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天国梦魇读后感 > 地图 > 天国梦魇读后感,2024天国梦魇读后感
天国梦魇读后感

(共 2081 篇)

  • 1、 《天国梦魇》读书笔记1500字

    《天国梦魇》读书笔记1500字:

    太平天国史是建国后晚清近代史研究的显学,然而受时代所限,当时的论述(包括教育)往往为意识形态所裹挟,先入为主,突出表象却模糊其本质。近年来的研究,学风渐正,正如恩格斯的名言:“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张鸣教授的这本《天朝梦魇》(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一部),亦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切入这场运动并分析其根源,在深入浅出的分析中,解释了其在不经意间对中国近代史的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下略摘其一二,确为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提供了别样视角。

    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必然,也有偶然。天主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是在元朝,直至明末,凭借向中国权贵阶层介绍一些西洋科技成果,才算小有气候,不过,其影响也仅限于士大夫,。由于天主教的教义所限,《圣经》不能翻译,不能让信徒按自己的意愿理解上帝的福音,这显然难以在广大的中国中下阶层获得广泛传播。19世纪,新教进入中国,往往以行医作为传教工具,同时通过对《圣经》的翻译,使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但毕竟影响有限。或许,对近代中国一次最大的影响,就是恰巧在传教的过程中,遇到了洪秀全,一个屡试不中的半吊子读书人,而当时的洪秀全,又恰巧科举再次受挫,在1833年广州府试的贡院门口,拿到了一本梁亚发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的《劝世良言》。

    而如果没有中国地域传统的土客之争,而紫荆山又不那么恰巧的作为广西土客矛盾的突出之地,或许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教,会向清末中国众多的民间教门一样,偏安于广西一隅,逐渐淡忘于江湖。当然,历史没有太多“或许”,一系列的恰巧和偶然之后,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事了,顺利北上,进入两湖,建都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从中我们不禁要感叹“偶然”和“恰巧”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一场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运动,却在不经意间对中国近代史形成了诸多潜移默化影响,为历史洪流提供了意料之外的出口。比如,如下的两个例子,使得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增加了一些思考的视角。

    天下不幸上海幸,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把上海定为中外通商的五口之一,1844年,英国商行进驻以后,不到10年进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广州,但其跨越式的发展,迅速成为远东第一商埠,却要归功于太平天国。1853-1860年间,太平军开始进军江浙两省,读书笔记经济凋敝,大量难民涌进上海的租界,而太平军与洋人之间所谓“教友”的微妙关系,使得太平军错失了占领上海的最佳时机,上海

  • 2、 天国读后感通用

    阅读不过是给大脑提供知识材料,只有经过思考,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思想,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很久。在阅读中的所受所感,让我想把它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构思作者的作品?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天国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天国读后感(篇1)

    天国花园的阳光下也会有秘密,是我和哥哥各自都不愿说的秘密。——题记

    记忆里四五岁时的天气总是晴朗,小区里种的洋槐的花香把房间都浸的甜甜的。这时候,一盘饼干,一壶茶,一本《安徒生童话》,还有一个哥哥,便足以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哥哥,我想听故事!”

    “好,果果想听哪一篇?”

    “最后一个故事也是最长的那一篇”“好!”

    总是以这样的对话开头,总讲那篇长长的《天国花园》。虽然那时的我已经识字,也能看懂其他故事,可一看到《天国花园》长达十几页的文字,我就头疼,就会拉着哥哥读给我听。

    “从前有个王子,他很聪明,读遍了世界上所有的书籍……”故事的内容我早已烂熟于心,可还是忍不住让哥哥读给我听。我喜欢看哥哥读书的样子,细长的手指抚着书页的边缘,阳光透过,为他的脸镀上一圈毛茸茸的白边。他轻声读着,嘴角噙着笑,眼中神色却是那么认真,认真的像个三好学生在做作业。

    “残酷的死神逼近,怒吼道:“长必须为他的行为受到惩罚!”这时,一直静静读书的哥哥忽然呲牙咧嘴,十指张开向我吼道:“受到惩罚!”那模样倒不像死神,却像个温柔的天使忽然生气。我趁势瞪大眼睛,急切地问:“然后呢?然后呢?”

    “嗯……然后王子在黑暗中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过错,他为自己没有控制自己的欲望,破坏天国花园而感到羞愧,他真诚地做了忏悔,愿用一生来赎罪,最终感动了上帝,回到了天国花园,永远护卫着这个美丽的地方。”青青缓缓合上书,慢慢讲出故事的结局,给了我一个暖心的微笑。

    《天国花园》的故事被哥哥讲了一遍又一遍,听到美好结局的我开心的进入梦乡,在梦中与童话里的朋友做游戏。

    随着我渐渐的长大,在一次偶然机遇下又翻开了那本童话书。一切的秘密都被揭开——王子最后接受了惩罚。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所谓美好的结局只是哥哥编了哄我的。

    意外的是我没有任何生气的感觉,反而有点想笑,哥哥的秘密被我发现了。不知道我当年总要他读最长的故事的秘密他发现了没有?

    我不知安徒生为何不愿给《天国花园》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有点庆幸他选择的结局,不然,也不会有读书时的那些秘密----兄妹之间的呵

  • 3、 《红楼梦魇》读后感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灵魂被西湖岸边的春风吹了,暖得哩,舒服得紧。

    张爱玲,我喜欢这个女人的调调儿,模样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个节目说张爱玲写《色戒》是因为嫉妒郑苹如的美貌,我去他个二大爷的,那是真的没见过张姐姐超凡脱俗的美。

    我不是张迷,谁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欢看她的书,就像喜欢吃炸酱面,喜欢穿jordan鞋,一样的。我不喜欢什么都归结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路上,但确实是喜欢她。

    记得第一次看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惊了,这女人太不一般了,写得忒美了。文字那个细腻,柔着你的心和你的细胞,让你忍不住的让她的东西往你心里钻,肉里血里钻啊,可钻过去真的舒服啊。那个时候鸳鸯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细腻的也不少,张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独她跟鲁迅,特立独行,一女一男,鹤立鸡群,摆明了就是一副全灭的架势。虽然我不喜鲁迅像匕首像投枪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除了张爱玲,真的没人能灭了那家伙,他是个大师,真的,把刀藏得那么俊俏,也就是他了;张爱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从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读不进去张爱玲,活着也就少了个味道,相当于你到北京没吃烤鸭,到了杭州没吃西湖醋鱼,到了大连没吃海鲜……

    《红楼梦魇》最早是俺家书呆表姐给我推荐的,那时正是刘心武说红楼说的举国皆红之时,俺姐说了,张爱玲的好,坦白说,那说三四年前了,这一路过来,老是有那欲望,但是没有那机会,更没有那心。说实在的,张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劲儿的,属于lv品级的,莫说小资,大资可能都享受不了。颠沛流离过去了,安稳下来就有心能看了,写得真好,服了。

    红楼梦说实话,看了三遍,看了一本脂砚评的,一本毛评的,还有周汝昌的数本,还有其他几个所谓红学家的,都看得不爽快,不痛哭。这人要是不玲珑通透,写得东西也难看。今天看了张姐的,觉得红楼梦才好看起来,我觉得我读书还是挺苛刻的,毛病多,劲儿大,动辄就:这书还能看,这电影能还看,这什么还能凑活。但是这本书确实好看。

    说到这里,就说说上周末收工的《爱的逐放地》,渡边淳一的新作。我喜欢这个日本人写得东西,从上中学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还有老度,其实都不错的。我觉得日本男人就适合写两类,一个是战争题材的,属于武儒系列的,尤其是明治维新那帮大爷的作品,能看出那个时代,到底是一帮爷们让那个国家起来了;我不是卖国贼,也不是爱国贼,但是人家做得漂亮咱们得承认。曾进花了几个月时

  • 4、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一)

    作者:周宇

    本文共2144字,阅读需五分钟。

    摘要

    《天国之秋》这本书重点在战争的结局而非其根源,着重研究的是太平军试图以民族要求来鼓励人心之举,而不是太平军的宗教意识形态问题,这与之前很多学者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源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截然不同。

    本书作者从内外两条线叙述太平天国运动,内部包括清政府的应对和太平天国的攻击,外部则重点阐述了英国政府对待这场运动的态度,从中立到帮助清政府进行干预。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站在清政府的立场将这场运动称为“叛乱”,而他则以“内战”这个中立词汇形容这场运动。西方侧重自身对这场运动成败的影响力,而作者力图不偏不倚,兼顾内外两股力量的作用。

    正文

    文中的前言介绍了清帝咸丰。他沿用着过去祖辈们的管理制度,而殊不知一场运动悄然的兴起。过去满人凶猛彪悍,随着生活安逸,情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不像过去的皇帝那样关注世界的变化,而是把自己锁在了圆明园中,满族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训练自己的体能。

    当这场运动爆发之时,就犹如晴天霹雳,让满族官员十分的惶恐,并且没有抵抗,而是投降。

    第一部分

    文中的第一部分以洪仁玕为核心,沿着他的足迹从广州到香港再到南京,可以说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唯一具有现代化意识就是洪仁玕,在香港接触了西方的文明,与传教士和谐共处,同生共死,给他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虽然他带着某些现代文明的想法来到南京,然而这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太平天国统治阶级内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这时的南京已经呈现腐败的味道,洪秀全已经不理朝政,整天待在宫里研究经文。而此时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掌管朝政,以严酷的军法来管理军队,直接威胁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统治地位,并且与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的矛盾日益加重。

    1856年爆发了“天京事变”,这场事变是太平天国首次公开分裂,洪秀全处死了杨秀清和韦昌辉,并且逼走石达开。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经历了一次大清洗,需要补充新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而此时的洪秀全急需信得过的帮手,洪仁轩不仅是其胞弟,还接触过西方文明,被洪秀全委以重任,以他为桥梁能够连接传教士,从而赢得西方列强的支持。但是从南京城内传教士的数量和后期传教士的表现,再到其被洪秀全撤销总理对外事务大权,这个作用始终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首先是曾国藩出场,曾国藩的出场反映了当时的清廷光靠自身力量是无法抵挡太平军,清廷的精

  • 5、 天国王朝影评

    天国王朝影评(一)

    05年《天国王朝》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差强人意,导演ridleyscott郁闷的要死。主要原因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了追求放映场次,所以对影片一顿胡乱剪辑,从原本的3个多小时剪成了2小时25分钟的剧场版,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故事主线,整个电影如流水账一般。

    年《天国王朝》导演剪辑版dvd终于得以发行,3小时14分的完整版本终于得以展现,ridley也在影片前的讲话片段里痛斥了一番20世纪福克斯。完整版细节丰富,人物性格刻画生动,虽时间多出近一个小时,但节奏明显更快速。如此漂亮的翻身仗也使得ridley得以雪耻,怪不得《天国王朝》四碟dvd被评为当年最佳dvd。

    时隔4年,重看一遍,还是觉得此片当属史诗片中的极致。战斗场面虽不多,但叙事简洁明快,丝毫不拖沓,加上导演对耶路撒冷王国细致的重现,使人仿佛回到了12世纪战火连天的年代。尤其是用三个小时来铺垫最后一场大决战,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住的。

    耶路撒冷--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同的圣城。正因三大宗教齐聚于此,才导致宗教问题不断,多少个世纪以来,耶路撒冷不停的被占领和攻陷。即使是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依然还纠结于此。

    正如片中主人公问萨拉丁王:耶路撒冷到底有什么价值?回答是无价值,但却又是无尽价值

    nothingeverything

    天国王朝影评(二)

    雷德利斯科特的《角斗士》大热后,古装戏又开辟出了一块崭新的疆域。没几年,雷德利又找来诸多二线明星,联合打造了《天国王朝》这部场面更加宏大的古装大戏。

    《天国王朝》不像《角斗士》那样富有戏剧性,也没有血腥和情色的卖点,因而这部电影受到冷落。实际《天国王朝》是部相当有内涵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寻找自身价值的历程。影片浓重的色彩让画面看起来像油画一般。欣赏这部大作的每一帧都如同在卢浮宫赏画,给人的感觉身临其境,又隔山隔世。

    《天国王朝》原版设定如《角斗士》设定一样在图书市场备受追捧。雷德利斯科特对待艺术的态度如同当年的库布里克大师。他会在影片开拍前进行深度工作,并亲笔绘制影片手稿。他古装大戏的原画设定对电影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天国王朝影评(三)

    在希伯莱语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都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却一直都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一个基督教徒和一个伊斯兰教徒是能够和平相处的,前提是两人都不是狂热的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

  • 6、 天国来信的读后感

    天国来信的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一篇名叫《天国来信》的文章,使我感动万分。刚看到课题时,我就疑惑起来:天国怎么会来信呢?当我认真读完文章,我的眼里已饱含着泪水。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可儿的父亲因得癌症去世了,可儿一时间变得孤独、自卑。但在她的9 岁生日那天,她收到了父亲的来信。从此以后,就变回了原来的快乐的可儿。

    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七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虽然文字2020很少,却解开了我那心中的迷团。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原来那几封信是作者的父亲为了不让女儿孤单,不让女儿难过,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每天晚上会在床头,独自忍受着病魔的折磨写下的。薄薄的信纸,简单的文字2020,却传递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第二自然段也令人难忘。当在病痛中父亲一看到可儿时,就平静的笑着。我知道,这位父亲是为了不让心爱的女儿担心,更不想因为自己而痛心,他不仅忍受着身体的痛,他的内心更是无比的苦,因为他知道自己即将永远离开自己的女儿。

    父爱如山,至爱无言,几个成语浮现在我的脑中。是啊!爱是无言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宝贵的。爱就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仔细回想下,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

    金黄色封皮的《青春读本》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微笑着捧起了这本书,随意地翻看着,一篇叫《天国来信》的文章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球

    才看到一半,我鼻子一酸,眼睛渐渐湿润,泪水便成串地落了下来。文中的父亲由于肝癌晚期,匆匆离开了人世,去了天国。临死前,他告诉女儿可儿,自己每年都会给可儿写信的。但是可儿却深知自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在父亲走后的一段日子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特别孤独、自卑。可儿 9 岁生日那天,父亲真的寄来了信,父亲的信渐渐使可儿走出了阴影可儿懂事后,在面对妈妈抽屉里的一叠信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这是一个父母亲编的善意谎言,这些信都是父亲住院期间天天晚上熬夜写出来的。

    整篇文章都写得情真意切,可儿的语言中都流露着淡淡的伤感之情,颇有催人泪下之感。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回忆起小时候爸爸带我去逛超市的情景。拄着拐杖的爸爸费劲地陪我兜着超市,在买完该买的物品时,爸爸总不忘多替我买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每年夏天的晚上,爸爸总是开着残疾车带我四处兜风,让我在朦胧的夜色中感受到幸福;小时候,爸爸还在电脑上教我玩一些简单的游戏,从这些小游戏中,我感到了快乐,伴随着浓浓父爱的快乐;小时候,我学电子琴时练一些异常简单的曲目,爸爸为了

  • 7、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读后感

    dudu 何不出去走走

    之一:为什么不是冬

    《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书。年初就买了,每每出差时带在身边,尽管很厚,居然也读完了。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外国人来研究会用不同的侧面来看待这段历史,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观的,但可能会受国内不同时期历史观影响小一点。比如如何看待曾国藩,在国内会根据历史的演变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点下面还会详细的讨论,暂且不表吧。

    书名为《天国之秋》。天国之意大概是两个,一个指的是清朝——这个天朝大国,一个是太平天国。而“之秋”的含义呢,我想如果将整个大清朝比作一个四季,从年代上论这段历史发生的时代应该属于清朝的秋冬之交。如果从太平天国来看,这个中国最后一次大的农民起义虽然将这个风雨飘洋的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但终究未能成为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秋,见证了秋风萧瑟的衰败,而王朝的历史依然延续了一整个冬天。当然,对于如何用这个书名,作者有作者的初衷,读者只是揣测而已。

    读完全书,最大的疑问也莫过是,为何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之秋”,而未能成为清朝的冬天。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来此起彼伏。但仔细去看,朝代的更迭由农民起义引起的居多,但最后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的人却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较为出名的也不过两人而已:刘邦和朱元璋。历史不会主动的告诉人们该如何和不该如何,但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之中了解它,历史却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所以,尽管不知道洪秀全读不读史,但我想他可能没有仔细的去研究历史,否则,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现在历史呈现的样子。

    太平天国结束时是公元1864年,清朝结束时为1911年,中间间隔了47年。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帝国环伺、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清朝帝国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朝代其最后延续的时间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的3倍之多。如果始皇帝能活到此时该做何想。而且清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之恶劣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又是为何呢?

    仔细的翻看历史,清朝之前中国朝代更替尽管因素众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无一不是皇帝昏庸无能、皇权旁落。但是清朝或许例外,有清以来共12位皇帝,要说完全昏庸无能、娇意淫奢,在清朝好像并没有发生,每一位皇帝,即使光绪、同治,不能说

  • 8、 易中天国家读后感

    《国家》是《易中天中华史》中收录的其中一卷。下面小编整理的几篇易中天国家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国家读后感【1】

    有感于各类知识的极度匮乏,极力地想让自己懂得更多起来,我本月选择了很有格局的《国家》(易中天著)来读,希望能够武装到自己。

    本书试图在探询国家的秘密,为什么会产生国家?易中天首先找到了一个钥匙:城市。

    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的象征。

    城市给居民带来了安全和自由。

    因为城市产生了一种新的聚落关系,市民之间交往、交流和交易,血缘关系必然被打破。

    而且还诞生了新的超越了部落、氏族的“公共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共事务”。

    要处理这些公共事务和关系,氏族部落时代的习俗是不管用的,必须依靠“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还要有按照公共规则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机关”。

    这就是国家。

    在进入国家之前,任何文明都有巫术和图腾,但巫术在印度变成了宗教,在希腊变成了科学;图腾在埃及变成了神,在罗马变成了法。

    任何一种国家体制和国家道路,都不过是世界各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安全、自由和身份认同所做的不同选择和探索。

    这就是国家的逻辑和秘密。

    而中国呢?中国为什么不同?原因在于在中华,巫术没有变成科学,也没有变成宗教,而是变成了伦理和艺术,即礼乐。

    图腾没有变成神,也没有变成法,而变成了祖宗。

    别的民族的身份认同靠神,靠信仰,而我们是“认祖归宗”,家国体制绵延三千七百年。

    而我感慨于其中文化力量。

    从国家的“国”字的产生来看,有了定居的人、固定的地盘,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就形成了国家。

    但由于文化的存在,造就了没有国界的国家。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犹太人,没有谁能向他们一样,失去祖国一千八百年,流散于世界各地,但民族尤存,这归功于他们的文化。

    而对于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其中穿插着外族的入侵,我们不仅没有向其他古文明那样走向灭亡,而是一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得益于我们悠久的文化。

    那么,对于灿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我们大中华继续前进的基石。

    国家读后感【2】

    《国家》这一卷,虽然是讲“中华史”的,但有很多篇幅是讲西方文化史的,是两者对比着讲的。

    其中第三章整章讲西方的,标题叫做《从雅典到费城》。

    这样的一个好处是,讲得更深入。

    其实第一卷《祖先》也是对比着讲的,比如夏娃和女娲。

    《国家》依然是六章,每章六篇文章,六六三十六篇,连《后记》也是6节。

  • 9、 天国读后感800字6篇

    读书帮助我们成长。在读了作品后,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哪些感悟写成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国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天国读后感 篇1

    《天国之花》读后感400字!

    天花最早被发现于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早期人们对天花均有迷性行为,而且红色疗法延续到十八世纪,由迷信到客观,是种思想的进步,人痘技术最早在印度出现,随后各地民间均有出现。

    人痘技术最早在英国在一女皇室贵族的努力下被公认推崇,但只是减少了贵族的死亡率,随后几年在欧洲相继被认可,然后,人痘被改进,出现再种痘,使更多人可以种痘,随后詹纳发明牛痘技术,各国相应使用,但苏联很ne就是不用,成为灾难的象征,中国天花于汉朝由匈奴传入。

    一位尼姑最先在中国推广种痘技术,中国并未受天花太大影响,顺治帝死于天花,后由患过天花的康熙帝继位,中国不可否认的具有神秘性,英国具有开创性,日本善于学习,

    另:是一部好的天花史书,详细,有条理,但个人认为还是应该以全球的时间线描述,而不是每个国家逐一描述,毕竟不是谁都不是很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只能以自己国家为参照。

    天国读后感 篇2

    内容简介:投递从天国寄来的信,拥有像谜语一样身世的天国的邮递员,在俊恋人、朋友、子女、丈夫、父母……留下的人思念着这些离开去了天国的人们。宽广草原中孤零伫立着的红色邮筒,有把他们带去田野里的红色邮筒的公交车。有为他们把信投递到天国给他们思念的人,能帮助把他们悲痛的爱情漂亮的结束的人——天国的邮递员,在俊。他为什么做那样的事呢?怎么会做那样的事?他的名字是叫在俊吗?没有解开的思念到底是什么……忘记了初恋的话,现在的爱也消失了,珍藏着爱情的伤痛的女人,荷娜突然面临恋人的死亡,蒙蔽她失去恋人的悲伤的是更大的背叛感。荷娜无法摆脱那个,迫切地想把埋怨的信寄到天国,然后她去找了田野里红色的邮筒……在那里见到的天国的邮递员在俊,他向她提出一起工作,一起为了抚慰忘不了死去的人,为思念着他们的活着的人们而工作。荷娜对还未结束的痛苦的初恋的记忆变得模糊。是心为在俊沦陷了吗?忘记了初恋的话,现在的爱也消失了。

    天国的邮递员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是翻译的效果还是不习惯作者语言的叙述,总觉得很混乱。不过很佩服作者的构思和想像,让世间出现一个来自天国的邮递员

  • 10、 太平天国读后感:笃信的力量
    太平天国读后感:笃信的力量 关于洪秀全和拜上帝教 “人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这是在书中第六章的开头,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说来真的很可笑,一个离奇的梦竟然是这场浩大运动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个梦的真正含义,也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个梦是否真的存在。也许这正是由于这样离奇和怪异,才给事情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神秘的事想的更加神秘,把离奇的事讲的更加离奇。愈是难以解释愈是容易让人相信,或者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迷信”。一方面,人们对于永远不能得知的事情永远会保持一种好奇心,但是又不敢轻易去揭开面纱一探究竟,愈是好奇,(于范-文-先-生-网)愈是敬畏。另一方面,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容易给人带来崇拜感。也许正是这两方面奠定了宗教心理的基础,可能这也是是导致人逐步养成信仰的重要原因。 于是,人们都纷纷慕名而来。若说他们都在一瞬间顿悟,感应到了上帝的感召,谁都不会相信。也许是因为没有信仰,或者是原来的信仰已坍塌,人们不安的心灵无处安放,所以盲目的奔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黑暗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看见一丝光亮,便会毅然决然地顺着光亮走去。因为没有别的选择,那一丝光亮是唯一的出路。殊不知,那可能是通向地狱之路。 拜上帝教的信徒们笃信的东西缘起于一场梦,梦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而如何证明梦的存在就人就更加不得而知了。 同样,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对一些不知事实与否的事物深信不疑,而由此“创造”新的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呢?即便心存怀疑,是否又在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呢?或是干脆放任懒惰,沉迷于廉价的娱乐、放情于欺瞒的消费、满足于被阴谋构建的需求? 无论1837年的那场梦,是真有其事,还是刻意附会,甚至子虚乌有,都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大多数起义参与者“深信不疑”的心理,并且将之作为信念闯荡出了一大片历史的天地。也许历史上所有的革命或者起义都是因为这种笃信的力量的支撑。 我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是上帝的信徒,但我相信拜上帝教对于洪秀全来说,从一开始的懵懂后来渐渐发展成一种专制的工具。 洪秀全逐渐发现,正是人们的崇拜和畏惧在赋予他愈来愈多的权力。当一个人的权力欲被无限激发和满足时,他的欲望只会愈加膨胀。为了证明他的权力有多大,他会不断挑战权力的极限,而挑战的方式必然是用权力
  • 2019-10-28

  • 2019-09-28

  • 2023-01-24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3-02-17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2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天国梦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天国梦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天国梦魇读后感、2024天国梦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