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学问作文 > 地图 > 学问作文
学问作文

(共 7996 篇)

  • 1、 吃的学问作文

    大家从小应该就有写作的经厉吧,好的回忆可以通过写作来永久珍藏,写作文时我们要灵活多变,采取夹叙夹议法等方式。什么样的作文会让你影响深刻?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吃的学问作文,欢迎你的品鉴!

    吃的学问作文(篇1)

    最近,我听得最多的是新型冠状病毒、隔离、口罩,连我在农村老家过年,也要戴着口罩才能出门。口罩变成了生活必需品。

    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扩散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佩戴口罩,阻断人与人之间的飞沫传播。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口罩已经供不应求了。有人说出门必须佩戴n95口罩,可是大家都买不到n95口罩,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也可以,我在网上一搜,口罩的种类那么多,这可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仔细研究了一下。

    n95不是口罩牌子,它是指过滤效果可达到95%的口罩,它可以预防疾病,还可以防雾霾。但并不是全部n95口罩都是医用标准的,只有一部分医用标准的n95口罩才可以有效防止通过唾液、飞沫、血液的病毒传播。虽然一部分不是医用标准的口罩也可以防止飞沫传播,但只有医用标准的口罩才可以防止血液喷溅造成的病毒感染。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但无法防霾。它有三层,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和舒适层。目前为了防疫,我们应该使用医用标准口罩。普通人只要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达到预防病毒的效果,而在高危病区工作的医生当然需要更高级的防护装备,比如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等等。在当前口罩如此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理性采购,把最需要的类型口罩留给最需要的工作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和患有疾病的人们。

    我看到医院发的请求物资援助的信息上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医用防护口罩要符合或高于gb19083-2010国家标准。医用外科口罩要符合或高于yy0469-2011国家标准。gb代表国家标准,yy代表医药行业标准。也就是说,如果要捐口罩,不是什么类型的都可以,一定要符合标准的口罩才对求助医院有用。

    除了医用标准口罩,我发现还有民用标准口罩和工业用标准口罩,这些口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医用口罩主要用来预防疾病,民用口罩就没有这个功能了,比如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棉纱普通口罩,因为液体可渗透,所以没有防护感染的作用。工业口罩主要用来防止工业生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或颗粒进入人体肺部,损害健康,是一种劳动保护用品。

    有了口罩,如果没能正确佩戴,那口罩就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我们拿到口罩,首先要确认口罩正反面。

  • 2、 读《养花的学问》有感作文
    读《养花的学问》有感甘肃省华亭县东华小学四年级一班 周嘉璇 744100读了《养花的学问》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对花草,要“舍得修剪”,这样才有利于花草的生长。以前作者种花,从来舍不得去修剪它们,觉得那些花花草草每长多一点不容易,即使长成歪花裂枣的模样也是一种自然美,固执地认为修剪等同于摧残。有一次作者正在家里修剪花草,一个朋友来找作者。他见作者修剪花草如绣花,实在看不下去了,抢下剪刀要教作者,三下五除二,把作者的金钱草剃成了寸头。果然事隔几天,一株株小幼苗就冒了出来,快速地成长着,茎粗壮挺直,叶大且色润,很快就长成了一派生气勃勃的样子,碎碎娇巧的黄绿色小花更是可爱。其实人生的很多时候也是如此,要想得到一些东西,就要适当地放弃另一些东西,有舍才有得,如果不舍得放弃,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我们何不试着舍弃一片叶子,也许会得到一片森林。指导老师:李洋简评:语言简洁,寓意深刻!

  • 3、 小昆虫,大学问

    小昆虫,大学问 赵子毅

    寒假里,我读了不少课外书,有《皮皮鲁总动员》、《窗边的小豆豆》、《泰国历险记》……。但其中最引起我兴趣的是法国著名昆虫科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书中精心挑选了二十余种最有代表性的昆虫,极其详细地记录下这些小生命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等生活习性和生命过程,然后将观察记录结合思考所得,写成准确、生动、趣味盎然的笔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昆虫记》,使我对昆虫有了更深的了解。

    很多人都听说过蝉与蚂蚁的寓言故事,歌颂勤劳的蚂蚁,批评好吃懒惰的蝉。但在《昆虫记》里,通过作者的描写,我却发现了相反的描述。原来,有一次,法布尔在炎热的夏天研究蝉。发现这时的蝉,并不像其他昆虫一般焦急而无头绪的忙碌,而是胸有成竹的它懒懒地伏在树干高处。蝉用尖利的嘴刺穿大树柔滑的树皮之后,清甜的汗液便会不断地溢出。正是这些饮料,为蝉带来了意外的麻烦。附近许多口渴难耐的昆虫都发现了蝉的这一眼清泉。不一会儿便包围了这里,一拥而上舔树干。这个强盗集团中,有黄蜂、苍蝇、玫瑰悠悠然另一虫、而数量最多的竟然就是蚂蚁。这群坏家伙竟咬住蝉的腿,爬上蝉的背,更有甚者竟一口咬往蝉吸管般的嘴,企图将它拖走。最后,不胜吵扰的歌唱家无可奈何地抛弃了自己辛辛苦苦挖掘的井,仓皇逃走了。强盗一样的蚂蚁们马上开始享受这不义的食物。一群家伙儿狼吞虎咽,不一会儿,这口井便干涸了。然后,这些酒足饭饱的家伙们为了下次痛饮,又开始策划新的犯罪计划。读完这个故事,我惊奇的发现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恰恰相反吗?蚂蚁是厚颜无耻地乞丐,而辛勤的劳动者却是热爱唱歌的蝉呢!

    这本书把我带入了神奇的昆虫世界,更使我懂得了看问题不能光听别人如何讲,而要自己去观察、思索、实践、探究,从而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且观察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要一分为二的去研究和思考问题。同时,我也字里行间读出正是因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才把他领进了科学的殿堂,如果我们学习上也像法布尔那样专心致志的读书、学习,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更上一层楼的!

  • 4、 培根论学问读后感

    培根论学问读后感

    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着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

    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 5、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一)

    罗家伦著有《学问与智慧》一文。顺便说一句,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把此文编进了教材,让我有出乎意料的尊敬。

    罗文对智慧与学问,智慧与文章有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述,反衬了曹雪芹之言。

    论断一: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真正的学问,必然是智慧的结晶。

    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实验,这是生物学家的最常规的学问,但孟德尔以前的生物学家,此实验生物学家们做过千万遍,但只有孟德尔由此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达尔文、爱因斯坦与孟德尔一样,都有从常规中发现非常,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智慧。

    论断二:真正的智慧,必然以学问为基础。否则只是昙花一现、浮光掠影。智慧不是空穴来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零星的智慧,如火花乍现乍灭,不足为道。

    论断三:文章、书籍分两种有智慧的和无智慧的。故而读书也需智慧,即辨别文章、书籍的价值,要读书有间,不要劳而无功。

    在一个以网络为载体,海量信息蜂拥而来的时代,如何鉴别真学问,如何鉴别有智慧的好书好文,生出了别样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给写文章,无成本发表文章,生出了意外的便捷。

    这样,网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势在必然。这也是必要的代价,信息匮乏、封闭、垄断、人为操纵从来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在网络上找文章,以罗家伦先生的《学问与智慧》为基础,以学问须洞明世事,文章要练达人情为标准。诸位一定会问,你有判别真假学问的智慧吗?。嘿嘿,洞明世事也好,练达人情也罢,关键看有没有真性情,是不是有慈悲心,化繁为简,抓住这点,不及其余。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学者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一文,让我收获很多。一直以来我一直把知识等同于智慧,它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理解智慧,如何看待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文章的见解独特,语言也很精炼,优美而意蕴深刻的句子俯拾皆是。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确实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一语道破了知识智慧的区别,知识是有领域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学问,但智慧是人深处发出来的,它是人自身的,而知识是完全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且也永远是某些疆域的。

    一个光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是一只徒有一背的货物的驴,是两脚的书橱。生活中也有一种这样的人,读书不太多,

  • 6、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一)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一书,凝聚了作者刘墉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蕴涵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匪浅。

    在本书里,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详尽的案例加以佐证。为什么要进行沟通呢向什么方向进行沟通如何突破沟通的障碍这些问题都一一被解答的同时,我逐渐明白了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是双向性的,无论对工作,对生活都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沟通,要把工作做好,沟通必须是畅顺而有效的。然而,沟通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有效的沟通也需要技巧,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为达成共同的协议,需要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最后解决问题。通过看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沟通的妙处,沟通可以解除误会、达成合作、促进生活、带来收获。

    沟通其实并不难,我觉得与人交流沟通的关键是真诚的态度。善于在言谈说话间表达出自己真诚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听者,使听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打动听者的心。首先沟通要发自内心,真心诚意,谦和大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在交流中会体谅到你的诚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使对方在情感上引起共鸣,重视你们之间的交流,才会有下一个阶段的互动分析、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诚的沟通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美好而和-谐,也容易达成共同的意愿。流畅但缺乏诚意的话语,就像没有生命力的花一样,虽然美丽但不鲜活。

    其次,语言要真诚。真诚的话语能够使人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我们有必要在与人交谈时,在言谈话语间表露出自己的真诚。大多数时候,一句真诚的语言,可能只花你一分钟或几秒钟的时间,但对于听者来说,你的简单而真诚的一句话可能会带来他一天的好心情。就比如我们的收费员在与司乘人员进行沟通时,通过真诚的微笑,温馨的您好、一路平安让司乘人员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旅途,带着美好的祝福更加开心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沟通无处不在,沟通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通过激-情饱满的心态、从善如流的沟通能力,来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用真诚和微笑打造路畅人和的大道青银。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二)

    说话是门学问,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这话究竟该怎么说,完完全全是有门道的。《说话之

  • 7、 剪枝的学问读后感

    剪枝的学问读后感(一)

    《剪枝的学问》是我们三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我非常喜欢读。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舍才有得,减少是为了增加。我和文中的作者一样,对被誉为种桃能手的王大伯及他的桃园,从满怀好奇到一脸疑惑,从将信将疑到最后的又惊又喜,知道了,原来王大伯剪去的枝条是舍,丰收来的桃子是得,剪枝的学问原来就是舍的学问。

    王大伯的学问从劳动中来,从生活中来。作者得到的学问从看中来,从问中来。生活处处有学问,种花草有学问,打扫卫生有学问,烧饭烧菜有学问,做任何工作都有学问。

    我们语文书上每次练习中都有处处留心,处处留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就会有学问。所以,我们要观察身边,时时处处皆留心,去获得身边经常擦肩而过的大学问。

    剪枝的学问读后感(二)

    《剪枝的学问》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王大伯在桃树生长过程中会适宜的剪掉一些疯长的枝条,让其它的枝条吸收到更多的养分,结出丰厚的果实。这让我想到婵真 了关于母亲种地的许多事情:在棉花生长的时节,母亲会干净利索的打掉棉株上的二芽,那些嫩生生的透着鹅黄的二芽,甚至还没有具备棉枝的相貌就被无情地摘掉,常常令我分外怜惜。在载插树苗的时候,母亲会刻意地留出婵真银杏 很大的空行,我也会怨愤不已,好好的田地,干嘛白白空着。而母亲总是笑眯眯的不作答,经不住我的百般缠绕而简单的敷衍:长大以后你就自然明白了! 生活里的学问确实是多,而且无法跨越,必须脚踏实地才能真真切切明白婵真 !现在想来,母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很多事只有经历了自然才会明白,语言和说教在人生这个话题上确实显得无力,苍白。

    记得刚工作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耐心地告诉我: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集中主要精力婵真银杏 和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有收获的人生。这让我想到小时侯听过的《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心二用,甚至多用,到头来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像这样的吹嘘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虚无。现代社会,时尚婵真调理霜 跳槽,还有很多人把跳槽当成一种本领来炫耀,曰: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觉得这是常理。我们有选择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权利,但是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一种跳跃的过程中,我想终有一婵真调理霜 天会因为精力的衰简而疲惫不堪,得不偿失。在这一点上,跳蚤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集中优势兵力,是《孙子兵法》中的军

  • 8、 《学问与趣味》读后感

    《学问与趣味》读后感

    最近早上起来都会想读《学问和趣味》越读越发现意味深远,可能是过来人,总有些感触。

    每每读这篇文章我都会想起上学的时光。上小学时,我的数学比较好,而且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完成,语文都是一般虽然也不差。其实我是比较喜欢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写作业,可就是奇怪数学老师就没那么多作业我数学就学的很好,考试一般都是90分以上。上初中时情况开始转变,语文依然不好,英语学的特别好,数学不行了。可能是我比较不喜欢数学老师,当时我是转校生,数学老师是班主任对我们这些转校生不太友好,我第一次数学测试考了60多分,我谁也没告诉,老师讲评讲试卷时我也没有勇气把卷子拿到桌子上。我记得有一次她找我旁边同学谈话(因为那个同学考的太差了)她说即使一天学会一道题也不至于考的那么差,当时我由于对这个老师的偏见太深,心中只想一天学一道题,谁又能知道学会的这些题就是考试要考的呢,所以初中三年我数学成绩其实是曲线形的,时好时坏,都是看老师怎么样,而我英语一直处于所有学科的优势。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其实当学生的就应该听老师的话,虽然是到现在才明白的道理。每次读《学问与趣味》我都会想起,上初一时我很听一位生物老师的话,考试完的试卷回去用本子抄下来,然后再自己做一遍,所以我生物学的特别好,期末考试考94分,老师自己掏腰包发的本子。可是我不知道举一反三,没有用到其他学科。我很听英语老师的话,每篇课文都会背,所以即使我没有练语法书,买课外习题英语一直很好,很有语感。我不听物理老师的话,他说每天回到家用15分钟把他讲课的笔记复习一遍,我没有做到,我的物理一直到高中都没有上去,高考大综合差的一塌糊涂。初三时我没有听代数老师的话,说我们用的教科书读30遍50遍都不吃亏,我偏偏钻研有难度的题,中考基本题就没答好。其实这么多年,我有时也会想起这些,别人问我怎么把英语学好的时候,我总是说我喜欢,但看到《学问和趣味》后我才大悟,是我先学懂这门课的,如果一开始我就没学会估计我也不会对这个感兴趣了。

    联想到以后孩子的教育,因为我也马上要结婚了,我就想没用太大必要去培养孩子的趣味,应该让他在某个年龄段该学的东西学会了,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一定要学的,我还是不太主张孩子过早的学英语,也不主张家长把孩子英语的学习比国语的学习看的更重要。学好中文是学好英文的基础。其实相比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心里

  • 9、 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青年与学问读后感

    学问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很多青年人来说,可能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现在的很多人,是为了功名而做学问;真正为了学问而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对于学生,更多的人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学习,更谈不上做学问了。所以读唐 君毅先生的《青年与学问》一书,有很多的感触,仿佛失落多年的东西有种被重新找回的感觉。

    记得在很久以前,大概从我第一次写作文受到 老师表扬开始,我就整天把我长大要当名作家挂在嘴上。所以在那时我会经常看一些文笔很优美的行文,然后在灵感突发时写一些词藻华丽的小文章。我知道那样称不上学问,但至少那时的我是很愿意去接触学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可能这种变化跟我的专业有关。在初中、高中时虽然有升学的压力,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学得很轻松,大部分课余时间我都会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在大学里面,英语似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而我的英语还没有到可以细研学问的程度,只是疲于应付。有时偶尔也会看到别人行文优美的小诗散文,有种想抒发情感的冲动,但自己动笔却会觉得一片空白。那时候我总是将客观环境是我的灵感缺失了作为借口,但现在想来却是自己的惰性在作怪,很是后悔。

    君毅先生在书中说道:青年朋友们,如果你只恃你青年的天德,以为即此可以傲视颓败的中年与老年,你便要知,青年转瞬即成壮年,成中年,成老年。青年的德性,随青年以俱来者,也将随青年以俱去。所以,青年应时时拂拭自己心灵上的灰尘;应求培植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历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养料与泉水;应细细去思维什么是人间社会最高的正义,真正求实现此正义而百折不回;应发愤求师友相勉或尚古友人,以扩大自己之胸量,提高自己之志气,而看见更大的光明。

    在书中,先生将读书之重要向我们娓娓道来:读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确实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现代青年常忽视读书与听讲,这最要不得。在我看来,即使很多人确实在看书,可是克服不了一种浮躁的心态,想通过一本书来即刻领悟很多,使自己豁然开朗。殊不知,读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先生在书中所言,学问需要经过一定阶段:信疑开悟知言无知,似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经历一些生死关,唯有此,学问才能日益进步。做学问是没有所谓的捷径可走的。学问方法原在学问中,人并非必须先知学问

  • 10、 处处留心皆学问读后感

    处处留心皆学问读后感

    学习,不仅仅是学别人告诉你的知识。题记

    在奔腾的人生之河中,我们永远是学生,我们的老师是自然,是社会,是他人 ,是我们身边的一切。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让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遮蔽了自己探求知识的眼睛,麻痹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一直。因此,生活的路程上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每个人自己脚下的风景。

    正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学说,也正如在平凡的每一个瞬间中,总会有我们的老师出现,他们不随四季的变化 而变更,也不随太阳的起落而波动。没一株花 草,没一片白云都传授我自然的奥秘;没一个动物,没一丝空气都字2020教导我们身村的意义。其实我们身边的知识有很多,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寻找,你就会发现,生命的音符,色彩都存在着他无穷的知识,知识我们不去探索罢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本上的内容只能解释我们生活中一少许的问题,而更大的发现,更多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开阔的。

    那张挂在教室很久的人体解剖图却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也许同学 们可能没有想到,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只要留心注意一下,他们可能就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而这种收获不单单是优秀的学习成绩,还有心灵上的丰富,满足。所以,正如那位老师所说:学习,不仅仅是学别人告诉你的知识。

    朋友们,就让我们张开梦想 的翅膀,去穿越知识王国吧!朋友们,就让我们用不平凡的眼睛去探索奥秘吧!我相信,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知识的存在。我们要永远记住:学习不仅仅是接受课本上的知识,更是总结生活中的经验,用心去观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口去述说。

    我们要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

  • 2019-10-19

  • 2019-09-20

  • 2021-07-30

  • 2019-09-25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1-10-08

  • 2021-10-12

  • 2021-09-10

  • 2021-09-14

  • 2021-10-11

  • 2021-10-12

  • 2021-10-13

  • 2021-10-09

  • 2021-10-09

  • 2021-09-14

  • 2021-09-15

  • 2022-06-28

  • 2021-10-11

  • 2021-09-14

学问作文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学问作文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学问作文、2024学问作文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