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 地图 >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相关栏目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热门栏目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推荐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共 7886 篇)

  • 1、 《道德经》读书笔记1000字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我了解到老子的思想观念是无神论,道德经是老子在面对士大夫、皇族等人的提问时一些巧妙的、有逻辑的、在当时算得上空谷足音的、融合了人生经验与智慧的、具有开创性的巧妙回答,道家的智慧同样反映了道德经这部经典中的真谛:顺应自然,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慧从静来,大器晚成,大道至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爱无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领会、领略、体味、以致顿悟道德经中的这些精神力量,并把它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逐渐培养出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和内动力,逐渐变成一个有原则、有底线、有觉悟、有智慧、有知识、有同情心、爱憎分明、不惧世俗的人,逐渐学会收余恨,免娇嗔,休恋逝水,早悟兰因,逐渐养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逐渐学会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需要把自己培养成政治领袖、科技精英或者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但需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追求、有素质、有原则的新时代青年。

    道家的智慧中还包含着无为而治,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道德经》教我们修道,就是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天性来实现完美的人生,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道德经里面的为

  • 2、 《道德经》读书笔记1200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

  • 3、 读《在道德的阳光下》有感

    暑假前,学校发了《在道德的阳光下》这本书,一直没时间看。今天,我轻轻翻开它,细细阅读。薄薄的一本,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深思。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指责别人:真没道德!然而,又有谁敢挺直腰杆,昂着头,拍着自己的胸脯自信满满地说:我是有道德的人!且不说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光是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把垃圾分门别类地扔进垃圾桶,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

    说起有关道德的话题,我常常会回想起公交车上的经历。公交车,似乎是展示人本性的最佳地点。

    那是暑假,每一寸肌肤都受着炎热的考验,尤其是在这空气不流通的公交车上,热,就更烦人了。我有幸占了一个座位,靠着窗,可迎面吹来的风还是那样热,使我的耐性降到了零点。

    到站了,只听一声老年卡,我哀叹到现在的老年人不知好歹,大热天来挤公交车。随着车辆起步请注意安全,一车人都由于具有惯性向后倒去。有位满脸老年斑的大爷踉踉跄跄地挪到我前面,踮起脚拉拉环可晃了几下,又无奈地改扶手。他用浑浊的双眼四下搜寻,似乎在寻找一个空位放放手上那大大的,重重的包。可环顾四周,只有一张张冷漠的,焦躁的,厌烦的脸。

    我期待有位好心的人士能够起身把自己的位置让给这位老人,可是没有人愿意这样做,都依然保持原有的表情。我甚至看到,一位穿着时髦的女郎瞥了他一眼,然后厌烦地往里挪了一下。

    车快快慢慢地行驶,老人也前前后后地晃着,我的心也随着他的晃动上上下下的。无奈,我来让座吧,我请请你拍了老人一下,给了他一个眼神,就收拾了一下,缓缓站起来,一伸手就拉住了吊环。正自豪自己做了这样一件好事作文,谁知我一转身,看见的一幕让我又好气又好笑只见我的,不,我让给那为大爷的座位,上面竟然坐了一位大妈!扎着老土的辫子,穿着老土的衣服,可不至于连起码的礼仪都不知道吧。

    只见她挺高兴地扇着手里的宣传扇,挺高兴地四下张望,挺高兴地给了我一个笑容,又挺高兴地收起目光,用手理了理自己的衣服。见她这般,我也只好无奈地站着,看着那大爷继续晃,自己也继续晃

    然而,事情又有了转机,只见一位戴眼镜的似乎挺有学问的男士,挺客气地站起来,把大爷扶到自己座位上,然后自己拉住拉环。我看见大爷的嘴巴张张合合的再说什么,车上很嘈杂,但我能猜出是在说谢谢。我看见老人脸上幸福而满意的笑容,满脸都是喜悦。

    我们国家的留学生,在其他国家打人,辱骂他人,用傲慢的口气说话;我们培养出了那么多大腹便便,满嘴油水的贪

  • 4、 读《道德经》有感2500字

    读《道德经》有感2500字

    尚孚律师事务所 王长清律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百家学说中我最推崇法家、道家。老子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智慧,其一部《道德经》囊括天、地、人,一切起源于无、最终又消失于无,‘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有无乃相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古至今,中国官场、文人明面上推崇儒家,暗里大家更推崇道家。我个人觉得:儒家学说太投机、太近人情、太正确,其实也是太无用,儒家学说以仁义为宗旨、以礼教为手段、以顺从为目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过于崇尚现实而缺乏空想的成分,这也导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其闷声声".而道家学说代表神奇的天真世界,赋予每个人天马行空的梦想权利,一个民族必须具有天真浪漫的思想才具有活力、创新能力。你任何时候读《道德经》,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那里有无穷尽的智慧,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治国。老子在五千言、八十一章的《道德经》中,用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来阐述如何治国,如果能将《道德经》与《资治通鉴》、《治国策》、《贞观政要》、《君主论》、《联邦党人文集》等相结合研究,古今中外治国理念无不囊括其中,也许能为居庙堂之高者提供更好治国理念。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详见第三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详见第十七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详见第二十八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详见第二十九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详见第五十七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详见第六十章】。

    古代封建统治,常使百姓保持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但时代已经变化了,必须与时俱进,不可能再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手段进行愚民。就像现在的朝鲜,终究有一天百姓会从梦中惊醒,所有闭关锁国、封闭式的洗脑教育终究会抵挡不住饥饿的折磨、自由的渴望、正义的追求。届时断头台永远在那里悬着,君不见萨达姆、卡扎菲等死无葬身之地。而中国目前已经国门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国人通过学习、旅游见识更多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以前没吃过猪肉,现在见过猪跑,再指鹿为马、夜郎自大那只能是自欺欺人。所以最好的政策不是愚民,而是开

  • 5、 读《道德经》有感:走向哲学

    走向哲学

    ——读《道德经》有感

    八(12)班 张岳涵

    引子

    天下大乱,禽兽奔窜;民不聊生,地表干旱。

    一行人如同渺小的蚂蚁,在昏沉黯淡的天空下缓缓前行,去完成遥不可及的梦……

    不断有人倒下,倒在龟裂的土地上,倒在追求真理的路。他们双眼圆睁,瞳仁里的求知欲却还在闪烁,燃烧。

    而我们这些新生儿,将接过他们遗留的火把,组织队伍继续向远处的未知延伸。

    大部队走的很快,我体质欠佳,只能远远地在后面跟着。火把上的焰苗也是纤瘦的,单薄脆弱,明灭不定。

    当我手扶枯树,准备坐下喘口气时,无意中瞥见一位耄耋老者坐在巨石边缘沉思。他风尘满面,两鬓如霜,他的衣裳有些破旧,不过整洁妥帖。

    “孩儿,众人已远,汝速跟之。”老者伸出皱纹遍布的手,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数里外有清河,汝若需水,可汲些许。”

    “多谢前辈。”我拱手道,正欲离开,又被他叫住。

    “吾赠汝薄礼一册,疲乏休憩之时可阅览此书,增长学识。”老者从怀中掏出本陈旧的手写线装书——估计是他从竹简上一字一句抄下来的文章——用双手递给我。

    书页厚重,墨迹清晰,“道德经”三字,在封面盘踞。

    我再次向他道谢。之后,向快看不清的队伍走去,义无反顾。

    一袋水,一包粮,一把火,一本书,支持着我跋涉很久。

    抬头,隐约看见星星点点的绿,想必老者所说的河已离我不远。

    太阳愈升愈高,我很快就口干舌燥。正欲开袋痛饮,谁知手一抖,大量水洒在地面,被同样为干渴所恼的焦土一滴不剩地喝了个干净。我掂掂水袋——里面只剩下极少的淡水。我咽下粘稠的唾液,强忍渴意,加快步行速度,不停往前走。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此刻,我条件反射般想起这句话。

    大多数人都认为所有东西与它的反面互相对立,这并没有错。可它们同时也依靠彼此,加深对方的色彩、意义。

    明与暗的比照便是个很好的例子。画家伦勃朗创造了“紫金色的黑暗”,他的画中明暗错落,用最黝黑的旮旯来彰显最亮堂的反光,让整个画面极具立体感。舞台也是一样的,在演员们表演之前,观众席上方的灯会全部熄灭,以便凸显聚光灯的粲煥,加强演出效果。

    反之,画作也好,舞台也好,如果它们的光线都是统一的,那么观者或多或少会觉得单调、乏味——因为环境缺少对比度。

    唯有砂砾的细微,才能显尽巉岩的庞然;唯有山谷的低矮,才能令高峰巍峨、挺拔;唯有丑恶的貌寝,才能展现美的绮丽;唯有谎言的虚妄,才能突出真谛的稳固与

  • 6、 读《金刚经》有感:佛家经典让内心平静

    读《金刚经》有感:佛家经典让内心平静

    不知道其他人读完《金刚经》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最近读完《金刚经》之后,感觉到佛家的经典还是很能让人内心平静的。很多人也许对于这样的宗教并不是特别的相信,可最起码这些经典的书籍还是可以启发心灵的。

    都说现实的生活是比较浮躁的,更多人的心灵也都是太过于浮躁。从日常习惯方面也可以得出来,吃饭的时候喜欢吃快餐,参加培训班的时候希望有速成班。种种浮躁的理念的人,需要多看一些佛家经典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特别是有的人在追求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到调节自身的心理,内心平静才能够把很多事情做好,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宁静以致远。

    内心平静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能够更加客观。特别是客观看待这样的事情,分析这些事情也可以分析的透彻。最主要是解决这样的事情,也可以找到最为好的解决的方法。尤其是事业当中有了这种平静的心情,处理很多事情便可以游刃有余的处理。最怕的就是有一些内心比较浮躁的人,总是希望很多事情可以快速的处理,可凡事一旦快起来,很难真正有效地处理的。

    《金刚经》中包含的东西还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真正阅读书籍的人,一定可以想办法让内心平静。尽管有的人觉得内心平静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想要真正成就事业,就一定要让内心先平静下来,也只有先平静下来才能够耐心的处理很多事情。谁不想这一生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取得不错成绩的。说到底,为什么有一些人成绩一般?主要还不是内心太过于浮躁。

    内心太过于浮躁的人,做事情的时候更加讲究所谓的效率。原本做事情讲究效率是没有错误的,可一味的太过于专注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搞清楚做这样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的。真正搞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才可以把这样的事情做好是很重要的。用对了方法才能够保证具体的效率,否则很多人一味地尝试一些新鲜的方法,也是很难做好事情的。

    此外,一个内心浮躁的人交朋友很有可能损失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这些人交的朋友,更多的还是想要利用朋友。一味的只想利用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很有可能最终也会被别人利用。

  • 7、 读《道德经》有感作文500字

    读《道德经》有感作文500字

    鲍艺航

    在我读过的书中,《道德经》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籍。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绍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讲道论德的著作。《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所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规律。我觉得,《道德经》的精髓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难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骄傲自满再无建树,或者身败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经》给我们的启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无言的教导。因循世间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间万物据为己有;为世间万物的发展奉献力量却不因此居功自傲。

    无为是一种心境和修养。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随遇而安,那么我们会生活的更轻松更自在,社会也会更加稳定和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反复学习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

  • 8、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一):"看破红尘"是"道"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但读过一些经书。佛经读得最多。《金刚经》、《坛经》、《心经》等都不止一次地读过,包括一些介绍性的小册子。但读来读去,只能说知道一些佛学知识,至于佛经的精髓和要义,犹如雾里看花,不甚了了。

    前些日子,我在"天涯在线书库"中发现了一个题目——《金刚经说什么》,作者是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这又引起了我读经的兴趣。于是,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认真地拜读了南先生的讲解。我们知道《金刚经》有三十二品(性),南先生从头到尾,结合他自己的体会,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读后获益匪浅,自以为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也很难说,因为真如本相不可说,一说就错。再者,佛经所言之精要,是需要通过修行去"证悟"的,所以不修行者如我辈,所谓"明白",仍然是纸面上的"明白"而已,甚至依然是误解。但毕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想,就不揣冒昧地说一说罢。

    第一点:关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异同。任何宗教都既相同又相异。相同的是都主张"行善",即所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具体义理和修行方法又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比如,基督教认为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人生来有罪,但人不能自救,只有皈依上帝才能被救赎,人与上帝的关系是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而佛经认为人人是佛,只要能"明心见性",凡人就立地成佛。所以,佛与众生平等;佛祖不"度人",人只能"自性自度".

    我曾问过一些信奉基督的人,他们对上帝的存在深信不疑,对上帝造人深信不疑,对人只能被上帝救赎深信不疑,并且如有怀疑,就不能被救了。那么,二者到底孰真孰伪呢?我说不清楚,大概永远也说不清楚。信仰不同,还是相互尊重为好。

    但从凡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经讲的"自性自度",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意识,诚如儒家提倡的"慎独".就是说,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我约束,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变为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和行动。所以,现在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有些人是做了坏事企图让佛祖保佑,如若明白了"自性自度"的义理,就不要心存幻想了。反过来说,上帝能救一切人,包括犯了罪而想改过的人的话,那么许多不法分子有可能这样想:先腐败,再悔过,然后等上帝来救。当然,《圣经》一再强调,不要说作恶,即便是有不好的念头,都是不应该的,都是罪过。但毕竟做恶之人还可以存有这样的幻想:做了坏事等上帝来救。这就不利

  • 9、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一):获得一种心灵的安宁与祥和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

  • 10、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希言自然——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00字: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现代汉语解读:

    少说自己如何如何。大风不会整天地刮,暴雨不会整天地下。是谁造成这样的?是天地。天地都不能如此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如果做事按道的法则去做,那么你就与道一起了。如果你按道的原则做事,那么你就和得道的人一起;如果你不按道的法则做事,那么你就和离道的人一起。你与得道者一起,道也会帮助你。你与失道者一起,道也会离开你。

    延伸解读:

    希,通稀。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先秦时还没有“大自然”这个概念与词语。自是自己,然是然也的意思。这里说的是领导者不要自夸、自我唏嘘、自己抬高自己,应该遵循天之道,放低心态。狂风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天地都无法使它长久,那么人为的极端状态更无法长久,所以人们不要去追求极致。以汉朝为例,汉武帝前一切实行无为之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百姓富裕,朝廷国库充足,而汉文帝、汉景帝却好像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武力强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常被后人称道。但是武帝好大喜功,不仅耗光了朝廷多年的积蓄,更因提高税负,百姓苦不堪言。自武帝之后,汉朝就逐渐走向衰落。清朝也如此,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追求极致,一生取得很大功绩,自称十全老人,但乾隆之后,国力衰退,逐渐没落。所以老子认为,领导者刻意追求自己的荣誉,百姓反而遭殃,而且虚幻的名誉地位不能持久。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理解为“坏运气终将会过去,好运气未必能够长留”。所以,遇到好运气,得意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首先你得反思自己配不配这个好运,运气终将恢复到正常情况。遇到你的人生低谷的时候,也不要气馁,相信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困难时期很快会过去的,希望就在前面。

    “从事于道者”,这里强调道并不是仅仅用于说的,而是要做的,按道的法则去做事。德,得到,是良好行为的结果,或者说按道的法则做事取得的成果。老子这里把人分为两类,就是得道的与背离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周围也是什么样的人。读书笔记·你愿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会帮助你;你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那么周围的人也同样算计你。所以,你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很重要,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1-11

  • 2022-12-21

  • 2023-04-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0-20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6-24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16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
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2024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教您怎么写读道德经有感1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