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寻人不遇读后感 > 地图 > 寻人不遇读后感,2024寻人不遇读后感
寻人不遇读后感

(共 9240 篇)

  • 1、 《寻人不遇》(优秀范文)

    《寻人不遇》读后感900字没听这本书之前,我在想,这样的书,樊老师要怎么讲呢?无非是一个地方一个诗人的墓地,如果换作是别人讲,也许只会说成流水帐。但是樊老师不愧是“中国最会讲书的人”,他能把作者对中国诗人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那种向往与景仰,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樊老师还带我们跟随作者的寻踪足迹,从山东、西安、四川、湖北再到江西,把我们耳熟能详的远古诗人给我们一一介绍,道尽这些千古绝句为何而来,诗人那惆怅与浪漫的情怀。当樊老师时不时包含深情的念上诗歌一两首,我仿佛有种穿越千年的感觉,不知樊老师在讲这本书的时候,他是不是也回到几千年前,与他喜欢的诗人对酒当歌?如痴如醉?一个美国人,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比尔说,他很羡慕中国人,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伟大的诗人。作为“老外”,他也为能读到这些伟大的诗歌而心存感激。所以,踏上了寻踪诗人的旅程。作为与诗人们血脉相连的国人,也许通过这本书,才是我们离诗人最近的一次。平时,我每日也有抄写樊登读书会“读”版块的【每天一首诗】,我女儿问我,“你抄来干嘛,你又记不住。”当时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更好,我说“就算记不住,也让自己多一项习惯嘛。”但是今天我听完《寻人不遇》这本书,我仿佛找到每天抄写一首诗的意义。虽然一时半会没能全记下来,但是每次抄写诗歌,就能与这些伟大的诗人有短暂的邂逅与连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因为,这些远古的诗人很多时候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他们用诗歌表达了那种心情,我们在读写这些诗歌的时候,提醒了我们,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有多自由,可以随时进行个性表达。相比起来有时我们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根本就不值一提。很多时候,我们跟自己过不去跟生活过不去,其实就是没有把时间拉长来看全局,就只是困在了眼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你觉得特别痛苦特别焦虑的时候,你都会想起这句诗,来安慰自己。樊老师倡导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赚钱,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来滋养心灵,通过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去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他说“诗歌是用最柔软的方式来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坚强。”

  • 2、 一本有情怀的流水账——《寻人不遇》读书笔记_

    其实我对外国人写中国是有戒心的,更何况写的是古代中国,写的是我们现代人绝大多数掌握不了的诗的故事。没想到跟着这外国的大胡子老头儿的述说,[美]比尔.波特所写的《寻人不遇》,感觉走了好多地方。

    外国老头儿的述说节奏非常流水账,整本书看下来,就像是一本寻访诗人的大攻略。原本自然而然的觉得他应该请个更好的导游,就像我在西安碑林里为我讲解的姑娘。后又觉得为你精准排列的历史知识到底是不是可信的,又或者已经不重要了。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他去吧。

    这本书没办法带来什么深刻内涵,也没什么文史研究的干货。但是我真心喜欢这个老头不在乎外表的生活起居,却这样尊重而又郑重的对待另一个文明的文化。

    李清照,辛弃疾,曹植等等,文豪们的纪念堂前门可罗雀,一天可能都等不来一个访客,一个大胡子的外国老头儿,听着蔡琴的歌,虽有走马观花之嫌疑,但是他来到这些曾被淹没,被掩埋,被遗忘的墓前,倒出预备好的威士忌,大声念出墓中人最美的诗词,与岁月里已逝去多年的身影对饮。

    他穿着几十块钱的便鞋,为了让已经变薄的鞋底好走一些,垫上了路边摊老阿姨的鞋垫,可以住最廉价的旅馆,也可以豪掷千金的包车走遍诗人们每一处足迹。包中的威士忌耗尽了此次行程最后一点预算,想必是极好的酒。很馋。

    老头儿说,诗人们的墓地如此不同,有些宏伟,有些破败,有些居于高大的庙堂,有些已成了农村里的垃圾场。可是他们的诗歌一样的流传千年。看样子想要真的不朽,一生做好一件事情就好,可比生前一个纯金棺材来的有用。

    当然,此生过得快意还是很重要的。虽说我不能像那些奸雄一样,拥有“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远大抱负,也是一样不太在乎所谓的历史留名。这辈子我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做到多好倒是无所谓,能去做就很开心了。

    书的封面是一张照片,青砖上摆着三个茶杯。杯里又未尽的残酒。尽管他的行程非常匆忙,一天奔赴好几个地方,但是千里奔波只为与茅草中难寻的逝者,喝一杯水酒,诵一阙绝唱,老头儿你真的很浪漫。

  • 3、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需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来参考下范文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寻隐者不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古诗70首,其中一首《寻隐者不遇》让我不能忘记。

    初春时节,贾岛去山中寻找隐居在山里的一个朋友,可是却没有遇见,只好从山上下 来,他慢悠悠的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欣赏起初春时这路边的美景,远远看去只见路的两旁长着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松林。小草也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一丝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些花里还有一颗不起眼的桂花树,从远处看多么像一位穿着一件黄白相间衣服的美少女啊!走进一瞧,上面开满了许多小花,花瓣的片数各不相同,有四片花瓣的,还有五片花瓣的以及一些非常少见的六片花瓣……看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贾岛便忘了时间,等回过神来,已经是大中午了。此时正好 路过一个村子,心想:都中午了,我应该在这里歇歇脚。于是他走进了这个村子,可是刚走进村子看见自己的朋友原来的住处,远远只见一个小孩正和一只大花猫 在门前玩耍。于是便走了过去。童子抬头好奇的看着贾岛,大花猫也喵喵直叫好像说:“你找谁呀,你找谁呀?”

    贾岛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摇摇手答:“他不在。”

    贾岛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干吗了?”

    童子答:“他刚刚去采药了。”

    贾岛问:“你师傅去哪采药,你能不能带我去?”

    童子答:“不行,师傅虽然就在这座山里,但云雾太多了,不知他在何处。”

    贾岛听了便起身告退,他走在路上心想:也许我这位隐居在山里的朋友就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被别人打扰。于是便大声吟诵道: 松下问 童 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让我多么向往,能够像隐者一样的生活在这美好的环境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2

    有一天,贾岛去寻访一位在山林中隐居的隐者,他经过艰难的跋山涉水,满怀希望来到了一座山林幽深、云雾弥漫的大山中,这里有一片郁

  • 4、 《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

    小学读后感|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好书推荐

    《寻隐者不遇》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更多课文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栏目!

    《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一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2024。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那一年,诗人上山访师,不遇师而遇一童子,说师傅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诗人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见云里雾里,他要访的人杳无其踪。

    为此不遇,诗人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个要隐逸世间的人难相遇,因为他们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让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不会如王维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不会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一去,怀着一点尘心,往往都会遭遇不遇,所以诗人不遇的诗很多,此种不遇反而让他们更见诗境,似乎隐者先知,以一不遇让诗人达到此行的目的。诗人本也是个功名利禄客,来此山中不为烟霞客,只为赏烟霞,就像白居易说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所以隐者遇之还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间还可以遇一首好诗,这才是一个诗人访隐者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课文读后感二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

  • 5、 追寻人类起源 750字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争论不休,提出了很多假说,又全力加以证明。特别是“宗教”与“科学”这两大对立阵营,各执一端,据“理”力争。

    宗教与科学,一个主张“神造”说,一个主张“进化”论。它们都有“充足”的理由,“强有力”的证据,不由人不信。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人都是由上帝制造的。

    宗教在科学的眼里是精神鸦片,腐蚀人心灵的毒物。然而宗教又是人类无法、也不应回避的问题,它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成长,科学认为宗教是逃避矛盾的避难所,但我们知道宗教恰恰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人对终极价值的关怀,对于解答人类现世与未来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出路。

    科学在人的起源问题上,则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

    科学的历史虽然远远短于宗教,但发展速度之快却是宗教无法比拟的,这主要在于科学具有浓厚的功利性,人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就需要“人至上”的生命观证明自己的社会实践。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达尔文的学说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

    200年来,进化论主宰着生物研究的主导方向,奉为生物研究中的“圣经”,不敢妄越雷池一步。人们在破除迷信的同时,往往会树立另一种迷信。今天人们发现,进化论有可能导致人类进入某些误区。解剖医学首先向进化论发起了冲击,进化论在神经传递、意识链及经络学中陷入困境,因此人们认识到:进化论并不是万能钥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视野不断扩大,旧有的一些理论已不能解释不断发现的很多现象,因而需要新的学说来加以解释。解释人类起源的路还很长,科学家们都在努力考察,做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我们也应该广泛吸收他们的优秀研究成果,关注这一话题。

    关注人类的起源,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精神和物质不可以分开,人类的起源也许应该有一个双方面的答案。

  • 6、 追寻人类起源 2000字

    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中华三大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

    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

  • 7、 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观后感
    晚饭后,陪奶奶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 这期的《等着我》,是一位来自云南的普通妈妈来寻找二十二年未见面的女儿。一开始她就表现得特别紧张——她的双手不停地相互攥捏着。她跟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原来她的丈夫经常**喝酒,喝醉就对她非打即骂;由于长期压抑,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恶劣的情绪终于爆发了,趁着孩子跟丈夫睡着以后,她用锤子失手把丈夫打死了。她自己被判了无期,从此跟自己唯一的女儿,再没有办法见面。对女儿强烈的思念,让她努力改造,获得了五次减刑;终于在监狱改造十年后,她假释出狱了。她一次次去寻找她日思夜念的女儿,但是女儿搬了家,再也找不到了。她后来又重新成了家,遇到了一个好男人跟两个好女儿,她的命运才开始改变,开始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随着这位妈妈的镜头不停地流着眼泪——这位妈妈的每一个动作——她的右手不停地轻轻抚摩着陪她来的再婚家庭的二女儿的腿;每一句话——她说,她杀死丈夫后觉得很对不起公公婆婆;即使希望大门打开后要寻找的女儿没出现,她仍然对舒冬真诚地说谢谢;每一个神态——陪她来的女儿坐在她的右侧,她的泪水始终是从左眼里流出的……我们被这位妈妈朴实的、真诚的、懂得感恩的心灵震撼着…… 我发现,摄影师不断将视角引向陪妈妈来的女儿——女儿向观众讲述着后妈的好儿;当妈妈在走向希望之门的过程中以及在等待希望之门打开的那一刻,女儿的眼睛直直地望着妈妈,泪水一个劲儿地流着,嘴紧张得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合上;观众——男人,女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都在无声地泪流满面;还有春蔚老师——她不时地摘下眼镜,擦拭着泪水…… 给其他人的镜头,不正是从侧面衬托这位妈妈感人的品质吗?这些镜头,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我又想到了五年级上册的《皮皮鲁的风筝》——为了表现龙风筝的栩栩如生,作者描写了老者、中年男子、姑娘及所有人的喝彩,这都是侧面描写。这些描写使读者不由得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侧面描写的好处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表现人物特点时,需引导学生恰当运用侧面描写,使所写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 8、 《人文主义教育论》读后感:追寻人文精神的光芒

    《人文主义教育论》读后感:追寻人文精神的光芒

    教育,从它诞生时就寄托着人们对它的热切期望:通过教育使人成为人!但是,从自己的学生时代一路走来,如今站在三尺讲台,承受着学生的仰望,在教师这一职业的笼罩下,却越来越感觉到我们的教育似乎丢失了什么。教育究竟该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所走的这一切究竟能否使人成为人?

    经济日益发展下的今天,我们过多地注重了教育现象的物理性质,而社会也把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放到了首位,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又直接波及到学校的教育,滚滚浪潮下,教育也日益失去了她原本的色彩。学校里的一切学习活动似乎只奔一个目标而去:学习好工作好赚钱多,久而久之,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扭曲的状态下,教育也不禁让人感到失望和沮丧,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从教育中所获得的也许只能是一种非人化!

    环顾四周,切身之体会,越来越觉得教育本应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而教育的人文意义在今天看来尤显重要。

    纵观《人文教育论》一一书,他从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学入手,探究人文教育的历史轨迹,反思人文教育的存在和本质,比较中西方人文教育的两种境界,研究科学和人文教育学的两种思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的人文教学论。

    细细读来,很多平时经常看到,想到,说到却不甚理解的名词理论知识,都在书中有了详细独到的诠释,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不在停滞在一知半解的迷雾之中。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绝非是说说想想做做就能达到的,必须在脑中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屏弃固守的观点,还需要不断实践,要禁得起非议和失败。

    作者在中西两方人文教育两种境界的比较中,更是令人佩服,他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特制,把圣贤人格和自由人格,以德统智与以智释德,内圣修己和外向求理相比较,相交融,让人深刻体会到中西人文教育的差异和联系,也让人了解到中国当前的人文建设该如何立点,如何发展。

    读完全书,在受益匪浅的同时,也引发了更为深刻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普遍性地讨厌上学,为何我们的教育总是不尽人意?我们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来对抗横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却发现应试教育只是现象,是内在的缺陷反映出来的不足,教育人文内涵的丧失,教育的非人性才是本质,是病因。而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也是相通的,任何一方的停滞都会造成整个教育的停滞,双方也各有各的局限,只有克服局限,才能实现超越

  • 9、 观风起陇西电视剧有感探寻人性的价值维度汇编(4篇)

    世界上的作品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鉴赏。在观看了的《风起陇西》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在繁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乏味而单一,观赏作品等于充实自己的生活,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风起陇西》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观风起陇西电视剧有感探寻人性的价值维度”,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风起陇西电视剧有感探寻人性的价值维度(篇一)

    故事是三国蜀魏的谍战,诸葛亮一出祁山,蜀军大间谍白帝传回来的情报有误,马谡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撤回汉中。白宇饰演的荀诩被派往魏国锄奸,要杀死白帝,而陈坤饰演的白帝发现魏国大间谍烛龙潜伏在蜀国,他的情报正是被烛龙替换。白帝(陈恭)是荀诩的妹婿,两人要找出烛龙,才能在蜀魏的夹击中逃出生天。与此同时,诸葛亮的z敌李严借机生事,入主一直由诸葛亮控制的蜀军情报机构司闻曹……

    故事线是比较清晰的,来说下玄机。

    “光复汉室”,剧中许多人在不同场合下说过,且心态各异,比如,谷正说的时候真心的,而冯曹掾的小舅子孙令则是口号式的、口不由心的。陈恭说完这句,妻子问何为光复汉室,陈恭会说为了不再有战争,荀诩又补充,为了你我这样的人过上好日子。

    刘备的崛起,就是以光复汉室为名,这是蜀政权在那个时代的“正义性”。但“光复汉室”在各个人的心中含义也是不同的。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忠诚,对于另一些人是它象征的往昔的和平,对于还有一些人来说,那只不过是达成目标的形式。

    观风起陇西电视剧有感探寻人性的价值维度(篇二)

    一口气看完前面几集觉得还不错,作为看过原著的人觉得电视剧故事改编后似乎比原著更复杂了,前面三集看的时候稍微有些不注意,一不小心走神了,漏了某些情节,就有点接不上后面剧情的感觉,必须得盯紧着看,所以看得有点紧张。整体感觉而言,故事的发展目前看来觉得还不错,悬疑谍战的暗黑氛围有了,主角配角全员都是演技派,曹魏与蜀汉斗,蜀汉内部几派势力互相斗,演员们互相飚演技让人看得很带感,目前觉得很不错,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先观望一下。

    整体来说,剧里服化道看起来比较朴实,服装几乎都是以素色为主,饱和度偏低,很少有花里胡哨的亮色系。偏暗色调的滤镜风格也挺有电影质感的,让人有点想起了路阳导演的绣春刀系列电影。虽然色调偏暗但人物和细节看得也挺清

  • 10、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寻人不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寻人不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寻人不遇读后感、2024寻人不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