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无为而治读后感 > 地图 > 无为而治读后感,2024无为而治读后感
无为而治读后感相关栏目
无为而治读后感热门栏目
无为而治读后感推荐
无为而治读后感

(共 8309 篇)

  • 1、 无为而治读后感(通用3篇)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无为而治读后感”相关内容。

    如何防止自己将作品读后感写成流水账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随情节变化,读后感就是谈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议论。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无为而治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无为而治读后感【篇1】

    今天细细品味肖川先生的《教育需要无为而治》这篇文章,倍感亲切,可以说它是对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一个深度解读。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方法始终在探索不停;对教育的关注和教育的期待越来越突显。

    一方面,《教育需要无为而治》是对教育与孩子成长关系的一个解读。从孩子的成长说起,孩子的成长要遵循成长的自然规律。孩子的成长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成长。成长的过程当然离不开教育,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孩子的成长服务呢?从某种角度说学习是一种习惯化,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绝对不需要过度的强制。从孩子一出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样板,所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次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在老师领着孩子做游戏时,已把人生的道德准则蕴涵于游戏规则之中。一直到上小学中学,老师总是言传身教,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学习求知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做事严谨的工作习惯,养成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处事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老师与孩子的相处中和孩子与孩子的相处中逐渐形成的。这是教育规律,也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所以孩子除了学习,还需要有积极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需要追逐、嬉戏、打闹,需要无所事事、做白日梦,需要有面对着天空发呆的自我调适。可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错误地认为娱乐和玩耍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很多家庭几个人来忙乎一个孩子,从上幼儿起就开始报各种辅导班,学习班,恨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都成全才,恨不得一夜之间都成名成家。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压垮了。说到这不得不使我想起浙江大学教授郑强曾分析过,中国的学生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少这又少,原因就是对求知欲的缺失,也就是说中小学教育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只是儿童发展的一个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肖川先生的这篇文章是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多么中肯的一个点播啊!

    另一方面,《教育需

  • 2、 无为而治_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无为而治_道德经读后感800字:

    “贤”在书里,讲的只是个名号吧。百姓要不崇尚贤名,而崇尚贤人。世人最怕名不副实。不尚贤,是故压榨百姓以修缮自己官府的事情不会发生,“大跃进”不会发生,虚假繁荣不会发生。人不浮于事,每个人勤勤恳恳,因为心里视贤人为榜样。我认为,一个社会最幸福的时候,不是人人歌功颂德的时候,而是人人心里有榜样,前行有动力,每个人都安于自己所做的事并且努力做好的时候。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蒸蒸日上的和乐气氛中,“贤名”在每个人的心里,而每个人都尚贤而不争贤名。

    这就讲到钻石的问题。“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发现金刚石的人造出一句广告词,引来成万上千的消费者。这是把商品做成了文化,当“钻石=爱情的诺言”深入人心时,其实对宝石趋之若鹜也未为不可。

    可是金玉珠石毕竟是末技,若脱离了它“传承,思念,诺言”的文化价值而把它当作一件珍宝而追捧它时,我觉得就有些滑稽了。不是人人都有一件珍贵的珠宝,因此对此类“奢侈品”的珍藏,也是个人有之罢了。

    货于人该是独一无二的,譬如这口箱子是我祖母的嫁妆,那它对我们家族有特殊的意义,而于别人,则就是一堆烂木头。因此,人只要珍视自己所需要珍视的东西就可以了,别人的东西,对你而言,其实并没有太大价值。

    人是天地间丈量万物的标尺。

    “智者”是什么人呢?是私欲有些膨胀,而又懂得怎借助别人满足自己私欲的人。就讲讲我挺憎恶的传销。传销头头,大多是不想付出劳动就大捞一笔的人,他们设计出一套可行的骗术,去愚弄百姓,而百姓因为不坚守于世间正道,也想不劳而获,所以就被骗个倾家荡产。读后感

    ·

    百姓们不仅为自己交了“智商税”,也是自食贪婪的恶果。

    传销可谓屡禁不止。问题不仅出在“代代无穷已”的聪明的骗子身上,还出在“天真”的百姓身上。若百姓“无知无欲”,没有歪道的思想,没有不良的欲望,骗子又怎么可能得逞呢?然而,净化民心是个可笑(因为民心本来净)但又艰巨的过程。

    劳动,不贪食,不懒惰,这本来都是有益于提升人类幸福感的事情,怎么会被现代的人们觉得是痛苦的事呢?是谓风气不正。风气不正,人难独存。

  • 3、 太宰治《斜阳》读后感
    太宰治《斜阳》读后感 知道太宰治也是一次偶然,现认识的一位同事爱好文学为我推荐的作家。而我喜欢这种偶然又了解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作家,然后去读他的作品。 读完《斜阳》,有一种深深的哀伤。我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他人生价值观或经历的投射。所以,太宰治的一生也让人觉得悲伤。太宰治一生自杀过很多次,当然很多次都失败了,在他39岁那一年,终于自杀成功。留下知名作品,被众人知晓。 《斜阳》讲述的是没落贵族的姐姐和母亲相依为命,时而出现的弟弟吸毒最后自杀。同样的家庭出生,而一个选择死去,看着脆弱的姐姐却选择活下去。我不想说他是以怎样的手法,不懂太多专业用语,我只写写我在读的过程中和之后的感觉吧。 刚开始看,真不懂,不懂一个人描绘那样的语言,女主人公和子似乎很喜欢她的妈妈,妈妈那种贵族的气息是她一直仰慕的,即使最后没落一颦一笑都保持得原模原样。父亲死后,家庭没有支柱,和子的家庭只好卖掉以前的豪宅,回到了乡野的一桩别墅生活。没有生活技能的他们,只有靠变卖衣物首饰生活。而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和子退去身上的尊贵帽子到田地里干活生活。逐渐的,她似乎开始摒弃了身上的某些束缚,她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而且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不对,反而最后想和那位上原作家有一个小孩是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她细心地照顾自己的母亲到死,她鼓足勇气给六年没有见面的情人(她心中的契诃夫、m.c)写了三封表白信,一封比一封感情炙热,最后找到了他,不问他的一切,只想见到他,知道他的想法,或是怀上他的小孩。最后他做到了,作为家庭里唯一留下的人,她最柔弱,弟弟总是觉得她养不活自己,而她却是最后留在这世上的。 和子的弟弟,是一个矛盾的人。也许和子和弟弟两个人是作者的分裂。弟弟从南洋回来,愤世嫉俗,颓废堕落,而他却是母亲生命得到些许延续的根源。而他的活着也是因为母亲的爱,所以他在母亲死后不久,也选择了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我们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或是作者的呐喊:他不想当贵族,他想融入大众中,他认为死也不是罪恶。“直治的遗书:姐姐,我不行了,先走了。我全然不知,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就让那些想活的人活着吧。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死的权利。” 生命的黄昏,艺术的黄昏,人类的黄昏。也许作者那个时候只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感受,无尽的颓唐。 也许太宰治的作品太过消极,其实他是积极的悲观
  • 4、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春节在家里翻以前买的书,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半部韩非治天下》,觉得很有意思。想推荐给大家,又懒得敲键盘,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这下奇怪了,林先生的文集十多年前就在大陆公开出版了,网上也很多摘录,连几个大部头的小说都有。但这篇《半部韩非治天下》,我在狗狗上搜索了十页,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拷贝的地方。

    静下来想想,有点开窍了:林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放到现在,却也非常合适,通篇一个字都不用改。放任在网上流传,岂不是说社会没有进步么?何况文中还有那么多敏感字关键词,估计没有哪个网站的过滤系统能够放过它。看来好奇的可能要买本书才行了,或者等我哪天闲了扫描上来。

  • 5、 太宰治《人间失格》读后感

    留在我的眼中《人间失格》可能是唯一一本,对于我来说,如果你看不懂,或者是刚看过之后对此嗤之以鼻的人,说实话我反而是羡慕你的。

    或许你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抱着这本书在深夜哭泣,一次又一次的指着封面的太宰治告诉自己“不要极端”“不要抑郁”“不要像这个人一样”的说教。你们可能会对此嘲笑、讽刺、讥讽、讨厌甚至是怨恨这样的人。但是,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曾跌入尘埃里,你们又怎么会了解那种被世界击倒在地的绝望。

    《人间失格》是主人公叶藏在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三张照片后的感想为开头,中间是叶藏的三篇手记,分别介绍了叶藏的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描写了主人公叶藏为了逃避现实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其实,读完《人间失格》我一瞬间的反应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被救赎般的快乐。那时的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不仅仅是只有我自己拥有这样的消极想法。我并不认为读书一定要从中学到什么才是好书。我反而认为在一本书中能从作者的笔锋中看懂自己。才是读书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这也是我愿意在自己高三毕业在准备再次踏入大学前,再一次品读《人间失格》的原因。

    初品《人间失格》这本书任何一名读者都会发现,这本书给人的代入感极强,它拥有一种让自己代入去发掘自己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在读的过程中引发自己的共鸣。至于我们在书中发现的问题,是抑郁悲观,还是下决心去解决问题,这些都不是小说可以解决的。

    在书中,我认为叶藏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压抑自己的内心去讨好别人,这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是完全不同的。松子的讨好来自自己的内心,无比的炙热和忠诚。然而叶藏却并不是这样的,叶藏的内心战栗不已,脸上却强颜欢笑。这种心理和行动上的失调无时无刻不消耗着叶藏的精力,让叶藏精疲力竭。同时,他认为世人对他的友善全部建立在他搞笑的基础上,所以一方面他压抑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这份压抑、欺骗感感到可耻。

    就像在《人间失格》中的每个人都期待着融入这个世界,但是在积极参与这个世界的同时,却又深深的恐惧着人类。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我们挖掘出我们心里面那个最黑暗的自己。但是,它并不会帮我们净化掉,它不会做任何事情,这之后你要怎么处理,全部都要靠你自己,你要如何消化这种不良的情绪。太宰治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揪的却是读者的心。

  • 6、 治史三书读后感

    【篇一:治史三书读后感】

    读罢《治史三书》,我对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历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回溯过去,它是一个包罗万象,广博而渊深的世界。历史的每一个时间结点、每一处的空间,都包含了政治、经济、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一点延伸出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交织。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研究某一处时勿断章取义。而以面钻研,条理系统化。在断代研究时以一点向前回溯,不断延伸,拓展,编织一个完整严密的网络。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通过《治史三书》,我看到了一位执着执拗的老人严耕望先生,他将几十年的光阴倾注历史,当一旦确定了自己对于史学的兴趣和理想,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已见光明的未来,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学殿堂。他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子,把他的治史经验倾囊相授。

    我们了解了如何将浩繁琐碎的史料聚集整理,组织成文,并将枯燥晦涩的史学转化为平实缜密的文字。史学者作为研究者,自己建立的研究重心代表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万不可跟风,随波逐流,丧失自己的看法。史料是对一个时空,一个时代的记录。喜新厌旧,要不得,旧的史料中仍有许多值得挖掘之处。

    除了治史经验,严耕望先生还传授了他在治史时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验,我受益匪浅。史学者需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一个时代,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虚心接受,勇于修改自己的不当之处是治史人应具有的品质。就如日本在中国史上的某些地方成绩比我们还高,我们在深思原因的同时,要尊重并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但历史就如科学,万不可盲目崇拜,每一个观点有足够明确的证据,我们才能将之作为我们的参考。整理史料的过程是一个怀疑的过程,在不同的史料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事实,而这正需要我们去辨别,改正。

    治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选择了历史,就要有付诸一生的思想准备。严耕望先生告诉我们,治史需要有远大的志气,要做到勤、毅、勇、谨、缓、和等几点。在选择了历史,确立了未来的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制定严密的计划。光说不做只会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坚持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的。历史的兼收并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每天固定的读书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论文写作的经常中断会让我们逐渐丧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

    曾听人说过,一个纯粹的人才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将全部心力都倾注到了一件事上,心无旁骛。要想成为一个治史人,专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淡名利,避权位是先生的人生写照,他

  • 7、 太宰治读书笔记

    知道太宰治也是一次偶然,现认识的一位同事爱好文学为我推荐的作家。而我喜欢这种偶然又了解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作家,然后去读他的作品。

    读完《斜阳》,有一种深深的哀伤。我知道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他人生价值观或经历的投射。所以,太宰治的一生也让人觉得悲伤。太宰治一生自杀过很多次,当然很多次都失败了,在他39岁那一年,终于自杀成功。留下知名作品,被众人知晓。

    《斜阳》讲述的是没落贵族的姐姐和母亲相依为命,时而出现的弟弟吸毒最后自杀。同样的家庭出生,而一个选择死去,看着脆弱的姐姐却选择活下去。我不想说他是以怎样的手法,不懂太多专业用语,我只写写我在读的过程中和之后的感觉吧。

    刚开始看,真不懂,不懂一个人描绘那样的语言,女主人公和子似乎很喜欢她的妈妈,妈妈那种贵族的气息是她一直仰慕的,即使最后没落一颦一笑都保持得原模原样。父亲死后,家庭没有支柱,和子的家庭只好卖掉以前的豪宅,回到了乡野的一桩别墅生活。没有生活技能的他们,只有靠变卖衣物首饰生活。而母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和子退去身上的尊贵帽子到田地里干活生活。逐渐的,她似乎开始摒弃了身上的某些束缚,她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而且她一点也不觉得自己不对,反而最后想和那位上原作家有一个小孩是她生活下去的。她细心地照顾自己的母亲到死,她鼓足勇气给六年没有见面的情人(她心中的契诃夫、m.c)写了三封表白信,一封比一封感情炙热,最后找到了他,不问他的一切,只想见到他,知道他的想法,或是怀上他的小孩。最后他做到了,作为家庭里唯一留下的人,她最柔弱,弟弟总是觉得她养不活自己,而她却是最后留在这世上的。

    和子的弟弟,是一个矛盾的人。也许和子和弟弟两个人是作者的分裂。弟弟从南洋回来,愤世嫉俗,颓废堕落,而他却是母亲生命得到些许延续的根源。而他的活着也是因为母亲的爱,所以他在母亲死后不久,也选择了自杀,在他留下的遗书中,我们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或是作者的呐喊:他不想当贵族,他想融入大众中,他认为死也不是罪恶。直治的遗书:姐姐,我不行了,先走了。我全然不知,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就让那些想活的人活着吧。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死的权利。

    生命的黄昏,艺术的黄昏,人类的黄昏。也许作者那个时候只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感受,无尽的颓唐。

    也许太宰治的作品太过消极,其实他是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颓废靠酒精医学专用的上原先生、还是自杀死去喊着革命的弟弟、又或是一直温婉

  • 8、 《稀缺》读后感4000字-你为何碌碌无为

    如果你经常感到自己忙忙碌碌但是没什么成长,或者每天都在各种救火不得闲,或者想干的事情太多但是收获甚微,不如看看这篇帖子或者更有可能的话,抽时间看看这本书。这篇帖子有点长,但是会让你从新面对自己,因为,很多情况下你不是笨,你只是陷入了稀缺的怪圈。

    经常在在不同的文章张看到同一个词或一个说法底层知识、底层知识是相通。我也因此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底层的知识、底层的东西如何相互转换呢?读了这本《稀缺》后,我发现,稀缺这个词就是一种底层概念和知识,稀缺概念中包含的若干个点可以转换应用到各个日常接触的方向里,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稀缺以及它背后的概念系统是一种可以改善多方面情况的方法论。那么这套概念系统具体是什么呢?

    其实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能够唾手可得,在很多文章中被提及,但我还是选择了静下心把书看一遍。因为这类带有逻辑色彩的书,只看提取的点或者看别人的总结虽然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做法,但这会看不到作者推敲逻辑的过程,同样也看不到各种案例、故事、细节等等有血有肉有意思的内容。而读过之后再去看别人的感受不仅可以复习一次还能看到新的理论升华。

    《稀缺》中提到了几个最主要的概念,分别是:稀缺、管窥、带宽、借用、闲余。那么以上几个词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稀缺

    首先说说稀缺一词: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或者不只是感觉少,而是真的少。日常可以看到的流于表面的稀缺主要有以下四方种时间、金钱、社交、知识。

    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由此引起稀缺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当我们经历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这种全神贯注就叫管窥)。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稀缺现象有:

    比如减肥时总在关注食物热量,虽然减肥但满脑子在想各种食物,别人聊到吃,你所有思维都被吸引过去,即使你知道你不能去吃(没有减肥需求的人并不会总在想食物);

    比如工作繁忙时间不够用,更忽略家庭,且工作干不好,但此时总希望自己有更多时间,只要跟需要你花费时间的新事物出现,你就会矛盾,或者拒绝(上学的时候时间那么多从来不会想需要更多时间,反而在稀缺成长);

    比如没钱时,看什么想到什么都要跟钱联想起来,会纠结、惆怅、焦虑;

    没朋友的人,孤独的人,特别渴望拥有朋友、社交等等,但是又很怕自己做不好而失去社交的机会(追姑娘也

  • 9、 《灭法国计治昏君》读后感300字

    《灭法国计治昏君》是《西游记》中一个蕴含了大道理的故事。说的是师徒四人在一个叫“灭法国”的地方遇见了一个十分凶残的昏君。因他做了一个梦,誓要杀死一万个和尚,而唐僧四人正好是最后那四人。于是悟空灵机一动,把王宫里的每一个人都剃成了光头。在大家的劝说之下,国王终于放弃了杀念,从此再也不杀害和尚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认为灭法国的国王太相信迷信,只因一个和尚们把他推下台的梦就大开杀戒,还不看看现实与梦境的差距,活活地让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死于非命。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在整篇文章当中,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悟空深夜给国王剃光头的那一段。昏君终于得到了他自己应有的惩罚,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对和尚们那样狠毒了。

    读完了文章,我明白了要正确地看待事物,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10、 西门豹治邺读后感

    西门豹治邺读后感(一):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最近,我新学了一篇题为《西门豹治邺》的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发生在两千多前,但是文中的主人公西门豹那种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伟大精神,至今仍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让后人敬仰、称颂。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西门豹初到邺地,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走访群众进行细致深入地调查,发现是当地的豪绅和巫婆相互勾结,为骗取钱财编造了河伯娶媳妇这一荒诞闹剧。于是,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了官绅头子和巫婆,并大力兴修水利使得邺地又重新繁荣起来。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受启发,明白了这个世界是不存在河伯一类的妖神鬼怪的。这篇课文也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的奶奶经常告诫我不能用手指着月亮,不然月亮婆婆会割掉你的耳朵。以至于,那时每到晚上,我一看到月亮就害怕,手都不敢举起来。现在,我知道了像"指月亮,割耳朵"、"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乌鸦叫,坏事到"等人云亦云的谣言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并不可信。

    前段日子,我在新闻里看到有不法分子散播异端邪说,制造令人发指的血案,觉得恐怖至极!我想,我们小学生一定要相信科学,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要让封建迷信和邪教思想侵害自己和家人。从现在起,我要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小事,提高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读完《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每个人都要相信科学、剔除迷信,才不会被坏人有机可乘、误入歧途。

    指导老师:本文小作者能够运用流畅自然的文笔和真实生动的事例,联系自身实际和社会新闻,阐述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小作者是一个认真观察生活、关心时事热点的"有心人".

    西门豹治邺读后感(二)

    今读《史记-滑稽列传》部分《西门豹治邺》一文,聊发感慨,思绪不已。

    西门豹乃战国初期魏国的一个小县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作为一方的父母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干什么?到民间去,到老百姓中间去,到基层去,微服私访,询问民之疾苦,考察老百姓的生活情况,调研富民之策。没有欢迎的大会,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前呼后拥,没有……

    "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欲复使廷椽与豪长者一人入促之。"面对精神毒瘤巫祝、吃人的乡村小吏三老等人,西门豹不讲关系,不留情面,为民除害,严厉执法,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西门豹治巫之举、治害之举 、

  • 2021-07-21

  • 2022-12-28

  • 2019-09-25

  • 2021-12-06

  • 2019-10-01

  • 2022-01-29

  • 2019-10-11

  • 2022-05-1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23-01-04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2-01-10

  • 2019-10-29

  • 2022-05-20

  • 2019-10-11

  • 2022-11-01

  • 2022-10-14

  • 2019-10-11

  • 2019-09-20

  • 2021-07-20

  • 2019-10-29

  • 2022-01-19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09-28

无为而治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无为而治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无为而治读后感、2024无为而治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