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学问人生读后感 > 地图 > 学问人生读后感,2024学问人生读后感
学问人生读后感相关栏目
学问人生读后感热门栏目
学问人生读后感推荐
学问人生读后感

(共 1163 篇)

  • 1、 《学问人生》的读后感2000字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听一次党课、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活动,并向全校党员推荐了部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文献和文件,有的是成功人士的励志之作,有的传达了人生的睿智,有的讲述的是学者的学术人生。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和升华。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让我不仅体会到什么是学术,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人生。

    把人字写端正

    记得在读贾植芳先生的采访录时,他曾经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思想上的饯行把人字写端正。这几个字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也再贴切不过。无论身处何地,先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位置,为了祖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侯,先生感慨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在个人发展和祖国需要之间,先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去欧洲讲学的好机会,在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虽然先生在文革期间饱受炼狱之苦,牛棚之劳,他笑容依旧,不改爱国痴情,虽九死其犹未悔。

    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得到了证实。先生曾经说,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三真,即,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钟敬文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读先生的自传,不仅学习先生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的为人风格。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为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会像先生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

    历史人生

    先生的成长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让我再

  • 2、 季羡林的《学问人生》之读后感2000字

    笛卡尔曾经说过,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校党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一本好书、听一次党课、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活动,并向全校党员推荐了部分必读和选读书目。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我们党的重要文献和文件,有的是成功人士的励志之作,有的传达了人生的睿智,有的讲述的是学者的学术人生。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思想上的一种启迪和升华。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作为一名刚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字里行间,让我不仅体会到什么是学术,而且让我们了解了人生。

    把人字写端正

    记得在读贾植芳先生的采访录时,他曾经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一生思想上的饯行把人字写端正。这几个字用在季羡林先生身上也再贴切不过。无论身处何地,先生始终把国家和民族放在自己生命的至高位置,为了祖国文化和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当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博士学位的时侯,先生感慨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在个人发展和祖国需要之间,先生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去欧洲讲学的好机会,在千疮百孔的新中国开始了艰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虽然先生在文革期间饱受炼狱之苦,牛棚之劳,他笑容依旧,不改爱国痴情,虽九死其犹未悔。

    伟大来自平凡。这个平凡的真理,在季羡林先生身上得到了证实。先生曾经说,他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三真,即,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钟敬文曾经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读先生的自传,不仅学习先生求学和创作的经验和精神,更是为了学习先生那难得的为人风格。先生传承了从师辈那里所获得的东西专业知识,做人为人的品格,还有诲人不倦的红烛精神;而今日,先生又把这些知识和精神传给我们这一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现在,火炬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也会像先生那样,做一名合格的传递者。

    历史人生

    先生的成长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让我再

  • 3、 《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的读后感1500字

    人的生命长度大抵都是相当的,但人所创造的生命价值却是千差万异的,这或许就是生命宽度的不同吧。人不可能控制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通过生命绽放的光彩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季羡林先生走过的世纪路让国人领略了一代国学大师的求学做人的瑰丽华章。

    我本人也是早就结识了这个名字,在不同的书籍杂志中耳闻目睹其事迹介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己对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山东老乡的一些崇拜之情而已,从未洞察其生命中的涓涓细流与波澜壮阔。近日,怀揣景仰心情细读了其晚年出版的《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1月版)。通过季老娓娓道来的温润清香言语,我深刻地洞悉了季老传奇人生的点点滴滴,深深的感动于季老对学问的执著、对人生的淡泊,特别是季老浓郁的情感倾诉和虚心涵咏的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荡着我,同时也鞭策教导着我。

    季老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正是在这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生命旅程中,中学时期的六个甲等第一,高中毕业同被北大清华录取,留德十年全优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引起轰动,回国效力学术成果丰富卓越,其在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以及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的泰斗地位更是无人项背。纵观其一生,所有的成功与荣誉无一不与季老的勤奋相联系。可书中季老对其勤奋换来的成就描写极其吝啬。相反,文中却时常看到自己少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自己这块料分量不够、我绝不是什么英雄、十分平庸等谦虚字眼。即便留学德国的博士学位也被季老轻描淡写为平凡人抢夺饭碗的搏斗工具。

    季老藏珠怀玉,名闻遐迩、卓尔不群,却如此坦诚低调,虚怀若谷,此非但没有影响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格力量,反而使他更加熠熠生辉。反观当前社会许多人通过交易获得某些所谓的外在成功,而又在公众场合以谎言标榜自己的勤奋与取之有道。更甚有之,一些公派出国学生不学无术,摇身又变成海归学者,其实不过是新时代的方鸿渐,在季老面前,其生命只能用奄奄一息来形容。

    简单的字眼往往更能洞悉事情的本质和核心。季老引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成功诀窍来告诫后人,既是一代国学大师对后人学生的谆谆教导,更是其求学生涯的真实写照。留德十年,季老没有过多的业务生活,甚至有点单调和乏味,自己更是躲闪了许多社会应酬和交际,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学术研究中。有人把季老比作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老身上

  • 4、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初识冯友兰先生是因为读他写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 5、 学问学问 (500字)

    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知识既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如果你光学不问,光问不学,是没有用的;如果你光问不学也是没有用的。正如哥白尼,哥白尼对科学奥义的不懈追求,正是从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的......

    有一天,哥白尼在玩耍的时候看见了一只母鸡在下蛋,他好奇地走了过去,母鸡在鸡窝上坐了许久,约半小时过去了,一只小鸡,两只小鸡,三只小鸡......终于被母鸡孵出来了,他很好奇,便回家问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小鸡是怎么孵小鸡的啊?父母对哥白尼的问题哑口无言。

    看吧,这就是哥白尼众多的怪问题之一。

    我们从小就应该从普通的事中发现问题,完全可以请教别人,可以随时随地请教,只要能给你启发的,无论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为沈拓。他和哥白尼不一样,他问问题如果找不要到答案,就会去亲自实践。

    对啊,凡事必须亲自去实践、去寻找答案,当然,要先询问身边的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不能光学不问,光问不学。这样学了也是白学,问了也是白问。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学好。别忘了,还要实践。

    六年级:neverlet

  • 6、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后感_2400字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后感2400字

    这本书说的是解决7种焦虑——“胖(第四章)、穷(第三章)、被忽悠(第二章)、低效率(第五章)、注孤生(第六章)、小透明(第七章)、丧(第八章),每个章节基本都是独立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去翻阅。 被忽悠:事情争不明白是因为没有“证有不证无” 人不愿认错是因为归因方式的双重标准。 看问题时不要因果倒置 小心“滑坡谬误”把问题放大极端化。 迷信是因为成本低,效率高。 偏见是因为总是用“类别”去判断个体。 谴责受害者为了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没有自知之明是因为“达克效应” 穷 :有些人看起来没你辛苦,却又比你赚得多,很可能因为他们承担的是风险劳动,或者是创造性、试探性、开拓性的工作。这种表面上的“闲”,蕴藏着事业成功的秘诀。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相应的,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想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你可以反过来想想hr是怎么确定你值多少钱的。想知道未来有多大发展,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要看外部因素和职位因素。另外,千万不要忘记隐性薪水的存在。高频重复工作,虽然是新人必不可少的磨炼,但也最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你可以根据具体原因的不同,用换位置、换兴趣点、差异化定位这三招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摆脱穷人思维,首先要避免利弊分析的常见误区,注意利弊的共生性,拓宽分析利弊的新视角。 胖 :不是先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先做自律的事,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不要空想有了好习惯再去做事,这是倒果为因。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谁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记住,重要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变的幅度。我们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所谓自律,不是不计较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找对“关键他人”。这就要求既要有正向反馈,又要严格管理。制定目标的时候,既不太高,也不太低,对你有真实触动,有值得学习的细节的,才是“合适的参照对象”。由于“自我妨碍”的存在,我们很容易给自己的退缩找到原因,不敢成为优秀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认清这种心态

  • 7、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后感_800字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读后感800字

    在地铁上为了打发时间打开了这本书,没想到看得还挺起劲。 现在市面上完全不缺少各种励志学,鸡汤的书,但很少有像《小学问》这种书一样,把生活中的种种人的现象给细化,拆解,用一种表述知识的方式来传递。在这种知识付费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常常被质疑,但是书中首先告诉了我们如何知识积木化,把每一点自己学到的东西,用累计积木的方式在自己的脑子里整合,从而变成一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积木。 书中有很多地方都深有感触,比如讲自律的那一章。坚持运动对很多人来说为什么那么难,自律又是为什么那么难?我们常常高高挥舞着自律的大旗,喊着口号说我要达成某某目标,但是我们往往就是被各种网上的成功案例,鸡汤励志语言洗脑着,常常一时冲动,有着改变的心,却很难踏出改变的那一步。这让我也想到了我健身的目的,就是喜欢,就是想。在追求这件事情的本身的过程中,我开始变得自律,自律是结果,没有中间拆解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小的计划或者目标,是很难得到这个结果的。 变得自律是因为我们对做这件事情有热情,所以是因为我们选择了做正确的事情。自律是做正确的事的结果。你喜欢一件事情,你会变得很自律,但仍然不足以让你成功。这是因为你的方法可能错了。但你把一件事做得很有效率,方法也科学,但是始终对这件事情缺乏热情。那这样的话,进步空间也是有限的。 再说一个,最后一章讲到了——“我丧故我在”。哈哈,近些年来很流行丧这个词。不得不说我的确也挺丧的,在高中阶段经历挫折时候,真的是觉得自己丧到爆了。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消极的情绪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能在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么一点小确幸可能就真的很满足了。比如在连环的考试打击中,突然一次的表现好,或者某一天的小成就,都能成为一天的开心。当下最重要的或许就是与丧为伍,与焦虑为伍,找到自己真正所爱,沉浸,并获得积极的体验。 以上。

  • 8、 培根论学问读后感

    培根论学问读后感

    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底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底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底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底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底锻炼;盖人底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底修剪;而学问底本身,若不受经验底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底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底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末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末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末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地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底证理之中,如果他底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底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末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底着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底案卷。

    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 9、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一)

    罗家伦著有《学问与智慧》一文。顺便说一句,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把此文编进了教材,让我有出乎意料的尊敬。

    罗文对智慧与学问,智慧与文章有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述,反衬了曹雪芹之言。

    论断一: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真正的学问,必然是智慧的结晶。

    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实验,这是生物学家的最常规的学问,但孟德尔以前的生物学家,此实验生物学家们做过千万遍,但只有孟德尔由此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达尔文、爱因斯坦与孟德尔一样,都有从常规中发现非常,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智慧。

    论断二:真正的智慧,必然以学问为基础。否则只是昙花一现、浮光掠影。智慧不是空穴来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零星的智慧,如火花乍现乍灭,不足为道。

    论断三:文章、书籍分两种有智慧的和无智慧的。故而读书也需智慧,即辨别文章、书籍的价值,要读书有间,不要劳而无功。

    在一个以网络为载体,海量信息蜂拥而来的时代,如何鉴别真学问,如何鉴别有智慧的好书好文,生出了别样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给写文章,无成本发表文章,生出了意外的便捷。

    这样,网络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势在必然。这也是必要的代价,信息匮乏、封闭、垄断、人为操纵从来都是有害无益的。

    我在网络上找文章,以罗家伦先生的《学问与智慧》为基础,以学问须洞明世事,文章要练达人情为标准。诸位一定会问,你有判别真假学问的智慧吗?。嘿嘿,洞明世事也好,练达人情也罢,关键看有没有真性情,是不是有慈悲心,化繁为简,抓住这点,不及其余。

    学问和智慧读后感(二)

    今天读了学者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一文,让我收获很多。一直以来我一直把知识等同于智慧,它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理解知识,如何理解智慧,如何看待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文章的见解独特,语言也很精炼,优美而意蕴深刻的句子俯拾皆是。

    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确实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一语道破了知识智慧的区别,知识是有领域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学问,但智慧是人深处发出来的,它是人自身的,而知识是完全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而且也永远是某些疆域的。

    一个光有学问没有智慧的人,是一只徒有一背的货物的驴,是两脚的书橱。生活中也有一种这样的人,读书不太多,

  • 10、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一)

    《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一书,凝聚了作者刘墉三十多年关于讲话、沟通的诸多心得与丰富经验,所有理论都被巧妙蕴涵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之中,读之如沐春风,仿佛与大师面对面聊天,轻松有趣又受益匪浅。

    在本书里,刘墉先生以沟通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详尽的案例加以佐证。为什么要进行沟通呢向什么方向进行沟通如何突破沟通的障碍这些问题都一一被解答的同时,我逐渐明白了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沟通是双向性的,无论对工作,对生活都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沟通,要把工作做好,沟通必须是畅顺而有效的。然而,沟通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有效的沟通也需要技巧,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为达成共同的协议,需要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最后解决问题。通过看这本书,我深深感到沟通的妙处,沟通可以解除误会、达成合作、促进生活、带来收获。

    沟通其实并不难,我觉得与人交流沟通的关键是真诚的态度。善于在言谈说话间表达出自己真诚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听者,使听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打动听者的心。首先沟通要发自内心,真心诚意,谦和大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只有这样对方才会在交流中会体谅到你的诚意,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使对方在情感上引起共鸣,重视你们之间的交流,才会有下一个阶段的互动分析、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诚的沟通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美好而和-谐,也容易达成共同的意愿。流畅但缺乏诚意的话语,就像没有生命力的花一样,虽然美丽但不鲜活。

    其次,语言要真诚。真诚的话语能够使人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我们有必要在与人交谈时,在言谈话语间表露出自己的真诚。大多数时候,一句真诚的语言,可能只花你一分钟或几秒钟的时间,但对于听者来说,你的简单而真诚的一句话可能会带来他一天的好心情。就比如我们的收费员在与司乘人员进行沟通时,通过真诚的微笑,温馨的您好、一路平安让司乘人员带着愉快的心情踏上旅途,带着美好的祝福更加开心的工作和生活。

    所以,沟通无处不在,沟通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要通过激-情饱满的心态、从善如流的沟通能力,来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和人格魅力,用真诚和微笑打造路畅人和的大道青银。

    说话的学问读后感(二)

    说话是门学问,俗话说,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能说得人跳。这话究竟该怎么说,完完全全是有门道的。《说话之

  • 2019-10-19

  • 2021-09-1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1-07-30

  • 2023-05-26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09

学问人生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学问人生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学问人生读后感、2024学问人生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