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 地图 >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2024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推荐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共 3996 篇)

  • 1、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熊丙奇的【教育的挑战】。作者围绕年度教育的重大事件,普遍现象,对事件背后的教育问题作出了深度剖析,让人们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对教育有跟深的理解。给学生们怎样的教育,在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主义和教育】中,早有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包括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杜威的弟子陶行知先生将此在中国发扬广大,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他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客观上说,在我国教育界,教师们大多对以上著作并不陌生,可是,书中提到的教育理念,却并没有真正落地。原因在于,缺乏与这些理念相配套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我们对学生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必然就会因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分出优生、差生,也必然只有围绕考试的应试教育,而难以有生活教育、公民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之中,教师和家长的心态其实度已经扭曲有一些家长就称自己是变一态。

    一爱一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十分简单,就是让人活得更美好。为此,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公民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二)

    【教育的挑战】介绍了面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别无他途,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而真正的改革,总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

    手捧着【教育的挑战】一书细细读来,让我对21世纪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一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在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

    玖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构建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一精一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 2、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看了《教育的挑战》这本书,文中的一句 “教育:认识你自己”,“教育:一种反思文化”令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自己在教育领域里有了一盏明亮的指示灯。 众所周知,生命的本质内涵在于活动,这是万物之通例。任何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间,但是,时空对于他物种而言只是具有延展性的点的聚集,时间感、历史感在它们身上是根本缺失的,其生命的任何展现都只是适应和重复,在它们的世界中缺乏意义。正因为如此,变异不可能成为创造,生命就只是在生理和生物层面上的种的繁衍。与他物种相区别,人类在生命活动中找到了连续性,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生命产生意义的源头。当人类发现了生命活动的意义,创造也就应运而生了,与此相应,一种新的生命被剥离了出来,它就是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生命。这种生命从根本上展现为觉知-动情-发思的过程,而它就是由教育所催生、滋养和培育的。故而,教育所观照的是意义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是创造,是体验,是感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把读书的功利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而依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读书,天下的读书人,将难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公民情怀。接受教育,成为实现功利价值的途径,而教育也就变为谋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取特权的工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把读书的功利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而依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读书,天下的读书人,将难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公民情怀。接受教育,成为实现功利价值的途径,而教育也就变为谋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取特权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一直延续至今,读书的功利价值,更加凸显,只是口号发生了变化。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改变命运”,等等。诚然,教育确实具有功利的价值,比如教给受教育者技能,由此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将教育变为一个“跑马场”,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分出所有受教育者的快慢、优劣,那么,这样的教育,本质是反教育。我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甚至可以说,也是这种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通过高考,从农村进入大城市,“改变了命运”。可是,当我看到当年的初中高中同学因几分之差没有进入大学,成为农民工,在城市艰难谋生却难以获得城市认同时,我开始怀疑,扮演改变人命运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吗?今天,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名校,竞争已经提前到胎儿时期,两三岁小孩能识几百个汉字的已经不稀奇,五六岁孩子在进小学时已经能拿出一大摞
  • 3、 教育的挑战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教育的挑战读书笔记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的挑战读书笔记

    看了《教育的挑战》这本书,文中的一句 “教育:认识你自己”,“教育:一种反思文化”令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自己在教育领域里有了一盏明亮的指示灯。

    众所周知,生命的本质内涵在于活动,这是万物之通例。任何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间,但是,时空对于他物种而言只是具有延展性的点的聚集,时间感、历史感在它们身上是根本缺失的,其生命的任何展现都只是适应和重复,在它们的世界中缺乏意义。正因为如此,变异不可能成为创造,生命就只是在生理和生物层面上的种的繁衍。与他物种相区别,人类在生命活动中找到了连续性,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生命产生意义的源头。当人类发现了生命活动的意义,创造也就应运而生了,与此相应,一种新的生命被剥离了出来,它就是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生命。这种生命从根本上展现为觉知-动情-发思的过程,而它就是由教育所催生、滋养和培育的。故而,教育所观照的是意义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是创造,是体验,是感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把读书的功利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而依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读书,天下的读书人,将难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公民情怀。接受教育,成为实现功利价值的途径,而教育也就变为谋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取特权的工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把读书的功利价值说得十分透彻。而依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读书,天下的读书人,将难有追求平等、自由的公民情怀。接受教育,成为实现功利价值的途径,而教育也就变为谋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取特权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一直延续至今,读书的功利价值,更加凸显,只是口号发生了变化。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高考改变命运”,等等。诚然,教育确实具有功利的价值,比如教给受教育者技能,由此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将教育变为一个“跑马场”,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分出所有受教育者的快慢、优劣,那么,这样的教育,本质是反教育。我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甚至可以说,也是这种教育的既得利益者,通过高考,从农村进入大城市,“改变了命运”。可是,当我看到当年的初中高中同学因几分之差没有进入大学,成为农民工,

  • 4、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范文一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不知道所谓的挑战是什么。读下来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传统的课堂改变成合作课堂,学校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共同面对。

    书中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感觉是篇幅有限,书中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则三到四页,其实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我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挑战过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能够总结出一些要点,或许可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以下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读书笔记: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相互分享;.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为老师应该注意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回答串联组织;教师对差生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进行指导;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思考,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书里记述的是日本的实验状况,对学校还有可借鉴之处,对教师个体操作的指导也有一些。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教师们的努力,虽然书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师个体操作上方法和对此的意见,对我有指导意义,但看完书后我仍有很多疑问,我大致了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这些改革是已被实践过证实有效的,但真正让我运用到课堂上我却感到难以实行。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些改革,不试一试还不知道到底会碰到什么困难。同时,我准

  • 5、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综合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上的误区和几点困惑,本学期我上网购买了几本关于英语教育教学的书籍,如《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突破平庸,提升教育质量的31个跳板》等等。由于《教师的挑战》是我在读这几本书里还算较为通透的一本,故以下是我选择了这本书来简单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题目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对于我这位新教师而言,教师要面临的挑战何其之多。如课堂调控、教学常规、教学风格、教学质量等等都是我要不断努力和提升的方向。此外,本书的作者佐藤学,也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位教育学教授,他所推崇的教育理念源于教育实践和教学案例,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教育界人物。

    本书主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再过渡到学校的改革,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无形却有形的精神革命。作者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要从课堂形式变化、倾听式学习、个体与个体的链接、创造合作探究的教学这几方面进行阐述;而学校改革又从学习参与的实践、信任缔结的共同体、评价方式改革、教师之间的互助与共同成长以及教室布置以及座位安排来说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几点收获:

    1.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盛开的花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同样的,想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功。即尊重和宽容孩子,这在书中从扉页到最后一页无一不在渗透着该观念。

    2.多一点等待,多一点精彩。

    等待,不仅是在时间上的等待,还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耐心的等耐和热切的期盼是密不可分的。课堂上,我们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

  • 6、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范文一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 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 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获得属于他们的成

  • 7、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

    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

    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书中通过一所所学校的挑战就是鲜明的例证,诠释并寄托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希望。看完这本书,有一种井底之蛙出井观天的感觉,特别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并在本世纪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里着实有些感到危机。一个多世纪前,就是因为明治维新,日本强大了,而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浩劫。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我有了详细地看完这本书的动力,甚至看了第二遍。

    教育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业,我们每个人都该重视。在十九世纪就是因为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强于我们,才有八国联军进北京,列强瓜分中国的悲哀。所以现在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师夷长技以制夷”。书的序言中就提到,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学方法是也是以教师传导为主,对于一些学习的弱势群体照顾的相对较少,因此许多学校退学,厌学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学效率低下。

    但是随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响,学校逐渐转变了教育方式,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以及教师的培养。这些改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感觉是如此的亲切,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阅读此书,不仅使我们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给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学校的改革不仅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教师。不仅学生实现了“合作”,教师也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改革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从学校内部真正的“宁静的革命”,而且是“永远的革命。“合作学习”既不是以往课堂里广泛普及的“集体学习”,也不是“分组学习”。学习,并不是从同一性中产生的。学习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异之中。合作学习的课堂将从相互倾听走向和谐的交响。而在佐藤学的书中这三个关键词又反复地出现着:倾听——串联——反刍。

    在滨野的课堂上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构成了“倾听”这一行为的中心。“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在观摩了西冈老师四年级的《一朵花》一课之后,藤田老师深深地震撼了:无论教师还是儿童,都能够自然地、逐一地、细腻地表达并体味在以往的日常教学中积累起来的知识,能够侧耳倾听并赞

  • 8、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二)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细读《教师的挑战》一书发现,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当前的,还是之前的,所有的教育家在谈论学习时都关注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首要性。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也深深验证了这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的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其中“知之”属于学习的最低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被动学”、“要我学”阶段,“乐之” 属于学习的最高境界,相当于我们经常讲的“主动学”、“我要学”阶段。如何使学生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转化?我认为应是兴趣,因为兴趣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保持很高的热情和内趋力,完成由学习的最低境界向最高境界的转化。同理,如果教学时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设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目前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何重视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儿童说话学习的成效呢?下面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不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我们应该珍视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朵花,给他微笑,给他浇水,鼓励他灿烂的开放。在教学时,不要用理想化的标准格式别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与老师的说话是密切师生关系感受师爱。当孩子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想到他们是孩子,不是接收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最多的应是温暖、友谊、尊重、快乐,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喜悦。这其实是今后成功的底线。

    2.让孩子自己找到天才的感觉

    北京有一所类似新加坡邻里学校的“二十二中学”,学生都是基础较差,其他学校不要的学生。可是在一名好老师孙维刚从初一教到高三的指导下,一班40名学生全上了大学,其中22人还进了中国最顶尖的清华和北大。

    这个实例证明了我们的孩子潜力有多巨大,长辈们实在不应该过早地、草草地下“不行”、“不好”的结论。同样的,要让孩子想说,那我们就要把孩子的潜能发挥出来。我们不妨试试让孩子说说自己10条自豪的理由,如:年纪轻,我自豪;身体棒,我自豪;心肠好,我自豪;跑步快,我自豪;懂礼貌,我自豪;写字漂亮,我自豪;唱歌好听,我自豪;不怕困难,我自豪等等。自信心是打开巨大潜能的金钥匙。有了这钥匙,孩子才会乐于学习,孩子的学习潜能才会像火山那样爆发出来。“唤起自信”的同时,教师必须准备更多“尺度”来衡量,甚至必须为某些孩子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

  • 9、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一)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一书中说道。这让我想起了书中介绍的一个教学场景:

    这是以一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如果我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我肯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这样做,就是不想影响上课节奏。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至他明白为止。本应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让我产生了疑问。

    但再往下阅读,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随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 10、 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读《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黄欣欣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这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来向我们宣告:当今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这场宁静的革命不仅仅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它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的发言,才算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感到惭愧。坦白地说,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学生不停发言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是否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总是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出现过让学生机械应答“是的,是的”这种表面看似非常活跃而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场面。

    而在前段时间看了《教师的挑战》这一本书后,让我得到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回顾起自己课堂上出现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不认真倾听时,总有几分气愤,然而此刻才发现,自己有时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开始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回答声音较小的学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倾听他的回答,对于一些后排的同学,通过走到他们跟前,认真倾听他的回答。几次这样的倾听后,我发现到班上原本不认真倾听他人回答的现象,开始有些改观了,渐渐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懂得慢慢去倾听他人的回答,虽然说人数并不多,但至少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头。同时,还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回答后,我想到了……”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21-07-26

  • 2021-08-26

  • 2019-09-20

  • 2023-05-07

  • 2019-09-28

  • 2019-11-02

  • 2019-09-20

  • 2023-04-12

  • 2019-10-16

  • 2023-01-02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1-09-25

  • 2019-10-29

  • 2021-06-24

  • 2023-04-27

  • 2023-01-24

  • 2019-09-21

  • 2021-08-26

  • 2023-04-1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09-19

  • 2019-11-02

  • 2022-04-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19

  • 2021-12-01

  • 2019-11-08

  • 2021-03-29

教育的挑战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育的挑战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育的挑战读后感、2024教育的挑战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