都被拿光了。而他们旁边的中国游客,每个人面前都是几个大盘子,食物聚摞成塔,根本吃不完。外国夫妇于是向工作人员投诉,让人吃惊的是;这对外国夫妇并不是投诉自己没吃到东西,而是觉得是食物浪费太可惜了。

    从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取餐时,把食物都拿光,完全不考虑后面的人有没有吃,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二、拿走的食物聚摞成塔,吃不完又成了一种浪费,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三、这种行为不仅有损了个人形象,也有损了国家形象,这是对国家的不尊重。这三个不尊重都是不文明的、教养欠缺的表现。由此我们就能懂得,很多事要为他人着想,珍惜粮食,行为注意形象,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在这我又想到了我们平时吃饭,总是剩饭剩菜的问题,我很想问大家,把饭吃干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么?其实我们不想吃,完全可以不盛那么多。

    吃饭时对食物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对“自由”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看出你的教养。所谓“自由”,不是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能控制自己不去做什么,这是一种自律意识。自律的人,能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尊重自己的需要,清楚自己该吃多少,能吃多少,并且把饭吃干净。

    把饭吃的干干净净,本是一种生活常识,习惯性剩饭,不仅是浪费,更是教养欠缺的体现。无论在过去粮食匮乏的年代还是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节俭都应是根植于心的传统美德,珍惜食物也是一种教养。

    《良好的教养》还让我联想到了关于美国运通公司总裁哈维的一个故事。哈维上初中的时候, 校长带她们去参观博物馆,去到的时候,哈维看到在博物馆的门前坐着一位老乞丐,老乞丐的面前放了一个玻璃罐子,于是哈维往玻璃罐子里面丢了一枚硬币,罐子发出响耳的“哐当”一声,哈维觉得做了一件好事,正开心着,可是,老乞丐只是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看了哈维一眼便低下头去了,哈维纳闷极了,正准备转身离去。然而,站在不远处的校长目睹了这一切,就把哈维喊了过来,校长问哈维:“

  • 10、 《小麻烦人儿由由》读后感

    《小麻烦人儿由由》读后感

    猛一看这本书,大家会觉得这本书并不适合高年级的同学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本书不仅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看,而且大人也可以看。

    这本书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来写这个世界,她写出了小孩子的与众不同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也让我们会想起自己的童年,让人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喜欢识字的喜剧这一篇。由由认为中国的汉字就是小方块,在纸上胡写乱画,但她认为这就是自己写的故事,但每次读出来的时候内容都不一样,令大家欢笑一番。由由认字时,看到一些不认得字,就把它说成另一个字,闹了不少笑话。

    这不仅仅写出了由由的天真,也提醒着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了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我们不要故意的去伤害他,要适当的鼓励他。

    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阅读这本书!

    《小麻烦人由由》读后感

    读了伴随我许久的《小麻烦人由由》,我收获了作文很多,得到了受益终生的道理。

    由由,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可爱的小女孩。她给我留下深深印象,就比如在《点与传》这篇搞笑开心而又富含哲学的文章中,由由以她三岁孩童的智商回答出了连六岁儿童都回答不出的问题,而且答案还是多样性的。

    在这里我明白了生活就像一个万花筒,是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正确的答案不单单只有一个,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解答这个问题。

    在《鸡蛋壳》这一篇中,同样富含了深刻的道理。在一次午饭中,由由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妙极了的剥皮方法,她帮助别的小朋友剥皮,还被说成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她的剥皮方法还被认为毫无用处,最后,她以自己巧妙的智慧让同学们她的厉害。

    通过这一篇文章,我明白了: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太保守,不能只信任旧时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创新开阔思维,让社会变的美好起来。

    《小麻烦人由由》这本书特别有趣,也特别好看,但在好看中有隐藏了深刻的大道理等着我们去发现,你发现了吗?

  • 2021-08-23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8

  • 2023-03-19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3-05-15

  • 2023-06-11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1-09-07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09-20

  • 2021-09-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3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3-01-16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2-03-08

  • 2019-09-23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19

  • 2019-09-20

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2024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