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 > 地图 >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2024剑桥艺术史读后感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推荐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

(共 1342 篇)

  • 1、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1200字

    周末闲来无事,在书店看到了一册《剑桥艺术史》,一看书名,便觉着还是有些高大上的。而作为普通人总感觉“艺术”一词带着神秘的面纱,怀揣着好奇打开了书页。作为“史”大多篇幅容易理解,但也有专业性较强的一部分,看到这些我无法解析的信息,我就大把大把地跳过了……

    西方的历史时期大概分为这几个,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

    这是我总结的,书中更细致,不至于这么大块儿。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典时期的主角。

    希腊的雕塑学自于埃及,因为地理上的原因,这可以理解。

    希腊早期的雕塑简直就是埃及雕塑的翻版。

    宙斯青铜像让我眼前一亮,姿势非常与众不同。但这样的雕塑形态受制于材质,所以宙斯采用了青铜铸造。

    即便如此,宙斯雕塑依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他无法从各个面来欣赏。此后的希腊雕塑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并颇有突破。

    随后持矛者的出现,让我了解了“对偶倒列”这个原则。

    虽然原则的细节我依然不明了,但我明白了为何之后的雕塑姿势都呈现同一风格。

    建筑方面主要是神庙,以及神庙上的浮雕。主题基本都是神话故事。山墙的设计也颇为震撼。

    绘画主要出现在陶器上。或许说,残存下的都在陶器上?

    希腊陶画类似于埃及壁画的那种二维模式。但他的表现手法有过变化,比如色彩上的对比。

    伟大的罗马被希腊的文化所俘虏,他们全面学习希腊。但有着自己的风格。

    在雕塑方面,罗马人更为保守且实用主义。比如奥古斯都的雕塑,仿照持矛者,但是为了实用方面的考虑,加以了修改。

    罗马人更少出现裸女雕塑,因为他们的传统因素。这些雕塑往往靠墙作为装饰,故而不能全方位地欣赏。

    而罗马的绘画得以从被火山吞噬的庞贝中管窥。但罗马的绘画依然是不成逻辑和比例的,这是那个时代习以为常的。透视法直到文艺复兴才开始。

    罗马的神庙也仿制希腊,但有着自己的突破。值得一提,罗马人对混凝土的使用,使他们能够建造更为雄伟的建筑。

    帝国崩溃后,进入了中世纪。中世纪的绘画,书中并没有探究,只在末尾草草写过。我不明白,是因为没有艺术价值嘛?

    绘画方面,因为中世纪教会的关系,绘画重实用性,作为一个图解来传授圣经。所以他是平面的,已于解读的。也可以认为是幼稚的。依然没有透视法。

    中世纪艺术的主角绝对是教堂。

    各种教堂拔地而起,目不暇接。从最初的罗马式,到后来的哥特式。

    哥特式也分为好几个时期,伴随着技术上的突破,教堂越来越高耸,宽阔。

    教堂中也装饰着各种艺术品,圣经本、彩色

  • 2、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一:《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771字)

    这个国庆节我了解了许多世界名作和艺术家,不过,我不是去巴黎的卢浮宫或其他博物馆哦!我只是看了一本《希利尔讲艺术史》。其中有三位艺术家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位是著名画家达·芬奇。他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是给一个名叫蒙娜丽莎的公爵夫人画的肖像。夫人那带着浅浅的微笑的脸上又有一种让人捉摸不定的神情,仿佛看到了一样让她十分欣慰的作品。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懂得运用明暗手法的画家,而且他还能让画中的人物看起来十分饱满,一点也不像硬纸板上画出来的人物扁平。达·芬奇之所以能把人物画得这么一逼一真,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运用一陰一影和光线以及如何处理光明部分到一陰一影部分的过渡。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命运最悲惨的要数法国画家凡·高了,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用硬一梆一梆的油画笔画出柔软的线条,他的画总是色彩艳丽却又在同一个色调,看起来十分协调。

    我最崇拜的艺术家要数米开朗基罗了。米开朗基罗一旦着手去做一件事,他总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它。比如有一位教皇请他在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绘画,作为一名雕塑家,他拒绝了教皇。但是因为嫉妒他的人开始传播谣言,米开朗基罗决定用真实的绘画水平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可是当他真正画起来时才发现在巨大的穹顶上绘画有多么困难:躺在脚手架的顶部只能看见一小片,根本无法建立画面的整体观,而且当他在头顶上绘画时,画笔上的颜料总是滴得他满头满脸。因为其他画师的绘画水平远不能让米开朗基罗满意,他辞退了所有画师,独自一人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而繁冗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西斯廷教堂绚丽多彩的穹顶和很多杰出的雕塑作品,还有一种伟大的一精一神:一旦着手去做了,就要坚持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了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很多。书中讲述的艺术家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一段段悲惨凄凉的个人经历,使我回味无穷。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二:《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720字)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主要内容包括:

    ·一穴一居人洞一穴一里的壁画

    ·古埃及陵墓、神殿和两河流域宫殿里的壁画

    ·古希腊的绘画故事和花瓶绘画

    ·基督教的绘画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作品

  • 3、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 4、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700字

    希利尔讲艺术史一书由希利尔所著,告诉我们当孩子随意涂鸦,将橡皮泥捏成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已经是艺术家了。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700字。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美国教育家希利尔专门为孩子们编写的读物,它的姊妹篇有《希利尔讲世界史》和《希利尔讲世界地理》。

    本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分别从最古老的画、世界上第一座雕像、最古老的房子讲起,一直到现代派画、现代雕塑、当今世界建筑新思想,娓娓道来,每个部分又分为20多个章节,每个章节四五页,适合睡前读给孩子听。

    书中附了大量经典图片,有些图片在希利尔的三部书里重复出现,这些名画、雕塑、建筑在当地应该就好比清明上河图、司母毋大方鼎、长城故宫在中国一样,是人人都知道的吧?它们就是你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我只能说,读这本书,使我草草地了解了一下这个世界的艺术史,因为实在不懂得欣赏,看不出毕加索的画好在哪儿,看到咱们上海、天津、哈尔滨的那些外国风格的建筑,依然分不清哪些是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

    从小到大,我们大人都没有受过艺术的熏陶,如今的孩子忙得很,也不能静下心来去欣赏什么艺术品。小地方对地方文化没有什么系统的教育,我曾经在清风楼碰到一个外地男子,问我邢台不是殷商古都吗?殷商旧址在哪里呢?,我从没听说过殷商旧址在哪儿,很是尴尬;对美术音乐就更不重视了,我们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见过一幅名画,见到的只是图片,就跟我们看到印有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明信片,那并不是真正的瀑布。我所见过的雕塑就是卧牛、三人塑像和郭守敬。第一次去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姐姐带我们去湖北省博物馆,讲解服务已用完,展厅好几个,东西又多,瞎看一气,也没记住什么,出馆时等待的姐姐问我们有没看到三件镇馆之宝,才恍然大悟。以后每逛一个博物馆,能和孩子了()解深入一下镇馆之宝,目的就达到了,不要想着件件不落。

    这部书是美国人写的,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所以介绍的内容主要是他们的老祖宗所在地--欧洲的,中国的东西一点儿也没有。我想,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如果是介绍中国艺术史,该给孩子说些什么?绘画、书法、诗词、建筑、青铜器?这个问题要交给刘老师。

  • 5、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600字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主要内容包括:

    穴居人洞穴里的壁画

    古埃及陵墓、神殿和两河流域宫殿里的壁画

    古希腊的绘画故事和花瓶绘画

    基督教的绘画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作品

    17~18世纪的几位画家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派

    印象派画家和作品

    后印象派、非物象画派、超现实画派和其它现代派画家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 6、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400字

    作品背后的故事更能吸引我的兴趣,有几个印象特别深刻。一是,绘画篇米开朗基罗画的西廷教礼拜堂穹顶画,他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在脚手架上仰视着完成了这个作品,而且凭一个人的力量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三百四十三人,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 ,除了对他的敬畏,还有一种精神:对艺术的热爱、执着,一旦着手去做了,就要坚持下去做到最好。另一个是雕塑篇,《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我对那个画面及为深刻,那种残忍,痛苦,绝望, 看着这组雕像,似乎能感觉到他们的痛苦流经了全身的神经,就像刘静老师说的,看得肉疼。还有一篇是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两对门用时四十八年时间,天哪,真够久的啊! 一个人做一件事能坚持这么久,真是挺佩服的。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花了半辈子时间去完成的作品。我也一定要坚持跟着思行姐妹们能一直阅读下去,让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对此类书比较陌生,但从这些作品背后,你可以窥视到艺术家的性格,甚至经历,这是很有趣的。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去尝试着去读希利尔一系列丛书,它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添加智慧。

  • 7、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300字
    上周六,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希利尔讲艺术史》,《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作者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希利尔的目标在于,将艺术世界以生活化的姿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唤起孩子们一生对于真、善、美的持续热爱。
  • 8、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500字600字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艺术家,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艺术最平易近人的面孔。

    这本书分为:绘画篇、建筑篇、雕塑篇三大部分。刚开始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翻了一下目录,不知是因为自己本身就热爱绘画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里面的每一章节的名字都很有吸引力,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为首的绘画篇,所以开始捧起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图画是什么呢?远古时期的艺术—壁画。那时,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居然也有画画的冲动。虽然没有笔墨纸砚,但原始人充分利用了硕大的岩壁与动物的骨骼来作画,甚至还自创了颜料。可见他们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更反映出了艺术的魅力。原始人的作品留在了洞窑的石壁或者洞顶上,经历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让人们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越来越多的名画家与名画问世。至今,人们再次回首那些灿烂的艺术文化时,是否也能体会出这画中饱含的情感呢?

    建筑篇,毫无疑问是介绍美丽的房子。房子也有年龄,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苍老。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冰冻,斑驳的青苔像一条小蛇爬上了围墙,挂满尘埃的蜘蛛网藏在梁木之间的角落,但是久居其中的主人对老房子的感情却会越来越深。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房子—金字塔,居然是给死人住的,但它拥有坚固的外壳,不倒的坚韧精神,也许它会让死者再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雕塑篇,可能已经把当时的艺术推向了最高潮。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雕塑家是米开朗基罗,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卫》,这一作品问世后,反应激烈。大卫因此被堪称为“意大利最完美的男人”。每一个雕塑家都拥有一把神奇的雕塑刀,这把雕塑刀会雕刻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雕刻家用手中这把刀雕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

    艺术是史永无止境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追求艺术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下。艺术史智慧与美的结晶,是在汗水的浇灌下结出的果实,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上震撼与心灵上的享受。

    愿艺术,像太阳一样高悬在天空,用灿烂的光辉照亮人们的生活,照亮崭新的明天。

  • 9、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700字(通用11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在读作品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不禁提起桌上的笔,再本子中记录着,那么怎么作品的读后感描绘出来呢?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整理了“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篇1

    《希利尔讲艺术史》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这本书从原始到现代,讲的风趣幽默。把那些画家的画画的事情讲的淋漓尽致,仿佛穿越空遂到来到了古代和画家们一起画画。

    有一天我正在看这本书,书的第12章“画画的雕塑家”,讲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画画的故事,看了以后,我吃了一惊,没想到他竟然会画画!但我看到古埃及人画的画时,我不禁大跌眼镜,他们居然把人物的脸和皮肤画成红色或绿色。我看到的书上的一个画家拉斐尔2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感到很奇怪,他为什么这么早就去世了?我看了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位画家是因为画画太辛苦累死了。看着一幅幅美丽的画,一边读着画家的生平太爽了!翻着翻着我看到了讲雕塑的了。看到古戒雕刻的“无辜者之泉”我都不知道怎么雕刻的?再看看罗马人的建筑,他们建的提图斯凯旋门真雄伟,真壮观!

    这本书好像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在讲趣事呢。你也不妨看一看。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篇2

    《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是在读书交流会上听一位老师谈读书心得时知道的,当时听了那位老师的介绍就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回来便也买了一本。本书是一位美国的小学校长作者希利尔写的,他发现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特别枯燥,孩子们很难有兴趣去读去理解,要学好艺术史首先是要对历史产生兴趣。于是,希利尔就自己写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历史书。

    这本书描述了世界上的艺术史,分别讲了: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点。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层出不穷,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枯燥无味,而是十分有趣的。这是因为作者希利尔经常在文中掺杂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和自己的趣事所创造的结果。在这里没有伟人,即使是伟人,也是以他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出现的,喜欢这样的叙事方法,还辅助了必要的地图,看得一目了然且十分轻松。

    我认为,希利尔先生从不孤立地讲述一件艺术品,他总能在作品中发现生活的气息,并生动地加以讲述,以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兴趣中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如“这件作品大概是这样的,女孩科林斯的墓前有一个花篮,

  • 10、 读潘诺夫斯基《美国艺术史中的30年》有感

    读潘诺夫斯基《美国艺术史中的30年》有感

    文/王延晖

    《美国艺术史中的30年》为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的文章,此篇文章开头叙述了潘诺夫斯基到美国的因缘以及其在美国的教学情况与研究情况。接下来其论述了艺术史作为一个学科在欧洲与美国的发展,就如其所说的,艺术史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甚至更早的时期,但是其作为一个学科确是一个新生事物。艺术史首先是在德国被当作一门正规学科的,首先提出"艺术史"三个字的著作是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然后由很多位德国的美术史学家不断发展与完善,而美国是在20世纪初开始建立此学科的。一战以后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正如其所说的,美国的艺术史是从语言学、神学、哲学、建筑学或者是收藏兴趣开始走向艺术史的,而美国同时也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首先是颇富收藏的博物馆,图书馆,他们尽可能的为艺术研究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并且有很多的展览会和研讨会以及私人资助的研究,学术演讲既可以在学术单位也可以在私人家庭(一些有钱的艺术爱好者),这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艺术史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就是走学术融入社会生活的道路。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其历史传统不长,它对于一切的外来的文化都是积极吸收,或者是批判吸收,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不像欧洲的学者对文化总有国别之分,反而导致了学术研究的缓慢发展。然而美国确是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没有局限性的艺术史,在加上青年进取的精神,移民学者带来重大的收获。潘诺夫斯基还谈到了关于语言的问题,德语词汇的复杂与表意得模糊造成了很多困难,而英语的写作必须词汇表意简单明确,这有利于艺术史的传播与理解。接着他又对比了美国大学与德国大学在教育制度的优劣和"系部制度"与"讲座制度"的差异,这也反映了两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差异,并且批判了美国的教育体制,文中有一段的论述非常令人深思,在潘诺夫斯基在德国读中学时,他的中学老师大大小小都是学者,而美国只是关心老师是否有修身典范,团结精神等等,并不关心他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或积极热心于此,这是很大的不同,作者为有一个不懂少年心理学的老师而感到幸福,其中说到:"我绝不相信,只能把儿童或者青少年可以完全理解的东西教给他们".这个问题搁置于此值得一番思索,此文的最后是对大学老师能力与良心的论述,最后一句引用卡斯特里欧的话:"压迫人的良心比残酷的杀死一个人还恶劣,因为否定了人的信仰就等于毁灭了人的灵魂。"

    我在读完这篇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1-07-21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20

  • 2021-07-03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09-23

剑桥艺术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剑桥艺术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剑桥艺术史读后感、2024剑桥艺术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