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2024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推荐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共 8812 篇)

  • 1、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1000字

    《岁月与性情》一书由周国平所著,作者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四个时期的生活,从童年到大学,再到毕业后工作,再到工作后继续读研,从四个阶段可以看到岁月的增长,人的性情也在发生变化。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岁月与性情读后感1000字。

    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平凡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灵魂一旦敞亮,你的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是啊,作为国防生,落实到我们身上,我们该做的就是:

    上好每一堂课,珍惜每一次训练的机会;

    把握每一次锻炼自身、展现自身的机遇;

    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打牢军事基本素质;

    要始终坚信,我们的明灯和方向就是星辰大海,我们的使命就是护卫海疆,为身后的亿万人民筑起坚不可摧的海防。

    今天的我们,西理求学,扎实素质,打牢基础;

    明天的我们,沙场铸剑,不畏艰险,不负时光;

    兄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时刻准备着!

  • 2、 《中国知青史》读后感:远去的知青远去的岁月

    《中国知青史》读后感:远去的知青 远去的岁月

    南京东车辆段 周亚平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

  • 3、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读后感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读后感

    子蕴的回忆录《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少有的我喜欢看的描写共和国成立前后出生的一代人成长经历的作品。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剖白心声地和你讲述她40年的人生经历,就好似活生生的子蕴坐在你对面。

    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几乎都说好,这是因为书写得确实好。好就好在客观真实,好就好在坦荡无私,好就好在语言传神。我最赞赏的是子蕴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第四章峥嵘岁月不峥嵘的开篇语中,子蕴写到:时代的大潮把我捲出北京,时代的大潮又把我冲了回来。但我可以骄傲地说,这十年我没有虚度。出于本性,我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生活得很充实。尽管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但我并没有垮掉。这十年使我经风雨、见世面,使我坚强,使我豁达,没有这十年的历练就没有我后半生的成熟。尽管这不是我个人的选择,是我们这一代人逃不掉的宿命;尽管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东北那一片黑土地。

    这一段话是子蕴积极面对人生的很有代表性的表述。站在整个人生的高度,个人总会遇到不可抗拒的不利环境,更何况是文革那样整个国家民族的灾难。既然无法回避,就要积极面对。何为积极面对,就是环境再乱不失做人的底线,条件再苦尽量保持正常的心态,眼前再难也对今后抱有希望,把艰难困苦看成对自己意志品格的磨练。人的一生总是坎坎坷坷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坎坷罢了。在面对上山下乡这个1700万城市知识青年共同的命运大坎坷时,每个知青又有各自不同的当时的心里、表现和后来的回味。接受文革期间强加于人、动辄扣帽子的教训,让我们尊重每个人各自对下乡的体味和感受吧。在这点上,子蕴做得也非常好,博客关掉评论栏,书评来文照登,读者心里品评,这就是豁达。

    我年长子蕴两岁,经历大体相同。阳光明媚的小学和中学,乌云滚滚的文革,知青下乡的洪流。然而也有不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7岁进京上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回农村老家度假期干农活,合作社、人民公社、自然灾害时期我都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困苦,农活的劳累我都深有体会。记得有一次擗高粱叶子,太阳顶头高照,高粱地里密不透风,人好像进了大蒸笼,手抓沾满腻虫的高粱叶子擗下来背在后背上,而且越来越沉,我差点中暑晕倒在地里。

    这样的经历和磨练,再加上自小读了些书,使我对生活在城市或农村看得并不是很重。在文革把我内定保送国外上大学的去向吹掉后,面临离校分配去向时,我有几种选择:留校做中学教

  • 4、 《知青》读后感

    《知青》读后感

    最喜欢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能引领着我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知青》讲述了与共和国共同诞生的那一批人,在60年代末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大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

    作品主要讲述赵天亮、周萍、齐勇等人在北大荒异常艰苦甚至充满危险的环境中一起成长,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同时作品插叙了赵天亮的兄长赵曙光在陕北插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些热情高涨的知识青年与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命运相连。

    这部作品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种事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期,群众、知青和某些居心叵测的政治家、革委会成员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似乎想借此告诉我们人性岁先天具有弱点和缺点,但即使在寒冬般的时代,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那就是善良!

    知青那一代人,在童年时期挨饿,少年时期有学不能上,青年时期背井离乡。他们的青春在蹉跎和奉献中过去,那些岁月镌刻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用青春祭奠了那个不寻常的时代!知青岁月是我们国家命运多思少眠的岁月,是使他们更成熟、更坚韧、更宽容、更善良、更具有责任感的岁月!

    今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借用周小平的一句话: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 5、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1000字

    今天在家读一本散文新书,《山川岁月长》,收录了蒋勋、龙应台、林清玄等人的文章。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些细碎想法。

    这本书中共六辑收录了蒋勋、龙应台、林清玄等知名散文大家的名篇佳作,生活小事,家里长短,旅途见闻,心灵感悟等等,在他们笔下都有别样的说法和意义。能一次读到这么多大家的文字,让读者大饱眼福,也是幸事。

    我很喜欢《山川岁月长》这本书的书名。人生一世可不就是在岁月这条悠长的道路上一路行走一路看遍这人生的山山水水吗?蒋勋、龙应台、林清玄……这些散文名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文字都将悉数出现在这本书中,与读者一同共赏人世间的山山水水、风风雨雨,共论那些是是非非,悲悲喜喜。

    这书一大特色是,每位散文名家的文章后都有一小段介绍,有散文家的生平成就、也有主要作品的介绍,借此我认识了善写佛理的林清玄、认识了浪漫气息的杨牧、认识了认真生活的阿盛、也认识了敬爱生命的奚淞......而随后的作品点评更是神来之笔,点评者皆为成名作家,寥寥数语,把作品的写作背景、表达情感,把散文家的行文风格阐述得淋漓尽致。《山川岁月长》,一本书即网集台湾散文名家名篇,无论是阳光午后陶冶性情,还是学术研究一窥台湾散文界翘楚,均可谓成功。

    《四随》一篇,是典型的林清玄作品,是一篇佛理散文,文章里写了随喜、随顺、随业、随缘的四个生活事例,传达了他有慈悲为怀、豁达的境界。《海的儿女》里,他认为要了解海洋,唯一的方法就是住到海边,海岛上生活的小孩,自出生起,便是海的儿女。

    张晓风在《我在》一篇中,从一个“在”字引发思考。第一次觉得,“我在”还有其他更深的含义。我在,在生命的大教堂里。我在,在岁月的山川里。我在,在书中的绰绰人影中。

    人生路上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关乎挣扎与妥协的事情。有的人可能会从生猛反叛,到辗转回归平庸。也有的人曾想要这片天再遮不住你绽放光芒的双眼,可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无非封了个末位的佛,除此之外一切无法改变。来自山川湖海的人最终都要有个昼夜厨房与爱的归宿,区别只在于早晚,无可厚非。也不是让我们学会对残酷的世界去妥协活着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愿你的余生怀揣无限乐趣,去体验这个世界美好的那一面,每一分每一秒。

    无论时间怎么流转,我们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感谢这个世界的馈赠。感谢岁月给予我们磨难、给予以温柔,让我们一

  • 6、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了七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今年8月,我有幸到梁家河学习,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梁家河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第三,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浮现,我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首先,我要学习他学习奋进的精神。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落户,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

  • 7、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送别的车站上,亲人涕泪涟涟,但有一个人是笑着的,他就是驻扎在梁家河村时间最久的知青——习近平主席。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经历,我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亲密纽带。从初到农村的不适应与迷茫,到后来得到村民一致认可,逐步入党,成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访谈录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村民的访谈,村民们谈起总书记,字里行间渗透着爱戴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总书记曾与村民们一同修渠打坝、为村民治疗腿伤、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猪、调解村民间存在的矛盾。他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沉稳老练的党组织工作者,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时至今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走访农村的习近平总书记,他不说官话套话,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非常了解,与村民的交谈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与当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关系。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思考的热爱与执着。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家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入校读书学习的机会,但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中断读书与学习。据当时的村民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读书面是非常宽广的,谈及读书不同的人回忆到了总书记所读的不同的书,从马列毛理论书籍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总书记都有涉猎,宽广的涉猎使他的思想更加高远。总书记的学习与思考也体现在他办事的过程中。当时的梁家河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因为从洪涝沟里捡柴丢掉生命,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与摸索终于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池,引起县市重视嘉奖。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当时的背景中,总书记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勤恳学习为民办事,最终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历练与升华,从而在更高的舞台的展现出个人风采。这一段经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励自我,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进行锤炼。

  • 8、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心中有民 心中为民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虽然只有三个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已然代表着全部,我感受颇多,更是受益匪浅。以前我只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知青插队的经历,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才得知原来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如此坎坷,却又如此丰富,如此充实。在神圣的革命老区延安插队的这7年时间里,总书记彻底把自己的心态从“大城市”调整转型到了“小山沟”,哪怕成为最后一名走出山沟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成为了他的“常态”,我想这正是总书记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在插队的这7年里总书记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能磨练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意志,总书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与百姓打交道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试想我们在总书记插队那个年龄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总书记已经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区带领着百姓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我想这段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自己来说也必将是终身难忘,是人生接受锻炼的一课,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管他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还是在梁家河大队担任村支书,都能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着百姓们打井、打坝、修公厕、建设沼气池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无百姓莫为“官”,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村支书后,把这个“村官”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捆绑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哪怕是后来被推荐上大学,临走前他还是说了“要是梁家河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书干的有声有色,时刻为民,始终为民,慢慢读懂了“中国农村”这本大书,为以后真正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时至今日,总书记从最基层到党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装着百姓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

  • 9、 《流金岁月》读后感1000字

  • 10、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读后感1000字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读后感1000字

      翻开书的第一章,讲的不是毛泽东本人,而是他最后的一个守灵人孟锦云,直觉这本书与其他对伟人歌功颂德的书不一样。全书作者没有正面的描写伟人毛泽东,而是通过对孟锦云等毛泽东身边陪护人员的访谈,实录毛泽东暮年生活的真实景象。其中包括他对政治运动、政治人物的影响评价,对文史名著、电影戏剧的独到见解,与身边周围人物的关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好恶兴趣等,记录真实生动,并配有60多幅相关图片,是了解毛泽东最后岁月的难得资料。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被后人争议,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其实这又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度过的,而看一个人是否超越于他人,就是看他是否能在犯错误后及时的纠正和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信奉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他坚信事物的矛盾性和同一性,而他的一生也正是实践这一思想的一生,他的生活充满矛盾也充斥同一,不断犯错也不断的纠正,这也正成就他的一生光辉。

      伟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在真实的生活中,他们也有喜有悲,会开怀大笑,会感伤落泪。毛泽东的晚年生活就像每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样让人感到真实。

      英雄的迟暮之年,虽然力不从心,却仍时时刻刻与国家与人民丝丝相扣,这也让毛泽东在晚年失去和许多老人一样普通的幸福,失败的婚姻让毛泽东在晚年没有感受过与子偕老的温情,时刻与子女的分离也使他失去了儿孙绕膝的快乐,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陪护人员,虽然仍旧受世人敬仰却难免会有一丝暮年的凄凉。

      也许只有书是毛泽东一生不离不弃的伴侣了,相比于那些一个个从他身边走过的人,书永远停留,带给他深刻而丰富的思想。而伟人毛泽东本身也是一本很大的书,足够后人从中得到教义,使他的思想留传千古。

      《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读后感1000字

      翻开书的第一章,讲的不是毛泽东本人,而是他最后的一个守灵人孟锦云,直觉这本书与其他对伟人歌功颂德的书不一样。全书作者没有正面的描写伟人毛泽东,而是通过对孟锦云等毛泽东身边陪护人员的访谈,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10-23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0-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6-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2-01-08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大全,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2024,更多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