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 地图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近期,我仔细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访谈实录,尽管我自己离开农村基层的工作已经三年有余,但从这些充满青春气息和泥土芬芳的文字中,从他人讲述的这些故事中,仍然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共鸣。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从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大多都是迷茫的,信仰、理想、青春都在高高的房价中如支离破碎的梦幻,我随着大流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村官,所以最后考上了大学生村官的我,感觉也只能算是找到了一份工作,根本谈不上现代版的“上山下乡”,因为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先天怕狗,报到那天县委组织部发的T恤上印着鲜红的“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却让我想起可能面对着满村乱窜的土狗,让我深深的感到恐惧。

农村基层真的艰苦吗?我认为是快乐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对《大李庄乡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批示中的一句话,自此开始,广大知识青年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热潮。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七年的时间,尽管书中的人们诉说了当时身在山中的种种困难,但我读到的是他们扎根农村的热情、建设祖国的豪情和在阳光下的快乐。梁玉明走进窑洞抖动裤腿他们笑了,消灭掉一盆酸菜后他们笑了;蘸着酱油吃瘦肉时候他们笑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也笑了,当我与一同报到的伙伴们一同下村、在深夜里值守秸秆禁烧岗位、一起吹牛打屁的时候,农村基层真的很快乐,所谓的艰苦,也不过是调节剂而已。

农村基层真的忙吗?我认为真的很忙,但忙不是没空学习的借口。习近平在梁家河并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我的第一位领导,在我们到岗工作的第一天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头等大事,既要学习农村的工作方法,也要准备考出去,你们不能也不可能干一辈子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在前村官在后,说明你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能不能考出去,但是遇到这样一位通情达理又鞭策我们的领导,实在是一等一的幸事,于是我们也玩命的学习。

农村基层能锻炼我们什么?我认为是精神。年仅17岁的习近平“敬爱的父亲已经受到了九年的迫害,至今仍命运未卜;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困境,习近平没有消沉,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做村官期间借着政策的东风带领群众创业,成了我们几人之中第一个靠着自己的力量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煞是让人羡慕。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在村官期间能吃苦能战斗受得了几番磨砺,他也并不会有这样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在奋斗中快乐,国庆假期找他出来小聚,他也坦陈,对那段时光是磨练、是成长,也使得他现在更加珍惜妻儿、珍惜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曾经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我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你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其次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地把工作落到实处。现在看一看周围的同事,大多是在农村入的党、在农村明白了信仰、在农村了解了群众、在农村找到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充分证明,广大的农村群众才是我们走上社会后最好的老师,即便以后离开了农村基层的工作,也能让人受益终身。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根据部机关党支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细细品味,启发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干。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自己的脚步,树立正确的理想,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服务于民的伟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帮助了习近平总书记,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筑牢思想基础的最好时期。时代在呼唤,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汲取精神养分 锻造无悔青春

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于是,这样的一本口述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了。它是我们一面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镜子,更是我们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此书给了我青春的答案,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我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锻造自己无悔青春。

以苦干实干精神为青春筑梦。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带领一个村的群众修灌溉井、修沼气池到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一步一个脚印,他用实干精神诠释了党员的本色。基层很辛苦,也能锻炼人,我们基层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党员干部“大走访”,切切实实做实事,让青春年华在奉献中升华。

以爱民为民精神为青春着色。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得知一个老党员的老母亲过世了,习近平和一起插队的知青前去看望,因为顾忌当地的忌讳,先是征求了家属的同意,然后才去给过世的老人恭恭敬敬的鞠了几个躬。这体现了习近平对待群众的细心和关心,更体现了习近平对基层群众的尊重和热爱。一句“近平真是个好后生”,真实的反映了基层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肯定。“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就是总书记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理念,也是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践行的工作目标。

以艰苦奋斗精神为青春聚力。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人,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勤奋好学精神为青春加油。总书记“在窑洞里的时候,就在炕桌上、抗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40多年了,知青的珍贵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对没有褪色。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之路虽有困惑,但注定会越走越宽广;攻坚,对于青年人来说,前方征途虽有荆棘,但注定会越走越光明。贯穿于这个过程的,有一份永恒的坚守,叫做不忘初心,有一个常新的镜子,叫做榜样力量。对标看齐,方能补齐自己短板,愿年轻一代的自己,能在基层一线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按照课程安排,我代表第七组学员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和大家学习交流。

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进行了阅读,读完全书,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下面我讲几点感悟。

一、肯读书,善学习

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不仅学习政治、经济、哲学,还学习军事、古典文学等大量的书籍,在本书p56页中提到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一些必须具备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的学,踏踏实实的学。王琳老师以及朱玉莹老师在授课以及开场白和总结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借用书中一段话形容他们,总是充满自信,谈笑风声,越听越觉得有味道,有特点,有内容,越听越爱听,越想听。这种学识,这种修养,是她们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二、真抓实干、巧干,实干的基础上加巧干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里人踏踏实实地干,齐心协办搞好工作,有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科学分配工作,从修建沼汽池、铁业社、代销点等工作一点一滴的做起,其中两段话感触颇深,p65中提到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332页中提到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以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我给大家讲两个细节,七组学员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戚春林主任作课堂笔记的时候,每页都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标注序号,给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巧干,很多同志不知道笔记怎么写,写多少,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我兼任财务科长,也找到财务工作怎么干的突破口,从细节做起,巧干会干,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为我树立了榜样。另外早上克老师授课的时候,讲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时候,只有戚主任讲到读Yao,这也是他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学习的结果。

三、沉下心来,行稳致远

重温书中两段话p417页,走山路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着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得更远。行稳致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p117页,把一个干部真正沉下去做一个村的工作,了解情况并处理一些问题,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确定能比较实际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时候就开始沉下去工作,和现在提出精准扶贫也是有联系的。

针对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只有心沉下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干,改进工作方法,会巧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竭尽全力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后,我将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为契机,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荥阳经济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年岁月的一点感悟,同时感谢市委党校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如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知青生活。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洗礼,只是道听途说略有所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志青年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和成长历程,同时也更加深入了解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1969年不满十六岁的习近平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奔赴陕北,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凭借自强不息的刻苦磨炼,战胜了农村“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深入到黄土高原的农民中去,走好了群众路线,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读书学习风格,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试想在那个政治形势极为复杂、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个少年人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甚至利用这远离城市的时机,在昏黄的油灯下读完了《国家与革命》《资本论》《中世纪史》等大量的中外名著,极大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力!无比敬佩的同时,我想应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和学习定一个更高目标了。

习近平同志的奋斗精神激励了我,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在工作和学习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再上新台阶。

首先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北京知青,试想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在那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吗?“人生一世就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情怀,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从不消沉应付,而是把身边的事情尽量做好,正所谓“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不怕吃苦受累的劳动精神。我们如今的条件和陕北窑洞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农村“四大关”的困扰,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我们有干净整洁的办公和住宿环境,有每餐四菜一汤的单位食堂,更应该塌下心来认认真真把工作干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有空就看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有个针缝时间都要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而且他注重分析对比,就一个观点和史实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了解问题,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书籍极其匮乏,而我们现在有管理处提供的种类丰富的图书室,还有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电子书可供查询,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来充实和提升自己。分析对比的确是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三严三实”工作精神时就可以与厚德文化中的**作风和理念互相印证。

“我现在就是个农民”,这是习近平在陕北时说的话,因为他从内心觉得,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是很光荣的事,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目的。推己及人,作为一线收费员,我们不只是收费秩序的管理者,为过往司乘人员服好务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本着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想法,才能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态度,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踏踏实实为自己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同时也为传承和维护**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刚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很多感触,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下,一个是梳理自己所得所感,第二个则是想跟更多青年朋友推荐阅读这本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1968年底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正在北京八一学校读初中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没有到去插队的年龄,却执意要随高一两届的学生去陕西省延川县插队,最终分配到了梁家河生产大队,开始了他在黄土高原上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过四关”、“坚定执着”的入团入党、在赵家河搞社教、修厕所、打坝,成为梁家河大队支书后办沼气、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文革”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接下来结合部分内容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我们现在真的很幸福,在“文革”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年代,国家又是如此的落后,在那种环境下更多的老百姓还在为温饱所发愁,他们中的青年可以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而真正的知识青年则要放下书本,到农村去“受苦”,相比之下我们接受的教育,所过的生活要好太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情况就更为困难,由于他的父亲习仲勋无端遭到迫害(遭迫害前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被冠以“黑帮子弟”的身份,这样的“黑帮子弟”有不少,他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这可以参考总书记在访谈中回忆当年知青出发的情景所说的话。如果说别人做事情从零开始,那他就是从负数开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不是告诉大家去找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而是我们要利用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好的去奋斗。

第二点感受是没有人生来伟大,但每个人都有改变的际遇和机缘。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初那种“迫不得已”和七年的陕北时光正是总书记的“机缘”,而在此期间他从一个普通知青,通过坚持自我磨炼,转变为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村民改善生活的大队支书,读书笔记就是他抓住的“际遇”。我们现在不用为温饱发愁,但是未来怎样与现在息息相关,可能我们的机缘和际遇在大学之后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学不去磨炼自己,损失的就太大了,我作为大三学生能看到的会更多,身边的一些同学已经完全拉开了层次。没有人生来伟大,当年从梁家河走出去的习近平,谁能想到如今成为了我们党的总书记,和自己同一个起跑线的人,可能速度要比自己快,但这不是让我们就此放弃的理由。

第三点感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一生。这本书几乎受采访的每个人都提到了总书记这七年是怎样学习的,他初到梁家河就带了一箱子的书,正如老乡所讲“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常常是劳动完了看书到深夜,有时候忘记了时间,同住一个窑洞的知青们都很佩服。还有就是阅读一本书为主,以其他参考书籍辅助来读,我对这点感触比较深,这就像是课本里有一个知识点不清楚了,我们现在多会去网上拓展知识面类似。当时那个环境,知青们想要学习就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学了,并且还要挤出时间,一想那时吃不饱饭,还有强度很大的劳动,真的是不容易。这种学习习惯不用想也知道将会贯穿总书记的一生,所以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诗词、典故信手拈来。那个时代总书记尚且如此,我辈青年如何?

第四点感受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七年对他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本书中有全方位的体现,比如从生活环境较好的北京到生活环境艰苦的陕北黄土高原,让当时的总书记真正的了解了国情,了解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并且通过这七年干的那么多不容易干的事,也让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多多少少会有这七年的积淀。在采访原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同志的实录中,有提到总书记说过的“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理解,还有采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的实录中,四个方面概括的陕北7年对总书记成长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也是非常的直观。我们现在是大学生,可能小学、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视野主要在课本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基础知识上,而到了大学,我们处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里,更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成长环境,“系好大学这粒扣子”。

其实感受还是挺多的,比如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知青们的真实生活、文革期间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状况、陕北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对我来说这就像是个新的“小世界”,用文字难以描述。包括写这篇文章,也并不是让大家看到我怎么理解,只是希望有人通过我知道了这本书后,自己去阅读,去领悟。我写完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想到的都写到,我也没有好的文笔,那些优秀的文章里“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我也写不出来,但这篇文章却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我很感谢我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认为我系好了大学这粒扣子,这也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粒扣子,接下来我剩余的大学时光献给了考研,差的就是这最后一个“结果”。

刚刚看推送了解到,前几天出版了一本名叫《梁家河》的书,共10万字左右,分为四个部分,有兴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最后我想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大标题与大家共勉——“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我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把它理解为不忘初心,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那就抓紧时间向自己证明吧。

读一本好书,受益终生。作者:宋梓建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上三党支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和电脑网络自学相结合,把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作为党员干部职工的根本要求。我通过研读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感觉该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党员干部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党员要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推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和干好水利各项工作中锐意进取,主动作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篇


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

它是一本多个受访者口述历史及其细节的采访实录,受访者包括曾经与习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当地村民以及当时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习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同时,这本书也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大众领袖间的关系,在思想、人格等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实践出真知,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任梁家河村支书的时候,做了一系列题便民惠民的事情,比如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等等,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让人民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书中的一段话我们选习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作敢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需要干部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这是我们基层团干部要认真学习的地方,多为青年干实事,干好事。

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2)

《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当年的知青、村民的访谈实录合辑,其中没有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有真实的回忆和生动的细节。但从这些朴实的讲述中,我收获良多。

第一,继续深入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知青岁月反映了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起点和成熟过程,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学习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

第二,继续深入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虽然年纪很轻、阅历尚浅,但陕北农村艰难的生存条件、农民贫苦的生活震撼了他,教育了他,使他从那时起就树立了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第三,继续深入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锤炼意志品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习近平总书记在插队期间可谓生活环境艰苦、政治处境恶劣,但他从未怨天尤人、消沉堕落,而是通过不断的自我磨练,在困境中完成了蜕变,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第四,继续深入学习《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进一步提升个人修养。访谈录中,许多知青和村民都提到习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酷爱读书,在艰苦的条件下和繁重的劳动中依然坚持每天读书学习。作为党员干部,大家应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追求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读《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发动机。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可以锻造我们的心智和心志。七年知青岁月,是习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就要经受苦难的考验,磨其心志,苦难会成为他人生成长的教科书和难得的精神财富。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提升,认识得到了提高。

勤学实干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习近平插队期间,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他勤奋好学、夜以继日。他读的书中,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本质,历史能帮助他看清发展规律,文学能帮助他丰富精神世界。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

矢志不渝是民生福祉的保护伞。为群众做实事,是习习近平同志矢志不渝的信念。无论是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实事求是,了解当地实际,才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方法,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5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500字

中国共产党甘州区委党校 祁 泉

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读故事、学历史,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教育意义,将其作为党内教育教材来学习使用,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进课堂、进头脑,在学习教育中感悟领袖成长故事,激发砥砺前行动力。读这本书,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文风朴实,内容丰富。本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的知青岁月,采取“口述实录”的形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在农村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拦河、打坝等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在生活上过“跳蚤关”、过“饮食关”,真实反映了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泥地坝等,以及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一系列真实感人的场景,都是原汁原味的实录,语言上保留了许多当地方言,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修饰,记录了许多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小见大,涉及了青年习近平在农村成长的方方面面,全书三个部分19篇访谈稿,内容极其丰富,内涵十分深刻,可谓细节之处见精神。

二是故事感人,富有滋养。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枯燥刻板的说教,从一定角度上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又有当地的农民群众,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接触过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比如“苦读经典”的故事,“奖品换农具”的故事,“教农民识字学习”的故事,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谓润物无声、富有滋养、令人动容,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召唤。

三是魅力独特,意义深远。一部好的书,最深厚的价值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真理之光。《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智慧、弘扬价值、启迪思想,体现了具有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既有实具体的史料价值,更有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还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从政史。一个个故事和案例中,能让人真实地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吃苦精神和为民情怀,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中,处处充满着一系列的大智慧、大情怀、大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宝贵教益。可以说,这本书通过还原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的历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来自于人民,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是在长期实践磨砺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的核心地位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深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讲,既显得非常必要,也显得十分重要,书中所展现的青年习近平的意志品格、价值追求、责任担当、实干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典范,读好这本书,必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立核心意识,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之情,必定有助于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读后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