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 地图 >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教育的艺术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篇三:《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作文】

通过学习课程《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中的第二讲,让我对教育的本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是通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通行证,是打响学校品牌的依据,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学生成绩如何。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长的观念中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只有对学生统一要求,严格训练,竭尽全力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和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可见教师的这一教学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和谐走进课堂。因此裴老师提到的教育的素养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认为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裴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第一,长辈关系:关爱学生要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点鼓励,少点责骂。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去发现学生中闪烁的点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辈关系:与学生相处要象与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样,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第三,朋友关系: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我认为朋友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好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识的健康心态。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尊重,有礼貌。比如要指派学生做某事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来帮我的忙,行吗?当学生做完后,不忘说声:谢谢。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盏明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的火花。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篇一: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待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我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真的很有味道。

总之,我们应该用慢的艺术,熏陶自己的心灵;用慢的艺术,陶冶每个学生的情操。希望自己能坚持读书,使自己的视野慢慢地变得更为开阔,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充盈起来!

【篇二: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暑假偶然翻阅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耳熟能详的话有了更深的了解。

书中提到教师需要带着生命的热忱进入课堂,然后对孩子所有生命的行为经常给予肯定。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慢慢欣赏学生成长。张文质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我也常常被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没有花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

张文质老师在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姿态和心态。慢教育并不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包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这样一个意义来讲,老师真的需要处处留心教育资源,关注教育对象,以一个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教育,时刻关注生命的成长。

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才能成长,而不是说你今天说要把学生规矩成什么样子,学生明天就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不可能规规矩矩地按我们的想法去做,他们的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学生工作是一项反复的长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要在实践中漫漫形成。老师工作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切忌急于求成,要抱着每一朵生命之树都会开花的心态,我们要温柔、耐心、更需要悠闲的等待。

从现在开始,我时刻要提醒自己,学着克制自己,慢慢适应学生的身心变化,因为教育就是慢的艺术。

【篇三: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作文】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篇四: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这学期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篇五: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最近,刚刚读完张文质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感受很深。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本书中,通过记录作者的一些讲演录,从而揭示教育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沉淀下来。他提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数十年,才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课题往往研究不到一两年就结题了。教育教学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又怎会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呢?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么注视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当我读到这里时,不仅感到惭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课上不专心听讲时,自己往往就会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孩子们在课间大声吵闹时,有时也会大声斥责他们。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这句经常挂在我们口边的话,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的实现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则报道:美国的盐湖城举办冬奥会时,一所学校举行活动,活动结束时中国使馆的官员致词:要把两个书包作为礼物,分别送给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可是,整个会场却显的寂静、冷清。原来,该学校从1960年创办以来,就没有评学过最优秀的男生女生,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在今天,我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把尺子的评价。要想实现多元化评价,就必须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篇六: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篇七: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当我在学校看到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时,题目教育是慢的艺术这句话吸引了我,这句话让我的内心有异样的触动,当代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里急功近利的浮躁现象普遍存在,谁不在追求快捷便利,教育也是如此。看着身边的一些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功成名就,谁不羡慕。许多人都渴望着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一蹴而就我捧着这本书,我要看看张文质是怎样看待如今的教育和教师的追求方向。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写道: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

从张文质的这段文字中我体会到:教育是慢的艺术,首先要慢在教师本身,教师要逐渐地不断地改变自己,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让自己的教育更有智慧。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写道:我深信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义的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更重要的是,他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一个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

我想我们应该更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我们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更好的去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让我们努力的工作,让教育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润泽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对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远的教育,让我们携着平凡追逐和超越我们永远的梦想。

看书真好,洗涤人的心灵,希望自己能坚持读好书,希望自己能慢慢远离世俗的偏见,使自己的视野慢慢地变得更为开阔,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盈!从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慢不仅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也是在自己在专业成长的路上的学无止境。我会在今后当教师的每一个日子里更清醒、更理智地遵循教育慢的艺术,与时俱进。

【篇八: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3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篇三:《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作文】

通过学习课程《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中的第二讲,让我对教育的本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是通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通行证,是打响学校品牌的依据,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学生成绩如何。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长的观念中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只有对学生统一要求,严格训练,竭尽全力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和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可见教师的这一教学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和谐走进课堂。因此裴老师提到的教育的素养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认为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裴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第一,长辈关系:关爱学生要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点鼓励,少点责骂。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去发现学生中闪烁的点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辈关系:与学生相处要象与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样,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第三,朋友关系: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我认为朋友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好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识的健康心态。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尊重,有礼貌。比如要指派学生做某事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来帮我的忙,行吗?当学生做完后,不忘说声:谢谢。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盏明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的火花。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一)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今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2020一个词,字2020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2020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多给他们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能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2020,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一定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可以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2020的情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厉害的名师竟可以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2020的情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一味地强调教学质量,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之一,也是对教师的不公,因为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暂的,不关注长远的,不关注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2020。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2020。肖川老师的文字2020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2020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2020。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虽然每次考前动员,我都费尽心思,总要讲一些他们之前没听过的故事。因为,我担心老生常谈最后会变成空谈。比如这次期末考前,我讲了一个留学生到德国去的时候所经历的一件事。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都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唯独来自中国的学生要被留下来详细检查,他们不大相信文凭上的钢印,不大相信身份证是真实的,因为中国假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他们觉得这个民族他们不敢随意相信。你在国内,觉得处处防假,经常打假,都习以为常了。然而,走出国门,你才会发现,原来,民族的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尊严了。国有国格,人有人格。面对这样的诚信危机,我们能做些什么?每一次考试,希望我们都能想到我们的责任。类似这样的教育很多,我们得不厌其烦地去寻找新鲜的教育故事,因为我们一直希望孩子们的生命会很美丽,能尽量少沾染一些市侩的污浊气。

孩子们今后走上社会,会看到很多阴暗面,会遇到很多挫折,会遇到很多与学校所教育的价值观相冲突的东西。然后,我想,(.org)只要每个生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生命的教育,那么,他会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阴暗面,该怎么去阳光地、积极地对待挫折。

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教育的信念坚持更久。也只有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才能得到更多的幸福和自由。

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工作。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没有好好地思考过。自己当教师的生活真的就那么平淡无奇,每天工作的痕迹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被海水冲洗过后马上就会归与平静。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之后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开始了慢慢地审视。他说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艺术。难不成是因为在慢字2020上出了问题?

昨晚看电视剧,里边一位教师长者收到了他几十年的一位学生的信和两张戏剧票,信上邀请老师去观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为老师是他心里所尊敬的人。虽然离开老师多年,但心里一直有老师的陪伴。这对年长的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我想这位老师的心里的滋味应该不是一个甜字2020所能形容的吧。看着听着我的心里也洋溢着幸福的滋味,因为我也是一位教师。

然而,我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吗?并且是当我老了,我的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老师是他这一生中优秀的向导吗?这个结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晓。然而,这个过程却需要我此时此刻就开始。

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所说的,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缓慢所以很难立竿见影。然而我脑中却装着必须要立竿见影的命令。来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里总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呢?我是很负责地给他们课外进行再次辅导。但是扪心自问,我的出发点很大一部分是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绩能提高一点。估计这样的辅导也就成了纯粹的功课辅导。只要他会做这样的题目就行了。其实这样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但如果仔细地想想看,当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时候,我没有生气?没有焦灼?是的,我生气,甚至愤怒。也有老师说:我宁可教100个好学生也不想教一个教几十遍都不会的学生。当然这是没办法时的调侃。孩子之间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速度有差异,一个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差异。他在低年级的时候掌握不了这个知识,而我们老师却那么着急。强迫着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长老师不惜用灌输的办法也要他记住。家长说:看你什么脑子,这点也记不住。考试题目一样的都不会填。老师说:就是这么做,等到考试像这样的题目还是这样做,懂了没?小孩累啊,我们累不累啊?就为了一道等过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的题目。那如果放弃这道题目怎么样?那就是家长要抱怨:才考这么点分数。老师要抱怨:你这道题目做对了,班级的优秀率就高一些了。原来我们都掉进分眼里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书中也有一行小字2020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到底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它成全的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把眼光放得这么远了,才能对今天的教育行为有所思考。我是任教小学语文的老师,于是我的眼光对文字2020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后,我想我所教的知识对孩子们来说真是不足挂齿了。然而我的小学语文有没有在他童年的时候给他沉淀下什么了吗?

当我年老的时候,如果我也能说上这么一句能成为孩子们优秀的向导,没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么默默无闻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两篇)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 动心忍性 。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 道德训斥 ,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教育的艺术表现力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表现力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其中《教育的艺术表现力》让我记忆深刻,做教师时间久了,人会疲惫感,随着时间的流逝那种教育的激情在自己身上已经褪去。那么一个技术合格乃至成熟的教师如何克服疲倦感,找到突破口了?在我的美术课堂上,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与美术课堂是不可缺少元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那么,素质教育便是一句空谈,也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小学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要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绽放。

一、深入挖掘——放大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其实很多地方是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的。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会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对教材中蕴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注意到,并且,很少进行深入挖掘,使之成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善于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之中进行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爱”的元素

一个人心中充满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如果一个人对于人和事怀着恨的心理,那么,他的心理肯定的不健康的。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很多地方蕴含着“爱”的元素,教师要善于对其进行充分挖掘。需要指出的是,对小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小学生学会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亲亲密密一家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学会爱家人,他们就能够在幸福家庭生活的感染下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理想的驱动力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具有正确的理想观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理想”的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一课,每个学生对未来都有一个美好梦;这一课的主题是指导孩子以想象中的未来为题材进行创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小学生今后理想的元素,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长大后的梦境。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教师还要善于让小学生在创作梦想画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心理。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学生的画作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如果小学生在画作中表现出了不健康的心理,那么,教师就要对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无痕渗透。

可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材中蕴含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无痕渗透——推进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说教的形式肯定是无效,而应该在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美术学习体验等方面推进教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

(一)渗透于快乐的课堂环境之中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之中,自然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由于过于强调向小学生进行美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因此,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实,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教育,是最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的美术课堂学习环境,要在这个课堂环境之中让小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美术学习心理、健康活泼的心理品质,从而让小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美术学习,这样,就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无痕地渗透其中。

(二)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小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从美术技巧的角度进行学习,那么,这样与“画画”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小学生有效的美术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想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就能够进行美术创作,这样,小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主动的美术实践之中。

例如,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这一些教学内容往往通过小学生一个人的努力是完成不了的,需要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因此,对于这一些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这样,他们在自己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就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丰富他们的情感表达形式和创造力。

(三)渗透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进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美术素养的提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发展。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小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我的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欢笑与幸福,也有泪水和遗憾,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那么多激动人心难以忘怀的瞬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表现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且,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美好前程的展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由于有了良好的心理体验,因此,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注重激励——提升评价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对小学生美术素养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往往是静态化的,并不能够有效地对小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注重激励性,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评价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一)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在对小学生美术学习成果评价的过程中突出激励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美丽的天空》这类开放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对小学生所画的画作评价不能仅仅从小学生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等方面进行评价,因为低年级小学生的绘画功底薄弱,想象力要大于现有的表现能力。对于他们的画作评价要善于找出其闪光点,要善于从学生的闪光之处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培养。

(二)美术学习实践评价,注重对学生成功感的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让每一位小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实践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注重对他们成功感的培养,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美术评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实践过程提供彰显成功的平台,要通过优秀画展、优秀创意画等活动让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成功感,这样,小学生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熏陶,从而让美术课堂更加有效化。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与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做为一个‘教书匠’,匠人总是不断的重复自己,终究是要产生疲倦的,我们寻找突破,寻找方向。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教育需要等待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王 乐

读了这本书,我真挚地体会到教育的神圣和重任——教育是慢的艺术。平时多一些细致、耐心,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冲动和偏见,少一些固执和冷漠。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善于反思,勤于感悟,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体会教育的真谛。

书中写到"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这是对教育的艺术提炼和本质浓缩。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我们常常被学生说太急燥,太凶,太严厉。其实主要是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凡是不能达到心中目标的,就会马上被我们指出,教育需要给学生们一点空间,读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不断涌现教师生涯中出现的一些小摩擦,现在想想,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当时能够耐心点,悠闲点,也许就不会那么多生气,受气,委屈。

比如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教师和家长多少都会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而小孩总是抱怨家长和老师不理解他们。要知道:孩子接受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一切均需在潜移默化间进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 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我们的教育真的如书中所说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的吗,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的吗,有人说因为我们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教育精神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离开功利化以外的,师生之间趋势的情谊和信任,真实的关心和尊重。 "教育是慢的艺术",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教育的慢看似耗掉的时间更多,因为它不期待受教育的人立马改变,而是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强调的是"互相的寻找"与"共同的成长",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是彼此的肯定与期待,是相互的欣赏与愉悦,是共同的提高与成长,也是看到开花却不一定看到结果的漫长等待。朱熹说:"做事情要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强调"要从我们能够做到、能够改变、能够尝试的地方做起。"

教育需要等待,是慢的艺术,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慢,让我们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与旷达;慢,让我们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悠然;慢,让我们有花前月下的柔情,尽享天伦的温馨;慢,更让我们有教育的热情与耐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功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这注定了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吧。

著名华人作家龙应台在《蝴蝶结》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愿成为我们教师心中永恒的主旋律!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教育艺术随想录》读后感

作者简介

张晶 帅哥,双娃超级奶爸,深圳某中学资深教师、亲子教育专家,曾在深圳中小学家长课堂主讲多场大型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好评。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推荐的书叫《教育艺术随想录》。书中理念可概述为: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教育方法转变对比

本书写于20年前,20年后,李希贵校长又对每篇文章写了反思,反应了时代的变化趋势,也凸显了校长理念的转变。理念概括如下:尊重孩子的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体验。从本质上去分析问题,看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全新的视角,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师观等方面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20年前: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给自己写信。

20年后:任何教育方式都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更不适应所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给自己写信,可以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教育方式,万不可推而广之。

20年前:在做后进生的工作时,必须注重过程管理,循序渐进地让他们避免过失,逐步改变不良的习惯。为此,我们在每个班推行"无过失计划".

20年后: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不去创设一种让学生安全犯错的环境,那么他或许今天在学校里看起来没有犯错,"无过失""零缺陷",但到了社会上就可能会犯更大的错。

20年前:批改作业的时候,用"?"代替"×".

20年后:从根本上说,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老师对学生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做出的事情便大不相同。同样一个"×",有的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严厉背后的高期待,有的则看到一种冷漠,甚至在有的学生那里,他已经体悟到老师的某种厌烦。

20年前: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强制性的训练达到的,这就要在学校管理中强化约束,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20年后:虽然良好的习惯是靠训练养成的,但如果不知道这样的习惯给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带来什么,那么这样的习惯训练还是机械的,甚至只是再次进入家长、老师"为你好"的被动之中。只有当学生知道做好规划、进行时间管理对积极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学校生活中体会到习惯的益处时,我们所期待的"责任感"才会油然而生。

20年前:设计"失望"让学生体验挫折。

20年后:只有给学生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拥有大量自主设计、自主组织的学习与活动时,成功的快乐与挫败的失望才会自然地相伴而生,是不是需要设计让学生"失望"的活动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书中观点摘录

1. 对于教师,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评先进,应尽量少评先进。许多时候,学校生态都是因为甄别好坏而被破坏的。

2. 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必须会做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也必然是一名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唤醒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深谙于自己的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反思,也同样是一种研究能力。

3.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去统一思想,甚至试图统一步调,而应该统一目标,并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允许不同的节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这应该是一种更健康的机制。

4. 成熟的管理者不应该天天思考着"不许干什么",而需要关注的恰恰是"应该干什么".

5. 凝聚老师和家长的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确立共同目标,以孩子的成长为唯一目的。当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的时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师、家长心情舒畅。

6.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一些微小事情累计起来的,如果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能够及时化解,就完全可以防微杜渐。

7. 家长、老师的建议为什么不起作用,因为教育是需要自主体验才能完成的。这个过程看上去让他们走了不少弯路,但他们从中收获的体验比失去的更有价值。

8. 只有把学校变为一个真实的社会,让学生自主经历类似社会的真实而安全的生活,才有可能实现育人目标。

9. 学生获取自信的前提,应该是唤醒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才能。我们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最终成为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教育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11. 在十一学校里,我们当然尽最大可能把机会留给学生,大楼的命名、老师出版物的序言、重要外事活动的礼品,大都出自学生之手。当我们用平台思维去办一所学校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在回归教育的本源,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机会。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学生才会按自己的方式生长,让教育者看见真实学习的样子。

12. 教育的全部意义是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13. 仅仅通过评价,学生是很难增加自信的,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且又通过评价得到认可,才可以真正获取自信。

14. 世界上本没有坏孩子,单一的评价机制造就了"坏"孩子,校园里本没有后进生,后进生其实是那些还没有发现自己潜能的学生。

15.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发挥、潜能发现上,而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某一科目的分数,这样的课程规划,必然造就先天的矛盾。

16. 当我们看重结果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教育的初衷;当我们是为学生设计经历的时候,经历这个过程就成了学生最大的收获。

17.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情感体验式品格形成的重要前提,我们过去的教育希望通过说教让学生明其理,进而一步到位达到形成意志品格的目的是难以实现的。

18. 责任感缺失的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和学校都过多地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抢占了孩子的权利,填充了本该属于孩子的空间。学校里的任何一项活动、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为了活动本身和事情本身,而是赋予教育的内涵,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给他们权力,最后才会出现那个我们理想中的又责任感的孩子。

19. 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仅仅看做蜡烛、春蚕、铺路石一类的角色,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人悲剧性地活着仅仅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的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与我们这个世界本来的初衷相去甚远。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升起的人,但同时,它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20.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人类所有的冲动,以希望成为重要任务"的欲望最强烈。

21. 我们始终坚持不在学校里推行某些教学模式,实行教学思想领导就是出于对教师教学个性的尊重,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敬畏。任何人创造出来的教学模式,一旦强力推行,必然伤害教育生态。

22. 每位老师是不同的,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工作,发现他们的特长、优势,比强盯他们的弱点、短板更重要。

23. 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领导者的行为应该是公平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赵玲

读了《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这一篇了。文中提到“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就是对一切事物的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一旦驻进我们的心灵,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我们经常会情不自禁、甚至无法克制地以这样的方式处人、处事、处己,却不自知!因此,我们教育者要拥抱一颗积极向上的爱心,让教育变得更阳光。

【案例】巧借契机,播撒爱心

彬是我班成绩很差的一个女孩子,不仅如此,连字迹也很不端正。开学初,每天的课上都要开小差、做小动作,所以每天的课堂作业不是来不及就是错误连篇,因此,她就成了我课上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时常在课上会受批评,而她,每次都朝着我笑笑。起初,对于她,我真的有点无可奈何。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正翻阅她写的《一天一事一感受》时,发现她每天都写了被批评的事,不是受老师的批评就是受家人的批评,看到这,我的心不禁地抽搐了,“原来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批评中,那她怎么会感受得到温暖呢?感受不到温暖,又怎么真正地去爱呢……”一连串的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不禁对她投去怜悯的眼神。

放晚学了,我依然在批她订正的课作,“今天真棒!这么快就订正好了,看来彬越来越能干了!”话刚落下,她立即露出了笑容。正在这时,她的妈妈走进了教室,过来问问她的情况,我看得出她紧张的情绪,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我笑着说了一句:“挺好的!”顺便把彬叫过来,两人一起和我面对面坐着,我拉起彬的手,不禁感觉她的小手一直在颤抖,说:“彬,赵老师觉得你比刚开学,表现好多了,你觉得呢?”点点头。“那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要改进的地方呢?让赵老师当你的朋友,一起来帮助你,好吗?”沉默了一会说:“我上课还不够专注,发言还不够积极,作业……”“哦,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只要彬你愿意,照赵老师说的去做,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的,你相信老师吗?”笑眯眯地点点头。于是,在她整理书包的期间,我还跟她的妈妈达成了协议。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彬进步了,人也开朗了许多。

【点评】是呀,教育需要爱。若我们习惯了用贬低人、批评人、歧视人的消极方式去“教育”学生时,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呢?说不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

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二)

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这本书是张文质先生在多个场合的演讲集,语言浅显易懂,处处显示出张先生对教育的关注、关心与反思,他主张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塑造身边的小环境,解放孩子。

张文质先生写道: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园,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归宿,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如果学校让孩子们时时感到爱、尊重和鼓励,那么学校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园。在这个家里,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人生的道理。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待学生,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所犯的过错,我们需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可只听一面之词,以免造成“错案”,伤害孩子的心灵。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真的可以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 ,我们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 。张文质老师告诫我们:要加深对教育的理解,确立自己的生命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我们教师就拥有这样的位置,我们依然要珍视内心的声音,依然要对自己有一个期待,让自己过的更好,让孩子们过的更好。

《教师的心灵鸡汤》读后感:浅谈教育艺术


《教师的心灵鸡汤》读后感:浅谈教育艺术

放假三天后,我读完了《教师的心灵鸡汤》。放下书,细细品味,书给我们的思想是爱心,宽容,尊重,还有理解,处处体现着教育的艺术。

送后进生回家,给差生送礼物,家访,善意的谎言点点滴滴,零零碎碎,背后却是凝聚着老师的良苦用心,每一篇散文,课授了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这些孩子的性格得到了改变,学习动机加强了,学会了正确与人相处,应该说,教育以育人为本,这些教育是成功。

与此同时,我认为用短小精悍的散文来讨论教育的艺术,只是强调了一种教育的措施,因材施教,只是针对某一类或者某一行的学生(尤其是勉励优胜生)起作用,并不具有绝对性,而教育艺术的内涵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措施,只有相对的有效的教学艺术。正如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教育方法。书中的一些典型的方法我也在尝试,我每次上课的时候都想维护学生的敏感而幼小的自尊心,用物资奖励。可后来一想,因为一想忠义外国语学校的孩子大部分来自有钱的人家,他们没有因贫穷而有敏感的自尊,不会懂得点滴的物质赠予会影响一生。相反,用表扬激励却更有效果,忠义学校的孩子的自尊心是夸出来的,细微表现夸大化,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老师的尊重。相似的主题,不一样的教育艺术,结合学情,《教师的心灵鸡汤》中的教育艺术没有代表性。

另外,《教师的心灵鸡汤》提供了一系列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向我们讲授了教育智慧。我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一、教育细节无处不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而长期的事业又是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组成的,如果说教育是放长线钓大鱼,而每天的细节则是构成长线的段段绳结。抓住教育细节主要体现在教师表露爱的细微姿态,放大学生细微处,。有句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夸孩子要有理有据,理据从何而来,我们就是教师对学生细致观察,并将点滴发现夸大。因此,教师既要有一面显微镜又要有一面放大镜。

《用不用把灯关掉》中的一个文静、腼腆,一说话就脸红的男生,在停电的晚自习上,一片漆黑,教师让孩子们上台唱歌,先叫了几个孩子,最后邀请这个男生来唱歌,他用颤抖的声音唱完了歌,获得阵阵喝彩。在黑暗中,老师尽量给这个男孩创造了自己的舞台,维护了孩子的敏感的自尊。第二天,老师再次向他提问题时,他面带难色,老师微笑地说,昨天晚上,你表现得很出色,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再说,答错了也没有关系。用不用把灯关掉?或许就是老师关注到学生回答问题时面带难色的细微表情,这个男孩子想表现自己却没有勇气表现自己,用不用把电灯关掉,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最棒的。孩子获得了力量,自然会逐渐走出心理的黑暗点。

在学校,孩子的精神力量是老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为人师表的原因也在此。老师的细微动作,一个微笑,一个赞美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俯身的动作,足以引起孩子对你的喜爱。因为老师是孩子的精神榜样,换句话说,孩子的自我认同是从老师的言行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要学会常常用手抚摸着孩子的头来表达我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每次来学校表扬孩子穿得漂亮,夸奖孩子笑得真甜。用微笑来迎接新的课堂。

二、给天使缝补翅膀。

孩子是天使,他是上帝用模具制作出来,但他不小心打破了模具,结果制造一些缺点的孩子,所以孩子的身上多少留下了一些瑕疵,孩子就会犯错误。比如调皮、捣蛋、厌学、成绩不理想等等,作为教师的我也碰到类似的孩子,或许也有点心浮气躁,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大声斥责、罚站、说教等等,孩子们表面上表现出乖巧、安静,这种顺从是基于你的威严,而不是从心理服从。我一直在尝试着寻找方法,从这本书我发现了一些教育艺术,反其道而行之,发现闪光点来为天使缝补受伤的翅膀。如《零分之约》中的老师巧妙地激励厌学的孩子,你要是考了零分,那么在我的课堂上你一切自便,我绝不干涉;可如果没有考到零分,你就要服从我的管理,好好学习。

孩子信誓旦旦定要考零分,可他每次都不能考零分,一次又一次,慢慢发现了自己有把握做错的题越来越多,换句话说,会做的题越来越多。当孩子最后考零分的时候,也就是他所有的题都会了。孩子在赌气与较真中学习,他的竞争对象不是他的同学而是教师,当孩子打败自己的尊重与崇拜的老师的时候,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将孩子转变过来,影响孩子的一生。又如《桑》中的那个冷漠粗心、拒绝学习的老虎,他对老师置之不理,抵触学习,而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对养蚕情有独钟,会认真呵护瘦弱的蚕宝宝,辛苦为蚕采集洁净新鲜的桑叶,老师看到了孩子在叛逆背后的乖巧与爱心,老师抓住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认真与老虎讨论养蚕的知识,师生有了共同的语言,老师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成功的。

读了这些故事之后,天使般地孩子们,会有缺点也有错误,但每一种天性背后都有其可亲可爱之处,只是我们用了一种标准来约束孩子,那样只会将孩子逐出成功的门槛之外。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约束,放束成见,老师需要用他的教学智慧来为把孩子受伤的双翼补好,家长也是用心与责任来保护脆弱的翅膀,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成才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从这本书籍中找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并将这些教育艺术与教育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读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


读书笔记《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

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像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倒,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教育是慢的艺术呢?

一、慢而不怠慢。我会经常遇到有一部分属于问题学生,他们在学习上基础较为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在生活及其他方面,早恋、打架斗殴等现象不时发生,给我们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此,我反复思虑着如何将他们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如果对这部分学生怠慢,就意味着放弃他们,后果不堪设想;相反我认真思考,改变了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虽然他们的坏习惯很难改变,但并不是不可救药;虽然他们在学习方面起点比较低,但仍然可以有所作为;虽然他们进步的速度比较慢,但并不等于到达终点的速度就慢。我会想办法的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告诉学生火车理论:一个跑得慢的人搭上一辆快车,和一个跑得快的人搭上一辆慢车,最后,先到达终点的是跑得慢但搭上快车的那个人。我会鼓励、启发、引导、耐心、宽容、等待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逐渐调整和理顺好自己的状态,再差的学生都有它的基础点,就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基础点做起,自然生长点开始,逐渐延续增长,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而继续下去。

二、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像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三、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倒,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四、慢需要永恒的责任

一个人在校期间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他走下去,活到老学到老是生存的需要,毕业时的他,还有那么多的不完善,一个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的,师生之间的偶尔一个短信、一句问候、一次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等等对一个人的激励、鼓舞、发展导向都是有很大作用的,我想这也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之处吧?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育一线的教师,我非常喜欢慢教育这个词。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喜欢《教育的艺术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思考的艺术读后感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