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动机读后感 > 地图 > 动机读后感
动机读后感

(共 6085 篇)

  • 1、 2023动机读后感

    阅读越多,就会让个人魅力越来越大。读完某些作品后,我们可能会产生困惑,而读后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为此,栏目小编特选出一篇题为“动机读后感”的精彩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欣赏!

    动机读后感(篇1)

    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赞叹那全自动化的程序,看到人类的潜力,也看到了隐患。我们一直在追求更高水平,高深领域,常幻想全自动化,足不出户也可实现目的,一句吩咐,得到周到的服务。影片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场景,人们确实惬意,可也看到在丢去运动欲望后,逐渐消逝的还有我们的活力,体力。那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机器人总动员》展示了自动机器人的智能,展示了高科技的实现,那复杂而精准的程序设置,不禁让人惊叹多年后的成就,也不禁令人唏嘘,是否有一天我们也将肥胖到站立都成问题,将我们的家园折磨到奄奄一息,命悬一线。片中流畅的动作,真切的表情,无疑不展示了技术的美丽,他使我们认可影片中的形象,感情,完全融入其中,即使是动画,科技的魅力也在于此,通过设计,它可以比人类做的更加出色。我们要感谢技术,它准确,快捷,影片中的船长更是通过机器的记忆,解读来了解地球的美丽;我们要审视技科技,我们渐渐懒惰,享受成就的同时,也是在破坏自我—这一多独一的生命成就!我们可以让这一切美好,却也会制造一场灾难,讽刺的噩梦。

    里面涉及未来可能的各种先进的科技:第一,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创新能力,这个不用说了吧,机器人不仅能够像机器一样运转,甚至还拥有了人类的情感,在情感交流方面都有所涉及。创造者让他们具有接近人类的感情,主要通过眼睛和微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但又要让他们具有机器人的主要特征。第二,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高度开发。人类有能力让地球上所有人都可以在外太空长期居住。而且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由外太空回到了地面。第三,高度舒适的生活。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人类除了吃喝拉撒睡,几乎什么都不用干了。吃的喝的整到了一瓶饮料里头,一辈子躺在那张神奇的躺椅上。 里面有各种机器人,化妆机器人,按摩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刷牙洗脸梳头等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应有尽有。还有便捷的交通,全自动化的驾驶,为你理发扔垃圾撑遮人造太阳的伞的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再看育婴的机器人,它们给宝宝们灌输的是什么呢?“a for axiom, your home, sweet home; b for buy n' large, your

  • 2、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2020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那么未被选择

  • 3、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200字
    要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或者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分析往往是必经的手段。我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这本著作本只想了解一下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却不曾料它让我知道了更多。 part1:需求层次模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如图所示。 part2:基本需求的特点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比如我想买iphone,我想买豪车等等,与作者所说的基本需求是不同的概念,其间关系是多对多的映射,就好像是产品中的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的关系一样。 在层次模型中,越是低级的需求,越是重要,这是显然易见的。当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更高级的需求才会(也是立即会)出现。人们日常所说的饱暖思淫欲和贫贱夫妻百事哀就从两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并非低级需求得到百分百的满足才会出现高级需求。 与自我实现(下面会具体提到)相对应,当人们某一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机体便会被其所控制,长期下来甚至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所变化。在心理疾病研究方面发现,只有挫伤与基本需求密切相关的局部需求才可能致病。比方说异性朋友拒绝了你的晚会邀请,只要这一事件与基本需求无关,那将是无害的。假如这一事件牵扯到个人魅力、他人尊重等等,就有可能对被拒绝者造成心理伤害。 我们常常强调小孩的教育,在书中也能找到一些佐证。研究表明,一个某种基本需求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成年人,比一般人更加能够忍受这一需求的匮乏。比如说,小孩从小就得到足够的爱和呵护,那么他长大后将更能忍受孤独和寂寞。 最后要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并非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试想,一个愚笨的人表现得愚笨难道也有动机驱使吗?这类表达性行为的无动机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选自) part3:自我实现的特征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金字塔顶端是自我实现,那可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作者找了一群他自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人来做实验,找到他们之间的17个共同点,我暂且将其罗列出来,也不一一解释了。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抽样试验,主观因素太多,这些特征既不保证其充分性,也不保证其必要性,仅供参考而已。 1、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答题正确和有效地判别他人。 2、相对地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 3、行为相对是自发的,而且远比内在的生活更有自发性。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
  • 4、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

  • 5、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看完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我对于其着重论述的自我实现者颇感兴趣,进而陷入思索,试图将其理论与东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对,看看两者能否融合贯通起来,且共同点与差异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着实让人兴奋! 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我试着对东方历史上以及现如今的著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筛选,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类型吻合这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而筛选的结果诸如尧、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来、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征都符合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描述。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 6、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后感500字

    30分钟,读完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对于读书的认知,明白了看书的效果,并不是与速度成正比的。另外,不能速读的原因,可能出于一种防御性的心理,而不是进取心理,是害怕失去,而不是想着去获取。在这方面,可以试着去改变。以下是读后感:简单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以前,对于简单的理解,其实更像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或者是出于好逸恶劳的奢望。因为,简单更像是一种结果,是复杂过程的结果。如果,想要成功,成功是结果,这个结果的过程,必然是不简单的。以前设立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先定下这件事情的目标,然后是每天的计划。但是这种方式,在印象中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困为这种方式,是用一种简单方式去处理复杂的事情。

    目标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信念;二是环境。信念只要是你对于你自身的特性的信念,包括你的智力,个性等个人品质的理解。这里有个间接理论,间接的意思就是这些信念可能是你没有意识到的,却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的。如果你觉得你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你就不会想着去改进。这本书没有具体如何设立目标,而是分析了每个目标类型以及适用的地方,具体的事宜,用相应的目标。这可以让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视角,去设立目标。

  • 7、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后感1000字

    《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将我们常见的动机与目标的达成做了一个清晰的总结,并且详细指出每一种的区别,比如为什么式思考与是什么式思考,表现与进步,进取型与防御型,以及在追寻目标时人类的三种基本需求(关联感,胜任力和自主权),如何在不同境况中转换目标,如何帮助他人实现目标,在开始行动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如何更好的运用你的自制力,如何看待并运用自己的乐观,如何适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目标,还有如何给别人做出起到积极意义的反馈。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树立目标必须具体又具可能性,如果奋斗的目标不明确,人们很容易疲惫或灰心。例如,做事情尽量别用做到最好要求自己或他人,因为做到最好这话很模糊,人们通常会把事情做到被要求的程度,而不太会超过更多,科学合理的目标会促使我们下更大的苦功,坚持得更久。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目标可以被理解为较抽象的为什么做这事,或比较具体的是什么,当我们考虑长远的计划时,可以用为什么方式思考,当我们做一件困难、生疏或耗时间的事时可以用是什么思考。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环境也是影响目标的重要因素,而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影响,潜意识无处不在,我们所处的工作氛围、我们用的物件、我们交往的朋友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潜意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很强大的,因此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完成。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环境也是影响目标的重要因素,而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影响,潜意识无处不在,我们所处的工作氛围、我们用的物件、我们交往的朋友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潜意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很强大的,因此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法是将尽可能多的任务交给潜意识完成,利用环境中的提示和触发点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动力。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为了证明自己而树立的目标为表现型目标,意在进步的目标为进步型目标,聚焦表现能带给人很大的动力,也能带来好成绩,不过这都是在事情不复杂的情况下,当道路变得坎坷,我们应该聚焦进步,因为这样能使我们在困难中不断前进,也更坚韧不拔,也更能享受过程的乐趣,能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也能抵御抑郁,让我们收获更多。

    通过阅读《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我明白了适度的乐观是有益的,但有时乐观也会付出代价对后果考虑不周全,准备不充

  • 8、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后感800字

    今天,抽取碎片时间读《成功,动机与目标》,总是找不到方向,摸不着头脑。带睡俩娃后,静下心重新开始阅读,慢慢渗透透我的心。他书里的案例和想法都能和我的现实生活一一对应。这本书逐渐在我眼中变成了一本非常意寓深渊,需要反复精读才能领悟其要素的书。

    具体有几点感慨

    (一)渐进者:我觉得渐进者 ,是一个逐渐上升的曲线 ,可能会进三步,退两步,甚至有时会退四步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进与退来权衡自己的得与失,早早的下结论。坚持下去,保持乐观心态。

    (二)什么给你动力,表现还是进步?:我们需要追求的是我们的进步而非自己出色的表现。我们的目标来证明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非侧重展示自己现有的能力,追寻内心真实的自己。

    (三)被爱与安全: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一个温暖大家族生活,被身边人爱着,潜移默化引领自己向善修行。知识没办法随着基因遗传,智商也是这样。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从出生的一刹那就开始。把自己变成进取型选手,要把自己变成为了自己的进步而努力的 人,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最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报告表明:与马斯诺需求不同的是,人类有三种天生需求:关联感,胜任力,自主权,对应的分别的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能力,以及自由度。动力可以驱动,自由选择的力量可以生成更好表现动力。

    (四)如何保持乐观:乐观精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有时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是又危险地,不切实际的乐观往往是对无法掌控的情景而乐观,例如命运,固定的能力,同样的一定要保持清醒,这是基于现实的乐观。对于那些不真实的感受,请尽量让他变得可控。

    通过帅率老师的引导,目前目标还在摸索,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向导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个选择,但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目标,并为之奋斗,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由此看来,设定目标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将决定你未来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也就是说,你的目标就是你的世界的天空,你究竟能飞多高,取决于你所设定目标和如何去为之奋斗。继续为自己加油吧!

  • 9、 《别有动机》观后感400字

    《别有动机》观后感 一个人独自生活久了,还是会怀念人多时的热闹。想着想着就去了电影院。因为不是周末,看电影的人很少,因为秦岚的缘故,选了《别有动机》,进去一看,全场只有5人。好吧,不管好坏,先看电影吧。 《别有动机》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罪案电影,以浓浓的爱意与人情味,来包裹一桩跨越20年时间,纠葛在两家人之间的凶杀案件,以动机来阐发人情,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家庭、亲情与爱情,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正如影片中林家栋所扮演的警探姚杰所说,所有的犯罪都需要动机,但是这犯罪动机的背后,隐藏的往往都是一个人对家庭、对人深沉的爱,而这份爱,可以激发罪案的开始,也将会终结一场犯罪。无论是受害者秦岚、任达华,甚至是高圣远,尽管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动机,也都或多或少背负着爱的原罪,但是至少他们的出发点终究来自于爱,因此他们纠葛的行为之中,始终都流露出对家人、对爱人浓浓的爱意,这种出发点来自于爱的动机,尽管有可能制造出偏差,甚至是血腥的罪案,但是对于观众而言,恰恰是这种普通人的纠结,却是最令人揪心的,也是最值得原谅的。 林家栋饰演的警探姚杰恐怕是最可怜的,尽管睿智,却不懂得人情,尤其是爱情。面对多年前的爱人,现在的绑架案受害者,他内心深处的感觉始终挣扎在案件与旧爱之间,全然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身边人的真实感受。于是,现任爱人的离去,仿佛预示出,他才是整个故事当中最可怜的那个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一直在寻找别人的动机,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中,必须要付出的爱和关心。 影片最后,所有案件都水落石出,所有人的动机都一览无遗之后,大片美丽的薰衣草花海中,那一场生离死别的戏码,才真正暴露出导演创作影片的动机,用身不由己的犯罪行为,来展现出爱与家庭,对于一个人内心的拯救!
  • 10、 《别有动机》观后感300字

    《别有动机》观后感 本来是奔着任达华、林家栋的演技去看的,连带着还有周公子的老公高圣远和陆川的前妻秦岚,加之一向喜欢推理悬疑电影,就掏一百八十大毛看了《别有动机》,这一看不打紧,看了部大明星演的大烂片。倒不是说这部影片在逻辑上不讨巧,而是在人性上立不住。想想吧!任达华把高圣远的爹妈都给杀了,而杀他爸时当时已经十几岁的高圣远还目击和被任达华追杀,而二十年后高圣远为了复仇居然追到任达华的女儿秦岚,还生了个女儿。就因为任达华患上了脑退化症,就放弃了复仇计划,但怕任达华从此忘记被害生母的埋藏地点,就设计了一系列犯罪计划。问题是,当真相大白后,高圣远和秦岚这两个父亲互杀的仇人居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还站在花海里深情的向九泉之下的父母说他们感到非常的幸福。都说大爱无疆,会大到和一个仇人之后相亲相爱的程度?纠结的是,这个秦岚居然早就知道高圣远的爸爸是被其父任达华杀的,却不揭露。看前半截时还不错,看到这个结局,我知道上当了!又被套进假仁假义的说教了。 我不得不问一句,高圣远想找母亲埋藏地点,直接报官把任达华擒了,这点儿事儿还能问不出来?最后不得不说,剧本要是靠不住,谁演都完蛋!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动机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动机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动机读后感、2024动机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