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2024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范文大全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推荐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共 2456 篇)

  • 1、 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读后感2000字(3)篇
    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一个人平凡孤独又挣扎向上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没有外表看似的那么华丽完美,我们都在披着靓丽的外壳寻找孤独的身影。我们想活出自己,可大部分却陷在俗世的生活中难以自拔,工作,吃饭,淘宝,交友,恋爱,生子,再继续工作,为你的儿子为你的孙子。没有人逃过这烦躁又无法摆脱的生活,只有在某一刻用自己可以表达的一切方式去宣泄自己的不满。只有一小部分去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想做的自己。可是他们却常常不被世俗化的我们理解以及老一辈的诧异。世俗化的我们在批判着他们的时候也在嫉妒羡慕着他们过着当年自己脑海中的样子。可他们在享受啦这样的生活后,也羡慕着我们朝起朝落,儿女成群的生活。什么都是公平的,你在舍弃的同时也在拥有着什么。你再拥有的同时也在舍弃着什么。你无法去评价二者的好坏。只能以过往最惨的案例去告诉自己,去麻痹自己,现在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可是每每在夜深人静,觥筹交错时,也曾想到当年我的宏伟志愿,只不过烟花易冷,转瞬即逝。你在这条命定的轨迹与世俗化的社会中渐渐从痛哭流涕到如鱼得水。即使那时你可以有时间有金钱去做,却也没有当年的心静与阅历。你的阅历早已被既定的观念轨道话,你再也做不到同当年一样去做同样的事情。所以我们活的梦想却过得现实。我们都在用我们的孤独去碰撞,去靠近,去接触各色人等。我们曾受伤曾哭泣曾感恩曾微笑,没有人爱听悲催的生活,而每一个人却都在这样的生活中慢慢走来。有的人走向啦阳光,有的人走向啦黑暗,更有的人踌躇不前停在原地枯萎致死。没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孤独,一旦有温暖的手靠近我们恨不得立即发光发热,可是烫伤啦别人也痛坏啦自己。所以这世上永远没有感同身受这四个字,一切的情绪  低落  苦难都得自己去消化去面对。即使偶尔有那么一双手曾试图去温暖你,记得他只是想攻克你的心房。其余且也只有你自己而已。所以这本书和舟舟的我亦飘零久差不多,但我觉得我亦飘零久更加细致,去阐述啦她想表达的事情。可不管怎样,我很喜欢她的书,她的表达,以及她的文风。就像一杯茶,甘醇又回味无穷。

    荆棘王冠:致无尽岁月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端午之际,有人归家有人漂泊,在夜幕降临时分,安静读完一本书,一本仿佛让自己变得赤裸裸、让自己不再以为自己那么独一无二从而稍许除却孤傲的书。一个比我年长几岁的姑娘写她在我这个年龄

  • 2、 《奇风岁月》读后感_3000字

    《奇风岁月》读后感3000字

    20 11年读过的一部书,当年因我家小朋友的力荐还特别写了这篇书评。

    很多年过去了,是书今又见,收在这里以为存记。

    《一个书评》

    十二岁小男孩科里在陪同其做送奶工的父亲于某个春日清晨给小镇上的居民送奶的途中,意外目睹了一辆来历不明的小汽车坠落他们所居住的奇风镇上一片叫萨克森湖中的全过程。而科里的父亲更在试图营救车内受困之人时惊骇于其不忍卒睹的死状,从此精神受到此幕的无尽缠缚而困扰不宁,几近崩溃。

    男孩科里于是决心找出真胶线,悬挂昨相,帮助父亲重新获得内心的清静和平。

    一个夏天,我读了两遍《奇风岁月》。

    虽然书很厚,全篇六百页有余。虽然读它的初衷只是以为其貌似一部好看的悬疑类小说。说来我好像对侦探推理奇幻之流的故事总有一贯的好奇,总有阅读的热情。

    但《奇风岁月》原来却并非一部单纯缉查凶案的故事。其内容之宽博,人心之温暖,思想之明亮,情绪之深切,甚至表述之奇妙又远远较之故事的主脉更为令人着迷。

    应该说,最终我更多的是被故事中纷扬琐屑的其他描绘所震动。

    小说之叙述寻找凶手的过程相当缓慢。好像凶案只是一个楔子,之后更有大大小小的事件在小镇里频叠发生,镇上的人们也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悉数亮相。不论可爱的讨厌的古怪的,还是良善的凶恶的神秘的。作者好像一个巧妙的绘图师,长泉细水般精工描摹着美国南部一个风情绮丽民风淳朴的小镇。每一笔都细腻风致,清奇有嘉,深情可鉴。

    也许,世界各地的六十年代都是一段不平静的岁月。中国如是,美国亦如是。

    美国在经过五十年代韬光养晦般稳定清明的整束后,迎来了其风格迥异的社会转形期。小说从一个春天早晨的事发直讲到是年冬天的水落石出,短短的一年时光里,却涵盖了整个那一时期的各色话题。种族分歧,信仰困惑,新旧文化碰撞,科技发展,政治变革,乃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就业冲击以及战争端倪。虽说内容芜杂纷繁,却也并不枝蔓无章,反倒因此更显其行文之奇崛与张力。

    一路读去,譬如自己也就此做了一回奇风少年。同那个善良敏感聪明的小子一样年纪。跟着他和他的同伴们一道在天空中练习“飞翔”,和他的小狗“叛徒”耍戏,与他的自行车“火箭”并驾齐趋,智斗神秘湖怪老魔西,在游乐场看被人囚禁的三犄龙,与校园的小魔王们打架,为美丽的女孩心动神驰,和伙伴露营,叛逆时离家出走,同他一起为心爱的朋友遭遇意外后悲彻哭泣,与他一道为找出凶犯锲而不舍地追寻线索……,所有种种,好像确有

  • 3、 《中国知青史》读后感:远去的知青远去的岁月

    《中国知青史》读后感:远去的知青 远去的岁月

    南京东车辆段 周亚平

    知青,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着难忘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苦涩的回忆。之所以重提这个名字,就是我看到了《中国知青史》这本书,它把我重新带回到那个不愿提起又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也让我重新认识了那场曾经猛烈震撼过中国的几乎每一个家庭,曾波及几乎所有的偏僻穷困的山乡,并瞬间改变一代青年的命运,给其身体和灵魂带来飓风般变化的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作为当年千万知青大军的一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积极还是消极,都毫无例外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充满着青春的热血,饱含着高昂的激情,要以稚嫩之躯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拯救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世界劳动人民。伟人的号召形成了时代的潮流,置身其中,概莫能外。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身不由己地离开父母,来到了陌生的土地,不知是谋生还是献身的与地球较上了劲,且一干就是好几年。青春最美好的时光都留在那片土地上,超负荷的劳动使肢体变得强壮,风吹日晒使皮肤变黑,生活的磨难使思想变得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命运的坎坷使他们的意志在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逐步坚强起来。

    《中国知青史》为曾经经历过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而依然健在的人们找回充满酸甜苦辣滋味的人生回忆,也为附庸今天流行的“官二代”“富二代”词语而衍生的“知青二代”们寻找他们父辈走过的“蹉跎岁月”,厘清那段“孽债”的来龙去脉提供有力的资料和证据,更为那场长达二十多年,涉及两千多万人的共和国最重要事件之一的历史作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因为岁月虽已远去,经验和教训仍值得记取。

    这本书告诉我们: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和知青群体的形成都随着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形势一样大起大落。每一次大起大落之后就会有一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以至于形成规律。政治上的动荡,经济决策上的失误,每每都要以大量青年的不能升学和送往农村为代价,一代青年就是以如此独特的方式承担着历史的责任,将生命最美好的时光无代价无索取地奉献给这片生存养育自己和父母家庭的热土,付出身体乃至精神的巨大牺牲。在当时的国家政治和经济条件下出现这一特殊群体也是历史的必然,知青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在特定政治气候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得以存在和壮大并最终消亡的群体。载入史册的名字会渐将暗淡以至于被人们忘却,连同那段历史中的血与火,情与泪,愁与怨,功与过。五十年过去,当年的毛头小伙青

  • 4、 《知青》读后感

    《知青》读后感

    最喜欢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能引领着我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知青》讲述了与共和国共同诞生的那一批人,在60年代末背起上山下乡的行囊,去广大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故事。

    作品主要讲述赵天亮、周萍、齐勇等人在北大荒异常艰苦甚至充满危险的环境中一起成长,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厚友谊。同时作品插叙了赵天亮的兄长赵曙光在陕北插队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些热情高涨的知识青年与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命运相连。

    这部作品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种事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期,群众、知青和某些居心叵测的政治家、革委会成员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似乎想借此告诉我们人性岁先天具有弱点和缺点,但即使在寒冬般的时代,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那就是善良!

    知青那一代人,在童年时期挨饿,少年时期有学不能上,青年时期背井离乡。他们的青春在蹉跎和奉献中过去,那些岁月镌刻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用青春祭奠了那个不寻常的时代!知青岁月是我们国家命运多思少眠的岁月,是使他们更成熟、更坚韧、更宽容、更善良、更具有责任感的岁月!

    今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借用周小平的一句话: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 5、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大全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了七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这是他受益终生的七年。今年8月,我有幸到梁家河学习,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谋事、创业、做人处处都透露了一个“实”字。

    首先,凡事必须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梁家河耕地少、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

    第三,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篇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内容讲述的是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讲述的是经历过那段生活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通过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冲击和震撼,得到一次次洗礼和升华。随着一个个真实故事的浮现,我清楚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求实作风都可以从他陕北七年的插队经历中找到答案,都可以从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找到注解。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历练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首先,我要学习他学习奋进的精神。七年里,年轻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从未放弃过他的学习,他从一开始从北京背着重重的书箱来到梁家河大队落户,到白天劳动、晚上煤油灯下看书把脸熏黑,再到考进清华大

  • 6、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送别的车站上,亲人涕泪涟涟,但有一个人是笑着的,他就是驻扎在梁家河村时间最久的知青——习近平主席。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经历,我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亲密纽带。从初到农村的不适应与迷茫,到后来得到村民一致认可,逐步入党,成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访谈录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村民的访谈,村民们谈起总书记,字里行间渗透着爱戴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总书记曾与村民们一同修渠打坝、为村民治疗腿伤、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猪、调解村民间存在的矛盾。他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沉稳老练的党组织工作者,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时至今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走访农村的习近平总书记,他不说官话套话,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非常了解,与村民的交谈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与当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关系。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思考的热爱与执着。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家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入校读书学习的机会,但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中断读书与学习。据当时的村民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读书面是非常宽广的,谈及读书不同的人回忆到了总书记所读的不同的书,从马列毛理论书籍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总书记都有涉猎,宽广的涉猎使他的思想更加高远。总书记的学习与思考也体现在他办事的过程中。当时的梁家河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因为从洪涝沟里捡柴丢掉生命,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与摸索终于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池,引起县市重视嘉奖。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当时的背景中,总书记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勤恳学习为民办事,最终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历练与升华,从而在更高的舞台的展现出个人风采。这一段经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励自我,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进行锤炼。

  • 7、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心中有民 心中为民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虽然只有三个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已然代表着全部,我感受颇多,更是受益匪浅。以前我只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知青插队的经历,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才得知原来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如此坎坷,却又如此丰富,如此充实。在神圣的革命老区延安插队的这7年时间里,总书记彻底把自己的心态从“大城市”调整转型到了“小山沟”,哪怕成为最后一名走出山沟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成为了他的“常态”,我想这正是总书记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在插队的这7年里总书记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能磨练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意志,总书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与百姓打交道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试想我们在总书记插队那个年龄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总书记已经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区带领着百姓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我想这段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自己来说也必将是终身难忘,是人生接受锻炼的一课,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管他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还是在梁家河大队担任村支书,都能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着百姓们打井、打坝、修公厕、建设沼气池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无百姓莫为“官”,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村支书后,把这个“村官”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捆绑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哪怕是后来被推荐上大学,临走前他还是说了“要是梁家河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书干的有声有色,时刻为民,始终为民,慢慢读懂了“中国农村”这本大书,为以后真正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时至今日,总书记从最基层到党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装着百姓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

  • 8、 岁月与性情的读后感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周国平的自传体回忆录《岁月与性情》,有点感触,不禁想要对镜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鉴于深刻的思想有时要依托审慎的文字,所以就有了这篇读后感。

    周国平是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擅散文。所以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没有一般哲学家那种抽象神秘的惯用腔调,却也不乏深邃,至于能从简单的语言,平凡的经历中透露出永恒的一面,更是令人赞叹。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和走在路上。这四部分分别代表作者成长的四个阶段。从记忆中的童年期到高中毕业的13年,从走进北大到离开北京的3年,从进入广西农村锻炼到重返北京的10年,一直到现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25年。不论哪一部分,作者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真实的状态解读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可能的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尽可能的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这两点应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说能够做到诚实,超脱就很困难,事实是这两点周国平同时做到了。他甚至愿意说出一般名人羞于启齿的个人隐私。拿他的个人情感为例。他经历了三段婚姻,前两段在别人眼中无疑是失败的,但他却愿意将它们公之于众,甚至说出了自己当时的体会以及对人性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包容。

    《岁月与性情》带给人最大的启迪是“要活出你自己”这是一本真正净化心灵的书。它不同于普通说教式的成功之道,却是真正的心灵鸡汤。我认为好的自传不仅能使读者了解作者,喜欢作者,更能激发读者试图了解自己的强烈欲望,最终净化与之接触的心灵,使人们能更好的生活,后一点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就做到了。

    《岁月与性情》讲的是“真性情”三个字。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却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当我们陷入生活事业的泥淖时应该怎样渡过,我想每个人的攻克之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真实的事。这一点可以通过读这本书深切的体会到。

    说到真性情,很自然的让我联系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是一名教师,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在我看来,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而应更注重人文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优秀的品行,真实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下一代,这点点滴滴综合起来就是真性情。做人就应该做有真性情的人,做老师就应该做有真性情的老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是一群有真性情的学生。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 9、 《蹉跎岁月》读后感 (100字)

    《蹉跎岁月》是一部描写下乡知青生活和爱情的作品。本部小说深刻让人体会到在那个特定年代一个人的出身给人造成的影响,竭力鞭挞了血统论。故事发生在1970--1976年间。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生活风云多变,每个人的命运都像一只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柯碧舟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地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奋进,于痛苦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女主人公杜见春,军干家庭出身,性格直率,泼辣。

    她心中的血统论让她在柯碧舟纯洁爱情的追求面前怯了步。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夜之间,杜见春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红五类出身的杜见春一下子成了黑九类。面对政治地位的急剧变化,杜见春的灵魂经受了一场严酷的洗礼,在她父亲被平反后,她执着的爱上了柯碧舟。

    特定的社会,特殊的年代,人们无法选择出身,甚至无法选择出路,“蹉跎岁月”成了人们对那个特定年代知青的代名词。

    多变的政治环境,严峻的社会形势,残忍的不幸遭遇,支撑主人公顽强生活下去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人世间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爱能让世界转动,唯有真爱让人感到温暖!

    编辑推荐:

  • 10、 岁月匆忙 (700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时间度过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同握在手中的流沙一般容易消散。时间将我们带到未来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或许我们连回忆都来不及的时候,我们就已是白发苍苍了。

    花朵凋零了,自然可以再次绽放,但是它的笑颜绝不会永存于世;水流走了,自然可以再靠一场雨滋润大地,但此处总会成为寸草不生的荒地。你可知道,人死了,灵魂从躯壳中飞走,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了。

    时间啊,挥洒着我们余下的青春。我们仍然是生机勃勃的孩童,但我们也会老去,岁月会夺走我们健壮的身躯,染白我们乌黑的秀发,敲碎我们坚硬的牙齿,用锋利的刀子在我们脸上刻下一道道皱纹,掰弯我们挺直的腰杆时间老人可残忍了,他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乞求而停下脚步,你可以使手表上的时针停止行走来欺骗自己,但时间却依然在流逝,面对未知的死亡,不过是或迟或早的事情。

    现下,面对时间的流失,我们还有选择的道路:1、虚度光阴2、充填人生

    以上两种选择,你的内心一定有了答案。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今日事应今日毕,万万不可到后悔之时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

    想想看吧,一秒钟可以看几行字、可以跑几小步、可以浇几朵花、可以做几道题一秒钟即可做如此多的事情,为何不去做想要做的?我想,我们所要的,不应该只是虚无的等待,而是从现下的囚禁中挣脱牢笼,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去吧,去做自己想要做的,青春是可贵的,时间是无价的,不要待你失去青春,两鬓斑白之时,才方知悔恨。

    六年级:白莪君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3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0-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6-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2-01-08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29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
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大全,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2024,更多知青岁月读后感20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