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 地图 >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024道德经读后感500字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相关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热门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共 1555 篇)

  • 1、 《道德经》读后感_900字

    《道德经》读后感900字

    道 道体 道化生万物 道静为阴,道动为阳 道生一,一生阴阳,阴阳合和而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同体,不做对立 德育万物 天道制衡 譬如张弓,损有余而补不足 致中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万物无分别,相辅相成,物极必反,物壮则老 反身性,反其道而行 以退为进 以曲为伸 有舍才有得,有无我才有自我 居安思危,急流勇退 知止不盈 大道至简,由简化繁 圣人被褐怀玉 不为人知 见于饮食起居之间 上善若水 甘愿就下,处弱处柔,万物归之,有容乃大 顺势取道,不忘初心 和光同尘,随形就化,不忘本真 滋养万物,善行无迹 道若赤子 正心诚意 精元充盈 进化不休 无对立无分别 童心--世心--赤子心 大道一始 大制不割 万物系统 见素抱朴 回归初元 既得其母 乃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归其母 天人合一,细微体道,由此及彼,可以道知 道用 兵家 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 执道而行,不以兵强天下 道战:善胜敌者不与 修为 抱一:身心灵合一,保守大道 无离: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 内观:镜鉴自省,磨心如镜 自知 自胜 自强 自足 病病,是以不病 明心见性而成道 化育: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育儿之道 节欲: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心灵放空,抱虚守静,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知雄守雌,复归婴儿,曰有常德 无为无所不为 重以轻跟,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葛洪 十二少 从道生,找到其位,自宾自均,而后复归,遵循道犹如百川汇入江海 上德不德 待人待事:善者我善,不善我善 待事:心静而明,明则有光,应物随俗则用其光 玄同:浑然一体,无贵无贱,无亲无疏,无利无害 外圆内方,方而不割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 善用人者为之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不厌于物,亦不为物所厌 布施不责报 不亲不疏,无德无怨 学习:为学日增 为到日损 学以复归道 治国 无为 自足 如烹小鲜 民不知其所在 小国寡民 内足不外慕,因而无纷争扰攘 谦卑就下 大道废,有仁义,绝学无忧:执道而行胜过万千德化 失道后德,失义后礼 重积德者,长生久视 天道昭昭,生死司之,代大匠斫者,必伤其手 生死 执道而行 不入死地

  • 2、 《道德经》读后感_4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4000字

    道是很玄妙,但不代表不能体悟,老子的《道德经》通篇在看起来是在讲道,实际上讲的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的表现形式,古代很多人修行都去深山老林,不是为了躲避世间的纷扰,而是更好地和自然接通,在天地万物,在自然中,体会花开花谢,体会道的内涵和外延。

    老子的《道德经》核心在于自然,这和老子的职业有关,老子是典史官,也就是图书管理员,他很有可能见到了上古先王治国的宝典,在《黄帝内经》里面也讲到了上古真人的养生之道。

    有人说,《道德经》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跟《黄帝内经》一样是假托老子所作,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我更倾向于《道德经》是老子总结先王治理国家的道和德的总结,我们现在传世的道德经是有后代人的观点补充进来的。

    回到这本经书本身,他告诉我们,懂得了自然,也就进入了道的玄妙的大门。要说自然之道,这就要说到《道德经》了。

    罗大伦博士讲《道德经》有个观点就是一定要区分天之道和圣人之道,只有把这两个道区分清楚了,才能理解《道德经》说的是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和统治基层的治国宝典,这是罗博士的观点,按照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把《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就比较容易理解道道德经了。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尊”,“敬畏天地”,这是首先要求统治者敬天畏地,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威慑统治者的行为,规范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和手段,使统治者达到少私少欲,放下身段服务于国家人民。

    这个神秘的力量就是“道”,儒家称之为“天道”,我觉得称为“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也就是自然万物的力量,这个意思也符合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自然,道家虽然认为冥冥之中有个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万有,但是这个神秘的力量是自然,可见道家是唯物论者,这和西方认为这一切的主宰是上帝不一样。

    圣人效仿“天地之道”,为统治者制定“为君为官之道”,我们看《道德经》里面《道经》的部分讲的是“天地之道”,《德经》部分讲的是领导者之道,《道德经》合起来就是统治者应该遵守执行的天地人之道,天地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才”,所以老子才会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人“三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实际上,三才的正确顺序应该为“天,人,地”,人上顶苍天,下踏黄土,这就要求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顶天立地,一心为公,才不愧为天

  • 3、 《在道德的阳光下》读后感500字
    《在道德的阳光下》读后感500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不但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文化,而且有着源远而流长的传统美德,哺育和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自我人格修养的完善,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的担当,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勤劳不屈的精神与包容和谐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在这本好数个所有故事里,我认为最感动的是当代篇中的一则故事——《只要妈妈在我身边》。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李红霞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孝心,有如此艰苦顽强的担当精神,真让人佩服。同时该篇故事也为美国前任总统林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我现在是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亲”做了最好的诠释。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反思起来,如今有些中小学生,怕吃苦,吃穿要名牌,喜欢互相攀比,看了这则故事,是否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呢?如果不从小养成好的习惯,长大后又如何立足于社会?又如何能自己养活自己?我们无处知道,也无法预料或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学会“孝”,你才算是真真开始成长,开始走向成功之路。如今经济在发展,国家在强盛,社会在进步,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要代代相传,将其发扬光大。让我们沐浴在道德的阳关下,致力于学,敢于创新,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祖国!

  • 4、 《道德经》读后感:静心·净心·尽心

    静心·净心·尽心

    ——《道德经》读后感

    熊静忍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

  • 5、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彭治军

    国学大师曾言:墨子代表真实,老子代表真理,孔子代表真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三驾马车。一个人要在大地上承担责任;一个人要在天空上建立智慧;一个人要像圣贤那样去努力的完成工作。一个人要像道家的神仙那样去举重若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万物自然,这就是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人格状态。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神话里的太上老君。据说孔子和老子曾就“仁义之治”和“无为之治”展开激烈的辩论,有关老子和孔子论道的场面几乎都是老子占上风。

    道和德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有计划、有根据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 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德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水和道

    书中关于水的论述堪称经典,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上善若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

  • 6、 道德经300字400字500字心得体会

    道德经读书笔记300字左右作文

    我今天把《老子》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来证明他。上学期,因为表现较好,当选了“三好学生”,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结果。然后我太高兴了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结果被老师把“三好学生”和体委都给撤了。自从老师训了我以后,我就开始努力学习并加劲写博文,结果竟在校讯通第八届“书香班级”活动中上得了一个“阅读之星”的称号。我现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骄傲,因为“福兮祸之所伏”呀。而这句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得了奖不要骄傲,有了能力不能伤人。

    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道德经读书笔记400字心得感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读书笔记.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500字读后感范文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

  • 7、 大道至简_关于《道德经》译文的读后感

    大道至简——道德经读后感心得体会

    老子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重要思想理论。那么,译文的准确程度非常重要,过去许多版本的《道德经》,都不能完美体现其完整意义,而且人们发现存在误判和曲解,这真是误导了世界,蒙蔽了心灵。如此智慧的经典,人们没有从内心深处受益,使世界陷入了没有真理准则的动荡之中。人们往往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喜好、需求来评说老子,说老子是思想家、正直家、军事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中医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不能与老子智慧同步的人还认为,老子是消极的、矛盾的、唯唯诺诺、低眉顺眼的小老头,这都是从字面上对老子的妄加猜测,不能与之同频的人,不能彻知老子内在的伟大。其实,圣人的语言是一体全观的,真理是没有漏洞的,真理是处处适用的。如果一定说老子是什么家的话,最确切的应是心之本能学家。因为心是家之根本,其他家是根之枝叶。根之深厚,岂有不成就各种学家之理,世间各类学家,都需心之本能的滋养,才能保证保持一生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否则,各种“学家”最终只是一堆名词概念而已。所以老子撰写《道德经》完全是以提升心之本能、提高个人心性为出发点的,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就解决了社会的问题,每个人都自律,社会还会有问题吗?继而也就解决了世界的问题。当一个人内心平静之时,是不会与人发生是非纠葛的,不会向外投射,就会呈现一派祥和景象,所以印证了世界就是你,你就是世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收起并关闭分别比较指责之心,个人、家庭、社会、世界的矛盾纷争就会迎刃而解,国际祥和之日就会到来。

    解读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启示,可以使我们解放思想,改变对世界的认知,放弃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做事不给自己和社会遗留后患。从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站在一体同观的全视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常快乐,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基本功,就可以解决人生不同时期的各种痛苦和困惑问题。此版本译文清晰准确,简洁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层译述,百家笔记网()将老子真实的意愿全面破解表达出来,从而将老子先生请下了“神坛”,让人民大众真正能与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拥抱,人生的道路就不会偏颇,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大道至简,真理人人适用。

    现在读过大道至简这个版本的各界人士,强烈推荐《大道至简——【道德经】真谛启示》这本书,它将老子思想与现

  • 8、 为者败之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为者败之_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读书笔记:老子总是教我们,顺其自然,不要太执拗!这是幸福的规律。太过于执着,有可能可以实现你所执着的事物,能实现当然好;可是,太过于执着,一旦失败,打击肯定是大的。

    受到打击,心理的期望与现实一旦有较大落差,落差太大往往使人沮丧。不执著,不强求,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心态平和,心理往往会很满足、很幸福。因此,道德经是一种可以获得幸福的学问。

  • 9、 美之为美_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美之为美_道德经读后感400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并不是说在远古时代,质朴的人民是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的。他们看到一只尾羽斑斓的锦鸟会觉得它美,但那时并没有“美”这个字眼,人们只是单纯觉得心生愉悦罢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见乌鸦而心生愉悦,有人喜闻花香,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闻臭草,有人喜欢舒缓之音,有人喜欢刚劲之声。那时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为判别标准的。而自从“美”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万事万物就被“标码”,就会有后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别人的价值观。

    契合还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岂不是一辈子活在蒙蔽之中?“名”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描述,却在一定情况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应该都是向善的吧。“物竞天择”,大自然都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情形发育,人亦如是。为害作恶心生的满足,是自我毁灭式的,要不断劳心苦力来满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长久的。我认为不论什么生物,都喜追逐长久之道,因此作恶人的内心,可能是自己都蒙蔽不知的。

  • 10、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心得1000字:优秀古典文学,值得我们参悟。

    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

    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落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

    《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真实可信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辞藻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识的人不卖弄,认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其实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别人争夺。我想我们应把它作为座右铭:不听华丽的辞藻、美丽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谦虚谨慎,为人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3

  • 2019-10-13

  • 2019-10-13

  • 2019-10-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024道德经读后感500字,教您怎么写道德经读后感5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