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2024道德经读后感600字范文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共 1937 篇)

  • 1、 道德经读后感悟600字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 2、 品德经读后感600字2024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第2篇】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

  • 3、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及读后感范文:

    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呢,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和我们说他在上班的路会背《道德经》,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同一个问题会因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经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书的过程不过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蕴意,知行合一,实在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至今还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智慧,或者说还没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说我做学生工作做的不错,也会做视频,但一直不及预期,准确地说是自己总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过去失去的东西都在教我成长,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即使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很高很高......作者:卡卡

  • 4、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知人者智也

    道德经读书笔记600字——知人者智也

    【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

    【现代汉语解读】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足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长久的。到死也不狂妄的人,长寿。

    【延伸解读】

    了解别人并不容易,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需要智慧。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容易。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重高估自己,许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

    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所有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心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伤害周围的人,也可能伤害到自己。

    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很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惰、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需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

    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裕,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幸福。

    所,你所处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台。这里强调一个平台、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错字,意为狂妄;也有作忘的,意为忘记。到死都不妄作妄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这样才会长寿。譬如长期汹酒,就是对身体妄作妄为的行为,将严重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风清扬

  • 5、 品德经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 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第2篇】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

  • 6、 我与《三字经》读后感 (600字)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学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妈妈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妈妈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妈妈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五年级:郭政扬

  • 7、 《论语》读后感600字——做人,礼仪,道德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远方来,不亦说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道德。礼仪,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是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的喜爱。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

    《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传授的知识更是让我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要感谢《论语》,是你,让我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指导老师评语:

    评语:从经典中悟出做人做事的哲理,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浅显易懂的几句,进行解释与解析,文章的格式清晰简单,读后所感讲述清楚明了。句子采用排比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语言,让我们看到名著经典在人们眼中的价值。(周淑文)

  • 8、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第2篇】

    今天终于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总算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

    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

    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研究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直接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讨论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开心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析一下!”顿时就懵了。毕竟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需要的是共鸣效果;忽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不时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

  • 9、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汲取精华,剔其糟粕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 10、 道德经读后感_关于道德经的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里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09

  • 2022-12-21

  • 2019-09-28

  • 2019-09-21

  • 2021-04-18

  • 2022-04-08

  • 2022-03-29

  • 2019-09-19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4-24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6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3-03-14

  • 2019-09-20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
道德经读后感6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道德经读后感600字,2024道德经读后感600字,教您怎么写道德经读后感6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