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 > 地图 >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相关栏目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热门栏目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推荐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

(共 1853 篇)

  • 1、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6篇

    我们的视野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广阔,读书可以让我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读后感大全小编在这里找到了“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相关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篇1)

    《现代美国大众化》这本书提供了关于美国大众文化的研究历史概览和当代细节的详细分析,探讨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如何影响了美国文化并反过来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本书还关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包括大众音乐,电影,时尚和体育等。这本书引导读者探究美国文化如何被大众化,以及大众文化对美国和世界上其他社区的影响。

    作者史蒂文·j.罗斯认为,美国文化是由大众文化组成的。大众文化指的是由人民自发创造或通过有意识的文化工作者传播的文化产品。本书深入分析了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形式,如美国流行音乐,电影和电视剧,运动等。事实上,这些文化形式的成功背后的秘密是它们被广泛消费和接受。因此,大众文化实际上是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的。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美国大众文化并不是从零开始创造的,而是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启发。例如,音乐,时尚和影视娱乐领域中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造新作品时会受到来自其他文化的启发,这使得美国文化变得多样化和富有活力。

    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在作为一个强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美国文化,甚至改变着世界文化。例如,美国流行音乐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世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此外,美国电影也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不仅在商业上,还在文化上和社会心态上。

    总之,罗斯的《现代美国大众化》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美国文化的历史概览和当代多样的细节。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这本书激励读者思考什么是大众文化,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如何影响全球社区的文化和态度。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篇2)

    《现代美国大众化》是一本极其令人深思的书籍,它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美国社会中大众化的风潮,以及这一趋势对美国人思想和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本书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大众化的原因和影响。作者认为,现代美国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兴起与电视、广告、通讯技术等新媒介的出现密不可分,而这些新媒介不仅在消费者中间建立了一种强烈的共同观感,也加强了人们追求消费的欲望和需求。

    在现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传统深入人心,因此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渴望成为社会集体的一

  • 2、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简洁大众的言论入手解释马克思主义思想,韦老师在为我们阐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课”,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信仰,帮我们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迷茫,获得一种深度的幸福感。

    马克思是我们现在的精神领袖,未来仍然会是中国崛起的精神领袖,而且以后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领袖。读这本书之前,仅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仅仅领悟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心中仍然存在“我们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疑问,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给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从精神上崛起的机会。

    依靠着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法都整合到一个体系,从而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来复活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高超之处也就在于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统一的形式,并且把这些东西全部激活以后能够使他们在全世界通行,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翻译器。所以,马克思之于中国绝对不只是政治意义,他还能够帮助中国的精神文明在全球崛起。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唯物辩证法部分是服务于消除宗教和论证共产主义信仰这个目的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总体的方法论,并且十分强调其科学性。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物质,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也可以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是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张雯)

  • 3、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800字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

    翻开《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韦正翔在扉页上如是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希望走出迷茫、追求崇高信仰、获得深度幸福的人们!”

    对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我是抱着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心态去阅读的,但是我未曾想到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作者诙谐有趣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她不仅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也在讲述哲学,讲述人生的道理。

    通过了解这位老师的经历,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从她的口中了解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

    大概是她的人生与我而言过于精彩,我读的反而津津有味。

    这本书带我感受了人生的哲理,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我们需要努力生活,在这期间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得我们有贡献社会的动机,社会也因此发展。

    我对哲学并不了解的,但通过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哲学的认知,初步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从门的缝隙里窥见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列宁所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讨论,加以批评,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他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他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的根据来源于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由于时间不能倒流,因此人生无法重来,所以我们才需要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引导我们,让我们不要走弯路,或者感觉到后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得到了解放,她在发展中带领中国同胞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强大。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广大党员、人民群众指引方向,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多数人的思想有了依靠。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才能有力量,民族才能有希望。

  • 4、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简洁大众的言论入手解释马克思主义思想,韦老师在为我们阐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课”,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正确的信仰,帮我们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迷茫,获得一种深度的幸福感。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m.dhb100.com/

    马克思是我们现在的精神领袖,未来仍然会是中国崛起的精神领袖,而且以后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领袖。读这本书之前,仅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仅仅领悟到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心中仍然存在“我们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疑问,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给我们国家创造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从精神上崛起的机会。

    依靠着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儒、道、佛、墨、法都整合到一个体系,从而以一种现代的方式来复活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高超之处也就在于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一种统一的形式,并且把这些东西全部激活以后能够使他们在全世界通行,简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翻译器。所以,马克思之于中国绝对不只是政治意义,他还能够帮助中国的精神文明在全球崛起。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唯物辩证法部分是服务于消除宗教和论证共产主义信仰这个目的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科学。通过这本书籍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总体的方法论,并且十分强调其科学性。唯物辩证法指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物质,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和丰富自己,同时也可以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是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普遍、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疫情让国家和人民们都措手不及,也将许多计划打乱,这届青马学员与导师们也一直是线上见面,我们虽还未与基地的许多老师见面,但却收到了老师们通过书籍给我们传递出的关心。我在这段时间读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部分章节,从中也体会到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

  • 5、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800字(读书笔记范文)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翻开《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韦正翔在扉页上如是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希望走出迷茫、追求崇高信仰、获得深度幸福的人们!”

    对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我是抱着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心态去阅读的,但是我未曾想到这本书没有我想象中的枯燥,作者诙谐有趣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她不仅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也在讲述哲学,讲述人生的道理。

    通过了解这位老师的经历,了解她的人生故事,从她的口中了解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

    大概是她的人生与我而言过于精彩,我读的反而津津有味。

    这本书带我感受了人生的哲理,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我们需要努力生活,在这期间我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使得我们有贡献社会的动机,社会也因此发展。

    我对哲学并不了解的,但通过这本书打开了我对哲学的认知,初步的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从门的缝隙里窥见马克思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列宁所言:“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讨论,加以批评,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他重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他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发展的根据来源于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由于时间不能倒流,因此人生无法重来,所以我们才需要把握好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引导我们,让我们不要走弯路,或者感觉到后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探寻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得到了解放,她在发展中带领中国同胞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强大。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广大党员、人民群众指引方向,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大多数人的思想有了依靠。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才能有力量,民族才能有希望。

  • 6、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一)

    许永桂

    对于世界来讲,或者准确地说,对于西方世界来讲,中国就是一个异类。因为他们总能发现,似乎套用的大历史的规律,无法很好的匹配中国的大历史。

    现代化,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就像那首诗说的: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顾城的诗道出了一种境界,就是我们对现代化这个词的若即若离之感。

    曾几何时,我们被课本里面的"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召唤所激动着,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它永无止境。

    现代化包含过去,无法分割。

    现代化的模式多种多样,我们无法说得清。

    现代化,是我们终将面对的大路。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比较近代史的中国,与已经走向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来找出使得现代化得以进行下去的共同条件。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过程,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坎坷的路程。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大历史的深刻革命,它极大影响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了人类的一些习性特点。

    大树分割线

    《中国的现代化》读后感

    工业化,总是伴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在我看来,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

    现代无论如何怎样装扮下的现代化,如果不是技术发展先进下的现代化,那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金属质感分割线

    作者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两个时期阶段的比较中,通过完整详细地考证和探究,为我们介绍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方面的史图。语言把握准确,对中国历史细节的把握细腻,令人记忆深刻。

    1840到1949以后,两个时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他们分别在诉说中国大历史的波澜壮阔的进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我们在书中依稀可见人物的神态和音容笑貌以及他们在历史中的奋斗。

    对于中国的独特性,想必在社会科学里面是屡见不鲜的。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理论,在中国应用起来的时候,总是那么步履维艰。

    这也是我们本书的目的,作者熟稔东亚和俄罗斯历史,对历史事实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而且令我们惊奇的是,他对历史背后的许多现象看得很透,完全是一个中国通。

    研究中国的历史,最怕的就是拿着一些二手的资料,然后按照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和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历程。最后的许多结论总是离着事实很远。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金属质感分割线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才是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留存千年的原因。最近的杭州g20峰会的晚会,当那一幕幕的西湖美景闪出的时候,我相信,多少

  • 7、 读后感《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化》

    读后感《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化》

    私心与人情观--中国人的角色扮演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开诚布公的逐利行为,也没有具有尊严的逐利方式,因此一个人考虑的总是自己,那么他的利己行为是不合理的,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不得不躲躲闪闪、格外小心。但是也有那么一些特例存在,比如东方犹太人--温州人。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段话--一温州人对一北京人说:我一眼就看出你是个可依赖的人,我相信我们会成为朋友。接着就是具体的帮助内容。北京人说:你听见了吗?这就是温州人,跟你做朋友是看上你有用。温州人如果跟人吵架闹翻了,又觉得这人够朋友,会很务实地化干戈为玉帛。做事情从功利出发,而且毫不掩饰,这便是温州人。然,这样的直白的私也已经被大多数含蓄的中国人所不耻了。

    在中国社会中,一个人若是有私,那么他便有所畏。然畏何,又为何畏?

    不可否认的是,人并非生来就是社会人,他首先是一个人类有机体,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被社会文化拼塑其个性与通性。可是,中国深厚文化历练而成的良知系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体系。基督教认为,个人的生命是有上帝创造的。因此,人人生而平等。而儒家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父母所生,是历代祖先生命的延续;子女的生命便是个人生命的延续,整个家族的生命应当构成一个延绵不绝的整体。这也难怪华人总将亲子关系称为骨肉,兄弟关系称为手足。在这种整体化的大家庭中,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大家,个人的面子会影响大家的面子。一旦你有私心,便很难在这样的一个信奉一体的集团中存活。

    子女幼小时,父母不仅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且有教导他们的责任。他们通常会训练儿童压抑任何形式的攻击行为,并且要相互帮忙以增进家庭中的团结与和谐。当父母年老不能工作时,子女已有赡养的责任。这样的感情关系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

    然而在中国青少年过十八岁,仍会依赖父母而活,啃老现象普遍存在。父母养育儿女,企图获得晚年的安度。这样的供求模式本身就包含的利己目的的驱动。青少年则以日后回报为名享受当前的寄宿,仅是一种预支的平等交换。暂且不提其血缘关系所引发的情感因素,双方具有精神性之身,在社会伦常的规定的义务与责任的粉饰下才取得的了正统的认可。中国人二人心之心方是大公无私的,这样一来也难怪中庸之道千百年盛行不止了。一人之道不可行,居中者方可名正言顺。近期,中国交通法对行人的要求愈加严格。杭州地区首先实行了闯红灯者罚款五元的规定。虽有细

  • 8、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经济体制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总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在里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其根本

    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从字面上来看是个经济问题,但从根子上说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只将国有企业改革当做一个纯

    粹的经济问题来看,根本无法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摘自现代化的陷阱】

    (透彻!真是一针见血。当年朱镕基90年代末的改革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力不从心,可惜!现在的改革好像也没有动到政府部门吧,新一届两会的大部制改革部分解决了令出多门相互推诿扯皮的弊端,但好像并没有解决权力制衡的问题,更无法制约哪些隐形的腐败。)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总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在里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改革应该先于经济制度改革。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就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可读性而言,非常的通俗,大量的实例数据与纵横向的对比。对于想就中国发展问题进行了解的人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及至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价格双轨,城市兴起的公司热,后来的国企股份制改革及圈地运动等这些改革虽然成效巨大但弊端也尽露。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学背景的经济学者作者从多元的角度来探讨了这些现象,权力市场化成为首当其冲的研究问题的结点,历史上的贪渎文化宗派主义使得原先毛时代所打下的集中管理的传统失落了,两者开始复兴了,地方政府与家族宗派就在这些滚滚改革浪潮中勾结,,腐败问题终究还是人的问题,人的自身社会化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础信用,道德伦理秩序在权力与商品冲击下趋于无形。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这样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镇痛,但不同的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却丧失了主动权,乃至作者在最后就当代学者的责任与治学问题提出严肃的批评。

    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反之我们就会越改越乱陷入金本位与发展短视的恶性循环中。如何让知识分子发挥应有的作用,复兴中华,而不是沉溺与政治抑或金钱中这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未来的人要思考的。发人深省!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

  • 9、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 (400字)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所有权问题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对各种资源的高度垄断,这是不是造成了国营企业灵活性差,也是从80年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屡该屡败的原因?欧美企业除了一些关键命脉行业由国家把持,大部分的行业主导权是不是在私人而不是国家手中??

    经济体制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总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在里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其根本

    "可以说,经济体制改革从字面上来看是个经济问题,但从根子上说是个政治问题。如果只将国有企业改革当做一个纯

    粹的经济问题来看,根本无法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摘自现代化的陷阱】

    (透彻!真是一针见血。当年朱镕基90年代末的改革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力不从心,可惜!现在的改革好像也没有动到政府部门吧,新一届两会的大部制改革部分解决了令出多门相互推诿扯皮的弊端,但好像并没有解决权力制衡的问题,更无法制约哪些隐形的腐败。)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总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在里面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政治制度改革应该先于经济制度改革。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就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可读性而言,非常的通俗,大量的实例数据与纵横向的对比。对于想就中国发展问题进行了解的人是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及至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价格双轨,城市兴起的“公司热”,后来的国企股份制改革及”圈地运动“等这些改革虽然成效巨大但弊端也尽露。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学背景的经济学者作者从多元的角度来探讨了这些现象,权力市场化成为首当其冲的研究问题的结点,历史上的”贪渎文化“”宗派主义“使得原先”毛时代“所打下的集中管理的传统失落了,两者开始复兴了,地方政府与家族宗派就在这些滚滚改革浪潮中勾结,,腐败问题终究还是人的问题,人的自身社会化问题。

    市场经济的基础—信用,道德伦理秩序在权力与商品冲击下趋于无形。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这样的资本原始积累的镇痛,但不同的是,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却丧失了主动权,乃至作者在最后就当代学者的责任与治学问题提出严肃的批评。

    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反之我们就会越改越乱陷入金本位与发展短视的恶性循环中。如何让知识分子发挥应有的作用,复兴中华,而不是沉溺与政治抑或金钱中这是我们这一代以及未来的人要思考的。发人深省!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400字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

  • 10、 《从传统到现代化》读后感1700字
    《从传统到现代化》是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教授杨桂华在南开大学做的一次演讲,现收录于《人文启思录》。杨教授从介绍传统与现代两者各自的内涵,进而深层次地分析了两者的关系。特别强调了传统在推动社会转型,促进现代历程中的重大作用,这是该演讲给人启发最深之所在,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个民族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传统是历代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因素,是相传至今仍然存在的东西,是社会生活传承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是一个有共同基础的变突链。现代化应当包括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精神生活的世俗化、教育的普及化、社会组织结构功能的专门化、个人的普遍成就和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转型现代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个普遍的公共利益与特殊的个人利益相统一的新的社会结构,前者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后者保持着社会的效率和活力。 纵观中国社会转型以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路程,期间虽不乏偏激之处,但总的说来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开始酝酿转型,正宗儒学派与儒学修正派对立;封建帝制解体后中国社会转型进入全面失范的时期,中西互补论与部分西化论对立;中国社会转型的政治强力整合时期,中国本体论与全盘西化论对立;今天,人们对传统的认识已朝着更客观、更全面的方向迈进。 传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完善自身过程中凝结成的人类一般经验和模式是历史久存的积淀,是深藏于人们行为之中的稳定的心理结构。这些是人们应对自然、沟通人群、保持自我的长期有效的东西。这便是传统的永恒性。同时,传统中也包含着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完善自我过程中的各个特殊的内容和方式当遇到新的环境、新的问题,都必然会超越传统的规则,背离传统的标准,以这种传统的变体去满足新一代人需要,实现他们设立的新目标。这样,传统就有了新积淀,有了新的发展,这即是传统的时代性、二重性所造成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必须谨慎对待传统。 传统是不死的民族精神,它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习俗和审美情趣,规定着价值取向,体现着人们的终极关怀。正是在这样的传统中,我们才找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结合点。由此提出: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具体分析传统的内容。看其中哪些是可以借助的,哪些是需要改造,在改造中借助的。这个过程不是非白即黑、非黑即白,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亦此亦彼、亦黑亦白的灰色过程。只有通过
  • 2021-06-15

  • 2019-09-25

  • 2021-11-26

  • 2021-08-08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3-05-23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10-24

  • 2023-01-13

  • 2019-11-16

  • 2023-01-1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4

  • 2019-09-25

  • 2023-06-1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0-19

  • 2019-09-20

  • 2021-08-13

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2024现代美国大众化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