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 地图 >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2024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推荐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共 4763 篇)

  • 1、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600字集锦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比如这本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里推荐大家将自己的感想写成读后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你知道如何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吗?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篇1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篇2

    这周我们学习了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写给好友的书信《与朱元思书》。至今,文中的妙语还可以朗朗上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清得可以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还有那看见了就生寒意的树木在争高直指。泉水泠泠,鸟儿互鸣,以及蝉鸣猿啼等一系列的大自然的歌声萦绕在耳边。这一切,无疑使人迷恋于文章,流连于富春江沿岸的景色当中。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然没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霸气,但也揭露出作者奋发向上的心情。

    文章也写出了作者望峰息心窥谷忘返即使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极端避世的想法,但也不乏消极之意。文章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所蕴含的思奋发但又消极的复杂情绪,从另一角度看,吴均也是对好友婉言相劝。愿其早日离开官场,离开那种环境的浑浊不清。也揭示出当时官场上的黑暗,以及作者对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失望,心怀远大理想但又没施展的地点怀才不遇的思想。回首历史,放眼未

  • 2、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从江际望去,只见碧水携着无数的白浪,任意从江面荡来荡去,远远的水面浮着一片朦胧的雾气。不见江上的人,只看到了白浪戏起阵阵涟漪。

    走近去,我看到了小木舟中的男子,端着一杯清茶悠然地站在小舟边上。时而悦心一笑。我不知他在干什么,也不知他在为何而喜。也许是夹在水面和千丈底下青石子之间嬉戏的鱼,也许是抬头一眼看不到顶的连山,也许是时而飞过的水鸟偶然停在了他的肩头,也或许身在如此的美景中,欣喜的理由实在太多。

    我随着他的小舟漂进了一处蔽阴中,我奇异于上天眷顾他赏予了如此美景。从山峦的底部,半腰间生长着许多年迈的树,一条枝蔓缀连着一条青藤,早已分不清一片叶子原本的摇篮。从山中划开出一道缝隙,九曲多折,一股清泉顺势流下,在底部的涓涓溪水里汇合。只会听到泠泠的清脆声,却寻不见它的头尾。只见那人侧首找寻着什么。哦,那是巢中的鸟儿在放声吟唱!也许在欢迎他的到来,也许在讲述自然的鬼斧神工吧!蝉似乎也在附和着鸟儿的叫声

    他不禁感叹:在官场中怎会见到如此的山水和藏匿在树枝中的太阳?

  • 3、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一)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2020,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二)

    这篇文章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本市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然这篇文章并不是当时的信,不过作者在文中生动的将富春江近百里的秀丽风景,用一百四十多字2020完美的展现在众人眼前。

    文章共可分五段。

    第一段,总领全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总写了富春江路上之景。

    第二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字2020字2020如生,将富春江优美,壮观的场面完整体现。

    第三段,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山的蜿蜒连绵,雄伟浩荡被作者写的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第四段,写声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鸟鸣,蝉叫猿啼,都是那么动听,美妙。

    第五段,写感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水傍依,猿啼鸟鸣,一切的一切都在作者笔下流淌出来,令人悠然神往,真如:有山有水有声音,有感有想有悟境。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三)

    这周我们学习了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的一篇写给好友的书信《与朱元思书》。至今,文中的妙语还可以朗朗上口。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清得可以千丈见底

  • 4、 《元尊》读后感1000字

    《元尊》,著名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的一部玄幻小说。对于天蚕土豆的网络小说,笔者曾经读过他的《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和《大主宰》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风格,还是内容套路,都相差不大。不过,与这些小说相比,《元尊》却是有很大不同,所以,笔者今天就借这篇文章,来写一写关于《元尊》这部小说的读后感,还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教。

    《元尊》,主角名叫周元,本身家族显赫,乃是大周皇朝皇太子。而周元本身又是大周皇朝天生的圣龙,身上有着圣龙的气运。只是可惜,这个时候的大周皇朝气运已然衰落,皇朝大权已被大武皇族所得。而大武皇族为了自己皇朝的安稳,更是在周元小的时候,以大周皇朝亿万黎民为威胁,夺走了周元的圣龙气运。

    周元,这个大周皇朝的圣龙,本是惊才绝艳、天赋秉异的少年,可是这圣龙气运一被夺,也就如《斗破苍穹》中的萧炎一样,由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废柴,这是十分可悲的,更是十分无奈的,谁让大周皇朝国运不济,如果他的圣龙气运不给大武皇朝,那么受害的将是大周亿万百姓,天蚕土豆写到这里,却是让主角周元有了一种为国为民的气概。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气概,增加了周元这个主角的内涵与责任,而文中尤其让人的感动的是,周元的母亲秦玉,为了救周元的性命,却是损耗自己的寿元,致使自己还有不到十年的寿命,让笔者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可是,这样却也更增加了周元的责任,他是大周皇朝的皇太子,肩负家国重任,更有父母的期望,所以,周元虽然圣龙气运被夺,但是仍然要让自己变得强大。

    可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也就在这时,《元尊》中引出了这部小说的修炼体系和职业,那就是源师和源纹,其实,读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却是要皱眉了,因为天蚕土豆设置的所谓源师、源纹,给人的感觉十分生僻,就是那么不太好理解,笔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如果这本书不是土豆的书的话,笔者可能已经弃书了,因为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确实读着有些别扭。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说《元尊》这部小说不如《斗破苍穹》,只是《元尊》的情节给人的感觉有些平平淡淡的,笔者在想,这是不是天蚕土豆在改变写作风格呢?又或者说是在为后文精彩的情节做铺垫呢?但是读读又不像。说实话,《元尊》看了好几十章,周元这位主角给笔者的印象依然是脸谱化的,而情节的代入感却也不是那么强烈。

    不过,天蚕土豆怎么说也是一位大神了,有那么好几千万字的写作经验,《元尊》这部小说情节或许平淡一些,但整体而言还算连贯。而《元尊》中将主角责任

  • 5、 《让课堂说话——朱煜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读后感1500字

    这是一位一线语文教师编写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书,对于一线教师的我来说,特别实用。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点拨,有评课的实例,更有大量篇幅的朱老师的上课实录。读后,对于阅读教学不同学段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展了阅读教学方法,更从朱老师充满智慧的评价和教学设计中收获法宝。

    感触最深的是朱老师对于教材设计的绝妙,这离不开他对文本的细致解读。朱煜老师的《将相和》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剪裁,教学设计充满新意,看后耐人寻味。大道至简,教学明快、灵动。他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且问必连环。过渡时或顺承或转接,或顺承与突转兼具。教学设计中处处可见思维力。

    我在做教学设计时,对知识点不知如何取舍,不能设置恰到好处的核心目标,并设计出一系列活动去达到这个目标。要么是学习目标定下了,学生并没有理解目标,找不到清晰的路径去解决目标。或者目标设置浅了,一节课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学生兴趣低。总之很难把自己想带给孩子的关于课文的体验很好地带给他们。

    朱老师说,我们要有儿童意识和课程意识,基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自己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点。而我们有时听完优秀教师的课例,直接拿到自己班上,效果不好,还埋怨学生不行,实在是没有基于自己班级孩子的学情。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呢?除了多读书,增加阅读体验,多学习别人解读文本的实例,没有更好的方法。

    那么,教师又如何引导学生寻获文学作品中的妙蕴,读出故事背后的趣味呢?首先离不开教师本人的文学修养。教师是否拥有感受佳妙的能力,是否具有纯真的文学趣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正因为朱老师对文中佳妙有发现、有把握,才自如亦自在地引领孩子们抵达阅读的彼岸。反观自身,并没有养成阅读好习惯,阅读内容匮乏,自然对文章的把握能力欠佳。其次,还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收获特别大的是对单元整合教学的认识。单元教学是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一项工作,但目前来说还没有很好的完整的单元整合教学的范例,所以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在朱老师的教学实录里学到了大量的优秀的单元整合教学的例子,增加了我对单元整合教学的信心。

    单元整合教学要将一个单元内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点提炼出来,整合一个单元数篇课文或补充课外选文,围绕单元目标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与练习。我知道了开展小学单元整合教学的一般步骤:第一,梳理教材内容,细化年段目标。根据教材情况,从识记、听说、阅读、习作等

  • 6、 《朱家故事》读后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朱家故事》的书,让我深有感触,讲的是朱先生和两个儿子对家务活态度改变的故事。

    朱先生家的生活条件是很富裕的,家里有房,有车,还有花园,但一家人的家务都让妻子朱莉娅来扛,他们每天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妻子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了,还要去上班。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朱太太太累了,于是她就离开了家,由于爸爸和儿子没做过饭,没干过家务。但是朱太太不在家,也只好学起做饭来,做了好几个小时,但饭还是很难吃,吃完了也不洗刷,很快,房子变得像猪圈一样,他们不希望家里变成这样,他们都希望朱太太早点回来,就在这时,朱太太回来了,他们求朱太太留下来,以后家务事他们也会帮着做的。后来,朱太太留下来了,先生和儿子也学会了做饭、做家务,他们一家人都很快乐。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不能把所有的家务事都分给妈妈,妈妈每天太辛苦了。如果现在我们不学做家务,那一天妈妈不在家,我们家会是什么样呢?可不要学朱先生一家一样把太太累走哟!

  • 7、 [最新]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是由鲁迅撰写的,诸多思绪需要倾注笔尖将其写出。如何能避免作品读后感千篇一律的情况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带给大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1

    初遇这本书,是无比兴奋的,这是我与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初读这本书,我是震撼的,我已做好万全的准备去阅读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却没想到这是一本与生活无处不息息相关的作品。是的,就像马克思主义,亦与生活不可分割。

    我最喜欢本书中介绍的马克思主义与生活的联系,将马克思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是件奇妙而又神圣的事情。

    人们大多注重专业能力的学习,却很少投身学习哲学,甚至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可不学哲学,我们就没有生命的精神支柱,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或许会在没有哲学引导的道路上丧失专业学习的动力,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价值。在生活中,任何人都离不开哲学,拥有一些哲学思维可以让生活变得更自觉,更有品味。自觉的人,活得明白;不自觉的人,一世糊涂。哲学就像一根穿起铜板的线,没有这根线,铜板就只能散落分布,永远停留在论事的阶段,不可能高屋建瓴。学点哲学吧,这会使我们看问题更明白,学习专业让我们有一技之长,学习哲学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专业的优点是专,它的局限性也是专。而哲学智慧对每个专业、对每个人都有用。我们需要专业知识去学会如何做事,更需要哲学智慧教我们如何做人。就好比若把三聚氰胺放在牛奶里面,那便是专业知识用在了错的地方,错的不是知识,是错在不知如何做人。

    爱好,读书,哲学,这些都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可正是这些“无用之用”,才让我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价值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让我们在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吧,去体会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生活的真理性和奇妙体验吧。(吴悦)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篇2

    踏进2020的时候,每个人都和我描述着美好未来的愿景,可是第一个月刚过完,就让人不敢再往前踏一步。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疫情期间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合理安排时间,认真阅读了青马导师的赠书《马克思与信仰》,让自己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用理论武装头脑,

  • 8、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通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完作品之后,我们不妨把我们对书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意义。那么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以下“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篇1】

    2020年疫情期间,杏林青马工程基地发起了“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的假期阅读活动,在读了《马克思与世界》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部分理论的精妙大为震惊,略有感触。

    首先,马克思主义看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宗教思想根深蒂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资本主义世界主流思想而言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当大多数人还处于宗教神学的蒙昧时期,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坚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还成就了唯物史观,开拓了人们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资本主义在欧洲国家发展壮大之后,便开始了向世界的殖民扩张,政治上平等自由的思想逐步兴起,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世界财富的极大增长。当整个世界看似一片繁荣景象的时候,平等自由的思想却只局限于资产阶级内部之间,世界财富也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的不公平越来越凸显,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人阶级,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却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看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现状,马克思在探索一套真正的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理论体系,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站在工人的立场上揭示了工资的本质,是政治经济科学文明的成果。从商品、货币的研究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过去和发展现状,深刻论述了资本的积累以及资产阶级如何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让广大的无产阶级从仇恨机器中悔悟,争取自身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注重认识世界,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推演、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还是揭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规律,其目的都在于改造世界,使世界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都是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社会生产力仍需要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需要不断完善、物质社会生活需要达到更高的程度、精神文明境界需要到达更高的层次,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在现阶段,找到

  • 9、 《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读后感(一)

    薛栋

    90后、洛川县曙光中学语文教师、爱好写作,偶有雕虫之作,绝无大雅之章。

    书本上的小树苗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

    《与妻书》惟其感人,就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一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支颠抖着的笔,以及萧然落下的泪珠,是多么的触目惊心,直拨动读者的心弦。想必使其妻心痛不已。其对爱妻的生死惜别,直抒胸臆,与下文“吾至爱汝”紧密相呼。“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姑遂忍悲为汝言之。”其天下为公的大义,及体贴之情,细腻之心,可谓动人。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望能在盟盟之中注视着爱人,祝福着爱人。如丝如缕的情思,平平凡凡,真真切切。阴间又如何,阳间又如何,只要你在我心中活着。“有的人/死了/

  • 10、 《与时光书》读后感
    《与时光书》读后感 文/许凯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是你我亲密的情人,抑或是你我绝好的对手,我们从第一声啼哭开始,时间就站在我们的对面,不偏不倚,不激不愠,不声不响,不离不弃。 有时候隔着一纸空气,在壁上哒哒哒地敲门;有时候怒放在玉兰花的蕊心,不管有没有人驻足;有时候像钙一样流失,多喝牛奶也难补上;有时候成土里发芽的梦,等待雨露的滋润;有时候像肋间疼痛,封闭针也无效;有时候是联合收割机,在合适的时间收割合适的对象;有时候是一面镜子,面对面的裸露真实。无论是对面迎面侧面还是背面,说无形就无形,说有形又有形。它们像一团光,照亮我们;也像一片黑,笼罩住我们。 与时间的自由搏击,是你我能理解这个世界之后,便开始了的作业。拆解时间,在它们的浩瀚里试图找到更多金矿甚至钻石。但时间却是冷漠的,也是小气的,金矿越挖越少,钻石越来越贵。 与时间的对抗,或许该摆低姿态,放平心气,不卑不亢,不怨不艾。时间挖出的坑,总想把你我轻而易举地陷下去。而我们,是否可以找出它们的破绽,或露出的马腿? 筑自己的城堡,种自己的花园,品自己的风味,展自己的光彩。在时间的延长线上,不妨做一朵迎春花样的细小花朵,管他有没有人来欣赏采摘。如此,当时间再给我们一记无情的后手拳,我想,我们还是那个顽强站立的人。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3-02-0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2-05-14

  • 2021-11-19

  • 2021-07-09

  • 2021-11-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23-06-11

  • 2019-11-11

  • 2019-09-20

  • 2019-10-01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09-21

  • 2021-11-04

  • 2023-07-0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与朱元思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与朱元思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与朱元思书读后感、2024与朱元思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