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范文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推荐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

(共 3097 篇)

  • 1、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600字(3)篇

    行走——《文化苦旅》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余秋雨

            我是一个爱“旅游”的人。(以前我爱说“旅行”,看完《文化苦旅》我竟不敢再说自己是在旅行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我是留恋向往的,但是我竟无法深入地看透它们,亦或真正的了解它们。饱了眼福,有了谈资,再可有可无地言论两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文化苦旅》将我带入了更深的一个世界里。它吸引着我,牵动着我,我无法自拔,用手机看完了所有的文章。我后悔了,我感觉自己亵渎了他的文字,我应该静静地捧着去啃读它们。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都江堰、三峡、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西湖梦、信客、废墟 ……这一幕幕有画面无画面反复映入我的梦里。 我跟随着余秋雨哭,跟随着余秋雨恨,跟随余秋雨痛,但很遗憾,我的哭、恨、痛,时间会吃掉它们。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余秋雨精炼的笔触,在祭奠着消逝了的和正在消逝的文化、情感。历史——值得思考和传承的古代美。

            如果可以,好想扯断束缚自己的牵绊,游历,游离…… 如果可以,我真愿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去给人生短暂空白的记忆中添加一场文化苦旅。

    ——珏儿2015.12.10

    这本新编的“文化苦旅”中新加入的文字和旧时文字还是会有些许差别,能基本看出余先生人生的起落。在旧版文字中充斥的更多是纯粹的文化评论。不论是对灿烂文明的赞美剖析还是文化凋零的惋惜愤恨都激烈敞亮而深刻。而新加入的文字看得是比较愤懑纠结的。很明显那一轮一轮的来自社会抨击对余先生的人生以及家庭造成太多影响,他不想去理会,告诉自己“让他说”,可是身在尘世又如何“闭耳塞听”呢?n我觉得余先生的反应与辩解很正常吧。作为一个本就“自清”之人,估计那些细腻敏感的神经在每次风暴式的闲言之后在震颤与极力平静。时间会辨析一切。作为当代之人我无法去判断真实是什么,不去评价。但我更愿意相信能看过这世界大半面貌,探寻过这么多文明之源余先生,不是那令人不齿之人。只是也真的会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慎言”,别让将来的自己因曾经自己的言语而“蒙羞”。

    最早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初三里偶然得到的一本高中语文教材,好像是《中外小说选修》。是《道士塔》。再读《文化苦旅》,我怀着消遣的态度。却意外地和余秋雨先生有了一次对话,不由得严肃尊敬

  • 2、 《文明苦旅》读后感600字2024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 3、 文明苦旅读后感600字2024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4(一)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mei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 4、 文明苦旅读后感作文600字202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 5、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0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0(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2020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0(二)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2020优美却又言之有物的书。这本书让我游历了大江南北,带我穿越时空,领略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本书写的是中国名处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可按以说是一本游记;而在其中又记录了许多史实;也可以说是一部史记;而全书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诗情画意,又使这本书成为一部很不错的散文集。

    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这本书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 6、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600字_高三读后感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令人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辉煌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进《文化苦旅》。

  • 7、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深描”文化理论——《文化的解释》读后感1500字:

    文/张双婷|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被誉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文化的解释》一书是格尔茨有关人类学的论文集,阐述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见解。其以地方文化色彩浓厚的瓜哇、巴厘岛作为田野考察研究的对象,进行“深描”理论的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人类学研究世界。第一编主要介绍解释人类学的“深描”理论;第二编主要论述文化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影响;第三编和第四编阐释了文化的宗教色彩、意识形态、政治性质、社会形态等方面;第五编以个案分析对“深描”理论进行深入实践。正如作者写到:“我希望这部貌似的文集,会有些像一部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阐发的文化理论的专著。这部书不仅仅是对于一种有些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作了‘于是我写道······’式的回顾,它还要阐发一个论点。”(p2)这个论点,正是作者心目中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深描”。

    “深描”(thick description)一词是格尔茨从英国哲学家赖尔处借鉴而来,原意是关于“思想家在做什么的问题:‘思考与反思’和‘思想的思考’”。而在格尔茨看来,人类学家常常采用的民族志,就是人类学家进行深描的一种尝试。这种从事民族志的事业就是“建立关系、选择调查合作人、作笔录、记录谱系、绘制田野地图、写日记等等”(p6)

    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主要建立在对文化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深描”的核心即是对“阐释进行阐释”。所以,民族志的描述有三个特性:“它是阐释性的;它所阐释的对象是社会话语流;这种阐释在于努力从一去不复返的场合抢救对这种话语的‘言说’,把它固定在阅读形式中。”(p23)在第十五章《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一文中,格尔茨对巴厘岛人斗鸡进行的田野民族志写作也成了他所提倡的“深描”的成功实践之一。这种描述以作者深入巴厘岛人的生活并近距离观察为基础,极其冷静、极尽详细且文笔流畅,对斗鸡游戏反映巴厘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具文学性的表述,也不失其客观性。这值得对解释人类学感兴趣者不断阅读。

    浅描作为深描的对立面而存在。二者区别在于,浅描是行为本身(如抽动眼皮),深描是行为背后的意义(传递信息、模仿、恶作剧等)。将意义结构进行呈现的过程就是深描,这不是对行为、话语的描述,而是对行为、语言的阐释。在深度描述中,文化成为社会现象形成和产生的脉络。读书笔记比如,巴厘岛人表面是在斗

  • 8、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2000字

    《文化苦旅》这本书我真的读得很苦。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一放一停,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读书笔记,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

  • 9、 《文化的审美视野》读后感400字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黑龙江大学文学教授张奎志先生的著作,2005年由省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以审美视野来看待文化领域,其中包括文学、哲学、传统美学、文学理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是适应当代文化批评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文化的审美视野理论将当代文化批评的角度进行了开阔,从而开创了从文化视角、哲学视角和美学视角来思考文学。

    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其中包括文学的文化视野、文学的哲学背景、文化的美学反思、文学理论的当代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反思和当代文学批评的重建等。

    《文化的审美视野》一书倡导人们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去看待文化,用实践的、联系的理论去进行文化批评,正如作者所说的让文学批评走向体验,让体验走进文学批评,这就是提出体验批评的目的。作者在书中已经提到了建立体验批评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广大的文学批评参与者,也可以广义的理解为所有的读者都能够掌握多层次的知识基础,还能够真正的将文化融入东安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细细体味。

  • 10、 《文明苦旅》读后感6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23

  • 2023-04-01

  • 2019-10-29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1-07-1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20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范文,2024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文化苦旅的读后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