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 > 地图 >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2024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相关栏目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热门栏目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推荐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

(共 3484 篇)

  • 1、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400字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黑龙江大学文学教授张奎志先生的著作,2005年由省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审美视野来看待文化领域,其中包括文学、哲学、传统美学、文学理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适应当代文化批评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文化的审美视野理论将当代文化批评的角度进行了开阔,从而开创了从文化视角、哲学视角和美学视角来思考文学。

    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其中包括文学的文化视野、文学的哲学背景、文化的美学反思、文学理论的当代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反思和当代文学批评的重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倡导人们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用实践的、联系的理论去进行文化批评,正如作者所说的让文学批评走向体验,让体验走进文学批评,这就是提出体验批评的目的。作者在书中已经提到了建立体验批评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广大的文学批评参与者,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掌握多层次的知识基础,还能够真正的将文化融入东安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细细体味。

  • 2、 文化视野读后感

    人们应该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小编整理的文化视野读后感,欢迎大家来查阅这篇文章。

    文化视野读后感1

    自初中起便听说余秋雨的名气,后来陆陆续续也读了一些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是《千年一叹》,而后是《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传《借我一生》等。时间过去这么久,他写的是什么内容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现在依然很佩服他的文笔、构思、见解和勇气。有幸在公司的漂流瓶活动中看到他的新作《何谓文化》,着实很意外,便想迫不及待的读起来。

    一直以来,对所谓的“文化”有一种很迷惑的感觉。在我看来,所谓“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淀很深的东西,包括约定俗成的习惯、世界观、价值观、当然是能够凝聚其受众的一种人文财富。而现实中耳闻目睹的那些所谓的文化:礼仪文化、饭桌文化、企业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等等,这些动辄以文化自居的一些东西觉得很搞笑。但搞笑归搞笑,内心里还是想对文化有一个较为确切的认识。初看这本书《何谓文化》,觉得名字起得太大了吧,但也仅仅是把它当做初窥文化的一个跳板而已,所以对它并没抱什么期望。拿到手之后,略略翻一下目录和序言,更加深了这种意识:这本书不过是他的一些演讲、文章、碑文和一些翻译的合辑,跟他之前的一些书籍相比,干货少了很多。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学理的回答,主要是他的一些演讲;生命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名人的追忆;大地的回答,主要是他写的一些碑文;古典的回答,主要是他对一些古文的翻译。由于只有一个星期的阅读时间,加之这一周在工作上又出现了一些意外,所以读的并不是很多,只是读完了学理的回答,一部分生命的回答,略略看了下大地的回答和古典的回答。走马观花,但也获益匪浅了。

    窃以为,在本书的四个部分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收录了作者的几篇讲稿,受众分别是联合国的各位文化官员、学校的大学生、教授、以及市民。虽然是演讲稿,但仔细看下来,觉得作者对文化的略略叙述,足以见得作者对文化有深入而独特的领略。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文化是民族存在于世上的唯一标签,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也没有什么能让这个世界留恋的价值了,正如波斯文明和埃及文明,如今的波斯人和埃及人,在大家眼里应该都是阿拉伯人了吧。因此,我也认为民族要维护其在世界的存在感,必须要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保持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元素并努力修正

  • 3、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1000字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1000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在自知、不自知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追随美,从先秦《国语》中的“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归美。”到明清《闲情寄偶》中的“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这说明从秦到明,从建筑到穿着,美也体现到每一个方面。当然,人们在发现美也在追随美,也一定不忘将美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回归。

      一个产品,它的产生是源于使用需求,就像汽车。汽车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被用作交通工具,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台汽车并无多少美感可言,而随着时间的转移,汽车开始注重外观设计。炫丽的色彩,完美的弧线,就连车灯都可以设计的形态各异。这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重视,对美的要求变高的体现。当然,光是美还不行,人们对车的舒适度和功能要求也很高。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审美应用学的基本问题,使用价值它先于审美价值出现,但它又依赖审美价值,一个好的产品要同时被赋予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说,它们在内在是统一的。

      作者认为审美应用学的出现。就是将审美这种精神活动回归到物质的层面中去。简单的说,我认为,书中作者主要是我们传达一种思想,就是从生活中发现美,再将美这种对美的理解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

      《审美应用学》读后感1000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在自知、不自知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追随美,从先秦《国语》中的“夫美者也,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归美。”到明清《闲情寄偶》中的“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衣有相配之色,皆一定而不可移者。”这说明从秦到明,从建筑到穿着,美也体现到每一个方面。当然,人们在发现美也在追随美,也一定不忘将美投射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就是作者所谓的回归。

      一个产品,它的产生是源于使用需求,就像汽车。汽车最早出现的时候,是被用作交通工具,因此可以看到第一台汽车并无多少美感

  • 4、 《批评的视野》读书笔记

    张德明,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学诗学研究》、《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专专著《人类学诗学》、译著《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参与主编《世界诗库》等。另著有诗集《打水漂》等。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这本小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_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记得黑格尔说过,对于一个具有坚实内容的客体,最容易的是对之作出评判,最难的是对之作出描述。诚哉斯言!与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对一个坚实的客体作出评判,不如扎扎实实地读懂读通原著,再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将之表述出来,这样,西方的理论话语才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汉语文化的学术资源。那种动不动就靠搬弄西方名词术语唬人的做法,那种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高头讲章,不是自己理论功底欠佳的表现,便是掩饰自己汉语修养火候不到的障眼法。一位名人说,理论要有力量,就必须掌握群众。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让理论直面世事性,让一般大众读得懂。在美国访学期间,我老是惊讶于美国学术专著的发行量之高,一般民众对理论的兴趣之大,甚至像斯皮瓦克这样艰深晦涩的专著,也能印到20多万册。个中原因,我想,普遍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固然是主要方面,但理论与民

  • 5、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一):信任和爱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幼儿的作品,较为凌乱的线条、涂抹不均的颜色,让我不禁疑惑,为什么会用这样的作品作为封面呢然而,在封面的另一处,一个爆炸式的图标里的五个字让我又一次悸动"信任、期望、爱".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本充满了情感的书。

    仔细阅读封面上的一段话:对儿童毫不怀疑的信任,对儿童毫无保留的爱,对充满矛盾的教育现场第一手的记录和思考。这正是作为一名教师做应该做到的,一直说师爱有多么的伟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的爱还是偏心的,偏心于一些能力强的、乖巧听话的、可爱懂事的孩子,而一些调皮捣蛋、不注重个人卫生的孩子教师就会不太情愿付出这份爱。而看完了这本书,正像封面上的这段话一样,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对孩子信任、爱孩子,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但是"毫不怀疑"、"毫无保留"这两个词却并不是每个教师能够做到的。想想自己经历的一些点点滴滴,不禁也感到惭愧,那是我工作第二年的时候,带的是一个中班,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老师,我的图书放在抽屉里的,怎么撕坏了"当孩子们拿出玩具开心地玩着的时候,薇薇委屈的来到我身边。只见她的图书封面撕坏了,我一下子有点生气,今天没有让他们玩过玩具啊,是谁弄坏了她的图书呢

    于是,我让孩子们放下自己手中的玩具,"是谁弄坏了薇薇的图书"我一脸生气,用锐利的目光一一扫视所有孩子的表情。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出声。我意识到自己好像严肃了点,于是我放低声音:"你们谁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如果是不小心的,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只要你承认就好。"当时的我有点得意,心想:这样总不怕了,做错了事应该会承认吧!可是还是没人应声。两次的询问都失败了,我想要那个孩子自己承认总不可能了,于是我问:"谁看到是谁弄坏的,告诉老师,不然谁也不许玩了。"我话音刚落,好几个乖巧的女生,举起了手,指向了凡凡,"是他,一定是他。他一直偷玩小朋友的玩具的。"

    凡凡是我们班比较调皮的孩子,我也曾几次发现这个问题,但是每次教育的成果都并不显著,孩子们一说,我就生气了:"凡凡,过来!""不是我。"凡凡有点倔强的不理会我,还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他的倔强让我更加生气,"你们去玩吧!凡凡,我再说一次,过来,我们好好谈谈。"看到我的表情真的非常生气了,凡凡慢慢的走了过来。"我说了,不是我。"他头转向了一边,一脸的理直气壮。

    我不放弃查

  • 6、 多元智能新视野读后感
    多元智能新视野读后感(一) 此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在理论部分,作者又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说明,平日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读完此书,获得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 一、《多元智能新视野》内容简介 本书分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实践、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概述、25年后的回顾、超越智能:人类的其他珍贵能力、通往教育的桥梁、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等。 霍德华·加德纳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具有8项智能,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大多数人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的内涵中发现自己的多项长处。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或智能组合来学习任何课程,都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据智能的多元性,可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 二、多元智能给我的启示 《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告诉我们:"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课堂教学活动。 天生我才必是有用。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材施教,而我们老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挥个体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发展,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取才前提下的"天生我才必有我用"也只能是失意的人自我解嘲和宽释罢了,但是多元化机会却是每一个人的机会!但是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我用"这一点却是困难的。由于现在学校里基本上还是通过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智力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
  • 7、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审美和管教

    很久没有读文学方面的书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还是年初带大外甥女去书店的时候买下的。刚认识外甥女的时候,她还是个四岁的小娃娃,现在已经是十岁的大姑娘了。会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源她的观察,有很多我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与大儿子安德烈的书信合集,包括一小部分读者来信和一份小儿子菲力普的信。这些信,是安德烈18岁到21岁时,和妈妈的书面交流。我惊讶于18岁的少年,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更震撼龙应台女士能够和孩子交流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大概作为一名作家,这些东西和普通人吃饭一样平常。说几个让我触动的点。

    审美

    第一封信里,龙女士说:我看见自己的残缺。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

    在后续的书信交流中,安德烈打趣妈妈的穿衣品味,和装马铃薯的麻布袋美学效果差不多。你看,即使是一位名人,也要为小时候缺失的审美付出惨痛的代价。我有幸在大学的时候,遇到审美基础比较好的室友,在20岁的年纪才意识到审美这个东西。几近挣扎,才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捉襟见肘,但也仅限于此了。

    艺术相关的东西,越早接触,甚至浸淫,熏陶的效果越好。四岁开始,就可以学画和琴了。学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干嘛呢?谋生很难,但是可以作为众生皆苦的调味品。

    管教

    整本书看下来,龙女士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很挂念。当儿子以戏谑的口吻说生活里充满了x,y,摇滚乐,当妈妈的焦灼的发邮件问他:信中所说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此举当然引来儿子的无奈:能不能拜托你,这些当然是隐喻。

    儿子学会了抽烟,龙女士很难过,巴不得把烟直接拔了再给个耳光,可是她又必须尊重儿子作为个体的选择,除了提醒什么也做不了。她给儿子一本正经的提了几个问题,儿子嫌弃问题老土、漫不经心回答之余,略带挑衅的向妈妈提了八个尖锐的反问。在他的回信之后,隔了好几封信都没有看到龙女士回应,我以为看不到答案了。没想到在第33封信里,我看到了回复。不出意外,龙女士说:你的一组反问,真把我吓到了。这些问题,都是一般人不会问的问题,怕冒犯了对方。我放了很久,不敢作答,但是要结集了,我不得不答。每个带刺的反问,龙女士都认真回应,用包容、智慧化解。其中反问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顿的,是什

  • 8、 《审美教育书简》教师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经济一日千里,伴随着这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人们的素质却没有得到对等的提升。笔者通过叙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于当代中国的意义,试图唤起社会对此部经典著作的重视。

    一、当代中国与《审美教育书简》

    “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分离了。人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由于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发动起来的齿轮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就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压在他的自然本性上,而是仅仅把人形变成了他的职业和他的知识的一种印迹。”这是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对现实进行批判的一段论述,从中可以看到:在席勒看来,伴随着近代文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快的潮流下,人们想象力的日渐衰退,艺术正从这个喧嚣的时代慢慢消失。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需要支配着一切的人成了孤零零的碎片。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分工更加精确,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家机器造成职业和等级的划分更加严格,所以人们只能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被压抑着,因而人的性格及发展都只是片面的。

    这不难令我们联想到当代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社会呈现出只需要专业型人才的态势,这使得人们在发展上更加偏重于发展他们天赋中的一部分即他们认为社会多需要的那一部分,而非发展其全部的天赋既发展一个全面的人格,更加偏重于发展“专才”而非“通才”。

    无独有偶,历史总是在重复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复。当席勒写这本《审美教育书简》的半年之前,即1793年1月12日法国巴黎人民把路易十六押上断头台,从此宣布法国大革命的波涛席卷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带来的人民思想上的启蒙,科技的进步,经济上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分工的变更,都一一地影响着该时代的人们,当然席勒也是当中的佼佼者。站在时代的风口,席勒从对大革命充满热情到对大革命感到失望之极。正如前文所说他看到了近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丧失了,人为适应社会需求,只发展起天赋中的一部分,压抑着其余部分,使人的性格的发展变得支离破碎。而席勒写下的这本《审美教育书简》正正就是要填补人们人格上的缺失,只有通过美

  • 9、 《批评的视野》读书笔记1300字

    张德明,1954年生,浙江绍兴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翻译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主持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学诗学研究》、《加勒比英语文学研究》。已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专专著《人类学诗学》、译著《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参与主编《世界诗库》等。另著有诗集《打水漂》等。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文本与语言、文本与作者、文本与读者。本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辩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这本小书,原是为中文系研究生开设当代西方诗学课程而写的。开课和写作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教学和写作,进一步弄清当代西方诗学的问题意识和来龙去脉,以用之于批评实践。记得黑格尔说过,对于一个具有坚实内容的客体,最容易的是对之作出评判,最难的是对之作出描述。诚哉斯言!与其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对一个坚实的客体作出评判,不如扎扎实实地读懂读通原著,再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将之表述出来,这样,西方的理论话语才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汉语文化的学术资源。那种动不动就靠搬弄西方名词术语唬人的做法,那种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高头讲章,不是自己理论功底欠佳的表现,便是掩饰自己汉语修养火候不到的障眼法。一位名人说,理论要有力量,就必须掌握群众。而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让理论直面世事性,让一般大众读得懂。在美国访学期间,我老是惊讶于美国学术专著的发行量之高,一般民众对理论的兴趣之大,甚至像斯皮瓦克这样艰深晦涩的专著,也能印到20多万册。个中原因,我想,普遍的国民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固然是主要方面,但理论与民众

  • 10、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1000字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一书由刘洋洋所著,用客观、实证科学的方法论证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读后感1000字。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是日本作家津守真的作品,由中国翻译家刘洋洋译。

    津守真:1926年生于东京。1948年东京大学文学部心里学科毕业,同年担任恩赐财团母子爱育会爱育研究所研究员。19511953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研究所留学,19831995年担任爱育养护学校校长,现担任omep(世界学前教育组织)日本委员会会长,他还著有《自我的萌芽》、《儿童学的起始》等。

    《幼儿工作者的视野》这本书是津守真先生置身教育实践的记录,津守真先生作为一位儿童研究者,一位心理学者,他在孩子的游戏中看到了人性教育的原型。他说与孩子人之原型的接触互动是最为人性的生活。因此,他来到儿童中,成为一个保育者。对于特殊儿童,爱德华.塞昆针对特殊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因为教育疗法对于很多疾病有显著的疗效。所以,他们认为必须结合教育学与医学,而津守真先生确是走进儿童的生活中。书中描述了他与儿童生活在一起的()快乐与艰辛的探索,表达了对教育的感悟,充满了对儿童理解的智慧。

    他也坚持通过游戏教育每一个孩子,深刻讲述了游戏的重要性。他认为:孩子是在游戏中成长的,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但是,在孩子游戏过程中,需要成人有意识的引导。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虽然书中讲述的是特殊儿童,但是他并不仅仅受限于特殊教育领域,而是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在内,所以,教育工作者们都应该细细阅读,对于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初当家长们的人有着更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书中所发生的、所描述的人生哲理、教育的感悟、理解的智慧、与儿童在一起的快乐与艰辛的探索都是那么的朴实、扎实、真实。津守真先生本想通过客观的、实证科学的方法来明确教育与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但最终不得不放弃,他换了一种思路,决定走进孩子生活,去挑战比大学繁杂、琐碎、费心得多的特殊教育,这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但他不曾后悔过。在教育一线工作一天,就像在读一本书。有时是一边理解一边读,有时是不明其理地读。这时津守真先生在日记中写道的。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津守真先生认为儿童:每一个孩子能充满活力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学习,这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标志。我最喜欢他的日记中说道

  • 2019-10-20

  • 2021-12-3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1-16

  • 2019-09-25

  • 2022-05-25

  • 2019-11-12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3-02-12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8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4-01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09-28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2024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