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建筑结构读后感 > 地图 > 建筑结构读后感,2024建筑结构读后感范文大全
建筑结构读后感相关栏目
建筑结构读后感热门栏目
建筑结构读后感推荐
建筑结构读后感

(共 7649 篇)

  • 1、 《整体加工方式下面孔结构与特征关系》读后感

    面孔认知研究中,存在三种理论:特征说、结构说和整体说;特征说认为面孔加工过程主要对特征信息进行加工;结构说认为面孔加工过程除了特征信息加工之外,更主要是面孔上特征之间的空间关系及版面布局信息的加工。面孔认知研中一直存在着局部和整体加工方式之争,特征说是支持面孔的局部加工方式,而结构说是支持面孔的整体加工方式。

    聚焦窗口:指模糊化的刺激空间上开设一窗口将局部图像信息清晰化,从而突显窗口内信息的同时抑制外周信息。

    该文献探讨了面孔整体性加工方式下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焦窗口技术在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的权变过程中考察二者对面孔整体性加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两类信息的加工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面孔以整体的方式进行加工;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系统并行存在,这两者是竞争的关系;面孔以结构信息还是特征信息加工为主取决于两类信息在当前任务提取和加工的难度。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在正向还是倒置面孔的条件下,各特征的重要性从小到大都依次为眼睛、嘴巴、眉毛和鼻子,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样。

    该实验引入了聚焦窗口技术,克服了以往研究多是用清晰面孔做研究所存在的缺陷,这是一个好的地方;另外一个好的地方是,本研究将结构信息和特征信息加工在权变过程中来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而以往研究一般是通过固定其中一类信息来考察另一类信息的作用。

  • 2、 《社会结构》读后感1200字

  • 3、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一: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 4、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人人需要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前期读了一本好书,是关于逻辑思考的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之前看到@秋叶等一些大佬们推荐,自己一直对此书非常向往,特别是自己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要用到结构化的思考,或者说是要用到金字塔思维模式,于是抓紧买来读了,非常好,而且这是读了之后的一个月的时间了,自己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一、职场人士必备结构思考力。 《结构思考力》是《金字塔原理》的中国读本,更接地气,更好用,案例与我们无文化障碍,很多的观点都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比如,在职场中,汇报工作时总-分-总的要求如何体现?就是要形成一个核心论点+3个论据支撑,这样的好处极大!这样可以解决电梯困境的问题,就是在一部电梯里,如果碰巧与领导一起乘坐,你如何用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完成工作汇报?那就是必须先形成一个核心论点,将此论点说完之后,如果还有时间,再说一下支撑的论据或理由。 有一次领导让我去参加单位里一个会议,回来之后我去给领导汇报会议内容,但是这时领导已经拿好东西准备外出了,我只说了一句话:“本次会议用一句话概况就是,下一步利率市场化之后,单位里的利率制定不要简单只是上浮了”,“好,我知道了”。这样就可以了,会议开了两个小时,就是说了这一个事。 二、培训师必备结构思考力。 我觉得结构思考力对于培训师来讲是必备技能,是做培训师的前提与基础,如果这个技能不达标,课程开发时或者做相关培训工作时肯定会非常吃力。结构思考力其实是围绕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来展开的,这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法,这对于课程开发来讲特别重要。好的课程一定要有一个好逻辑,只有好的逻辑我们才能说服别人,才能让参训的人员认同培训的内容,才能达到培训的目标,因此在课程开发的时候会用结构思考力来搭建课程框架,在课件撰写的过程会用结构思考力来调整内容与结构,整合内容的模型。 而且结构思考力这项技能的关键还在于练习,不是只是知道了就会用了,就能做到了,它是不断的学习、实践、修正、实践、提高再实践的过程。前一阵子自己在开发一门课,课程开发中,自己从开始就运用了结构思考力来开发,也是按照书的建议用笔在纸上画出来,用思维导图做出逻辑树来,然后按照既定的结构一步步推进。我费用好多的力气将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完全呈现在ppt上
  • 5、 建筑日记范本

    周记的内容可以是学生们下个阶段的小目标,作为学生,相信对周记非常熟悉吧。怎么写出一篇优秀的周记呢?这是我为你推荐的“建筑日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筑日记【篇1】

    第一天

    今天是我来到建筑公司实习的第一天,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一进入公司,我就被那高大的建筑模型吸引住了。这就是建筑师的工作吗?我有点激动。

    接下来我的导师介绍了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各种部门的职责。我被分配到了设计部门,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设计师完成他们的工作。今天的任务是熟悉公司的设计软件。

    简单易学的操作方式使我快速上手,但是设计软件的功用和工具还有很多的我今后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第二天

    今天的任务是模拟一些简单的设计,了解设计的基本流程。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设计的方案。在确定方案之前,我需要与设计师进行沟通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预算。然后要进行研究和使用软件进行初步设计。

    完成初稿之后,我还需要和设计师讨论和修改,以达到最好的结果。这个过程虽然有些麻烦但是也是必须的,因为任何一个小的变动都可能会影响整个设计的风格和效果。

    通过这一天的学习我明白了在设计领域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沟通。

    第三天

    今天的工作是参与实地勘测。在现场勘测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记录现场的一切信息,如地形、环境、材料等。在勘测的同时我们需要保证我们的工作不会影响到施工工作。

    勘测完之后,我们需要在办公室将我们的记录转化为工程图纸。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仔细描绘一切细节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客户和法律的要求。

    第四天

    今天是一个忙碌的日子。我们需要帮助设计师和建筑师完善他们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材料的耐久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等等。

    之后我们需要和施工队进行沟通以确保施工过程中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正确实现,并完成繁琐的合同文件。虽然一天都很忙碌,但是我很享受自己的实习经历。

    第五天

    实习的最后一天了。今天我们在为最终成果做准备。我们需要编写一个设计报告,并在老板的指导下进行演示。

    在演示中我们需要详细解释我们的设计方案,包括设计思路、研究材料、环境和现场情况、计算和预算以及我们的建议。我们的目标是使客户和领导能够彻底了解我们的设计方案以及它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演示结束后,老板非常满意我的表现并告诉我可以继续留在公司实习甚至成为公司的一员。在这5天里,我体会了一个建筑师的工作需要面对

  • 6、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

  • 7、 《社会理论的结构》读后感

    看了《社会理论的结构》这本书,我对社会学理论有了大体的了解,知道了社会学理论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概述。同时,我也了解到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目的在于通过对理论的形式化让更多追随科学的人、学生甚至普通人,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理论。

    其中,“社会学中对科学理论的批评”这一章节中的内容,主要有三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任何对潜在的和本质的社会过程的研究都只是一个幻想;一种认为不管理论家多么努力,社会理论总会包含一些意识形态的成分,这些意识形态产生于那些提出理论或助其发展的人的自身利益;还有一种认为理论不可避免会支持现状,对可观察的事物进行理论概括,并且假设这就是社会世界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去探寻其他的替代理论。因而,告诉了人们社会学创立者的乐观,就会被关于社会学科学型的悲观所调和。

    而在“科学理论的本质”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界具有某些基本和基础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的消长。因而,我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到科学理论关注的不是独特的政体,而是作为基本社会力量的权利特质。进一步说,理论关注的不是特定条件下人们的具体行为和互动,而是一般意义上人类行为的本质。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理论的目标总是在关注是否能发展那些构成具体事件的潜在力量。因而,科学理论总是为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

    该章节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后面几段。我认识到科学是发展、检验、拒绝、修正或保留理论的相当缓慢的过程,知道获得较好的理论。如果没有规范的陈述,没有通过经验事实的检验,理论就会变得自我证明和自我包容,并只会反映个人偏见、意识形态倾向或者宗教信念。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何谓科学理论,对我日后的理论学习有莫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 8、 智能的结构读后感读书心得

    《智能的结构》这本书读了有两个月,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十章——人的认知智能。

    加德纳认为人的认知智能分为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主要包含人对自身情感的检验与认知,最高水平是监测并符号化自身情结和高度区分情感种类的能力。通俗来说,每个人都能够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有一个认识和区分,最高水平是通过认知智能,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教师,要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肯定会有让你感觉到慌乱、烦躁和暴怒的时候,当有这些负面情绪时,要积极调整,给学生展示一个乐观的状态。

    当然,一个人一直保持斗志也是很累的,这就提到了人际智能。人际智能是一个人朝向他人的行为、感觉和动机,它的最高形式是“利用人际之间的知识,能使成熟的成年人解读他人的意向与欲望(即使当这种意向与欲望是隐藏着的),而且很可能会根据这类知识而做出行动”。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行为、表情或者其他方面,去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有什么目的,教师根据这些,去调控自己的行为、感觉和动机,找到适合学生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人的认知智能是最高级的一种智能形式,运用不运用一个人的音乐智能或空间智能,并不是非常要紧的事,但是否运用人的认知智能,则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影响人的认知智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

  • 9、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结构思考力》读后感

    苏州现场班 朱从义

    没看过《金字塔原理》,但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结构思考力》这本书是对金字塔原理的总结和提炼,并用作者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呈现。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是四点: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而作者这本书则是将其核心分为五部分:明确理念打基础;基于目标定主题;纵向结构分层次;横向结构选顺序;形象表达做演示;

    第一部分,明确理念打基础,事实上这部分是作者阐述了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思想,强调了结构思考力的重要性。我们在很多时候都要面临表达,如何能做有效的时间里面将自己的观点清晰传达给受众者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无论是同事还是上司都希望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而客户更是时间有限,希望能够在极短时间获得足够多的信息。因此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就会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基于目标定主题,其实就是"结论先行".我们在职场中间绝大部分时候需要尽快的传递自己的观点,以便对方能够能够抓住主线。正如麦肯锡的30秒原则,如果我们不能把一件事情在30秒内讲述清楚,意味着我们可能会丧失很多机会。因此一开始开章明义就成了最好的方式,如果时间只有30秒,那么能把结论讲清楚就算不错了。

    第三部分,纵向结构分层次,也就是"以上统下".30s后,如果你还有时间,就可以尝试找一些论据去支撑你的结论。而每一个论据本身又可以找一些理由去证明,这样就可以逐渐递进下去,直到逻辑显而易见的容易被接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同时能记住的原因不会太多,不能超过7条,最好是3条。因此我们在列举理由的时候,不能简单的罗列,要进行思考,并将有相关性的理由整合在一起进行高度概括,这就是"归类分组".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解释和阐述。

    第四部分,横向结构选顺序,也就是"逻辑递进".在每一组证据的内部,并不是可以随便不分先后的阐述,这样容易给人造成混乱和跳跃的感觉,从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在同一组论据的阐述顺序上进行思考和重排,使得其符合一定的逻辑思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第五部分,形象表达做演示,这一点是金字塔原理上没有阐述的。前面四条更多的是讲的"技",而这一条则是讲解"术".我个人并不太推崇过度使用术,我坚信在我们职场生涯绝大部分时候都用不到,毕竟内部的沟通需要的往往是直接有效、逻辑清晰。当然,对于需要公众演讲的人而言,他们需要一些技巧去获得听众的注意力,这些场合表达上的方式

  • 10、 《社会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结构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我也没指望就靠这本书就能够窥探到其中的奥秘,只希望能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找到社会结构学的大门,并能通过门缝看到领域内的一些东西,如果是这样,就算是值得了。

    当然,首先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曾经一度是社会学理论和分析的一个核心概念。我们也经常会说到社会结构这个词,甚至还抱怨过我们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等,但在专业的社会学内,社会结构成为得以组织起来的行动和结构二元论的主要争端。牛津社会学简明词典里这样定义社会结构:一个被宽泛的用来代指某些社会行为循环发生模式;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指社会系统或者社会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组织有序的相互关联。这个概念化的东西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更愿意以实际例子来看待这个结构是如何运转的。

    首先是制度结构,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制度就随之产生。我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有了制度,我们的社会机器才能有序的运转。而要讨论制度,就不能避免说到社会功能,我们的社会正是由担任不同社会功能的各个部分拼凑而成,社会制度在其中担当了连接线的角色。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但毫无疑问,都在给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动力。社会制度组成了一个社会的框架或骨架,这样的例子包括大范围的结构,诸如婚姻、男权政治、财产、合同、群体商讨、商品交换、官僚作风、主权以及选择性教育等等,另外还包括日常存在的微结构,诸如关注排队、交谈顺序、礼物赠予等等。这些大范围的和小范围的制度,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概莫能外的制度结构,诸如封建主义、世袭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等等。这些社会制度和制度的衍生物绝对不能被研究者物化。作为文化现象,他们是精神而非物质的存在。因此,制度模式是存在于个体的思想中,但是他们有一个虚拟的客观性,这就将他们置于特殊的个体之外。作为一个社会整体,就好像一个人体一样,制度结构出了问题,整个社会就必然会出现问题。而同样的,不可能会有完美的制度结构,我们所做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希望现存的制度结构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现状,或者说,让制度更接近这个世界资源的分配方式。

    刚刚说到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婚姻、亲属、男权与女权这些,单从制度上来讲是不够充分的,或者是从社会的主体来讲,这些应该被分在关系结构这一类,这些对人类的行动上规定了明显的关系约束。社会关系在一个社会关系中一般是反复出现的,正是这种一般性,才给予无论在社会

  • 2023-06-17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21-12-23

  • 2023-04-18

  • 2023-05-08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1-11

  • 2019-09-25

  • 2019-09-25

  • 2022-01-08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11-11

  • 2019-09-20

  • 2023-06-29

  • 2019-10-29

  • 2019-11-23

  • 2023-06-22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6-11

  • 2022-09-04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21-06-11

建筑结构读后感
建筑结构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建筑结构读后感,建筑结构读后感大全,建筑结构读后感2024,更多建筑结构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