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 地图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相关栏目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热门栏目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推荐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共 463 篇)

  • 1、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1000字

    利用周末的时间,我看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读本,它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历练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作为一个基层的工作者,我不由得感到敬佩,我们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服务于民。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采访组采访雷平生,问他习近平从一个普通知青成为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他有什么特点?他回答:第一:使命感特别强。第二:辩证思维方式,看问题都会从多方面考虑,反复推敲。互相印证。第三:遇事有定力,不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遇事沉着淡定保持冷静。第四:肯读书善学习。习近平从来就不是一个只会读死书的人,他的很多知识在他知青岁月中都得到了锻炼和应用,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提出可行的方案,解决难题,还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梁河村人解决了能源问题,活学活用。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不就是需要这种“特点”吗。工作要使命感强,有问题不要一味钻牛角尖,多方面思考出发,遇事保持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不断学习不断将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上去。

    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不会干农活,被跳蚤咬到浑身是包,到后来逐渐接受生活的磨练,练就一身生活技能,这七年的上山下乡的时间里,对习近平总书记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时候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都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还有比那时候再难的程度吗?没有,只要想到这些,就感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岁月,在那段岁月里,汗水,抱负都掺杂在一起,记忆从过去的黑白道现在的彩色,虽然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已经结束了,但他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他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兑现,依旧深深刻在人民群众的心里。每个人都经历不同的过程和有着不同的结果,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每个人也仅有一次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无悔的会议,即使与磨难和挫折相伴,我也会因我的尽力而感到欣慰。

    新的社会主义,在共产主义的领导下,在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人的指挥下不断发展,在这个时代里,我更加感悟了清楚,也促使我在清楚的步伐中不断奋斗前进,奋斗到底,坚持到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我也在不断督促自己要像习近

  • 2、 读《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有感

    读《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有感

    这是一个用大时代大事件作背景的简单爱情故事:一个中年花痴丁问渔在婚礼上爱上成为人家新娘的任雨媛。那是一九三七年一月份的事,然后一直到了十二月,死追烂缠又诚意无限的丁问渔终于如愿以偿,和雨媛爱情成了两情相悦的局面,然而日军进城,即将展开历史上着名的大屠杀……作者将民初一大群名人和一堆史事,用丁问渔为线,全都罗织在一起,成为一本虚实相映照的小说。

    叶兆言说,一九三七的南京,仿佛一艘载风雨中飘荡的已经漏水的战舰,他尝试着驶向繁荣富强的现在化,然而充其量只能是在历史的大海中颠簸起伏,最后可悲地葬身海底。我没有参与南京的过去,没有目睹过一九三七的南京,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南京的痛,可以想象当时南京的无助。

    文章谈到爱情,作为一名刚成年的大学生,我觉得自己还不了解爱情,更加不了解战争时期的爱情。但我还是感动丁问渔对爱情的执着,那么坚持地写信,那么坚持地爱着雨媛。尽管他有了妻子,尽管雨媛有了老公,可是到最后雨媛被打动,他们相爱了。我想在那个年代,他对她的感情是不被认同的,包括在现在也是不道德的,但我还是为了那样一份存在在那个时代的爱情而感动。我一直认为爱情没有先来后到,只有爱与不爱。有的人偶尔犯错可以原谅,但如果一个人已经不爱你了,那就不要再挽留了。

    2014年2月14日上映的《北京爱情故事》中陈锋曾经问了一句:“你说,爱情它真的存在吗?”而答案我相信是肯定的。而丁问渔对雨媛的痴爱更加让我觉得,爱情它真的存在。即使在开始,雨媛一直不接受丁问渔的感情,但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她早已喜欢上执着的丁问渔,只是自己不肯接受不愿相信更加不知如何面对。丁问渔一直在用写信的方式表达爱,他们互相并不多么了解,可他们在一起的短暂时光里彼此都是那么幸福。原来听人说过,有些人,明明才认识却像在一起了很久。或许就是王菲所吟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我觉得丁问渔和雨媛就是那些人。丁问渔抛开一切,用他全部的勇气坚持喜欢着雨媛。其实,坚持也是一种感动。

    虽然我钦佩丁问渔的痴情,但我还是不能像别的读者那样那么喜欢他。国难当头,作为会十几门语言的他竟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儿女私情。我一直觉得,爱情只是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丁问渔的世界,爱情则是全部。他每天所想和所做都是为了雨媛,甚至在最后,也是为了雨媛而失去生命。其实,或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它会把一个人变得不像自己。

    还有人说,恋

  • 3、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大学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长大电控16级自动化一班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近平背负行囊,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难苦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当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那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使我更加深深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在青年习近平身上有太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在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讲到:"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这句话是总书记说给我们广大青年听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

    从大城市来到陕北农村,面临着种种地困难与挑战,从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到思想关,每过一关都是一份磨砺,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深深地体会了最苦、最难的生活,并在苦难中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升华。我们当代青年,要向总书记学习,坚守初心、坚持信仰、坚定理想,多经历一点摔打、考验,在不懈奋斗中创造未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要学习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时,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不管白天劳动再苦再累,晚上他都坚持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

    在当时那么差的学习条件下、不怕考试得零分的社会氛围中,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并达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当今时代的我们,应当结合青年习近平读书学习的事例,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中打牢自身成长的根基。

    三。要学习青年习近平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刚到农村时,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都充满了迷茫与徘徊,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并没有消沉,还是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一待就是7年,在7年的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22岁离开黄土地时,青年习近平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离开梁家河之后,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大学出来后又

  • 4、 喜迎十九大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

    喜迎十九大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

    段家镇团委书记 王震

    自从第一眼看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封面上的习近平就引起了我的注意,直到后来才发现,这张图片跟我所关注的《学习小组》微信公众账号使用的是同一张照片,难怪看上去就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我手里捧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心里有一种难以摹状的沉甸甸感觉,倒不是因为这本书有多重,而是它所传达的信息量,对我本人的触动特别深。一页页翻开来,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疲倦的身体瞬间为之一振,整个人变得精神起来。这说来也颇为奇怪,或许跟我日常浏览《学习小组》有些许关联吧。看任何一本书,我都会将目录认认真真地看上几遍,《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也不例外。目录上的每个章节标题,我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近平”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读起来竟然毫无一点疏离感,反而更让人觉得亲切。也许会有人说,你这是顺势而为,有些许投机成分,并非个人的真实感受体验,对此我只能呵呵,不作任何表态。我以为,凡是任何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的人,你若与之计较,反而显得自身有着或这或那的问题,倒不如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和证明自己来得更实在、更有说服力。

    翻看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经历,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七年前,我从南昌火车站出发,独自一人扛着两箱两包,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再坐大巴辗转到江苏。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江苏这片土地,也意味着我的人生轨迹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在这六年当中,深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只身一人闯荡的滋味,从一开始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等,以致于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涌上心头,让我倍感焦虑和不适。心中的苦闷和无助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只好掩埋心间,让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忙碌起来,不再去想那些影响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

    六年的大学生村官经历,是我人生经历的一笔宝贵财富,回首过去,往昔的一切仍历历在目。今年5月底,我专门去了一趟江苏办理自己的个人私事,顺带去了我呆过的村里转了下,与曾经的同事兼战友聊了聊彼此的近况。与此同时,我还去了我包片的一个村民组长家中,跟他和他的老伴儿叙叙旧,聊聊这过去一年里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从他口中得知,村民们对我印象很好,很希望我能留下来,但我不能在与他一起共事和为村民们服务,这多少有一些可惜。不过,只要心中还念着那份情谊,今后不论走到哪里,他们依然是我心里抹不

  • 5、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5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1500字

    中国共产党甘州区委党校 祁 泉

    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这部书的出版可以说是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读故事、学历史,还必须充分认识其重大教育意义,将其作为党内教育教材来学习使用,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进课堂、进头脑,在学习教育中感悟领袖成长故事,激发砥砺前行动力。读这本书,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文风朴实,内容丰富。本书选择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起点,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的知青岁月,采取“口述实录”的形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用大量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在农村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拦河、打坝等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在生活上过“跳蚤关”、过“饮食关”,真实反映了从一个学生娃变成一个农民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泥地坝等,以及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一系列真实感人的场景,都是原汁原味的实录,语言上保留了许多当地方言,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修饰,记录了许多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小见大,涉及了青年习近平在农村成长的方方面面,全书三个部分19篇访谈稿,内容极其丰富,内涵十分深刻,可谓细节之处见精神。

    二是故事感人,富有滋养。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枯燥刻板的说教,从一定角度上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最初迷茫彷徨的城市知青嬗变为坚定自信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位懵懂少年成为意气风发的党的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而讲故事的人,既有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知青,又有当地的农民群众,还有当年与总书记接触过的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再现。故事因为细节丰富所以真实,全书因为内容真实所以感人,读到比如“苦读经典”的故事,“奖品换农具”的故事,“教农民识字学习”的故事,与乡亲打成一片的故事,做群众工作的故事,凡此等等,生产生活的点点滴

  • 6、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土木工程学院 吴小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访谈录,刚开始是在“河西学子”连载的时候看到的,当时我看了有六章。后来褚书记为我们共享了pdf版本的完整版,共360页,我断断续续看了有近三百页,当然有些章节是跳读的,对于整本书不同章节有个人偏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曹谷溪老先生的访谈--“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还有“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等章节。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当代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

    曹谷溪老先生提到了习近平的“难”。他说习近平与其他知青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这样一个巨大身份的转变,本来就很难,但与其他知青不同的在于他的身份,由于受到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习近平在许多事情上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他的入党问题,比如他立志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所做的一些实事和努力,在当时都不被认可,甚至还要面对不公的怀疑和打压。这对于一个不满16岁的年轻人来说,习近平承受的思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我的16岁,我的16岁在做些什么呢?在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还有,努力压抑自己因为一个帅哥的小纸条而小兔乱撞的心……为此我很汗颜也很惭愧。试想一下我如果遇到习近平这样恶劣的生存境遇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会怎样?真的不敢想。然而,习近平没有消沉,而是“在困境中完成了从一个迷茫的中学生到一个胸怀为民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和抱负的热血青年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我想,这与习近平小小年纪就已经胸怀“为百姓办实事”的理想和抱负是分不开的。我当辅导员已经近五年时间,我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其中最难的一点是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因为不管是个别谈话谈心还是对学生干部的集体教育,我在大多数的同学眼中看不到那种渴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光芒,那种各方面都要求积极进步并且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的学生是有,但是并不占大多数。而我们开展的这样那样的活动似乎激发不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读了习近平的故事,我觉得究其原因还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却模棱两可,甚至专业都是父母给选的,他们不知道

  • 7、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通过深研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进一步对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岁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有村官经历的乡镇干部,我要着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心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根基层从群众关心的实事、小事做起,用“四心”服务,自觉践行“四讲四有”标准,扎扎实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

    一、视牧民群众为亲人,做到“热心”服务

    学习“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精神。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机构,是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惠民政策的宣传者和具体执行者,也是新形势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乡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广大牧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我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把每一名前来乡政府办事的牧民群众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用同志般的“热心”来服务群众。遇到牧民群众找不见办事部门的情况下,要“脚勤”多为牧民群众引领;遇到具体办理某一事项的工作人员不在的情况,要“嘴勤”告诉牧民群众办理时限;遇到牧民群众有困难时,要“手勤”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杜绝“人不在、我不知道、我不太清楚、我不懂、不是我负责的”之类的现象出现,要让牧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二、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做到“用心”服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精神。随着党和国家在牧区实施的惠民项目、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在平时的乡镇工作中,党员服务、脱贫攻坚、新生儿入户等每一事项都需要与牧民群众“面对面”打交道,这就要求我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用心”服务,“用心”服务的前提必须是勤于钻研、勤于学习,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全面综合的提高自身素质,才不至于在遇到进村入户或值班时牧民群众前来询问有关事项“一问三不知”的现象发生,牧民群众询问、办理的事项得不到圆满的答复、解决,不仅损毁了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影响了整个单位的形象,连续发生这样的现象几次之后,牧民群众就会普遍认为整个乡镇干部职工业务工作能力不强,一旦形成这种意识之后,会对整个乡镇的工作造成“被动”。作为合格的乡镇干部要想赢得群众的爱戴就必须把“用心”服务贯穿于开展群众工作全过程。

    三、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做到“耐心”服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了“为人民办好事”的理想,这个理想始终没有改变,实践的

  • 8、 审计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生动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七年里,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老乡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为广大青年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深刻: 一、锤炼党性,坚定信念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笃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坡,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将青春燃烧在这片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这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砥砺,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垃煤、拦河、大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这些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信心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自己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二、为民情怀,以民为本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与民同奋进、为民谋实事的七年,集中展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这七年岁月里,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
  • 9、 《习近平的知青七年岁月》读后感600字

    上个星期妈妈带回来了一本《习近平的知青七年岁月》作为给大学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讲的书,我出于好奇,便拿过来看,被里面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感动了。

    《习近平的知青七年岁月》讲述了习近平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艰苦奋斗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对习近平这七年里刻苦学习、吃苦耐劳、心底善良三大方面优秀品质印象尤为深刻。习近平每天都不会忘记读书和思考,他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经常读书读到深夜。他带领乡亲们一起劳动,从来不惜自己的力气。梁家河没有井,挑水得要到沟里去挑,很不方便。习近平便要为村民挖井,寒冷的冬天,他第一个跳到冰冷的泥里挖井,挖了好深好深才流出了水。习近平生活也很简朴,有一次,知青和老百姓在一起吃饭,知青吃的是国家的补助粮,有玉米、高粱米蒸的团子,老百姓只能吃糠窝窝。有一个老百姓说:“你们吃的都是真粮食。”习近平听了,就把自己的玉米团子放下,拿了一个糠窝窝吃去了。所以这样,村民一直推荐习近平做他们的党支部书记。他当了党支部书记更是做了几件的大事:办沼气、还用奖励他的三轮车改造成磨面机等等。以至于村民们更喜欢他了,后来被推荐到清华大学上学,临走时,全村的人都恋恋不舍出来送他。习近平的心底也很善良,有一天,有人跑过来给他说:“外面有个讨吃老汉,说是你爸爸的卫士,他现在要找你呢!”习近平就跑过去,把身上所有的钱、粮票、甚至衣服都给了这位老人。我看到这里,被习近平的“帮助他人”精神感动了,他对素不相识人的信任和帮助我们一定要学习!

    我要向习近平学习,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努力向上,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 10、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刚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很多感触,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下,一个是梳理自己所得所感,第二个则是想跟更多青年朋友推荐阅读这本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1968年底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正在北京八一学校读初中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没有到去插队的年龄,却执意要随高一两届的学生去陕西省延川县插队,最终分配到了梁家河生产大队,开始了他在黄土高原上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过四关”、“坚定执着”的入团入党、在赵家河搞社教、修厕所、打坝,成为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3-06-21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8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大全,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2024,更多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