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 > 地图 >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2024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相关栏目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热门栏目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推荐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

(共 1194 篇)

  • 1、 读后感收藏:《放学后》读后感(900字)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细心准备的《读后感收藏:《放学后》读后感(900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放学后》读后感 篇1

    续《解忧杂货店》和《白夜行》读完后,《放学后》是拜读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

    《放学后》是一部青春校园侦探悬疑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讲述了在女子中学做老师的我,察觉有人三次想通过意外事件杀害我,而我都幸运的躲开后,发生的另外两起老师被杀事件。

    我和警察通过各种线索推测凶手是谁。

    最终,我通过各种证据准确的推测出了凶手,当和杀人凶手对峙揭开案情时,得知了那惊人的杀人动机。

    这部小说,围绕着密室杀人案,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

    阅读过程中,会跟着我的经历和思考,去推测杀人凶手是谁。

    本书迷人之处,是会让读者以侦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证据,从而推导猜出最终的凶手。

    而遗憾的是,作者强大的推理逻辑,会让读者一直处在迷雾之中。

    直到书本的最后一章,才去揭晓最后的谜底,给读者一个惊叹的意外,原来凶手就在身边。

    而当谜底揭开后,最后显露的杀人动机,却展现了青春成长阶段中,那些纯真、美丽、梦想和友情的青涩经历。

    让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曾经自己也体验过的纯粹,随着时间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遗忘了很多。

    人心的复杂和单纯,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往往是分不清的,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被分析的很复杂,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简单。

    《放学后》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白夜行》给人强大的震撼,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对侦探悬疑小说引人入胜的把控能力。

    《放学后》读后感 篇2

    朋友送了一本《放学后》,看完有几天了,对于文中少女的谋杀动机的设定感觉并不是非常充足。对于杉田惠子和裕美子的犯罪有一定预感。首先在发现村桥被杀事实前,杉田惠子和前岛在去更衣室的路上,曾经说过“只要你在这儿就行”,并且之后也表现的心不在焉,似乎知道有事要发生。其次在描述案件发生当天射箭社训练时,也特地提到杉田惠子幸运箭和其他箭的长度区别。另外后期杉田惠子也有不断从前岛口中了解到案件情况。而裕

  • 2、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 (100字)

    《消逝的“放学路上”》这篇文章也带我回到了童年上学时的情景,那些都是回忆了,里面有快乐,有留恋,有遗憾,有怀念!有亲情、有乡情、有友情更有真情!放学路上的快乐,有那么多小伙伴的影子,现在三十而立之年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那故乡的影子。

    那小巷里一声声的呼唤,是否还烙在我们的心上,那故去的亲人(奶奶),那些真切的关怀,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回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也为人生的路上留下了一份遗憾。故留此文做缅怀!

    编辑推荐:

  • 3、 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

    如何能写好作文?作文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写作可以快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如果我们的写作词汇不丰富,写作就会很容易“卡壳”,下面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 篇1

    放学了,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突然间老天就变了脸。

    书包沉得老往下掉,雨也下了起来,风儿也来凑热闹,天气变得格外冷。雨下得比平时要急,雨点打在地上,我心里就很紧张。因为我在学校又犯错了,老师居然让妈妈给她打电话。一想到这里,我心里就很紧张。怎么向妈妈交代。我越想越害怕。

    蚂蚁已经把自己的东西搬到了高处,蜘蛛爬在网上一动不动,也不织网了。它好像知道雨是很可怕的。燕子还没下雨前,就在这里低飞,现在怎么不见了。我想燕子害怕我,不敢在我头顶飞了。旁边大家各忙各的,我却心慌意乱。

    我想:怎么给妈妈说呢?一会儿想妈妈怎么打我,怎么骂我;一会又想妈妈、爸爸会不会一起打我。我拍了拍脑门,自言自语说:没事,我只要认识错误,好好检讨。这次表现不好,下次改正。只要态度端正,实事求是。爸爸妈妈会原谅我的。我心里这样想,马上轻松了。好像雨也听到了我想要改错的心声,突然间停了。天空中立刻出现了一道漂亮的彩虹。我快步朝家走去。

    放学回家的路上作文 篇2

    在不同的路上,会有不同的经历,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都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有一次,中午刚一放学,我感觉饥肠辘辘,就飞快的往家赶。快要到家的时候,突然,一声叫卖声打断了我匆忙的脚步。卖柿子喽,又大又红的柿子,刚摘的柿子。我被叫卖声吸引了过去,只见一位穿的很朴素的阿姨正蹲在一堆鲜红的柿子旁,不停地叫卖。我不由自主的跑到了地摊前,双眼直勾勾的盯着那些又大又红的柿子,垂诞三尺,不禁抹了抹已经流到嘴边的口水。想到爸爸早上给我5块零花钱我还没花呢,我就向阿姨问道:阿姨,这个柿子怎么卖呀?呵呵,阿姨笑着说:3块一斤,看你是学生给你便宜点。

    这时,一个阿姨着一领个小女孩走了过来。那个阿姨身材修长,婀娜多姿,她随手拿了一个柿子,我尝尝。说着用手擦了擦就吃了起来。那位摊主阿姨心痛不已,大姐,这有切开的你可以尝尝,不能拿整个的吃啊,再吃我就要亏本啦。不就吃你个柿子吗,卖柿子还怕尝吗?她又拿了一个柿子给了她女儿。无良阿姨吃完柿子,掏出纸巾擦了擦嘴,随手把纸巾丢在路旁,说道:没熟,不甜,女

  • 4、 写放学路上的作文700字模板

    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中必须把握的,写作是我们表现无穷无尽的创作力的方法之一。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写作文时需要注意哪些呢?经过编辑精心整理,推出写放学路上的作文,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写放学路上的作文(篇1)

    安安每次放学总会在路上和他的几个小伙伴一起玩有趣的游戏,因此,他总是晚回家,所以妈妈想看看这是怎回事。

    下午三点,铃声叮叮叮的响了,孩子背着书包像一只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的飞了出来,妈妈好不容易才多众从孩子中找到了安安,他依然和四个朋友一起回来的。

    今天,他们玩起了冒险的游戏,安安当队长,他对好朋友们说:“宝藏的地图就在围墙上,一起去寻找地图吧!”安安率先爬了上去,他拉了米夏儿、克利斯上来。最后拉史提方上来——因为史提方是一个胖小子,所以他们三个才好不容易的把史提方拉了上来,他们走了几步,安安突然大叫:“宝藏就在那边的工地中。”说完他就跳了下去。其他的孩子也一起跳了下去,继续向“宝藏”冲去。

    他们到了工地。安安和几名小伙伴都在左踢踢右翻翻,正在寻找着他们梦寐以求的“宝藏”工地中的桶子、钉子、木板、铁皮什么的有一堆,妈妈看着,心像一个鼓似的嘭嘭跳。最后,安安找到了一个大约两米长的木板,大叫道:“太棒了!找到宝藏了!”随后,安安便自己扛着他找到的宝藏一步一步向家走。

    妈妈看到了这一幕。心想:“我也是从小孩子长大的,但现在有一样东西有没有了,那是童心,今天我终于找回来了。

    今天,安安得到的宝藏是木条,而妈妈的宝藏是一颗童心。

    写放学路上的作文(篇2)

    放学了,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我看到了一群城管围在一家水果店门口。

    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城管要检查证件,小贩说正在申请。城管说:“你如果没办好证件那就先关门。等办好再开门。”小贩说:“我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也不容易。我上有老下有小,我还得养家糊口啊!”

    城管见说不过小贩,就编了个借口:“你这样太影响市容,所以赶快关门吧!”小贩说:“我没乱摆。我的水果都在店里,怎么

    能说影响市容呢?”城管怒了,就带了几个人去抢东西。小贩不让他们抢,一急之下,拿起个水果篮向一个城管扔去,把一个城管的手划破了。其他城管也怒了,一起把小贩按住。小贩让城管放开,城管怎么也不放。

    一个围观的大哥说:“城管都是土匪!”一个大婶说:“他们一群人欺负一个小伙子,太不像话了。”其他群众你一句,我一句,纷纷指责城管,把城管

  • 5、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

    我看的实际上是这样的两本合订在一起的。

    现在单说《童年的消逝》这本书。

    作者有说,听者和读者不仅没有对这个观点表示任何异议,而且急不可耐的从自身经验中为我提供经验。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在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可置否。不甚为人知晓的是,首先童年从哪里来。至于为什么童年会消逝,就更鲜为人知了。

    作者首先分析了童年的起源。其实童年的诞生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在久远的古代,童年并不作为一个概念。作者说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中世纪的孩子身处在一个以语言沟通的世界、生活在跟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他们有机会接触该文化中几乎一切的行为方式。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一个7岁的男性都是一个男人,除了不会做爱,不会发动战争。

    童年的诞生在印刷术之后。印刷术通过文字2020而不是语言来描述这个世界。从而定义了新的成人。因为成人是具有阅读能力的人,那么在7岁到成人之间就形成了另外的一个年龄层,就是童年。之后的童年这个概念被作为一个名词和正真被承认。

    文字2020和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像印刷术产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样。新的媒体,从电报到电视到电脑,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电视和电脑通过声音和图像来传递信息。一个人可以在7岁之前或者更早掌握语言,所以,之前通过文字2020来隔绝成人和儿童的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儿童或者是儿童化的成人。大多数电视节目和电脑网页面向所有的人,特别是电视广告,必须要弱智到儿童也能够懂。

    电视和网络让以往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秘密一览无余,性,暴力和成人世界充满的无能,竞争,担忧和混乱。政治的无能和腐化肯能让他们在童年时候就具备了成年人的态度,从愤世嫉俗到漠不关心。

    更为可怕的是电视和网络导致了儿童化的成人。几乎跟成年相关的所有特征都是由于一个完全识字2020的文化要求和产生的,或是由此引申出来的各种要求: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的容忍度,具备抽象/有序思维这样高一级的能力,关注历史的延续和未来的能力,高度评价说理和等级秩序的能力。电视文化改变了这些东西,所以造就了儿童化的成人。电视通过图像来表现世界,显而易见。每秒24帧,没有思考的时间。节目一个接一个却没有连续性,电视里面只存在目前。简单的说,电视文化把人看成白痴来教导。

    儿童和成人的价值风格正在

  • 6、 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2020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

  • 7、 《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

    昨晚看完东野的《放学后》以后,总觉得故事还没完结,所以感到有点心急有点迫不及待,但我在查尽资料后终于确认,它的确已经完了。或许这就叫意犹未尽吧。

    这是一部严谨的推理小说,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总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笔,使故事环环相扣。东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单纯的校园生活,使整个故事贴近生活与现实,使之具有真实感。看这部作品时,让人感到紧张,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让人大呼过瘾。

    这个故事的结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细细品味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个犯罪的手段、过程很详细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凶手的动机。中学生是单纯的,她们正值青春,应该是无忧无虑是快乐的,但她们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们既幼稚也成熟,既纯粹又有心机,她们就是矛盾的综合体。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杀人动机不成立,但我却觉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难测的,她们的敏感可能会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师侵犯,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阴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对那两个伤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远离去或是他们,惠子的支持让她做出了无法回头的选择。“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这就是惠美的动机,合情亦合理。

    单纯的校园却让人感觉危机四伏,也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青春的活力与美好,也告诉了我们人性的失落与黑暗吧。或许人心真的不可测,真相背后其实还有真相。结局让我感到的不是结束,反而更像是另一个高潮,因为想杀“我”的其实另有其人。虽然作者停下了笔墨,但他没有让读者停下思考,其实不难想象,想致“我”于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或许是因为“我”变得碍眼,变得非除掉不可呢。

    学校里学生的犯案形成主线,而在外我的遇害却是另一条线。这样一明一暗的线,不仅使故事清晰明了化,也从侧面将两组凶手做了对比。孩子与成人,或许与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动机反而更单纯吧。

    对于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是无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会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们反思,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或许大人对孩子多些关注,能对她们进行真正的换位思考,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存在了吧。

  • 8、 放学后(读后感大全)

    书是美食,能让人垂涎三尺。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读后感简单的说,就是看完书之后的感触写下来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从中带来思考。一般我们会怎么样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学后(读后感大全)”,供您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放学后》读后感这次我读了《放学后》这本书,它的作者是东野圭吾。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清华女中教师前岛多次发现有人预谋害他,不料在几次侥幸逃过之后,学校的村桥老师突然在更衣室被杀。在猜测与调查的过程中又发生了竹井老师被害一事,这一次前岛似乎更确定凶手的目标是自己。后来在前岛与一名叫高原阳子的女学生的对话中,前岛知道阳子意外地听到了整个更衣室的谈话,并且告诉了前岛一些重要信息。于是前岛根据一系列线索,得知了凶手是衫田惠子和宫坂惠美。在前岛老师震惊这一事实时,却在回家的路上被自己的妻子所伤。至此,全文完。读完这本书,我对于结局感到十分意外,前岛在得知凶手之后喝了些酒,在回家路上却被自己的妻子所伤。看到这里有些意外,但是想想前面作者对前岛妻子的描写,可以推理出前岛的妻子对前岛其实有很大的怨言。前岛非要他的妻子打掉孩子,并且平常对他的妻子十分冷淡。书中还写到了她的妻子会悄悄地很小声接一些电话,并且在前岛回家时,满脸红光,因此可以推断出他的妻子出轨了。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有想过裕美子奇怪的行为举止,我以为杀害竹井和村桥的是她。但是又觉得她并没有什么作案动机。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十分钦佩作者的一个地方是,作者在描写密室谋杀时的场景。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本无法想象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密室。并且对衫田惠子的描写,让人觉得她只是一个和前岛发现被害人的学生,与凶杀案无关,但读完全书之后发现,原来惠子只是在贼喊捉贼而已,手法实在高级。如果说村桥的死让我有些猝不及防的话,“小丑”的死就有些情理之中了,但小说妙就妙在不但酒瓶掉了包,连人也掉了包,本该在运动会上扮演小丑的前岛却被倒霉催的竹井顶了包。再加上从一开始前岛描述自己三次险些遭遇“意外”的经历,更让我确信这一切都是要谋害前岛的阴谋。这篇悬疑的小说,对于悬疑部分描写十分到位,有调理有逻辑性,尤其密室杀人的布置,很奇妙的“两根木棍”,将密室封死。我觉得这篇小说也讲到了人与人之间,对对方的尊重。因为村桥老师对待学生很不好,于是他死后,学校将村桥罚过的学生名单公布出来,让警官

  • 9、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000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000字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波兹曼继《娱乐至死》之后,又一部巨作。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但与别的阐述“童年”消失的理论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因此,波兹曼这这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成为了必然之趋势所存在。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能为童年的消逝做些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波兹曼在此本书中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法,他说:“我心里既轻松又沮丧。轻松是因为我不必背负教别人如何生活的包袱。在我以前写的书里,我都冒昧地指出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相信这是职业教育家应该做的事。事实上,承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他们发现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不相上下,竟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但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为题,不论我们的能力多么的有限,我们都应该为此做些事情。虽然我不能提出有效的建设性意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心智还没有定性。开启心智,确定本性,不要用大人的逻辑去强求儿童,这是很重要的。

      《

  • 10、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800字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是可悲的,没有儿童就意味着没有童年,儿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时代,也是一人最宝贵的记忆。而越发成人化的儿童无疑是令人担忧的,儿童的思维或者说其他方面越来越早熟,这点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都认为儿童应该是天真无邪的,以前我们都会有很多适合小孩玩的游戏,如捉迷藏,丢手绢而即使是这样的小游戏,我们还是玩的不亦乐乎。 当然各方有各方不同文化,总之我们小时候是那样的。不像现在,由于信息越来越数字化,孩子们不再热衷于这类游戏,而是沉迷于电视网络,游戏或者其他的娱乐节目。而这些娱乐已经涉及到孩子的身上去了,年纪小小,穿很性感的衣服上电视台,其实也不单只是这些方面的体现,对于成人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包括性之类的东西。首先,据弗洛伊德声称,儿童有性能力,富有各种情结和本能的心理冲动。性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引火线。如果不对还处于性器官及其心理发育尚未完全的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加管教,而任其向坏处发展的话,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犯罪。(当然,弗洛伊德是不赞成遏制人类的正常欲望的发展)我想这点也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的比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以往的儿童游戏言简意赅地说,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而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成为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儿童游戏的品种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少,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种原因。但是有什么方法能够挽回呢,我想这点还是要依靠学校的等的教育帮助,学校一词在雅典的意思是闲暇,这也反映了一种典型的雅典式的信仰: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自然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在这里应该要穿插儿童游戏进去,游戏有时候是益智的,也是必要的。而在探讨童年在在现代社会衰退的问题时,我们应该知道,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而童年的消逝就有一下四点的表现,第一、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第二、教育的消失;第三、羞耻心的消失,然后就引发了童年的消逝。 童年的消逝的事件是可以阻止的,一个没有童年的民族是容易成为高危险民族的,没有童年的人群,就好像是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是残废的。

  • 2019-09-23

  • 2023-06-16

  • 2019-09-25

  • 2019-09-30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3-04-17

  • 2022-12-1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3-31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4-05

  • 2023-04-26

  • 2019-10-29

  • 2023-04-17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5-16

  • 2022-01-28

  • 2019-09-20

  • 2019-11-12

  • 2023-03-29

  • 2022-12-07

  • 2022-06-01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11

  • 2022-04-01

  • 2023-02-02

  • 2019-10-11

  • 2019-10-29

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2024消逝的“放学路上”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