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立场是知行应当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导思想,人的行动要按照要始终遵循道德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习近平所说,贯彻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都一样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 ,“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带“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统筹兼备、多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更强调的是个人精神修养与精神境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谈及人的行为我们就要知道,正确的认识可以积极影响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则消极人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就会积极影响人的行为。在我们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们在内心存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知”后,还要在持久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们自觉行动。

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推荐了六次的哲学理念。以其为基本,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该如何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十六字诀”新要求。

看完这部书后,感觉更深的是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识,还有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认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7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700字

历时10多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不过内心是满满的充实和感动。

对于王阳明其人,其实我完全是一无所知,只依稀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至于他是做什么的?哪个朝代的?我一概不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朋友的书评,书评写得内容充实,充满了智慧和机锋。于是我的好奇心立马就被钓起来了。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他的什么心学理论有这么牛吗?我立马将此书加入了我的书架。两三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心中似乎有千言,却感觉无处落笔.

无法落笔的原因肯定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里可分享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我心中的感悟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简单的说一下吧,王阳明的三次悟道:

第一,提出 “心即理”。

心即理的意思,我们的内心就是正理,无需外求,心外无物。

第二,提出“致良知”。

致良知,即是光明我们内心的良知,如心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善的,我们就去做,如果心告诉我们是恶的,我们就要坚持自己的良知,不去做。

第三,提出“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其实也就是前两项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心即理的意思;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格物;知善知恶是良知,致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行合一。

以上只是我粗浅的认识,可能还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正。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所以理性的分析,总揽全局的视野总是欠缺。我就说一点,王阳明这老头,我是打心底的喜欢和崇敬了。。

他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我心里有一个愿望,就是成为王阳明的学生。因为王阳明是真真做学问的大家,无论是在被流放的边境,还是在剿匪的途中,王阳明时时刻刻都在讲学,无论剿匪多么的紧张,艰险。他始终不间断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我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可以追随是多么大的荣幸和幸福呀。

定心。极致的冷静,无论宠辱,都心定,即便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无论身处牢狱,还是恶劣的边疆,无论是命悬一线还是阴谋陷害。王阳明总是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用致良知的方式一次次的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大获全胜。

悲天悯人的大圣人,他不拒绝做官,不是为了自身的名利,而是为了自己一身的学问可以真正的做点实事,济世救人,建功立业。江西剿匪,平叛乱,有勇有谋,有铁血的手腕,也有怀柔的心怀。他剿匪成功,还不忘安抚民心,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以免匪患再生。

他身出名门,却仕途不顺,命运坎坷。从小顽虐,不肯多读科举类的书籍,造成屡仕不第。他研究道教,佛教,儒家,日日苦读,悉心专研想找出成为圣人的真谛来,却在耗费了多年的心血之后通通推翻。由于自己的性格狂放使然,他遭人陷害,身陷囹圄,后又被流放到蛮荒的边疆。身体受伤,疾病缠身,可就是这样的遭遇,激发了他的智慧,于是在龙场恍然大悟,证得心即理。

致良知,就是要格物致知,光明自己的良知,还有在事上练,必须要知行合一。王阳明为我们做了一个绝好的表率,他自悟道这个道理,便没有再偏离这个道理。始终是身体力行,无论是江西剿匪,平叛宁王造反,还是后面广西招抚,他将心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敌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让老百姓和学生拍手称快。他行事稳健,谋定而动,动则如疾风迅雷。将心学和军事策略完美的结合。

王阳明,我心中完美的圣人,又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中磨炼。我自知已被各种欲念蒙蔽自己多年,可我心中始终存有良知,因为没有遵从良知行事,所以,才让我终日郁郁寡欢。

谢谢你,可爱的老夫子,让我明白道理,让我懂得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必须致良知,必须知行合一,必须要事事磨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存天理,灭人欲,这话听来很吓人。不过我懂得,灭人欲,只是要灭掉我们多余的一些颠倒妄想而已。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老夫子,请受学生一拜。[抱拳][抱拳]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后有感

蔡远飞

说实话,刚拿到公司寄给我们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觉得现在工作那么忙,哪来的时间来看书。但是出于好奇心,不明白为什么领导会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它的魅力何在?于是我翻开了书籍,看了简介,慢慢的就被这本书所吸引了。每天睡觉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就翻上几页,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也许这也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吧。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王阳明虽出自书香门第,富有才情,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多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这在当时对读书人来说是奇耻大辱,但是他却认为“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心动为耻”。世间万物皆有两面,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必太在意。只有调整自己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其实这种观点,正是体现了王阳明立身之本。他在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期间,通过“龙场悟道”,彻底领会了儒家“格物致知”的要旨,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极为深远的一门学问—心学。

知行合一,就是说知行是不可分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观点,彻底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

致良知的道路又是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本真状态,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修养,规范自我行为。这是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知善到行善的过程,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达到内圣而外王的境界。当今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增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将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现代人所缺乏的并不是道德知识,我们缺乏的是将道德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具体行为。道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要将其体现在我们的实际行为之中。这个社会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点滴的小事,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落实到道德实践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扭转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病态风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沟通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架起了一道桥梁。、

做为新三科技设计公司的一名员工,我们要在“笃行”上求实效。“知行合一”的重点是“行”,而不是“知”,它彰显的是一种实践精神。结合今年我们设计分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分析来看,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比较高,回款较慢。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把学习中获取的好理念、思考中发现的好想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转化为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成效。尽可能的将我们的成本降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把回款率提高。要坚持问题导向,想实招、出硬招,强化执行落实,努力把本职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搞明白、解决好,让实践在问题的解决中落地生根。要勤于积累、多干少说,善于在实践中反刍内省、提炼创新,不断形成推动公司发展的新办法、新思路,真正在学用相长中实现知行并进。

我们还要在“善成”上见真章。善做善成是“知行合一”的境界追求和鲜活体现。做为公司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就是要发扬锲而不舍、止于至善的进取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善始善终,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读后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假期里我拜读了度阴山先生著述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对于王阳明的认识,其实不看此书,我也是知道一点的。他原名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文武双全,通过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开创了明王朝的中兴大局。之所以有些忐忑,是因为王阳明的学说,在我们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被定义为唯心主义。而根据我们的政治教科书,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好在这本书是习近平主席推荐的,所以其内容主旨应该有正能量,有可取之处的。

对我来说,看完《知行合一》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知行合一不是我以前所了解的知行合一。以前知道知行合一这个说法,是通过近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在近代史教科书提及陶行知先生时,就同时提及了知行合一。那时候以为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要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现在看来,貌似误解了多年。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识,而是良知,是儒家所谓的明心见性致良知的良知。知行合一的知,和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不一样的。格物致知的知,的的确确讲的是知识,通过了解物体的规律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我所学的教科书上,多少占了些唯物主义的边,于是落足了笔墨,也混淆了知行合一的知和格物致知的知。

王阳明的学说,被当代归类为唯心主义,而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却是唯物主义。那么问题就来了,从根本上讲,王阳明的学说是错的吗?要知道,王阳明的传奇是辉煌的,其知行合一的威力是无边的,而且唯物主义学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是非常认同的。而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都是脱胎于明心见性的儒家学说。知行合一的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有鉴于此,王阳明主张练心,并且主张事上练,就是要通过入世历练,不断的反省自身行为,最终找到内心的良知。但是对于良知是否与生俱来,我还是不太认同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度阴山先生觉得王阳明是认为良知与生俱来,我不敢苟同。毕竟外部环境对人类的意识,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从学说理论正确性来说,王阳明的心学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克思汲取数代哲学家的理论,穷毕生精力,才有了《黑格尔哲学批判》、《资本论》等巨作产生,从而开创唯物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但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唯心主义学说巨匠:黑格尔。(读后感)所以,学说没有对错,他们都能而且只能有限的解释世界。唯物主义发展到今天,从爱因斯坦相对论衍生的薛定谔量子力学以及其猫论,却严谨的阐述了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同时,质量为零的上帝粒子的存在和发现,唯物主义的理论边界也逐渐清晰。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一生虽然短暂如白驹过隙,但受到的困扰,却如沙滩碎石不计其数。而人的认识力也是有限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严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学,作为一门把良知作为处世准则的主张,应该有其立身之地。其实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发展都离不开严谨的逻辑分析,只不过在采纳分析基础时,一个偏向物质,一个偏向良知。这两门主张的关系,有点像老子学说中的有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果将来有一门学问,能够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张统一起来,应该可以命名为玄玄学了。

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到底谁对了?我现在还是偏向于唯物论,但是也不否认唯心主义能帮我扫平很多困惑。当为人处世不违良知时,哪怕事后从唯物论来解读是徒劳的,至少我不会捶胸顿足内疚后悔,而是拥有内心平和。所以不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从其严谨的逻辑分析而言,应该都没有错。但是为什么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舆论,总要分个对错呢?问题应该出在表象,也就是说在名称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是两个外来词,具体是谁将Materialism和Idealism这两个词分别翻译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两个英文单词的翻译,更准确的意义应该分别是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如果用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来代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应该可以不用事事分个对错。因为唯的存在,所以才有排他的意味。单纯的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是没有排他的含义的。而一套有排他性的理论体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唯一真神,就是具备排他性的,更不要说他们和佛教道教的教义差别。

在西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始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在东方,作为王氏心学之源的孔孟儒学,也汲取了不少朴素唯物主义学说《道德经》精华。哲学的发展,曲折渐进,这点两派都不否认。在未来,谁又能保证不会有一门唯心主义会青出于来而胜于蓝呢?抑或是另有一门学说,通过对物质主义和理想主义统一的进行归纳演绎而一统江湖呢?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抛开唯论,在思想认识方法上的升华,也算此书没有白读。在教育领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解读学生们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也许心学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角度。初中学生基本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三观都还很稚嫩。即使教科书给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不排除他们也还有其他的渠道获得另外的想法。正确的引导学生融合各类想法,从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衍生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学习观,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体会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其中曾国藩被称作半个圣人。孔子自不必说,王阳明究竟是何方神圣,让后世的曾国藩、孙中山等都视为精神导师。在好奇心和对“知行合一”这一神秘内涵的驱动下,决定读读这本经典——《知行合一王阳明》。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天资聪慧,四岁前就熟读诗书,立志做圣贤。可命途多舛,理想被残酷的现实频频打脸,经历了牢狱之灾后,被放逐到偏僻的龙场驿站,竟然淡然了许多,开始潜心悟道。由此可以看出人要有自己的终身理想,不断的追问人生的价值,这是人生的驱动力。

老王这前半生虽然很想做圣贤,可是不知道从何做起。兜兜转转研究了好多思想,比如军事、修仙等等。对于当下推崇的程朱理学,所谓的格物致知,始终无法说服自己。只能自己钻研悟道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力支配谁。只有一个人有权力,那就是我自己。只有我才能支配我自己,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2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200字

一开始对王阳明的接触就是高中历史教科书把他的理论归为陆王心学一笔带过,高中政治把王阳明的“我思故我在”当作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例子,大一学哲学史的时候书上特意强调唯心主义都是错的,而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现在看来却不以为然。王阳明谈的都是儒家思想灵魂中的三纲五常,也就是伦理学,他对自然科学的探寻恐怕只有那次失败的格竹子事件。 以今人的角度来看,在这点上,王阳明逊色于朱熹。朱熹虽然也有理学家倾向于伦理研究的特征,但他也喜欢探究自然科学。众所周知,王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王阳明心学又是一门实用的哲学,它告诉了我们极易被我们忽略的真理,同时也为我们每个人规划出了一张完美的、直观的人生路线图。王阳明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答案已不言自明。 王阳明一生中共证了三次道:一次是贵州龙场证出了格物致知的灵动之道——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证出了“致良知”;第三次在浙江余姚证出了“四句教”。实际上,三次证道都是在加强它心学的“良知”宗旨,异曲同工,根本谈不上是飞跃或者是变道,尤其是“四句教”只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补充。如果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基调,那么,他后来提“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则是探索模式。1520年,他提出“致良知”,由此给了王阳明心学的灵魂。到他1521年这次和弟子谈话后,王阳明心学第一次在他身上有了成果:超狂入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就是要成为圣人,先要成为狂者,然后才能循序渐进,进入圣人殿堂。“致良知”就是“格物致知”里的“致知”,它的运行原理就是按良知的本能(能分是非善恶)指引去为人处世。提出“致良知”还要特别感谢张忠团伙,如果没有他们对他进行的百般构陷使他每天都在生死一线徘徊,他就不可能在这极端恶劣的人为环境中提出“致良知”。一个拥有良知的人应该是在遇到压迫时,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即使屠刀架脖,即使不能成功,也要奋勇向前。这是为你的道、你的信仰、你的责任和你的良知必须付出的牺牲,这就是“杀身以成仁”和“无求生以害仁”。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如此就能除恶。王阳明在一生中,从思想,军事,仕途无不坚持良知,多次创造出军事上的奇迹,虽然功劳被掩埋,仕途沉浮,始终不为名利所动,在今时今日于我们也有可取之处。一种理论的伟大和生生不息正是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依然可取。王阳明和朱熹的不同就在于他从内心出发,尊重内心良知和道德。反观朱熹从外界寻找道理,存天理灭人欲,将人除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欲望全部剥夺,而王阳明则主张把不正确的欲望剥夺,正是他对弟子举的例子,将疮剜去,只剜坏掉的。在孝道上也是遵从内心的良知,正如大礼议,人不可失去对父母兄弟的感情,不能摒除亲情。

喜欢《《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