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读王阳明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读《阳明学述要》有感”合你胃口!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读《阳明学述要》有感

徐琼

2016年1月4日。哇,这个日期很有感觉呀!记得去年的时候,有几个月的时间都不愿意承认,总想留在2014年,于是日期总是写错。今天写这2016倒是挺顺利,没有什么心灵上的挣扎。平静接受也好,无奈认命也罢,想抓青春的尾巴,看来是力不从心了。嘿嘿,不过,搭个中年早班车还是可以的嘛。祝自己中年快乐。

今日还没有稿子,继续读《阳明学述要》。唉,看书太慢。想一想,看得还算仔细,也就容忍了这份拖沓吧。

上次读到变化气质需要保有敬天理的心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敬,一个是天理。不识天理,如何谈敬?所以接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天理。

"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致知",意为达到 完善的理解。一般有"格物致知"一词,指探究事物的原理,达到对事物的认识。源自于《礼记·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看来,理学家主张明在敬前,先要明天理,然后才能敬天理。"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能只守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结合这个为孝之道的例子,我们便可清楚地知道理家的主张是知在行前,首先要知道,才能有所行动。用哲学中的二元论来讲,这个是属于唯心主义范畴的,主张心为物先。"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是光照。未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门口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由此可见,知是变化气质的最重要的工夫。伊川先生曾举过一例,有一个人见过虎伤人,于是变虎色变,其他人虽然也知道虎的可怕,但不像这个人一般畏惧,是因为这个人才是对虎有"知"的人。还举了一个例子,富贵的人和贫穷的人都知道烤肉好吃,但富贵的人一闻见,就露出想吃的样子,而穷人却不是。这是因为富贵的人吃过,知道烤肉的美味。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知道才有深刻的体验。伊川曾让一个有见东西都像狮子的妄想症患者痊愈,他用的方法就是让这个人看到前面有狮子幻觉的时候,用手去抓狮子,他抓不到,自然就知道自己是妄想了,也就好了。这有点像今天的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人因为不知道所以恐惧,因为知道而理解释然。有一次听公开课,申荷永老师特别推崇王阳明的学问,想来是从中体会到了知的意境吧。

同样的道理,明道也曾讲过,只是他的方法更类似于系统脱敏。如果一个人害怕尖尖的东西,那就不要放过,而要放下。放过,就是避而不谈,而问题还在。放下,就是直面所害怕的事物,搞清他个一二三。如何放下呢?就在家里放置一些尖尖的东西,当这个人知道了,尖的东西不一定会刺人,心里的疑虑自然就消除了。或者,一个害怕黑夜独居的人如果牢坐灯下,告诉自己不害怕,只想庄敬持守,反而会更怕。不如提着灯,走到黑暗里,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鬼,他的心便坦然了。

好了,到这里,第一部分已经看完了。这一部分讲了宋学里留下的几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后面更深刻地理解阳明学的贡献和意义。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读王阳明《拔本塞源论》有感

源自于尧、舜、禹的圣学思想是万物一体之仁,主要表现出来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而三代之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衰败,以仁为信仰的王道中落,以称霸于天下的霸道兴起。

秦焚书之后,圣学彻底中断,霸道昌盛。即使在汉代,儒学家对秦遗留残缺的圣学进行修补,也只是增加了霸道存在的根据。几千年下来,在霸道的传承下,功利私欲习以为性,人与人之间的心被隔断,人与自己的心被隔断,导致追求空名虚利成为人心的主旨。即使推祟圣学之人,也是为了能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知识。虽然都在主张为天下而作,实则还是满足自己功利之心。

因此,当官的人追求晋升(不同于万物一体之仁的圣学时代,于圣学而言,当官只是因为自己具备这个位置的才干,并且,看到别人有更高的才能而感到欣喜,就如同自己也有更高的才干一样),做企业的人追求更多的财富(对于道心而言,做企业追求的是对社会的贡献为本,而非追求财富为本),有权利的人想获取更多的权利,有地位的人想追求更高的地位,不一而足。

私欲增长、膨胀,致使各种诡术横行,相互算计充斥于世。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之风日盛。人心集中于利益追逐而不断破坏:人伦的破坏、道义的破坏、环境的破坏……

即使对于家庭或社会关系的处理,莫不如此。以己主张为中心,隔断于万物一体,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支配欲,无法接纳他人,无法换位思考,陷入无尽的纷争之中,所有一切皆良知被蔽矣!

即使对于营销与管理,也莫非如此。孰不见,每年成百上千亿的营销传播费用投入,都在造概念,包装概念,试图以巧言令色的概念,能吸引消费者选择自己的商品,这种表象看起来高大上,实质的欺骗行为,本质上仍然立足于自我为中心,完全不具有以己之感而感于他人的真诚之心。问问自己:别人比你傻呢?还是比你蠢呢?

幸好良知天自成,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只需致其良知,复原人的本源。就如同堵塞住恶的源头,拔掉树根的恶根,才能使人心出现良知的光明,恢复万物一体之仁的本性,实现人心之间的流畅链接。

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华所在: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根源于己心;

2、去私欲,存天理,恢复道心,实现自己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

3、致良知,即在实践行动中实现良知(万物一体之仁之心)光复。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致良知——读王阳明传有感

子非鱼

看了好几天的王阳明大传终于接近尾声,翻着最后的结束语却心潮此起彼伏,久久不能平静,王老先生的心学说:心即理,致良知,良知可分是非善恶。他也用一生去践行了知行合一,丰功伟绩且不论说,心学理论和众多弟子的传承却是对华夏大地的一次洗礼。

回想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十年,前十八年单纯的紧,只知读书考学,很少思考这么严肃的生命话题,可谓开智极晚;而后十年初生牛犊,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虽然也在想此生为何,但更多的时候盲于生计,甚至某个当下会屈从于小我的功利,但总感觉哪里不对,无法坦荡;最近五年更多的是痛苦的自我琢磨和思考,因为始终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里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却又不可知。

年少时母亲说待人以诚,我便待人以诚,渴望以真心换真心;但后来现实教育了我,真心未必一定得我所愿,甚至怀疑换来的是否是真心,于是颓废很久。苦思之下,便不再对别人奢求,虽然自己依旧‘以诚’,目的却变得功利很多,从换心变成了换物、换事,虽然并不认为这个逻辑正确,但正确的逻辑是什么,自己却不知道。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有了个疯狂的大学生涯还有毕业初几年的刻苦做事。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专注于做事也会无意间伤害无辜的人,而物欲又确非我所求,更是跌入一个痛苦的深渊,出口在哪里?除了沉默,好像做不了任何事情,我开始厌恶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厌恶商品社会的交易交换的潜规则,那几年活的小心翼翼,既不愿伤害别人,也不愿被社会大染缸所染。直到接触了性格色彩,理解了一些以前不理解的人与事,也了解了自己,稍稍卸下心头重担,更因此鼓起继续前进的勇气,那一年顺风顺水。

前途看起来美好无比,一切尽在掌握,事实却再一次的教育我:你还太嫩!根本不懂得人间的恶俗奸诈。想起大学时听过一个笑话,男同学问女同学:出去玩吗?女同学说:不方便,大姨妈来了。男同学就问:姨妈来干啥,住哪儿呀。当时听完后哈哈大笑,觉得这个男同学真是傻。若干年后突然间醒悟过来,貌似大学的某一年某一天自己也问过某个女同学类似的问题,居然毫不以为异。真是人世间的悲哀啊,原来我也曾是笑话中的主角,人心的叵测往往和这个大姨妈一样,你把它当笑话听的时候,哈哈大笑;却未曾想你就是那个男同学,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同学发现了真相,却早已时过境迁,大姨妈也不知来去过了多少回了。但我终究还是醒悟了过来,第二天起得分外的早,迎着朝霞赶一列火车,心头涌出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诚不欺我!

这是个死局,天下的熙熙和攘攘里既包括了大部分人也包括了我,趋利避害本乃人之本性,适者生存也是万物法则,试问又有谁人不自私、不谋私利、不有私欲呢,区别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而已。这就是长期以来我不安的根源吧,我也讨厌那样的自己,可又能怎么办呢。只有在旅行中,我才会快乐,从第一次长途骑行开始,我便遇过各种各样的善人善事,送饮料、送食物、邀请吃饭、做客住宿、馈赠现金等等,在这些物与事之下,我的确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诚意和善心,虽然素昧平生,却无私援手,虽然他们自己生活也不富裕,但对我们慷慨大方,这是中国人传统的朴实和热情啊。我喜欢这样‘诚’与‘心’。每每在青年旅社也大都如此,五湖四海皆兄弟,开怀畅饮相见晚……

与这样的旅途相比,我怎么会喜欢现实呢?看似久居闹市,心却飞避荒野,只有在荒野中,心灵才会宁静,才会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知道方向和目标,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也才有勇气回到现实再次面对世俗。

但我很久没有独自旅行了,实际上那时我正在熙熙攘攘里,通透的新鲜劲消失后,我便陷入了纠结:不知道真相时,稀里糊涂痛苦;知道真相时,明明白白痛苦。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欺我一尺,我还要敬下去吗?显然这很难做到,自讨尚无唾面自干的境界,不过还之以牙,又非我所愿,我不想做那样的人!从那时起我也就开始了苦苦挣扎,无他法,加倍的痛苦;很庆幸,当年有幸认识宏伟老师还有曾一起学习性格色彩的老友们,每一次佛山之行都会给我打开一丝窗户,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仍有真诚存在。

时至今日,我仍无法精准的描绘那个世界,但已知缺失那一点在哪里。它一直在我内心未曾离去,只是曾经的少年彷徨不识金镶玉,却错选了粪土当做宝,险些误了聊聊生命。熙熙攘攘们也大抵如此吧,当我们不知方向时,便很容易随了大流,从了私心,废了光阴。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这是王阳明先生弥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金银财宝带不走,房子车子带不走,美女红颜带不走,唯有心安可好走,对的起天理良心,是谓心安。人生在世,不论多久,致良知,便不虚度光阴,便不担惊受怕,便不了无意义,唯此耳!

致良知,事事用心,时时安心,做到极致,也就成了传说中的圣贤啊。在圣贤的世界,我想不应再有熙熙攘攘之烦恼;若人人都可致良知,做圣贤,便是极乐之境,大同世界了。

读《王阳明》有感600字


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

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

文/滕振辉(扬眉剑客)

闲暇之余,读完了从市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有关王阳明的通俗传记《明朝一哥王阳明》。我是因为想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才在偶然翻阅图书时,信手抽出这本书并带回家来读的。

当时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笔锋幽默、妙趣横生但又不乏深刻锋利,嬉笑怒骂中见微言大义。这是我们80后文人特有的一种文风,尤其是在三十岁前,爱好文字的80后青年很多都有这种特点。

这本书的作者是吕峥是一个1986年生于四川成都小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靠文字为生的典型文人。川人自古幽默乐观,他的文字那么有趣搞笑但又发人深思,跟他川人达观豁达的天性,以及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分不开的。"其文风兼具当年明月的幽默和韩寒的犀利,但对传统哲学深刻的认识与精湛的表述为二者所不及"网上如此评价这位新锐历史作家,也算是恰如其分。

据说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是他批阅三载、增删数次呕心沥血之作。作者用幽默的笔法举重若轻的把王阳明坎坷传奇、荡气回肠一生写的精彩纷呈,一个天赋秉异,从小立志做圣贤并历经磨难后悟道圆满,并以此"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诸多杰出人物的道德楷模、精神支柱、事业偶像的王阳明跃然纸上。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止于幽默风趣的文字,不止于把故事写的好看,还深入浅出的在作品中夹叙夹议,梳理中华文化的道统和传承,并把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让人在或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之余不觉间对"心学大义"多了很多感悟。

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不宥于儒家,没有门户之见,而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自成一家。绝学无匹,浩然正气,胸怀博大,再加上一生的惊绝文字和不朽事业,王阳明想不流芳千古都难。也无怪乎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这些历史牛人等一致推崇了,王阳明"心学"甚至称了近代以来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甚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算是一个民族笃行"阳明心学"下的伟大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曾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其实确切来说,21世纪将是中华文化的世纪。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儒道释"文化,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儒道释三家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者。

近现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高速发展后,目前几乎进入一种失控状态,整个世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国际秩序和经济发展表面有序、繁荣,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世界的未来需要中国智慧,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哲学的指导。中国的现任领导人提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精华,可谓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凡是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无不是内心强大之人。相由心生、行为心致,一个人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坚持知行合一,则成就的取得和事业的铸就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我前段时间,总是时不时感觉到"心空",甚至感觉到迷茫,偶像的幻灭、信仰的动摇和爱情的缺失实际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我自从去年考司法考试和今年重新择业后,读圣贤书读的少了,修身不勤了,不能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很好的"慎独",我本性里的光明不能彻照自己了。我一直觉得三十岁左右重归本性、返璞归真,成为一个真实、诚恳、坦荡的人,现在看来明明德、修身向道是一辈子的事情,心正则邪气不入,志坚则无坚不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圣贤因学而至,因悟而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阳明心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尤其是儒家文化,而《大学》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大学之道,微言大义,值得我们一生去领悟和揣摩。

以后的闲暇时间,我要少些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少做些无谓的无聊之事,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读一读"儒释道"的经典,多学些经世致用的知识。希望我的智慧和修养也与年龄一样与日俱增,不敢奢求今生能成贤作圣,但是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内心光明,胸怀坦荡的心正行端的君子——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正道直行、无私无畏。

2015年12月2日扬眉剑客滕振辉于昆明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读王阳明《传习录》有感

先简要介绍一下《传习录》。《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个部分。

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观点。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体现了王阳明晚年的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传习录》是一本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书。其中包含儒学、理学、佛学、心学等多种学问方向的理解和分析。作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即"致良知"学说。他倡导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认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认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观点,圣贤们教育人们知行,并不是简单地教人们如何认识、如何实践、其目的是要恢复知行的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识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领会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只说一个知,已经自然有行存在;只说一个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领会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会真的体会到知行的意义。这是需要不断地磨练和自我反省才能够了解的。王守仁这样说的,别人教你终究不能领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才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贤的大体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叙述罢了。或许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这样的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我们也会不断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时代里,人对本源的的探索不断减少,人的心里也不断浮躁而趋向于物质。所以在如今的社会王守仁的精神看起来更加珍贵。

王守仁虽贵为圣贤,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屡立奇功。但为人谦虚而不焦躁,为人好学,其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在他看来,在于态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话:"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谦让,就会得到好处;而互相攀比,互争高低则只会受损".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却很少。王守仁的许多言语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朴实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为这些近乎完美的素质成就了他的功劳,而他也无私的将这些想法观念传播给他人,而现今社会的"鸡汤"和他比较实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体现,其:"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对得起"为善去恶"这四个字。他的人性的观点难道不可以被我们借鉴吗?王守仁,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圣人之名,当之无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们现代人的传承与坚守,对这个几百年前的人物,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读《王阳明的故事》有感500字


合上这本《王阳明的故事》,我还沉浸在书中那扣人心弦的故事之中。书中的主人公——余姚四大先贤之一的王阳明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我心中。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初次知道他的故事,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本书的作者虽然不是余姚人,但书中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整整半本书全在写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现在,我在这本《王阳明的故事》中看到了他更详细的事迹。

王阳明能成为余姚四大先贤之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一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举行科考时,因为有人从中做梗,王阳明没有考上,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重振信心,继续回家学习;三十四岁时,因为得罪了大奸臣刘瑾,被庭仗四十后发配至龙场,尽管伤痛难忍,尽管路途遥远,可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和龙场的苗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派出征讨造反的宁王朱宸濠时,他没有被宁王的十万大军吓倒,而是克服种种困难,和宁王斗智斗勇,终于一举击败叛军……这一切的一切,都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想想我自己,上次,我只是考试没考好,就一蹶不振,垂头丧气,看了《王阳明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王阳明被庭仗四十下,已经奄奄一息,尚且不向困难低头,他可以做到,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我们做为余姚人,就应该汲取王阳明等先贤的智慧,为自己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为我们的家乡——文献名邦余姚增光添彩。

读后感《读《阳明学述要》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王阳明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