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2024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范文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相关栏目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热门栏目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推荐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共 9876 篇)

  • 1、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2020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2020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

  • 2、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2020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2020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

  • 3、 《有机栽培的基础和实践》读后感2000字

    总体感受,这是一套完整的独特的栽培方法,利用了植物根系可以吸收小分子碳水化合物这个新特性,重新建立了一套栽培管理系统,协调碳、氮、矿物质三者关系,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

    1.基础原理

    提供碳水化合物可以吸收试验证明,这里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氨基酸

    指出直接吸收碳水化合物三个好处:

    节省能量:通常情况下氮吸收利用的途径,根吸收硝态氮,转化亚硝态氮,转化铵态氮,转化氨基酸,运输到根合成蛋白质,直接吸收氨基酸省略了中间的多个阶段,根部吸收氨基酸,转化蛋白质。和商业上的短路经济有共同之处,通过减少环节节约能量,提高效率。(短路经济的概念见刘润的著作《新零售》)

    生育初期提供能量。生育初期,光合作用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促进根系发育和叶片生长,为植物后期开花结果打好基础。

    抗逆作用。为遭遇低温弱光等生长逆境的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减小逆境对生长的影响

    2.矿物质元素作用原理

    理论是建立在碳水化合物基础上,所以植物形成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过程光合作用就是重点,光合作用的工厂是叶绿素,主要以叶绿素为重点和切入点来分析矿物质元素作用。

    叶绿体结构以镁为中心围绕着四个氮的主体部分,再加一个植物醇形成的长尾巴。整体像一个长尾风筝,风筝的主体是中间的镁,和周围四个氮,植物醇是长长的尾巴。

    铁和锰在合成叶绿素过程中起作用,磷对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都有重要作用,钾主要是活化剂,起到运输作用。钙形成细胞之间的粘合剂,对防御病害有重要作用。

    3.土壤改良

    为什么进行土壤改良?创造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孕育高活力的根系。改良包括物理性质、生物性质、化学性质三个方面,其中物理性改良是基础。

    使用堆肥改善土壤。堆肥提高土壤团粒结构,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有机物是必需的,加入有机物的碳氮比不同,效果不同,如果高于25,产生氮饥饿,低于15,容易导致微生物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分解加速,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物质无法形成。堆肥提供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提高根系活力。

    高质量的堆肥含有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建立有益微生物的菌群

    化学性质最重要的cec和ph值,前者是土壤养分保持力的指标,后者是酸碱度指标。堆肥可以增大土壤cec。

    4.堆肥和氨基酸肥分类、功能、制作

    分类的依据是碳氮比,碳氮比15-25之间是堆肥,碳氮比6-12为氨基酸肥。

    堆肥进一步依据碳氮比细化为高碳氮比和低碳氮比两种,前者碳氮比20-25,后者15-20,。

  • 4、 作文读后感2000字: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透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靠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资料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靠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透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透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透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贴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

  • 5、 说水浒,论短长 (1200字)

    经过几天的时间,我终于看完了厚厚的一本《水浒传》。当我合上书时,我的心已如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水浒传》主要讲了:宋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太尉高俅原是个无赖,却因踢得一脚好球,而被皇帝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他的干侄子高衙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妻子,污蔑林冲。本想在把林冲发配的途中野猪林杀掉他,可被鲁智深救下。蔡太师过生日,他女婿梁中书派杨志护送十万贯金银珠宝,却被晁盖、吴用等人取下。事后,朝廷与晁盖激战,最后大伙一起投奔梁山。此后武松、宋江、鲁智深等108位好汉都被社会逼上梁山。他们举着义旗,最后却失败了的故事。

    文中最让我欣赏的是这几人:

    1、鲁智深,本命鲁达,外号花和尚。梁山好汉第十三位。他因三拳打死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后忍不住佛门清净,醉打山门,后来在野猪林救林冲,然后投奔梁山。我认为此人性格豪放,胆识过人若不是他见义勇为,想解救金翠莲父女又怎么三拳打死镇关西?他力气也大的过人,不然又怎么打断金刚的脚,将杨柳连根拔起呢?可他也有一个缺点:不控制力度,本只想教训镇关西却出了人命。

    2、武松。江湖上人称武二郎。他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打虎的事迹威震天下。哥哥被奸夫淫妇潘金莲、西门庆毒害。武松杀了奸夫淫妇,投案自首,被发配到孟州牢城,途中大闹快活林,后来又经一番波折,最后投奔梁山。我从武松的事迹看出他配备了英雄的胆识。在景阳岗前写着三碗不过岗可武松却吃了18碗酒,还吃了许些牛肉后准备过岗,看出他性格豪放,赤手空拳打大虫看出他勇猛刚强,还应疾恶如仇杀死了奸夫淫妇。可我也觉得他做事不怎么考虑。潘金莲、西门庆杀死了他大哥,可以法律处置,可他却直接杀了他俩,这一点是不对的。

    当然,还有起义领导者宋江。可笑的是以前我以为宋江是一介小人,后来才明白此人,为人仗义,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天下闻名。他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浔江楼吟反诗等众多英雄事迹让我为他的胆识、仗义暗暗叫好。可是因为他的放任政策、错误引导直接导致了起义的失败几乎断送了108位好汉的性命,这让我惋惜。

    鲁智深的豪放、武松的勇猛、林冲的不屈、吴用的机智都值得让我们学习。

    《水浒传》深深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官逼民反。成功塑造了许多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并展现了星星点点复仇之火发展到燎原大火却因指导有误而让着大火熄灭的过程。文中的好汉都因朝廷的腐败而走上梁山可看出当

  • 6、 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

  • 7、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笔记2000字

    这是一个众人追求政治正确却不免陷入认知迷茫的时代,重读《实践论》,我虽无意于表现政治正确,却亦不免陷入同样的认知迷茫。

    《实践论》的副标题为: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文中写道: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通观全文,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如何转变为和为何必须发展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了。如果说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还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的话,那么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则确实远远已经超出此一意义上的认识论,进而探讨某种社会实践及其与此种认识论获致的结论之间的关系了。因此,编注中特意写道: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言下之意,本文就其核心内容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阐释,并进而以这种认识论来揭露某些问题。但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只是本文前半部分的内容,而此文后半部分的内容却不如编注中所说的那样,是为了用这种认识论对某种主观主义进行揭露,而是提出了认识论之后和之上的实践理论,这种实践理论的出现并不是对某种不看重实践的错误做法的纠正和强调,而毋宁是一种应需的和具有自身特质的实践逻辑,因此,文章题作《实践论》,恰契其旨。

    文章不长,但可分三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总论,这总论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文章的逻辑与走向: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这里的所说的政治生活中十分突出的阶级斗争对于认识发展的影响可以理解为产生,当然,亦可以理解为决定,而这双重的理解,即决定了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从而主导和推动着全文的逻辑展开。

    第二部分是广为人知的,对于我们这些从小被期望为政治正确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其中某些词句,甚至可以下意识地脱口而出。但是,正如文章所述: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才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的外部联系。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颇令人费解

  • 8、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为公安民警我们每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和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处理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该对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难和问题早做思想准备,在工作任务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尽量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治安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时,产生急躁情绪,认为问题太多、任务太重,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比如,面对成堆的治安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困难、问题和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问题,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问题或困难,感到绝望,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不知道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时机、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因此,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因此,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层基础建设,当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局党委以抓基层装备设施建设,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科技强警等工作基础,苦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知识等基本功为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问题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产生了,我们应该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会处在矛

  • 9、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

  • 10、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透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靠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资料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靠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到达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透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透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透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贴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到达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

  • 2019-09-20

  • 2023-01-15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1-26

  • 2019-09-23

  • 2022-12-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4-19

  • 2023-02-18

  • 2019-09-25

  • 2019-11-08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2-12-0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6-15

  • 2023-01-24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9

  • 2023-01-05

  • 2021-07-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
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2024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教您怎么写实践论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