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 > 地图 >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2024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相关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热门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

(共 8518 篇)

  • 1、 【荐】道德经读后感290字
    道德经读后感(篇一)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味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

  • 2、 《道德经》读后感(读后感)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m.dhb100.com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孔浩)

    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www.dhb100.com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

  • 3、 上善若水_900字

    千多年前,黄河之畔,伯阳与仲尼同行论道。老子指着滚滚江水说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将水推崇为自然中最美好的事物,认为善行的最高境界就是水德,水德是最接近于道的。

    倘若撇开百家的学术之争,用平和的眼光看待这番话,其中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人文道理恐怕也能受用终生。“上善若水”的思想也因此流芳百世,供今人深思。

    水,厚德载物,化身形于万象,融生命于大地,甘心身处万万人之下,毫无怨言,情愿独留于最低洼和最潮湿的地方,故被称为“百谷之王”。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这般宽广的包容性,试问天地间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同样,善是宽厚的,不拘于小节,是一种无私的博爱,如若仅仅局限方圆之内,又何谈“上善”。

    水,为生命之源,给予群芳以沁香,给予百草以灵气,给予人类以智慧,却向来无取于万物,更与万物不争。但是“不争”并不等同于“无争”,有“不争”就意味着有所“争”。只不过水所争取的并不是万物的崇敬,而是万物的和谐。行善,亦是如此。善是没有功利性的,否则无异于伪善。“施恩莫望报”,只要为善行,就无需苛求他人永远铭刻五内,只求一份心安。

    “水往低处流”并不是水自甘堕落,毫无尊严。低处虽污浊,却更能深知万物之苦;低处虽卑微,却更能体会自然之理;低处虽曲折,却更能领悟奉献之德。如此行善,怎可不谓之“上善”。

    水乃世间至柔之物,无形无影,能于缝隙中百转千回,但天下也少有出其右者。因为弱可胜强,柔能克刚,故有“滴水石穿”之情景。“上善”莫过于此,为善者行善,看似力量单薄,难成大事,实际上,“行善”的目的未必要“成善”,它最大的神奇在于巨大的感染力。倘若万物万象皆善,上善可成。

    然而,纵然是水也难免会有翻腾千里,咆哮不止之时,甚至能够席卷大地,吞没一切。由此看来,一味的行善并不就是上善。善是有原则的,好心办坏事也不是理由。如果对人性泯灭者行善,无异于为害世人;如果对穷凶极恶者行善,更等同于纵容黑暗。如此善行,不如不为。

    并且,水可因时而变,在相应的时间做出最合适的选择。当一切如常时,则为水;当炎热炙烤时,可为气;当酷寒侵袭时,能为冰。做善事也需把握时机,何时可为善,何时为何善,皆在变化之中。

    上善若水,又岂止如此;人生智慧,又岂能言尽。故语止于此。

  • 4、 道德经(白话全译)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作为一本国学经典读物,《道德经》必然是值得一读的。这本《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的三家名人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经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尤其是朱元璋,结合治国之道,使道德经的实践意义得到了彰显。但是对于作者本人的白话翻译和后面的案例,本人持保留意见:一是翻译并不精准;二是举例不贴切,没有生动而又准确地对原文做出阐释。

    再从《道德经》的内容而言,其中很多思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必然会由于时代局限性对内容产生误读甚至得出完全背道而驰的结论。《道德经》像《论语》等著述一样,有其时代背景,这些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最先进的思想,但是放在今天来看,不一定被认同,所以除了把自己置身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条件下去读书之外,还要能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去延伸理解道德经的现实普世意义。

    道德经最经久不衰的价值在于其朴素辩证法,最早提出了规律是辩证的客观的世界观。所以,即便有些观点是过时的,但整本书传递的价值观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

    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形形色色,传统价值观遭到冲击甚至颠覆。虽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世界观得到鼓励,但是在混沌纷扰的局面中需要一股清流,需要返璞归真的回望,就像大鱼大肉、重口味造成了亚健康需要杂粮谷物、清粥小菜来涤荡疗愈一下我们的脾胃一样,思想出走太远,需要适时的回归简单。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道家的最终理想我认为是这样的:他对人的品格提出了要求(道德),人从出生到死亡,对这世界都应是作为一种促进的因素存在,多或者少是由天赋决定,而不是使世界倒退的因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不能作为在自然中的人所应尽的义务。为了到达这个目标,道家对人所应的素质作了阐述,主要是“无为”与“不争”,具体这两种素质的人,他是最具智慧和决策上最不容易出错的,大脑随时能保持清醒,而不具备这两种素质的人往往不能“尽善”,指做事情不能想到妥善的解决方式,出现浪费和挥霍的现象,流弊很多。前者可以说是对世界是一种促进

  • 5、 每天读点《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老子的观点很多人都赞同,也讲出了出世入世的道理,感觉超前了太多,因为人是需要进化的,人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也就是道家长久以来所被儒家从形势上压制的原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见素抱朴,修身养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虚怀若谷,虚衷接物。

    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见微知著,知变应变。

    善始善终,功成不居。

    大度能容,沉默是金。

    无为而治,宽猛得中。

    欲取先欲,藏巧与拙。

    抱残守缺,出奇制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人生之道:见素抱朴,慈,俭,知止不殆;n处世之道:和光同尘,知主常乐,多言数穷,难得糊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n修身之道:致虚极,守静笃,上善若水,自知者明,燕处超然,珞珞如石,赤子之心,积善成德;n成功之道:自胜者强,见微知著,守柔曰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慎终如始;n社交之道: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自见者不明。欣赏 感恩 忘记;n管理之道: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大制不割。无为而无不为。为之于为有,制之于未乱;n谋略之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 不为天下先;n思辨之道:少则得,多则惑。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大小多少,以德报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无为。

    本部德经,概括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见素抱朴,修身养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虚怀若谷,虚衷接物。

    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见微知著,知变应变。

    善始善终,功成不居。

    大度能容,沉默是金。

    无为而治,宽猛得中。

    欲取先欲,藏巧与拙。

    抱残守缺,出奇制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6、 《道德经》读后感:静心·净心·尽心

    静心·净心·尽心

    ——《道德经》读后感

    熊静忍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

  • 7、 道德高于—切读后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读《道德高于—切》 宁江炳 当今中国,物质和文化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些行业的一些人所做的一些事却大失道德水准:三聚氰胺,瘦肉精,药家鑫案,“暴力拆迁”,虐童,官员贪污受贿、生活腐化……为什么会出师德、医德、警德、官德等种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缺失?用《道德高于一切》中的话说,就是在搞社会经济建设的同时,忽视了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 《道德高于一切》告诉我们,道德与法律在互动中构建人类文明——德治贵在治心,法治重在治行。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管理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是从管理自己开始学会管理他人、管理组织、管理企业、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道理;管理自己最关键的是管理自己的心灵,管理别人也是一样。道德是心灵的最高管理者,她为我们的心灵世界站岗放哨,捍卫着我们心灵的尊严,也保卫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受社会污浊之气的侵染。 一个社会的运转不仅靠法律的规定,更多的还是靠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中国,更要加强道德管理和道德建设。作为个人,“小成靠智,大成靠德”。书的本意在于唤醒我们重视道德力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善于学习道德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涵养。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曾经提倡的“五讲四美”就是很好的个人道德修养守则。《道德高于一切》这本书“既可作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自省读本,也可作为各行业新老员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培训手册。”确实,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常怀修道之心,行修德之道。 要善于学习。列宁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能使人丰富、使人快乐,使人幸福,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信息日新月异,要想使自己的职业不断取得进步和超越,惟有不断加强学习文化,增强业务素质,吸取新知识,分析新现象,发现新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要有责任感。责任是一种道德,道德也是一种责任。道德责任是履行其他各项责任的催化剂。道德责任是一种超于经济、法律和社会责任的至高无上的根本责任。道德责任表现为能自觉履行其所负担的具体责任的行动。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坚守心中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辛勤劳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奋发有为,在平凡的岗位上都能
  • 8、 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太上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此章讲义之金句………

    著于无为,又成顽空之学

    须于无为植其本,有为端其用

    放之则弥纶六合,卷之则潜伏寸衷

    承平日久,古道难敦,此亦情所必至、理有固然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讲义》笔记

    1、治世之道 无为为本

    道虽自然无为,但是著于无为,便成了顽空之学,须于无为树立其本,有为来端正做法,这样便是“无为而有为,有为仍无为”,这样体立而用行,道全而德备矣。所谓常寂常惺,放之则弥纶六合,卷之则潜伏寸衷,即使于此冲漠无朕之时,此坐照仍有不遗之概。虽说是无为,而有为寓其中,虽说有为,而无为赅其内,斯大道在我,大本常存。

    任他是尊贵王侯,如没有这个道做为根本,则万物皆隔阂不通,而难以彼此感化。而若能保能持守此道,则天下人物,性情相感,声气相通,自然默化潜移,而太平有象矣。虽然,承平日久,仍会有古道难敦的情况,但这也是情所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怪。待发展到创造频仍,繁华肇起,人心愈加险恶,祸乱越来越多之时,这也是天地之气数,人所不能逃避的。

    只有圣人,具有持久保持安泰持盈而不危的方法、久安长治的策略。在文明物质初开的时代,能以无为而作,无思而虑,以浑然无名之太朴,修正自己、管理人民,开导于前、指引于后,纯出乎天然真心,不杂以私识利害之虑,所以能内镇宫廷,外镇天下。屯卦之初爻曰“盘桓,利居贞”,为草昧未开者之一镇也。石内蕴玉而山辉,水怀宝珠而川媚,世间平凡如石如水之朴能镇宝犹且如此,何况是无名之朴, 能合民物为一而镇之乎?倘若不归于浑穆,断难使发散的再会聚、而归于太极,令人能安然地登上衽席安住啊。只有不识不知,顺大道的法则,浑忘道德,不识天人,这方算得之。故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自正。这样的恬淡无欲,郅治无为,君主不知那样做会感化,臣民没有意识到便自然与之响应,上与下两相安于无为之道,有不知其然而然者。舜之无为而治,所以独隆千古 。为民上的君主啊,能不以无为为根本吗?

    2、修身之道,亦不外此

    王侯比作人身,此人身是至尊至贵的。俗话说:一劫人身万劫难,既得人身遇已奇。此时又能得闻正法, 岂不是更美的事吗?于此不修,则一身精神必至耗散,身命能以延续,转眼间,气息泯灭,还不知会为鬼为蜮、或兽或禽,轮回六道,辗转不停,何时才得

  • 9、 《道德经》读书笔记讲义之大道甚夷

    太上曰: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竿,非道也哉!(他经不书道盗竿,书道夸,言以夸大为道也)

    摘抄:

    成己为仁,成物为智,合内外一致,时措咸宜

    道本平常,无有隐怪

    良知发为良能,一路平坦,并无奇怪

    遏欲存诚,去浊留清,层层皆有阴气消除

    若认外饰为真,必惑奇途,造成异类

    果然三宝团聚,外貌自然有光

    1、道本平常,猎奇偏矣

    君子之道,发端于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圣人之道,不外于阴阳合和之道。如能顺天时依天理而动、率天性而为,使自己有所成就,便是仁,使万物有所成就,便是智,融合自身与万物的准则,使内外合谐一致,这样便能因时而动,行动也总是合宜的、没有不恰当的,这足以令人敬畏。

    世人不知,道本来就是平平常常的,并没有什么隐秘而奇怪的。在末世时代,人们却厌烦中庸之道而追求新奇特别,这样便使人趋向于旁蹊曲径之途而不自知。如同朝廷的法度纪纲,其实都是用为化民的工具,但当今的人不这样看,将其大幅度删改;而且还喜好新人而讨厌老臣,经常更改国家的政策法度,将先代的经典楷模全部除去,这样做简直如同伤损人的元气一样严重。朝廷没有良好政治规则,民间则没了可以效法的榜样楷模,因而农民懒惰自安,田土荒芜,生出草莱也不去治理,财富的源头也会穷尽;颓废奢侈的花费越来越多,仓库里只有虚耗,颗粒无存,财力的储备也将耗空。这些,不正是象人身之中,精气的消耗磨损而不再有什么积累是一样的吗?

    不重视内养、只求华丽的外表,因此服装追求极致的光彩华丽,刀剑追求精致漂亮,饮食追求珍惜名贵的食物,财物追求越多越好,却不去思考自己的根本已变得多么的匮乏,却还在期望着枝叶越来越繁荣,这样做还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在施为而无所阻碍,岂不是太难了吗?这都是由于不能随顺自然而然的天道、日常所用所行的道理而导致的。就象盗贼偷东西,藏住了头却露着尾;如同立起来的竹杆,只看到了影子却看不到竹竿,这都是在提醒修道的人被假象蒙蔽,混乱了真相的存在。大道有说什么吗?

    2、与其求诸外,不如积三宝而盗天地之气

    这一章里说的“介然有知”,是指“忽然一下知道”了,不用等待被安排什么,也无需做些什么打造的工程,鸿鸿蒙蒙,天地初开一气、先天元始祖气。也即孟子所说: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一念。从无所知时,忽然有知,即是真良知。这样的良知发动,要知道它并不

  • 10、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是一部蕴藏人类智慧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五千余字,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研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道德经》。这些智慧能量满满的文字,渗透在中华文化中传递千年,历久弥新,哪怕随手翻出来一两句琢磨一下,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历史上也曾有很多解读认为无为的思想过于消极,是不思进取。其实,老子倡导的无为并非目的,而是一种常人很难企及的状态,是“为”到极致才能达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种“为”与“无为”之间的转化就像阴阳两极的关系,是辩证的客关规律。 大家都知道,金茂上海环沪事业部有着非常好的跑步文化,偶尔设置一些小激励,每周完成3次5km以上跑步打卡任务,可以获取精美小礼物。从“为”的角度来看,单次5km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是需要一点毅力来完成的,如果要追求速度,那更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对于跑半马甚至全马的大神级人物来说,完成单次5km不在话下,就像普通人走路一样,不用刻意,轻松完成,那么这种状态就有点接近“无为”了。 又比如,我们地产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涉猎面很广的行业,由于工作中交集繁多复杂,所以对流程的规范性要求也很高。大家都走过流程,很多流程第一次走,不是因为种种不合规范而被打回,就是由于线下沟通不到位而导致走不下去,有些稍微复杂的流程要反复“折腾”,刻意而“为”,才能通过审批。随着工作熟练度的增加,我们走流程前已经懂得做好线下沟通,流程规范也早就心中有数。这时,走流程这项工作不再需要刻意而“为”就可以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也可以说是离“无为”近了一点。 结合上面的小案例我们更容易理解,老子倡导的“无为”,是“为”到极致才能到达的一种境界,俗语中的“熟能生巧”、哲学三大辩证法规律中的“量变引起质变”理论也都具有类似的概念,这些概念强调的不是结果,而是具备这种能力的状态。 所以,《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种客关规律,对人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无为而无不为。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2-14

  • 2019-09-19

  • 2023-05-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3-03-23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
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2024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教您怎么写道德经读后感上善若水,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