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别有动机观后感 > 地图 > 别有动机观后感,2024别有动机观后感
别有动机观后感

(共 3371 篇)

  • 1、 《别有动机》观后感300字

    《别有动机》观后感 本来是奔着任达华、林家栋的演技去看的,连带着还有周公子的老公高圣远和陆川的前妻秦岚,加之一向喜欢推理悬疑电影,就掏一百八十大毛看了《别有动机》,这一看不打紧,看了部大明星演的大烂片。倒不是说这部影片在逻辑上不讨巧,而是在人性上立不住。想想吧!任达华把高圣远的爹妈都给杀了,而杀他爸时当时已经十几岁的高圣远还目击和被任达华追杀,而二十年后高圣远为了复仇居然追到任达华的女儿秦岚,还生了个女儿。就因为任达华患上了脑退化症,就放弃了复仇计划,但怕任达华从此忘记被害生母的埋藏地点,就设计了一系列犯罪计划。问题是,当真相大白后,高圣远和秦岚这两个父亲互杀的仇人居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还站在花海里深情的向九泉之下的父母说他们感到非常的幸福。都说大爱无疆,会大到和一个仇人之后相亲相爱的程度?纠结的是,这个秦岚居然早就知道高圣远的爸爸是被其父任达华杀的,却不揭露。看前半截时还不错,看到这个结局,我知道上当了!又被套进假仁假义的说教了。 我不得不问一句,高圣远想找母亲埋藏地点,直接报官把任达华擒了,这点儿事儿还能问不出来?最后不得不说,剧本要是靠不住,谁演都完蛋!
  • 2、 《别有动机》观后感400字

    《别有动机》观后感 一个人独自生活久了,还是会怀念人多时的热闹。想着想着就去了电影院。因为不是周末,看电影的人很少,因为秦岚的缘故,选了《别有动机》,进去一看,全场只有5人。好吧,不管好坏,先看电影吧。 《别有动机》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罪案电影,以浓浓的爱意与人情味,来包裹一桩跨越20年时间,纠葛在两家人之间的凶杀案件,以动机来阐发人情,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家庭、亲情与爱情,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正如影片中林家栋所扮演的警探姚杰所说,所有的犯罪都需要动机,但是这犯罪动机的背后,隐藏的往往都是一个人对家庭、对人深沉的爱,而这份爱,可以激发罪案的开始,也将会终结一场犯罪。无论是受害者秦岚、任达华,甚至是高圣远,尽管他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动机,也都或多或少背负着爱的原罪,但是至少他们的出发点终究来自于爱,因此他们纠葛的行为之中,始终都流露出对家人、对爱人浓浓的爱意,这种出发点来自于爱的动机,尽管有可能制造出偏差,甚至是血腥的罪案,但是对于观众而言,恰恰是这种普通人的纠结,却是最令人揪心的,也是最值得原谅的。 林家栋饰演的警探姚杰恐怕是最可怜的,尽管睿智,却不懂得人情,尤其是爱情。面对多年前的爱人,现在的绑架案受害者,他内心深处的感觉始终挣扎在案件与旧爱之间,全然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自己身边人的真实感受。于是,现任爱人的离去,仿佛预示出,他才是整个故事当中最可怜的那个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一直在寻找别人的动机,浑然忘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生活中,必须要付出的爱和关心。 影片最后,所有案件都水落石出,所有人的动机都一览无遗之后,大片美丽的薰衣草花海中,那一场生离死别的戏码,才真正暴露出导演创作影片的动机,用身不由己的犯罪行为,来展现出爱与家庭,对于一个人内心的拯救!
  • 3、 2023动机读后感

    阅读越多,就会让个人魅力越来越大。读完某些作品后,我们可能会产生困惑,而读后感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为此,栏目小编特选出一篇题为“动机读后感”的精彩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欣赏!

    动机读后感(篇1)

    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赞叹那全自动化的程序,看到人类的潜力,也看到了隐患。我们一直在追求更高水平,高深领域,常幻想全自动化,足不出户也可实现目的,一句吩咐,得到周到的服务。影片为我们展现了这一场景,人们确实惬意,可也看到在丢去运动欲望后,逐渐消逝的还有我们的活力,体力。那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机器人总动员》展示了自动机器人的智能,展示了高科技的实现,那复杂而精准的程序设置,不禁让人惊叹多年后的成就,也不禁令人唏嘘,是否有一天我们也将肥胖到站立都成问题,将我们的家园折磨到奄奄一息,命悬一线。片中流畅的动作,真切的表情,无疑不展示了技术的美丽,他使我们认可影片中的形象,感情,完全融入其中,即使是动画,科技的魅力也在于此,通过设计,它可以比人类做的更加出色。我们要感谢技术,它准确,快捷,影片中的船长更是通过机器的记忆,解读来了解地球的美丽;我们要审视技科技,我们渐渐懒惰,享受成就的同时,也是在破坏自我—这一多独一的生命成就!我们可以让这一切美好,却也会制造一场灾难,讽刺的噩梦。

    里面涉及未来可能的各种先进的科技:第一,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创新能力,这个不用说了吧,机器人不仅能够像机器一样运转,甚至还拥有了人类的情感,在情感交流方面都有所涉及。创造者让他们具有接近人类的感情,主要通过眼睛和微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但又要让他们具有机器人的主要特征。第二,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高度开发。人类有能力让地球上所有人都可以在外太空长期居住。而且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就由外太空回到了地面。第三,高度舒适的生活。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人类除了吃喝拉撒睡,几乎什么都不用干了。吃的喝的整到了一瓶饮料里头,一辈子躺在那张神奇的躺椅上。 里面有各种机器人,化妆机器人,按摩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刷牙洗脸梳头等各种形态的机器人应有尽有。还有便捷的交通,全自动化的驾驶,为你理发扔垃圾撑遮人造太阳的伞的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再看育婴的机器人,它们给宝宝们灌输的是什么呢?“a for axiom, your home, sweet home; b for buy n' large, your

  • 4、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一)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刚刚读完,合书之时突然有个疑问:本书哪个地方提到人格?又将目录重看一遍,目录里面没有找到相关章节,又翻翻不同颜色划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估计是翻译者(许金声)的问题。已将书放回书架,但仍不甘心,最后在附录中发现译者提到:我最初想给本书起的书名是《人性的高境界》。试图通过深入探索人性的高级层次来扩展我们对人格的理解。是这样的一句说明使我稍稍释然地将书重又放回。

    马斯洛的高境界

    高级层次的人性人格是怎样的呢?那一定是健康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活动有胜任感,对父母、朋友、自然界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有创造性,有自由感,以问题为中心、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高级层次的人在本书中也就是自我实现者: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得到满足再加上最起码的天才和丰富的人性。马斯洛临终前四个月在日记中写道:既然我的一生已经如此丰富,再抓住生命不放则是贪恋的和不知感恩的尽管他享年仅62岁,足以看到他的满足感、不贪恋、不畏惧死亡。

    这种高境界是自我实现者的情怀。

    马斯洛的以人为本

    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并称为三大思潮或三大势力。其人本心理学和以人为本在字2020面上有些接近,其实际上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而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强调心理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强调不仅要研究人的低级本能,还要研究更高的本性,强调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需要。

    无论是高级需要还是低级需要都具有类本能的性质。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切活动的动机或驱使。以人为本就是以人需要本性为本、为根、为目的。

    马斯洛在本书中提出了类本能的概念,批评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传统的本能理论的绝对两分法,即:不是本能的,就是学习的。

    质疑马斯洛

    马斯洛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健康或自我实现者人群,所以他的感情世界里没有悲观,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专注于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症者、精神变态者、罪犯、违法者、意志薄弱者,他对于人类的希望会越来越有限制,越来越目光短浅,越来越退缩。针对研究者他提出一个简单积极的措施:就是淘汰精神病人、精神变态者、神经症患者只选择相对完善的人类代表作为试验对象。他称这是积极心理学。

    淘汰是一种丢弃、回避,不负责任,是一种知难而退。选择是一种明智,是成功的保障。那么未被选择

  • 5、 《动机与人格》读书笔记
    看完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我对于其着重论述的自我实现者颇感兴趣,进而陷入思索,试图将其理论与东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对,看看两者能否融合贯通起来,且共同点与差异又在哪里,这些问题背后的答案着实让人兴奋! 根据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描述,我试着对东方历史上以及现如今的著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筛选,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类型吻合这些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而筛选的结果诸如尧、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来、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征都符合了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的特征的描述。 由此试想,东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圣(人)贤,不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实现者吗?一个被马斯洛称之为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发展的人,实现了人的最高级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后我们会发现中西方的文化其实是互为交融、相互联系着的。 让我尤为深刻的观点还有一个: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的这部分极少数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绝大多数人是病态的、发展不健全的,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社会才呈现出一副病态的样子,而人与人之间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争执、冲突、怨恨、痛苦、悲剧  另外让人感到兴奋的一点是,不管是东方的儒家学说,还是西方马斯洛学说,都明确的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可能达到自我实现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的个体,体验着作为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与幸福。

  • 6、 别有滋味在心头作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中国的儒生这样形容,想来是很苦的。现下形势不同了,非但早已不是无人问了,连寒窗都要换成热窗五六十人坐在一间教室里,热气氤氲,比起蒸笼而有过之了。学生活跃的时候,从讲台望下去,几十张脸,几十面笑,鲜活的,涌动的,清一色的黄皮肤,黑眼睛,张合的嘴角,看得叫人目眩神摇。等到天晚了些,学生们都渐下安静了,一溜溜的黑脑袋低着,安静的要听见各人的心跳,有的急促激烈;有的缓慢斯文,虽很静谧,却又弥漫着紧张不安的气氛。这时若有一位学生,将头抬起,端凝着目视窗外,他表现得便格外突兀窗外是广阔的,青碧的山峰,金灿灿的云像烧着了似的,扎眼的颜色,同一团火在心里鼓动一样,她的表情凌厉而凄怆,眼里还噙着泪罢?

    凡在校的学生大都体会过一种心情考试之前。这是一种不安的激烈的心情,饶是比考试中的历程煎熬上许多,迫切的,难耐的因为全然是等待。晚自习有黑压压的两个小时用来考试,这时间倒过得很快,过程中激昂澎湃。末了,哭的笑的都有。

    人们多是同进同出,就她一人走在一旁,隐约听见她们的对话。

    短发的问马尾辫:你的脸怎么这样红哟?马尾辫打趣地道,两个小时没讲话,憋的咯。她听着听着笑了起来,放慢了脚步便给人落下了。

    人们走得是很快的,各自心里都有盼头冲劲,若她孤独地立着,这举止便十分突兀了。她静静地看着自己的手臂苍白的一段手臂,一阵一阵的泛青,要不是皮肤下深蓝深紫的血脉汩汩地动着,她几乎要怀疑这是具尸体的手臂了。她轻轻地抚摸着自己的手臂,来回,来回她闭上了眼浅水湾又落日了,金黄的余晖,碧蓝的海水,均匀的,平稳的,排列整齐渐次淌过生活。她究竟要如何呢?

    她从学校回到在校外租的小单间,一路走的是条大理石桥。刚下过雨,桥上还积了点雨水,倒是没什么水洼,桥是平坦的一路通畅,至多有些亮晶晶的镜面,她走路的时候两眼没有焦点,旁的人都忽视了,脑内自己想自己的。于是一脚踩在一块大镜子上,她才倏的惊醒了,再低头望望。这么一望,她饶是停下来了,脚还踩在水里,心里不住地想,本以为今夜挺黑的,踩在水面上倒是挺亮的。这滩水像是无形的边界,四周的人都绕行走的,她却从人群里分离出来了。她心想,这算是她的世界了吧,以水面作冰面,下点北风里皎白的小雪,来两段萧瑟的歌声,她便可以直接上山寻白毛女了。嘿嘿,她下意识地抬头望了望,姜黄姜黄的月亮给裹在云层里面了,只露了小半边脸,别看表面这么平静,余下的怕是正在黑蒙蒙的云层下面挣扎呢

  • 7、 读渡荆门送别有感作文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字太白,他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他的先世在隋末罪徒居住在中亚。他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的青莲乡,他字号青莲居士,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续屈原之后的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当作者从蜀国到楚地漫游时,看到了水中明月如镜,江水的平静,不由得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文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名句流芳千古,这正是他青春理想和志向广大的形象体现。诗人正是通过江上行舟初入楚界的新鲜感觉,写出他对蜀地以外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李白有许多的抱负和梦想,他希望从政,希望能建功立业,干一番大事。诗文接着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的视线由大江平野转移到白云明月后,骤然感觉身后的故乡越来越远离自己,于是不免生出一丝淡淡的思乡之情。

    李白从蜀国到楚地行舟之时,望着美丽的山水和两岸的景色,借助于这些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他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想成为游侠一类的英雄思想。接着说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他此时此刻对家乡的无限怀念。

  • 8、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1200字
    要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或者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分析往往是必经的手段。我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这本著作本只想了解一下其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却不曾料它让我知道了更多。 part1:需求层次模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如图所示。 part2:基本需求的特点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比如我想买iphone,我想买豪车等等,与作者所说的基本需求是不同的概念,其间关系是多对多的映射,就好像是产品中的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的关系一样。 在层次模型中,越是低级的需求,越是重要,这是显然易见的。当低级的需求被满足后,更高级的需求才会(也是立即会)出现。人们日常所说的饱暖思淫欲和贫贱夫妻百事哀就从两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然而,并非低级需求得到百分百的满足才会出现高级需求。 与自我实现(下面会具体提到)相对应,当人们某一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机体便会被其所控制,长期下来甚至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都会有所变化。在心理疾病研究方面发现,只有挫伤与基本需求密切相关的局部需求才可能致病。比方说异性朋友拒绝了你的晚会邀请,只要这一事件与基本需求无关,那将是无害的。假如这一事件牵扯到个人魅力、他人尊重等等,就有可能对被拒绝者造成心理伤害。 我们常常强调小孩的教育,在书中也能找到一些佐证。研究表明,一个某种基本需求在其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成年人,比一般人更加能够忍受这一需求的匮乏。比如说,小孩从小就得到足够的爱和呵护,那么他长大后将更能忍受孤独和寂寞。 最后要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并非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试想,一个愚笨的人表现得愚笨难道也有动机驱使吗?这类表达性行为的无动机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选自) part3:自我实现的特征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金字塔顶端是自我实现,那可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作者找了一群他自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人来做实验,找到他们之间的17个共同点,我暂且将其罗列出来,也不一一解释了。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抽样试验,主观因素太多,这些特征既不保证其充分性,也不保证其必要性,仅供参考而已。 1、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答题正确和有效地判别他人。 2、相对地不受令人难以抬头的罪恶感、使人严重自卑的羞耻心以及极为强烈的焦虑的影响。 3、行为相对是自发的,而且远比内在的生活更有自发性。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
  • 9、 《诗里特别有禅》读后感1000字

    到底什么是禅?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现在谈禅的书也很多要么就说得很玄奥,云里雾里,让人摸不着头脑。禅是那么深奥玄虚而难以把握的东西吗?

    本书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先生说:禅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但禅更是一种体验,一种生命形态。禅远看似乎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真的走进去,它却平平实实,真真切切。

    在先生看来:禅不可说,但可以借诗来谈禅是有趣的,诗是优美的。当有趣的禅遇上优美的诗,就会有一种神奇的安排,为我们打开一种别样的阅读视界。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从具体的人生体验来感悟禅的佳作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你细心地体会它,能感受到禅的趣味,看到禅悟的境界。

    全书一共十八章,每一章的标题都是用这样的诗句或者禅家熟语来命名。你可以从头阅读到尾,这样你会发现骆玉明先生将对禅的观念、禅宗的历史,以及重要的禅宗人物和典籍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把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巧妙地安排在行文各处,说得轻松自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枯涩难懂之惑。你也可以跳读,也可以选读,因为每一章节又自成一篇完成的文章,篇篇都有趣而耐人寻味,阅读的时候给我们带来许多愉悦。

    这是一本养心之书,那这种养心之书于我而言又有怎样的一番收获呢?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班主任,我真的发现孩子的世界里,大大小小的是非特别特别多,孩子们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产生争执、对抗,进而演变成一件要向老师告状的大事。有时候,听他们说这些事情,我觉得挺有意思,可有时候又听得火冒三丈,不耐烦了,还要去班级发一通火,心情难以平复。后来再回过头看这些事,突然发现,反应有点过度了,学生的世界,口角是他们的乐趣来源,他们本身并不是很在意老师处理,有些学生还会觉得老师处理过度,现在想来太不明智。我应该顺应学生心理的发展需求,保持一颗童心,一颗平常心看待这样的事情,他们来告状,就请他们吃茶去。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用孩子方法解决问题,避免上升问题的高度。

    在教育学生这件事上,我们总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往往效果不是很明显,常常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挫败,常常因为没有收获而心急如焚,现在想来真的是失却了一颗平常心,很多事非人力所能及,正如书中所言千尺纶丝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虽然毫无收获,也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有失必有得,很多的变化是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变化已经产生,只是还没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应该保持一种豁

  • 10、 《成功,动机与目标》读后感500字

    30分钟,读完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对于读书的认知,明白了看书的效果,并不是与速度成正比的。另外,不能速读的原因,可能出于一种防御性的心理,而不是进取心理,是害怕失去,而不是想着去获取。在这方面,可以试着去改变。以下是读后感:简单是结果,而不是过程。以前,对于简单的理解,其实更像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或者是出于好逸恶劳的奢望。因为,简单更像是一种结果,是复杂过程的结果。如果,想要成功,成功是结果,这个结果的过程,必然是不简单的。以前设立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先定下这件事情的目标,然后是每天的计划。但是这种方式,在印象中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困为这种方式,是用一种简单方式去处理复杂的事情。

    目标的形成有两个方面:一是信念;二是环境。信念只要是你对于你自身的特性的信念,包括你的智力,个性等个人品质的理解。这里有个间接理论,间接的意思就是这些信念可能是你没有意识到的,却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的。如果你觉得你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那么,你就不会想着去改进。这本书没有具体如何设立目标,而是分析了每个目标类型以及适用的地方,具体的事宜,用相应的目标。这可以让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视角,去设立目标。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3-30

  • 2019-09-22

  • 2021-04-25

  • 2019-10-11

  • 2019-10-22

  • 2019-09-20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3-02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2-14

  • 2022-04-06

  • 2022-04-06

  • 2022-04-02

  • 2022-04-05

  • 2022-03-31

  • 2022-03-31

别有动机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别有动机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别有动机观后感、2024别有动机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