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2024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范文大全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推荐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

(共 4777 篇)

  • 1、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2024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2024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不幸生了一场病,住院治疗的时间,给了我机会静心阅读了《致青年教师》一书。《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非老师,是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知名的杂文家,这是他告别讲台之作。

    如果你想当然的觉得书中应该存在一些案例,一些建议,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那么这本书将不对你的口味。这本书其实是相对独立的随感,有一些在报刊发表过,有一些在博客上贴过。虽然全书结构算不上严谨,也没有诸多教育教学兵法可言,但这些零零总总的杂文,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这本书表达的,是作者对教育的理想,以及希望青年教师能在教育工作中,追寻理想,实现理想。

    书中说:教师不能再把自己誉为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要拯救别人的灵魂,那么就先拯救自己的灵魂吧。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一切行业都在追求更快,都拜倒在金钱的脚下。工作三五年的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当年大学毕业初出茅庐时的理想和勇气,岁月消磨了我们的意志,生活重负一点点地压低了原有的精神高度。当然,我们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也生活在柴米油盐之中,请不要将我们拔到灵魂工程师的高度。但教育是陶冶人之心灵的职业,我们需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所以我们先要拯救自己。

    拯救自己,先磨炼自己的品行。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品行在时时刻刻的学校生活中慢慢渗透学生的言行中,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对教师而言,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有的人能取得成就,有的人一事无成,有的人则只靠行政背景混日子,形成这样的差异,完全在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书中总结,教育的品行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字:慢!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这则小故事了。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和妈妈还有外公一起出去郊游,在路上妈妈拿出两个苹果给小男孩,意思肯定就是让小男孩和外公一起吃,小男孩拿过来就把两个苹果都咬了一口,男孩的妈妈一看就上火了,接着就对小男孩批评了一通,小男孩子的眼里含着泪。这时外公很和蔼的问他:能告诉外公为什么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吗?我想把最甜的那个苹果给外公吃。小男孩委屈的回答。这时是男孩子的妈妈眼含泪了,为小男孩的懂事,为自己没有听孩子把话讲完。

    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教育的概念已被更多的人接受。在学生培养方面不可能求快,教育教学方面也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如此,教育者也要如此教育者也要遵循慢的艺术。教育者的专

  • 2、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2020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2020(一)

    《敬告青年》作为该杂志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对国民的改造,首先应该放在对青年人的思想上,因为他们才是历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重任自然落在了他们的肩上。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青年人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民主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条集中反映了陈独秀的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人权之解放,这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力和人格。

    陈独秀深受西方进化论和人权平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想把中国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解放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民主大旗,这也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西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西方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陈独秀目睹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中国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中国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独秀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中国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2020(二)

    读罢《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对青年进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动容。虽然他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国家民族危急的时代,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建议难能可贵

  • 3、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你为什么总是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塞给学生呢?你凭什么会认为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学习,永远不再涉足你执教的学科呢?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大课,在高中阶段有五百多节课,你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呢?这不过是你的一节课,你的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身学习的漫长岁月你为什么总是要往学生脊背上压上沉重的担子?这一句句尖锐的质问中的你好像说的就是如今的我,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语文教师,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接受课堂上的知识输出,殊不知这在无形中确是一种毫无效果的输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明知道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却企图在学生们身上实现这个假想。无论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是班级管理层面,身为司机的我好像误入了一个快车道,在路上狂飙速度,大巴上的40个乘客却被摇得东倒西歪,而我却束手无策。

    读完吴老师这一封名为致青年教师的书信,我明白了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我知道了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话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我告诉自己:是时候慢下来了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我更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只有慢慢来,我的乘客们才可以安全抵达目的地。

    教学一种缓慢的艺术:缓需要平和、平静,慢需要耐心、耐性。正是因为这种缓慢,作为教师的我们更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从播种,到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每个过程都需要精心呵护,教育是慢活,也是细活。慢下来,逐本舍末;慢下来,静待花开;慢下来,感悟生活,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品出这一路走来沁人心脾的幸福花香。

    舍得是一种教学智慧,有舍才会有得,课堂才会有滋有味。最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切都是好的,而是他们善于舍弃,敢于舍弃,所以他们才拥有的更多。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应有一杆权衡利弊的天平,在慢慢走的道路上,学会思考、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体验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

    慢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减少内心的浮燥与不安,花开不在于一朝一夕,沉下心来,静待花开,要深信这朵花一定会开,只是早开与迟开的区别。

    时间不能停滞,但我们可以驻足。也许偶尔的一瞥,我们就能看见生活的笑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太注重远方的目标,而忽视了行走的乐趣。 一个好的渔夫,不光知道打鱼,还懂得如何享受大海、阳光、和沙滩;同样一个幸福老师,不仅要

  • 4、 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则无

  • 5、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青年人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青年人

  • 6、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

    【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

  • 7、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

    以前,对于这种书总是三分热度,因为这些书中的道理未免过于深奥,道理道理,总是让人看着晕乎,读着迷茫,草草地看了下目录,倒是觉得题目一个个取得精辟却实在,翻看了几篇,不禁被吸引,想起自己曾经的各种教育片段。

    从小学开始,我就有个梦想,长大做一名小学老师,因为小学里我非常调皮,确切地说,是在小学五年级之前,那时候的我不爱读书,只爱玩,甚至喜欢和男孩子打成一片,我被罚过站,扣过星,批评过,甚至把老师气的赶出教室,连带着将我书包扔进走廊上的垃圾桶里,面对批评,面对他们的眼光,自尊心很强的我心中埋下了说不出来也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的秘密,那是一种孤僻,甚至是一种自卑。

    直到五年级,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她也姓陈,有着圆圆的脸蛋,身形微胖,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她,她关注到了我,却没有放弃我,她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你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孩子。年幼的我将这句平常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这应该是一种肯定,或是表扬。至少那时候我这么认为。她开始对我严格,她对我的严格和曾经的老师不一样,曾经的老师更愿意用惩罚手段来hole住我,而她却是无微不至的 关心,她关心我的家庭,开始和我母亲谈心,她和我如朋友般聊天,问我的兴趣爱好,接着,我的手臂上就开始别上了各种不同数量杠杠的徽章,也就是从那以后我变了,或者我成长了。她和我分享喜怒哀乐,也会教我各种知识和音乐,我们的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甚至畏惧,她鼓励着我,我感谢她。

    就如在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如今,我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

  • 8、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8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

    《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作为一个21世纪的,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在那个时代中,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

    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个人如此,国家亦然。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当求进步,当进取。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追求创新,厌恶守旧;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这样激进的观点。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是一道警钟。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更不能冷了我们的热血,凉了我们的内心,而应奋发进取,追求进步。只学汉终君弱冠系虏请长缨,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不为老庄隐避丛山不问世事,不学陶潜南山种豆自给自足。

    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当有放眼世界的情怀,而非偏安一隅,闭门造车。在全

  • 9、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8篇)

    敬告青年2000字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读《敬告青年》有感】

    自鸦片战争失败,国门顿开后,中国开始艰难地走向民主富强的现代化道路,从经济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最终效果不尽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学习西方的制度,国人仿佛看见了曙光,然而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再次使国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渊,中国何去何从?以陈独秀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出了药方开展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层面解放中国。而新文化运动的载体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作为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聋发聩,影响深远。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

  • 10、 《敬告青年》读后感(8篇)

    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篇一:敬告青年读后感】

    像这样读书看法一类的文章,我一向难以下笔。尤其是老师指定书目,并下出任务。及到要交时去匆匆一读,便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样,全然是亵渎。而如今,我也要赶着写这样一篇文章,有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了解陈独秀,只是从历史书上,他是革命先驱者,也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历史书里,他永远是那样一副样子。侧着脸,眼神有些空滞地看着前方,却也显示出仿佛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坚定;前半个脑袋空白着,后脑留着浓黑的短发,双唇紧闭,身着西服。这一切都极富象征意义地显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知。他若从历史书里走出来,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认不出来的。这是一个写进历史书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许多沉寂在历史里的人一样,时代变迁,他们最后的归宿也只有沉寂。后人不会为因他们的血泪而有切肤之痛。

    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现代的青年读来会有什么看法,或者,现代的青年,还有几人会怀着热忱去品读。我自己,若不是老师布置这一项任务,我或许今生都不会想到要去读它。但如今读了,才发觉它不该只活在历史里。

    文中,陈独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对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进步、进取、开阔、务实、科学,使其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些词句在当时想必是新鲜的,也究竟不知,这样的呼喊唤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读来,又会有多少启发。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动物,因为意识感官太丰富,丰富起来反而错乱迷失,抓不到要义。人整日在纷繁的意识中飘飘浮浮,却从不知道自己真实清晰的思维。这篇文章的作用或许也就在于给人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深刻的启发,甚或觉得它是无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罢。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绝望又希望的呐喊。那时的中国,几千年来从无民主、自主、人权的黑暗岁月,逐渐地明亮起来,到今日这个处处阳光的社会。不是雄鸡一声天下白,是千万只啼出血的雄鸡,在日复一日驱散着中国几千年来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国的社会也没有就此白下去,中国青年也没有因此变得多么的新鲜活泼。还有许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们不知道其中的艰难,日子久了,我们甚至对这两个字应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会如此艰难漫长。

    我们今日读来,并不要觉得这是压在柜底的老黄历,那鞭策激发的青年也如老黄

  • 2022-12-20

  • 2019-11-12

  • 2022-04-29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1-0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23-02-01

  • 2019-10-12

  • 2019-09-30

  • 2023-01-05

  • 2019-09-25

  • 2019-10-17

  • 2022-10-28

  • 2019-10-29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
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大全,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2024,更多敬告青年读后感2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