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读书读后感 > 地图 > 论读书读后感

论读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一)

之前下载的城市规划专业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大概源于对建筑学相关领域知之甚少而怀有的担心看不懂的心结吧。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由于建筑学是相关学科,不需要对书中提及的诸多建筑师和美术工作者或者其他相关人士有详细的了解,所以把正文完整地读完了。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还有写的很令人期待,读此书的感觉让我回到了大学时读【基督山伯爵】的迫不及待读完的境地中。还记得【基督山伯爵】当时大概是1000多页,用了3天读完的,读完之后感觉酣畅淋一漓,大呼痛快过瘾。自此后再看电视剧中关于复仇类似的情节,觉得都像是在对基督山伯爵的模仿。

再回到【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也许是因为他的这本书是对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院学生所做的5次讲座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也许是因为我最近正对规划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渴望,想系统学习城市规划,也许是因为他面对的讲座对象与我现在的初学规划状态非常贴合,我认为这本书对于刚刚转型的我,对于青年学子,对于还算年轻的人都有着启迪作用。因为书中有一条主线:20多岁时,应进行独立思考,应寻找理想,应为理想做准备。为此,他自学了建筑,去欧洲进行较长时间的旅行,在旅行了进行思考。与国匠城2014年主题读写行走如出一辙。

另外,在这本书中,也写了很多相关教材中看不到的东西,比方对勒科布西埃和密斯凡德罗一性一格的比较、建筑选用材料的比较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在讲授城市规划原理时,很容易有干巴巴的感觉,这样则丰富了课本内容。所以算是大开眼界了。

回想起在大学时,读书时不加选择,全凭兴趣,至今还非常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虽然当时是清贫的,但一精一神世界是很丰富的。由于兴趣经常在摇摆,这样挺好,那样也挺好,所以至今也没有在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什么作为,但我希望能像安藤那样在20多岁认识的各领域的朋友后来成为其工作的对象或者奠定了基础一样,他在40多岁甚至50多岁时通关了,我也能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能将自己对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的兴趣和能力打成通关,收获一个有高度有深度的自己。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二)

此书应是我从事与建筑息息相关行业以来第一次详细阅读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以前对建筑的泛泛理解在此书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毕竟还没有来得及完全阅读,只是在〈序〉中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幼稚的思想。

通过安藤忠雄老师的表述我知道了日本在60年代与中国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都是不平静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经济以及各种文化并没有被动荡的政治而抑制,甚至此时期新陈代谢概念的提出在其后的一些设计活动中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60年代对于国人来说却是一场噩梦,一切几乎停止,更不要说建筑理论、建筑思想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我想也正是通过建筑而表现出来的,建筑本身没有生命而言,但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思想的灌注,它便与人类一样赋予了灵魂,充满了生气。

美国以现代化而着称;巴黎的罗曼蒂克为世人皆知;日本的幽雅宁静正象这个民族很具代表的浮世绘被关注着;中国的古典、神秘而朴实令世界叹为观止。

因为对世界建筑目前的我知之甚少暂且没有也不敢妄加理论,在阅读【序】此篇其间让我对我国建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文化的博大一精一深、历史渊源让现代的我们有了更多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所以我们并不能沿用其建筑形式,现代的建筑更多了些商业化的意味,开发商总是求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价值,这个我们倒是可以理解。但对于炎黄子孙的我们是否有保护或良好的运用古建筑的责任和义务呢?

我并不想去讨论如何去保护利用好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前面我曾提到过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魂所在,我想的是,我们怎样能够在创造现代化的同时而又让属于我们中国的魂而不丢失呢?

中国的古建筑对世界而言有着自己的独特有些甚至是不解之谜。也许是由于60年代的不平静令中国各个方面陷入死水,而迫使中国建筑的发展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

我们这一代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中国建筑由BOX式在向多元化、个一性一化、国际化迈进的改变。我们为中国的前进而欣喜;而不幸的是,我们成长着,建筑界的理论与思想更是以飞一般的速度趋于成熟,在这个年代若想思想上标新立异,理论上别出心裁应该是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建筑的改变虽然是可喜的,但这其中也是可悲的。在推开建筑设计之门以后我对建筑便更多了关注与关心。现在我生活在北京,通过我的观察北京的建筑以及我所作过的各地建筑效果图中所表现的建筑来看,大都是抄袭国外模一式,并没有着完全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理论与思想,也许我们正在学习中摸索和寻求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及思想体系,也许因为我对建筑的浅薄认识此观点很是片面,我也非常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国外的先进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真正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建筑思想。我的理想与目标也正是为创造我们的中国魂而尽献微薄之力。

我在想,既然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具有代表一性一的建筑,为什么我们不为此做点什么呢,(也许已经有人做了正因为我的浅薄之见还没有看到)既能找到我们城市的魂又能将此发扬光大呢?或者具体一点说,在做现代建筑的同时其中也多少借鉴些原始建筑的风格再或者某个局部的功效呢。让其中的独特展现在现代建筑上。试想,如果那时的建筑始祖鲁班一直活到现代与岁月同步,那么他会怎样构造现代建筑,在他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同时是否会丢一了古时的魂呢?!当然,这只是妄想,甚至有些瞎想,可是在现代化的我们身上是否也应该像日本一样保留住属于自己的魂呢?也许每个国家,每个国家中的城市都应有着自己建筑的魂,而我国就目前现状来看,各个大中小城市除了楼的高低有些明显的差别外其他的风格大部分都是相同的,而只有少数城市和地区保留了他们自己的特色。

建筑设计是我最终想达到的目标,而开始涉足此行业对我现在的工作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建筑表现,对建筑最终的形成也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环。建筑表现首先应该与设计者有着充分的沟通,设计者向建筑表现者传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但如果表现者对建筑设计毫无了解而言,那么他将不会把设计者的思想体现在建筑效果图上。真正好的效果图不仅能够体现建筑的形态更应该渗透着设计者的心思与汗水。自信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至诚挚深的一爱一,有了一爱一的建筑才会有灵魂,才能足以打动人心。建筑为人而活,人因感一性一与理一性一的的建筑而享受生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对建筑这一行业来说应尤其重要,吸纳各建筑之一精一华为我所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物都不要模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我才开始第一步,正如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嗷嗷待哺,我也会像婴儿一样去汲取不同的养分让自己茁一壮成长起来。最后能够学之以用。此书正是我的第一份补给,我会用心、细心地去慢慢体味、消化,我想对我的益处和给我带来的收获一定会比我想象的要多的多。

我会大踏步前进,朝着我的方向、我的目标、我的理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一)

一、空间与结构

建筑的空间包括:功能空间,结构空间以及意境空间(视觉空间)。功能空间即按照一定类型的建筑体系,将其功能按照人的活动方式进行组织后形成的功能流线图,即泡泡图。有些类型的建筑功能形式比较固定单一,有时候则灵活多变,所以,功能空间只是建筑形成的其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于现在,古代的建筑工匠集建筑外型,结构,艺术于一身,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已经全盘考虑过各个部分,所以做出来的建筑非常和谐并且与建设之初的目的吻合。而当代的建筑设计,建筑行业更加细分,建筑师在进行创作时,很难将各个组成部分考虑周全,所以设计难度更大,设计目标的完成度较难把控。这就对当代建筑师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二、形式美的一些规律性

1)主与从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散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2)均衡与稳定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

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静态平衡,一个是动态平衡。以前的建筑一般都以静态平衡为主,下大上小,下实上虚,下粗上细,源于上千年的转世结构体系。第二个就是动态平衡,静说的是建筑物本身是静止的,动说的是建筑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移步易景,常见的手法就是随着人的移动,使用者所体会到的建筑物也会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变化,给人带来动的空间体验。

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3)韵律与节奏

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其一,重复的韵律,各元素之间保持很定的距离与关系;其二,渐变的韵律,各元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变化,可以无止境的连绵加长或者变短,亦或者变疏变密; 其三,起伏的韵律,指的是简便韵律如果时而强烈,时而低弱,这种韵律活泼且富有运动感;其四,交错韵律,表现出一种有组织的变化,之一定的规律交织,穿插而形成,各要素互相制约,一隐一显,一正一反。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

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4)比例与尺度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5)对比与微差

形体塑造过程中,建筑或者装饰等形体构成元素,在整体的统一,主次关系确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呆板所使用的手法,使得形态丰富有致。

三、案例分析

下面以贝聿铭先生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例结合这本书

来说说对这建筑的新感受。

(1)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2)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3)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4)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二)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 (pennsylvania Ave) 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1937 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 ( 东馆 ) 从 1968 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建筑简介

东馆位于一块 3.64 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 , 南临林荫广场,北 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 , 西隔 100 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建筑分析

以下内容仅仅是结合《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以主从分明而达到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领域中,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体形,从群体布局到细部装饰,应处理好主从关系达到统一。

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由两个三角形所组成。它的主体和重点是在等腰三角形平面的艺术博物馆上,而不是在其一侧的直角三角形平面的艺术研究所上。从博物馆本身来讲,它的重点和中心则在中央大厅上。

二、以不对称的均衡达到统一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又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平行,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 , 清晰的阴影 , 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尽管并不完全对称,但却在大体上保持了均衡,达到了一种稳重和统一。

二、

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

平面的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两者相似,其中等腰三角形的中轴线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相产生平行的关系,将其产生和谐的感觉。

三、 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

近现代建筑强调从运动和行进的连续过程中来观赏建筑体形的变化,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平面大多由锐角组成,当人在行进中时,一个面的逐渐倾斜、变小、完全消失。第二个新面的逐渐变大、完全出现。然后出现第三个面 …… 这种不断的变化、时起时伏、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的要素,构成了一种运动中的韵律和节奏上的变化。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161班 白俊天

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建筑。在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混搭,应该是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也即是二者精华的重现。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待,功能对于结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结构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材料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进步。但建筑,不能一味的追求技术结构上的更新与进步,艺术的浪漫情怀碰上技术的实用主义,唯一的结合点,就是而且也只能是功能。建筑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内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制约而造成的。但我们必须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中国式的建筑很有信心,是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只是现在正处与一个相对的低谷期,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国力日益提升后,中国建筑必定能焕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在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美的规律”这一章节,指出形式美规律和审美观念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应当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而后者则是随着民族、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较为具体的标准和尺度。形式美的规律,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在这一学期学习建筑学的一些初步的东西的时候,我也深有体会,比如做立方体切割模型的时候,就要做到保留切割的体块几何形体的完整性。

书中也有讲到韵律与节奏,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连续、渐变、起伏、交错,适当的运用这些韵律,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韵律美在建筑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是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而就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书中“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这一部分。从近代到本世纪末的近两百年历史中,建筑的审美却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折,这就是:第一次从古典建筑的形式美学到现代建筑的形式美学;第二次从现代建筑的技术美学到后现代、解构等建筑流派的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 这本书讲叙从各个角度分析建筑,也提出了建筑学发展的本质联系,让我对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雄拓读后感


雄拓读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60页《雄拓》,说句心里话,滑稽的是,我越来越读不懂会长东方毅先生的这本书了。

“功利的教育只会滋养功利的教师;功利的教育只能培养功利的学生。““(课堂)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实践,少一些空洞;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说教。”以上两句话均原文摘自《雄拓》第三章《文化中华》第四节“教育拓展塑新人”部分。很明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在向国内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开炮”。该章节还提到,“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重塑民族精神,重塑国民性”,“拓展教育,以人为本,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生命境界,铸造伟大的国民性”等。咱姑且不论”拓展教育”能不能那么神,也不论其教育理念忽悠不忽悠,就冲会长东方毅先生所述内容,关注当下教育,并视办好教育为己任这股劲儿,这份精神,我就愿意为他竖起大拇指——会长好样的!我们一起祈祷“铸造伟大国民性”的优质教育早日到来吧!至于是不是书中所论述的“拓展教育”,我个人认为,也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还是今天,上午,协会集团有个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法律硕士高材生前来应聘。不瞒您说,当时我就震惊了:尼玛呀,中国当下的教育是肿么了?堂堂法律硕士,一位社会科学顶级殿堂——社科院培养出来的高材生,都找不到工作了?要到这儿来找饭碗?当然,就事儿论事儿,我没有任何贬低协会集团“工作好去处”的意思,也没有丝毫的对上述那位“高材生”能力方面的怀疑。只是想问,我只是想问,怎么了,到底是怎么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时代要进步,社会要发展。那个推动力会是包括拓展教育理念在内的拓展主义、拓展文化吗?我不知道,至少,目前我很难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拭目以待吧,时间,唯有时间,会证明一切的!加油!

建筑书籍读后感


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终于把《谈建筑的故事》这本书看完了说来这本书还是跟静静在三联书店买的不知道在北京有米有人陪亲爱的静静同学逛书店。

书籍装帧很有特色,不张扬但又能够让人感到奇特。每篇文章都没有分段,只是用横线把段落分隔开~美中不足是有的图片太小在理解文章方面没有起到图解的作用

关于内容

不做雕梁画栋的猥琐细节,不抄袭古典建筑的结构形式,却要体现传统的精神和审美特征,我们面前的功课还有很多很多是读完这本书后最令我深思的一句话。让我回想到大学时期学家具设计时。我们总是在强调发掘传统的元素,设计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但跟安腾的建筑比,我们差太远,我们思考的太少。那时的我们太稚嫩。

一直很喜欢王受之老师的书老先生语言诙谐幽默,看事物很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设施比如说 地铁站 火车站 飞机场也有很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安腾忠雄、Frank gehry(膜拜)通过王老师对建筑的讲解同时也了解到了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国家的建筑状态。原来 建筑设计无处不在 只是总被我们所忽略

生活中的我们多多发现 多说收集 多多去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 一定也可以跟他一样的吧

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

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 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讲述的建筑艺术深入浅出,但是的确是我们专业所必须接触的读物。作为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是带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先导。曾经难以理解的解构:表皮主义,还有什么尖锐的大三角都是从这里演化过来的,曾经的难点和重点,都如同换形游戏,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其内涵。通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来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对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间形式的表现加以理解,可以对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学习到空间艺术的更深层级知识。

《雄猴的战争》读后感


《雄猴的战争》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由沈石溪写的关于猴子的小说《雄猴的战争》。这本书讲了四只猴子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那只兵猴,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下吧!


它叫大白牙,生活在萨蛮猴群里,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大白牙由于没有母亲,没人给它吃的,所以从小大白牙就靠抢幼猴和老猴的食物维生,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却成了人见人怕的土匪。

有一次它冒犯了王子,猴王要打死它,幸运的是,这时,油橄榄猴王带领着多朗猴群来打仗,最后大白牙咬伤油橄榄,多朗猴群落荒而逃。就这样,猴王不仅免了大白牙的罪,还送给了它一串樱桃。从此,大白牙成了一只善良勇敢的兵猴。

但好景不长,一只绿头乌雕开始攻击大白牙的猴群,所以萨蛮猴群中的的兵猴,也就是大白牙开始攻击两只小雕和那只绿头乌雕。小雕还是很好对付的,但当和绿头乌雕战斗时,它却感觉到了一种恐惧。突然,它看到了王后蓝蝴蝶,它没有逃走。就这样,它又找回了勇敢和绿头乌雕开始战斗。在大白牙生命的最后一刻,随着一声咬断翅膀的声音,它和绿头乌雕一起掉下了悬崖,同归于尽。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一个勇敢善良的人,即使必死无疑,也要勇敢的面对。

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篇一: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篇二:《走向新建筑》读后感】

读《走向新建筑》,仿佛身后站着勒柯布西耶大师,被掐住脖颈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维跳跃,语言辛辣,书中震耳欲聋的呼喊就算隔着近百年的历史尘雾却还是清晰可闻。他像一个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样对眼前的事物发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辈、后辈发出命令。

阅读本书我有两点感触最深。一者有关于工程师与建筑师,一者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原则。

工程师与建筑师

我刚进校时听老师向我们讲述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心中有很大震撼。输入几个指令,改变几个数据,借以影响建筑的体态结构,这种观念极大地冲击我的大脑。从来没想过建筑可以这样生成,我对建筑的概念还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里。

阅读《走向新建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朴素的这方面的思想。

柯布说:注意:要倾听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但要提防美国建筑师。

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柯布对于几何的热爱。他将几何体带给他的感受称之为几何体的平静、几何体的愉悦。

他痛骂巴黎美术学院,强调体块、表面、平面。他认为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的数学计算所生产的建筑是和谐的,是动人的。

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惑。如果说科学计算推导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谐的,那么又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诚然我们可以举出黄金分割的例子辅证。但是那还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没有给出以科学的答复。柯布狂热的尊崇几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还仅仅是个人的喜好?

记得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屡败屡战》中提到(菊竹清训参加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竞赛的手绘方案图)经由那只手所放出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现代设计过程所能产生的。安藤忠雄留恋隐藏着作者困惑与思考的手绘图。这是不是另一种喜好呢?

建筑师扎哈早期读的是数学系,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她在当下的走红是否可以作为柯布西耶的例证呢?我却认为,严谨的数学可以为我们组织起逻辑的建筑,但无论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还是扎哈,他们所强调的却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柯布眼中的建筑动人;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安藤忠雄的建筑产生喜悦;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扎哈的建筑值得玩味。

现代建筑的若干原则

1、风格

柯布在书中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是体块、表面、平面,他在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欢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对建筑来说,不过是插在妇女头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时漂亮,有时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着解决了我在这一个学期中的疑问。

回想设计基础课的作业,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样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人意。现在看来,是我的出发点出了很大的问题。

好看、漂亮或许能为建筑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却是画蛇添足。一个装饰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义,我想它是可以大笔一挥删掉的。

2、光影

柯布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跟同学在做上海大剧院的认知实习时,观察到阳光照在剧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闪动。

我想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从水波的闪动可以读到建筑师的思考,从光影的变换可以看到隐藏的故事,这其中的推敲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啊。

3、视而不见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个很费脑筋去理解的比喻远洋轮船、飞机、汽车。

在远洋轮船中,柯布想跟我们说的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他说: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掌握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过去是必要的后墙,如今就不必固执的使用。老师在设计课上说过,要先破后立。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改动我们的作品,原因是不愿意发动脑经想出一条新路,或者承担走新路带来的危险。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对的。

在飞机中,柯布想跟我们聊聊建筑的样子。我们不能从飞机中看出一只鸟或者一只蜻蜓来,我们要看到一架飞行的机器。由此类推,我们设计的作品不能像是一个花哨的比喻一样令人作呕(福禄寿大酒店)。它应该能直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一把椅子是用来坐的,那么它的形式应该能告诉我们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来坐。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在汽车中,柯布强调了标准。一旦标准确立,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获胜的追求促进了研究,于是就进步。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建筑学不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内在的逻辑、规律在影响建筑。标准建立在恰当的问题上,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前辈这样跟我说过,《走向新建筑》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建筑新生的读法,主要感受柯布革旧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和对建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思考的恒心与热情;第二种读法是当在建筑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细细咀嚼,感受柯布狂热文风下饱含的深沉思考。

初读《走向新建筑》,诚然感受到大师的狂放不羁与妙语连珠,颇欣欣然,初以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却又觉得一无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后重翻故书,能以第二种读法真正的读懂大师的精神。

【篇三:走向新建筑读后感作文】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une、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toward、a、new、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揭秘名建筑》读后感500字


寒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揭秘名建筑》。书里面描写到的名建筑可多了,有埃及大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苏丹艾哈曼得清真寺………..接下来我就挑几个来讲一下。

首先我先讲古埃及大金字塔,金字塔在开罗市区外的沙漠中,它们建造于四千五百年前,是古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当时大约有十万多名工人参与了大金字塔的建造。当然古人用简单的木质滑车来运送大石块,用简单的铜质工具来切割石块。它的侧面原本铺满了白色的石灰石,竣工时这些石灰石被磨平打光,在炽热的沙漠阳光下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看起来非常炫目。大金字塔分三个墓室,由通道连接。其中一个墓室用来埋葬法老的遗体,其它墓室的用途尚无人知晓。

古罗马斗兽场,这座残缺破损的体育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曾经是古罗马最热闹的场所。成千上万的观众聚集在这里,观看角斗士表演。角斗士们进行着血腥的格斗,直到一方倒下为止。它经历了几十个世纪的风雨,曾经遭到过火灾、地震和人类革命运动的破坏,至今依然能够矗立简直是一个奇迹。建造这座斗兽场用了一百多万吨的石头、砖块、混凝土。它有五层高,可以容纳约五万名观众。虽然斗兽场以前很辉煌,但是如今斗兽场已经残缺不全了。

大气磅礴的古埃及金字塔、血腥的古罗马斗兽场、高高矗立的帝国大厦、令人惊叹的比萨斜塔这些著名的建筑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不仅是为人类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篇一: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建筑史》真本书讲述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造出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硬山顶,还有攒尖顶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历代建造宫殿都征调大批军工、民工,并从各地调运建筑材料。明代营造北京宫殿,木料来自云贵四川等西南边远地区,木料来自山东临清和苏州等地,白石来自北京房山等地,颜料来自南方诸省。一宫之城,役作遍于全国。北京故宫的建筑成就,堪称古代人民写下的壮丽历史篇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写下了浓浓的一笔。

【篇二:中国建筑史读后感作文】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景园建筑》读后感800字


《建筑概论》的读后感1500字


我极钟爱古典建筑,犹以中国古建为甚。在我看来,那些在岁月流逝中保存至今的建筑中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浸润着各种各样的神奇,讲述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见证着荣辱交替的历史,让人忍不住去探求它的过去,了解它的沧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因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它不仅记录着其创建时代的风貌,并且映射出人和社会随着文明进展而表现出的各种新的特征。它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将我们无法亲身经历的时代,用建筑这种静止并能长久存在的形式,保存至今,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并且将遥远时代的形态展现于我们面前,使我们可以了解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力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对于古典建筑还仅仅停留于感性的欣赏的阶段,并不具备什么专业知识,只是单纯的感兴趣而已。当看到在岁月的涤荡中依然挺立的古建时,总是会不由得惊叹古人技艺的高超。我对于古人一直怀着崇敬之心,在那些遥远的岁月,并没有象西方科学一样的严谨的科学著作,他们仅仅评着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靠着经验建造出这些令世人惊艳的建筑,并且使这些建筑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保存至今。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敬佩。

建筑的历史性是使我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当我阅读这两章的时候,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并且还介绍了一些古建及近现代建筑的形式。我一直觉得古典建筑有一种神秘的气质,尤其是中国古典建筑,不论是其建筑形式,建造技术还是其内在含义,都让我觉得很是神奇。中国独特的文化使其建筑也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最为让人惊奇的是中国古建的结构不是靠定量分析,也不是用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的是理论经验。并且中国古建还有很独特的学术思想,譬如说风水,这其中既有封建的一面,也有科学的部分,这是西方科学无法代替的。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为主,这是很独特的。通过这些木构建筑,我深切的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是何等的高超。至今仍有大量木构古建存世,如山西应县木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等建筑在经受了地震洪水战火的数次洗礼以及近千年的风霜雨雪之后依然屹立不倒。你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也许在现在这种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木构技术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建筑千年来的主要结构形式,我们还是要对其有所了解。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对古建有着相当大的热情,所以对于这些东西,如果有机会,还是想要深入了解一下的。

中国建筑的独到之处,除了其结构与文化之外,还有民族地域这方面。中国土地面积广阔,地势形态丰富多样,气候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大不相同。于是,为了使生活更加舒适,人们根据当地的情况建造建筑。如根据降雨量的不同,西北的传统建筑屋顶坡度平缓,江南地区则采用坡度较大的屋顶;再如因为地貌差异,四川山居多为吊脚楼等等。除了客观因素,一些人的主观因素也影响着建筑的形态。如北方的雄健,南方的挺秀。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形态及宗教信仰。而这些不同在建筑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并且各种居住建筑形态还显示出建筑的伦理特征。譬如北京的民居因是近皇宫之地,所以形式规整;而蒙古包,藏民碉房则与四合院无丝毫相近之处。

最初喜欢上古建,是因为在我眼中,古建有着一种神秘的气质,让人充满好奇心,忍不住想去一探究竟。除此之外,便是其建筑样式所产生的气场。我总是觉得那些建筑在向人们传递着某种感情。记得有一次在冬天去了故宫,因为是旅游淡季,又赶上建筑修缮,故宫里的游人比起平日少了很多。我漫无目的的走进了一个看起来并无任何特别之处的院子。因为很普通,所以这个院子更显清净。当我站在院子中央,看着四周的苍松翠柏,班驳的灰墙红柱,蜿蜒的青石板路,以及屋子里年代久远的床铺家具,忽然觉得静默。似乎周围的一切一切都在向我讲述着几百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倾诉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或许就是古建的神奇之处吧。

其实,古建在今天的实际用途已经没有多大了,它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着,不论古代的木构建筑技法有多么高超,也已不适应当今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以,古建对于当代的意义,除却那些众所周知的东西,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古建融合进现代的环境,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既然建筑技法无法继续使用,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古代建筑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融入古建的形式,赋予建筑独特气质。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出现了,下图便是某现代化住宅小区的一隅。仿古的长廊与影壁既在空间上分格了住宅区与休闲区,又使得这个小区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增添了情趣。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成为建筑师,我希望我在我的作品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借用古建的形式,而是赋予其古建那种独特而神秘的气质。

《建筑师成长记录》读后感


《建筑师成长记录》读后感

本书解答了101个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从建筑入门必须的知识,到弄清楚建筑设计过程中容易熟视无睹的问题,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将复杂的建筑学问题转化为卡通式的图解思考,将作者对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感悟轻松地表现出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

"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仅仅是需要雅俗共赏的公共艺术品,对于那些喜好品味时尚的人们而言,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执着的建筑师而言,却以为这究其一生永无休止的探索。"即便一个简单的建筑,也是一种创造。建筑学的学习既吸引人又常令人迷惘:创造从何开始?设计怎样展开?问题如何深入?优劣如何比较?作者以简练生动的文字和图画,回答了学习建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有知识性的解疑,有技巧上的点拨,有设计方法上的指导,有思维方法上的启发…读起来颇有趣味。从速写的技法过渡到设计的实战经验,而且是作者的实践经验。

有利于对于学习建筑者更为深入和深刻地学习和理解。对从事建筑教育的人士深入浅出地理解建筑学和阐释建筑有很大帮助。

"建筑师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创造的空间--路易斯·康"。通过了解空间对于人们的感受和影响介绍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所表演的不同的角色。更利用这种人们的心理和行动力来改变建筑的布局构图从而更为和谐合理。

由最基本的概念转入建筑设计的要求。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的方式会深刻影响我们在该空间的感受。基本的为了满足各种功能进行空间组织和布局,另外设计能够实现项目特熟的要求。基于要求的满足之外,优秀的建筑师讲赋予空间和建筑灵性,丰富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行为感受,能够体现最初设计师构图的理念,突出创意和灵魂,将之独特之处可以让人们接受感叹。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其过程,吸收其经验,应用于下一个设计。更为重要的是注重思考,对于设计的反思。一件好的作品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都是建筑师时间精力金钱等等的结晶。

建筑师有较好的灵感与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表现的方式。对于建筑的表现方式,各种建筑设计的常识认知,对于建筑的多样性和合理性都要认真的学习。例如:各种对立的性质的强化对比所带来的特殊效果,例如静动态加上色彩角度等的不同组合表现的不同的感觉。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所追求的风格特色正确的应用各种表现方式:建筑设计不仅包括空间组织和建筑材料包装,还需要理念去引导、组织客观活动信息。构图需要考虑入口位置、空间层次、场地关系、核心区域、公共/私密空间、虚实空间等。设计构思应有多元化的解释:窗子可以透光、观景、空间定位等;工程处理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建筑关注的则是人和建筑间的关系。设计需要在整体概念和具体细节间经常切换,才能有灵感出现。

在建筑师的道路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回避问题存在,而是要在文体之中寻找到解决之道。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让这个问题消失,而是要认识到问题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必要部分,并且接受它。经常地,问题的影响是会被夸大的。设计,不是去让问题消失。而是将真正无法避免的"问题"进行设计转化,为了最终的用户去努力。

建筑师是一种艺术家而不是工程师,他的作品需要工程师从力学角度计算,选取合适的工程材料才能实现,有的建筑师的设计过于超出现有的材料能力限制,则无法实现为真实的建筑。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能说服投资方的赞成,才能付诸实现。历史上有许多非常有才华的设计,因为不能完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而没有能成为真正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完善的知识。建筑既是需要天分与灵感,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宽泛的职业。从个人能力的角度,知识面除了本专业应该掌握的空间感受创意,不断更新建造技术,结构知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知识,综**暖电各个相关专业的能力以及对创意的图纸表达能力,计算机设计能力等等,还包括艺术感觉和气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历史,天文,自然,社会,人类学,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积累,等等。除此之外,这是一个集体分工协作的过程,与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读后感

大家也许觉得很奇怪,一位正常的女大学生不看名着不看小说不看电影,而去研究风水这离我们很远和虚无的东西。我先解释一下我看这本书的原因吧,是因为我这学期选的一门选修课“人居环境概论”,通过老师的简单介绍,我突然对风水这门课程来了很大的兴趣,兴趣就是一时兴起的,所以我特意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风水的书,就是这一本。

对于“风水”一词,我先谈谈我之前的一些愚见吧。之前从未认真关注过它,凡是在电视上看到或者听身边的人谈起我都是会给予一脸嫌弃的面孔,那些算命大师、风水先生手拿罗盘、五指一掐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时,我会讽刺它,讥笑它,全盘否定它,它就是“糟粕”,“迷信”,我们必须摒弃它。

但是,当我对此有小小了解时,我反而会被它吸引过去了,“精华”还是“糟粕”,是科学、是技术、是文化、还是迷信呢?我们确实需要明辨清楚,认真对待。其实,风水所涉及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有以建筑学界为主的生态景观建筑学派,有以文献整理为主的文献学派,有以阐述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的环境学派,有以研究房屋对人的健康影响的生命学派,与健康、旅游、室内设计、建筑选址、历史、艺术、哲学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真的要学习它,真是要多少个日日夜夜、年年月月才能学好,学精啊。

那到底“风水”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专家对此都是有的别样的解释,英国着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经说过,“风水是准科学。”这样的解释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而我个人比较偏向于这种解释,风水是指导人们如何确定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营建等一系列主张和方法并以此获得好运或心理满足的一种术数和技巧,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选择与处理。为什么我比较喜欢这个解释呢?因为这个定义有抓住了一个重点,就是把人与风水紧密结合起来的:天人合一。这种观念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造出来的的东西都是为了人类服务的,风水也是不例外。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这本书主要讲了风水的基本理论,如:风水的起源、发展、流派、“八字”、“河图”、“洛书”、“阴阳”、“五行”……规划选址与风水,室内装修与风水等等这些主要章节。

聊到我学到了什么东西,真的很难直接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而且,看书学了一些知识,我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实践实践,那我下面就大概的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下吧。

一般,我们若在古代建筑大门前看到摆放着一缸水,是否知道是何原因呢?。水缸,在此不仅仅有干燥救火、美化环境、湿润空气的作用,还有一个是聚财的原因,风,随风而行,遇水则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

另外,在我们的右手位的位置,有没有知道是有很多禁忌的。右手位属于白虎位置,它忌陷,就如我们的地下车库入口就是这个道理了,如何破解了,这时候就可以放一缸水在门口侧部。它忌高,原因很简单,因为白虎不能抬头。

还有我们神奇的八卦图,我真的是十分的佩服。不要看它仅仅是那么几笔几画,它代表的含义就数不胜数了,例如金木水火土、赤白紫黄碧黑、春夏秋冬常夏、肝胃脾肾心,等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都是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它们可能看上去并不真实,似乎并没有那么科学,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千百年被保存下来,并被应用着,被相信着,它确实有自己的解释和用意。

“风水”一学科,正在以自己的形式传播着,继承着,发展着,扩充着,创新着,我相信,只要我能以合理的方式认识它,学习它,应用它,改进它,它会是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的天人合一。

《建筑的数学之旅》之读后感


《建筑的数学之旅》之读后感

本书围绕两条历史叙事主线展开介绍。基本叙事主线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伟大建筑的建筑形式(几何学、对称性及比例)和结构(推力、负载、张力、挤压问题)上,其中涵盖了从埃及金字2024塔到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叙事主线中的巅峰之作是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久负盛名的清真寺,伟大的罗马式、哥特式及文艺复兴期的大教堂,帕拉迪奥圆厅别墅,美国国会大厦,悉尼歌剧院,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罗马的圆形大剧场和万神殿。(这一条主线的叙述内容并不全面,只是争取用赫赫有名的例子来说明建筑的重要特征。)

第二条叙事主线从历史的角度逐步阐述当前的初等数学,包括欧几里得几何的部分知识、三角学、向量的性质、二维和三维解析几何以及(最后的)微积分基础。本书的目的就是将两条叙事主线交织在一起,展示它们是如何互相影响的。数学使人们对建筑的理解清晰化,而建筑则是应用抽象数学的舞台。为清晰起见,这两条叙事主线都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展开,而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实际上,单在时间顺序上来看,人们对于互相影响的建筑和数学的理解并不对等(希腊几何学和建筑例外)。事实上,有可能阐明复杂结构的初等数学知识几乎总是超出当时建筑者的理解能力。

彩图1(指书后彩图)拼贴了各种历史性建筑(均以同样的比例显示),给出了本书的快速导览。本书研究了这里的许多建筑,并特别对其穹顶、拱、柱子和梁进行了数学分析。

阅读本书,你需要具有某些高中基础数学的应用知识(如初等代数和一些几何学知识)和学习建筑学及其词汇(如书后术语表所列)的兴趣。本书可按多种顺序阅读,而具体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你自身数学知识的影响。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该学科,我的建议是耐心学习第2章中的欧几里得几何、三角学的一些原理以及向量基础知识,持之以恒并深入研究一下。第1章、第2章、第3章和第5章将带你领略一些建筑知识。第4章初步介绍一些基础数学以及二维/三维坐标系的知识,只要多点耐心和坚持,掌握这些知识并非难事。相信你在学习本书前面6章内容之时,可以享受一次美好的旅程。第5章结尾关于透视法的两节以及第6章中与结构工程历史有关的两节内容专业性较强,但你可以先跳过,因为它们并不直接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

如果你希望有一次更具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之旅,可以读完这4部分内容,然后全面学习第7章。第7章带领大家复习微积分基础知识,并将它的方法用在穹顶和拱的分析中。这7章均以问题和讨论一节结束。这里的200多个问题和18个讨论大都关注细节,但有一些偏离主题,拓展了关注范围,若要轻松快速阅读本书,你完全可以忽略它们。

我家乡的建筑物_建筑物说明文400字


我家乡的建筑物_建筑物说明文400字(1)

我的家乡是名副其实的建筑物圣地,有闻名世界的古建筑,也有实用、漂亮的现代建筑,许多、许多靠人们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伟大的奇观,数不胜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家乡的古碉名扬四海,一年来观赏它的游客成千上万。那古碉有上千年的历史,风吹雨打,日晒雪飘,使它那原本坚硬,锋利的石块已成了如今饱经苍桑的面貌。历史可以见证,它极奇坚固,极奇珍贵,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很久以前,古碉房是土司们居住的房屋,打仗时就在古碉里射击。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那连拖拉机也没有的年代竟出现了这样伟大的奇迹,这也是众人都称好的原因吧。古建筑里还有许多名胜,嘉绒藏寨、民间藏房

说起丹巴的现代建筑,比不上华丽的都市里的高楼大厦,但我以为,已经是很好了,不仅漂亮、舒适,还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比如农村里的房屋吧,春天不冷不热,夏天又凉快又清爽,秋天可以晒粮食,做农活,堆积稻草,冬天关起门来也很暖和。家乡的建筑千奇百怪,雄伟壮观,我家我的家乡,我为有这样的故乡而感到骄傲。

我家乡的建筑物_建筑物说明文400字(2)

我的家乡住在开封,那是闻名中外的七朝古都。有许多名胜古迹,象铁塔、繁塔、禹王台、延庆观等,最有名的古建筑还数龙亭。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下龙亭,传说龙亭是大宋朝皇帝赵匡胤登基的地方。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名扬天下,是开封的城市标志。每天都有很多人从世界各地来这里参观游览。龙亭大殿坐北朝南,坐落在高高的深红色基台上,雄伟高大。有许多台阶,上去一次要费很大劲,所以皇帝是骑马上去的,现在还有当年的马蹄印呢。站在龙亭大殿向前看,能看到开封市的全貌。

龙亭大门前有两个大湖,一个是杨家湖,一个是潘家湖。连接两个湖的是一座美丽的玉带桥,玉带桥上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栏杆,象彩虹横卧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

到了深秋季节,龙亭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整个公园都成了菊花的海洋,只要你一进门就会陶醉在花香之中。

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宋朝时龙亭大门口的这一条长长的大街,著名的开封市二师附小就在这条街上。

我爱龙亭,这个美丽、古老的龙亭。

《可持续建筑》读后感1000字


相信《安藤忠雄论建筑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读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