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 > 地图 >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2024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推荐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

(共 3219 篇)

  • 1、 读《你不是没有用》有感

    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不是没有用》出自于《让孩子感动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每个故事都能触动我的心灵,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你不是没有用》这个故事。

    有个孤儿,他一直活在不自信的世界里,山上的方丈知道了,就叫他找一块普通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无论别人给他多少钱,都不能卖出去。男孩去到集市,有个妇女要用六文钱买这块石头回去给她丈夫压纸,男孩没有卖。不久,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价格竟高到五十两银子!第二天男孩去了珠宝行,居然有人愿意用愿意用三家珠宝店、两家店铺来换。男孩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方丈,方丈意味深长地说:同一块石头,在妇女眼里它就是个压纸的,而到了珠宝行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玉,你说你有没有用?

    我想,每个人的起点不一定是一样的。故事结尾虽然没有写出男孩的结局,但我想他一定是明白了方丈的良苦用心。从此这个男孩不再自卑、正视生活、正视自己,终是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与价值。这一定也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好坏,但是我们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高低。我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去发掘就一定会有闪光点!

  • 2、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当初是因为逛书城,偶然看到这本书。拿到书后心中一直嘀咕:这本书可真奇怪,教育没有用那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当我拿起书,开始一页页往下看,这个疑问已然存在着。但渐渐地,到了一小半的时候,我才发现作为一名教师,我的方法,我的思想才是与现在的教育背道而驰的。这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 教育之困;第二章 回归教育的纯真;第三章 全面依靠孩子;第四章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第五章 教是为了不教;第六章 真正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第七章 教育的最低纲领--培养能力;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

    仔细看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作为老师,主观地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为了学生将来有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从而就会有你们不要这样,应该那样。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对孩子有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期望,人为地控制了孩子的生长,让他们失去了魂。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体罚,眼里只有分数,班里优生和差生的区分,都让学生失去了自主选择,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尤其是我们做班主任的,总是觉得孩子年龄小,所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尽量要替孩子们想一个全面,恐怕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第八章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里的一个事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说的是:一个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错别字2024,自己没发现。一位同学就写了一张纸条,夹在作业本里交了上去。第二天上课,老师允诺同学要跟他们一样把错字2024改过来抄写三遍。但因老师工作忙忘了抄。这个同学又交了张纸条,指出老师说到没做到。于是老师在纸上抄了三遍那个字2024,并跟同学们道歉,还把这张纸贴在黑板上。这位老师的言出必行,无形中给同学们上了一课。没想到同样的事被我遇上了,有一次在上课时,为了加快写字2024速度,我随手就把a一笔写成。我们班的学生立马就在底下嚷嚷:骆老师,你写错了!a是分两笔写成的!幸好书中的事我还记得,马上在黑板的角落里把a写了一排(7个),每一个a字2024都认认真真写,分两笔写成。边写边对他们说:嗯,你们说写错字2024抄写几个啊?一排!7个!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那老师按规矩来!虽然等我抄完有小朋友在下面窃笑。自从这次以后,如果我们班有写错字2024的同学,便会自

  • 3、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再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本书我是被确实书名所吸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在教育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价值呢?我通过第二次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在书中的意思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扞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我理解为:不能以教定论,不能以学定性。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如果老师分数划生,学生心中只有分数,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吗?片面的追求,把学生的本能固束,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教育是有爱的。爱,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爱,给予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一种无形的爱,它可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它能教育变为有用。

    再次,教育是无形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指得是有形的教育是没有用,而无形的教育并非没有用。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我们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而能形成无形的能力,学生会受用一辈子。

    因此,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给教育输入爱,使得有形的教育化为无形的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才是我体会。

  • 4、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

    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

  • 5、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督教徒称之为上帝,印度教徒称之为婆罗门,佛教徒称之为佛性,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它的教徒用一生深化和体悟这个会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心性。我们的日常生活被种种的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其间清晰、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时,可能是在宁静的大

  • 6、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一)

    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的纯真,共同努力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二)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是教育专家林格颠覆现行教育观念的力作,是拯救孩子,解放家长和老师的一本好书,全国

  • 7、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读后感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放在过去谈也许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仍然还在谈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进步还远远不够。跟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有几个是玩的非常不错的,我们还拜过把子。在小学的时候大家都还比较有上进心,但到了初中我一伙伴说不想读书了,为此后面我还跟班主任老师专门到他家里跟他父母谈,但最后都无功而返。这是我第一个小伙伴放弃读书,初中都没有毕业,至今记忆如新。念完初中之后,中考,我们学校真正考上高中的寥寥无几,结果就是一大批伙伴从此放弃学生生涯,投入到社会当中去。有的还好一点学了一点技艺能够养活自己,有的就是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甚至还有的结帮派在外面干坏事,然后坐了很多年牢狱,大好青春就呆在牢狱里面渡过。很难想象现在的小孩还没有想读书的意识和观念,也许你还在听着大人们讲某个小孩没读书自己在外面闯荡,每个月几千块工资,甚至还有开厂的回来开宝马奥迪是如何的风光,但是你看到了别人的风光是否看到风光后面的辛酸历史呢?过去投机倒把也许就能很快挣取一桶金,因为靠着信息的不通畅,但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透明,下一波要求的人才绝对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为基础不断去学习将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作为新一个时代的接班人,也许你不一定要读研究生读博士但一定要想办法接受高等教育,这样至少你起步就不会比人低多少。你也许会羡慕某人家里条件如何的好所以他能够获取的资源很多,甚至你会瞧不起他人不需要太努力就获得,但现实就是这样,他不会因为你的瞧不起而获取不到那些资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是在他父辈努力的基础上才有今天。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后代继续跟你一样的想法的话那就好好努力,为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作者从现象,缘由,总结三个层面谈到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此分享给大家。

    1现象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制造业老板们,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2000年中国开放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一股子反智的倾向。

    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

  • 8、 读教育专家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非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

  • 9、 《你不是没有用》读后感400字

    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不是没有用》出自于《让孩子感动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每个故事都能触动我的心灵,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你不是没有用》这个故事。

    有个孤儿,他一直活在不自信的世界里,山上的方丈知道了,就叫他找一块普通的石头拿到集市上去卖,但无论别人给他多少钱,都不能卖出去。男孩去到集市,有个妇女要用六文钱买这块石头回去给她丈夫压纸,男孩没有卖。不久,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价格竟高到五十两银子!第二天男孩去了珠宝行,居然有人愿意用愿意用三家珠宝店、两家店铺来换。男孩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方丈,方丈意味深长地说:“同一块石头,在妇女眼里它就是个压纸的,而到了珠宝行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宝玉,你说你有没有用?”

    我想,每个人的起点不一定是一样的。故事结尾虽然没有写出男孩的结局,但我想他一定是明白了方丈的良苦用心。从此这个男孩不再自卑、正视生活、正视自己,终是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与价值。这一定也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决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好坏,但是我们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高低。我相信人生是由自己来决定的,只要去发掘就一定会有闪光点!

  • 10、 关于《教育是没有用的》的读书笔记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后来听

  • 2023-05-0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5

  • 2022-03-29

  • 2019-11-08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24

  • 2023-03-16

  • 2021-04-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9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
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2024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教您怎么写光说可没有用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