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有所思读后感 > 地图 > 教有所思读后感,2024教有所思读后感范文
教有所思读后感相关栏目
教有所思读后感热门栏目
教有所思读后感推荐
教有所思读后感

(共 4895 篇)

  • 1、 优秀读后感:有所思必有所行 --- 读《提倡善言良语 抵制污言

    今天,我看了《魅力汉语》这本书刊,书刊里的故事形形色色,看了一篇让我叹为观止的文章——《提倡善言良语 抵制污言秽语》。

    虽然题目很长,但内容很简单。自从有了网络,新词新语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许多网语活泼简练,通俗易懂,它们充实并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些不仅出现在网络上,还升级到广播电视机各种纸质媒体上了。

    看来,网络中的这种有违社会文明的污言秽语已到了非清除不可的地步了。

    这些污言秽语有些出现在网络上,当然这些词也出现我们班级里。

    谷晨雅是我五年级下学期的作文组员,我还记得她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室长》,这篇作文中她写了苏馨身为室长是怎样起到作用的及不足之处,整篇文章条理很清晰,无不把室长的表现写的淋漓尽致,但是一个词就如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小人物,联系上下文来看,是因为苏馨说自己现在(五年级)还不会扫地、拖地,这才使谷晨雅觉得她如此小人物,我看后很惊讶,难道一定得用“小人物”这个词来表示自己对室长的看法吗?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应该有心地去劝导室长,不是吗?

    还有一次,我在少年宫课上听到了谷晨雅脱口而出的一句很脏且不文明的话,听了这话,我不止惊讶,还惊讶到已经惊呆住了,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谷晨雅会说出这一句脏话?语言的文明与否,体现了一个人是否有涵养和风度。脏话就像地上的痰,谁都不会喜欢的!我随即问了问谷晨雅:“谷晨雅,你怎么会说出一句脏话?”谁知,她这样回答了我:“我都是跟蒋星宇和夏璟琪学的,她们也说呗!”

    我一震,思绪万千。为什么要学,对那些脏话不是应该不能听之任之吗。不是有一句话,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吗?”,同学们说的脏话就像是垃圾,而听到脏话的同学就应该争当“扫帚”,把校园里的垃圾扫掉。这样日后必定会在人与人交往时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你的语言文明、涵养和风度,更重要的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就叫“有所思必有所行!” 【作者:陈鑫】

  • 2、 读后感阅读:有所思必有所行---读《提倡善言良语 抵制污言秽

    今天,我看了《魅力汉语》这本书刊,书刊里的故事形形色色,看了一篇让我叹为观止的文章——《提倡善言良语 抵制污言秽语》。

    虽然题目很长,但内容很简单。自从有了网络,新词新语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许多网语活泼简练,通俗易懂,它们充实并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些不仅出现在网络上,还升级到广播电视机各种纸质媒体上了。

    看来,网络中的这种有违社会文明的污言秽语已到了非清除不可的地步了。

    这些污言秽语有些出现在网络上,当然这些词也出现我们班级里。

    谷晨雅是我五年级下学期的作文组员,我还记得她写过一篇作文——《我的室长》,这篇作文中她写了苏馨身为室长是怎样起到作用的及不足之处,整篇文章条理很清晰,无不把室长的表现写的淋漓尽致,但是一个词就如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小人物,联系上下文来看,是因为苏馨说自己现在(五年级)还不会扫地、拖地,这才使谷晨雅觉得她如此小人物,我看后很惊讶,难道一定得用“小人物”这个词来表示自己对室长的看法吗?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应该有心地去劝导室长,不是吗?

    还有一次,我在少年宫课上听到了谷晨雅脱口而出的一句很脏且不文明的话,听了这话,我不止惊讶,还惊讶到已经惊呆住了,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谷晨雅会说出这一句脏话?语言的文明与否,体现了一个人是否有涵养和风度。脏话就像地上的痰,谁都不会喜欢的!我随即问了问谷晨雅:“谷晨雅,你怎么会说出一句脏话?”谁知,她这样回答了我:“我都是跟蒋星宇和夏璟琪学的,她们也说呗!”

    我一震,思绪万千。为什么要学,对那些脏话不是应该不能听之任之吗。不是有一句话,叫“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吗?”,同学们说的脏话就像是垃圾,而听到脏话的同学就应该争当“扫帚”,把校园里的垃圾扫掉。这样日后必定会在人与人交往时不经意的流露出来你的语言文明、涵养和风度,更重要的是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就叫“有所思必有所行!”【作者:陈鑫】

  • 3、 《故国人民有所思》读后感

    《故国人民有所思》读后感

    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都基本认同在建国初年,知识界存在巨大的混乱,且这种混乱是以政治乱象为前提下造成的读书人之间的彼此乱象。然而,在这个粗糙的历史认知面前,我们又很难找出具体的“人和事”,缺少有力的佐证。这样下去,认知很可能会成为一种模糊化的符号,大家都嚷嚷着当年的混乱不堪,而又不清楚到底是怎样混乱的,在混乱中,曾经具备独立人格与自由品性的知识分子,又经历如何的内心挣扎等等。

    在大学中文系的当代文学教科书中,对建国初年的反右、文革等乱象大多言之不详。教科书因为其官方话语的先天地位,而缺少第三方的自由尺度。在这个契机下,实乃给私人化的“口述历史”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乃至于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知识界的混乱不堪,向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私人口述也多愿意尽力撇清自己或者先辈的“历史瑕疵”,而“舐犊伤痕”,做受害者状。在这个前提下,则更需要第三方话语。

    陈徒手恰好符合这个“第三方”的先天身份。因为他无“文二代”的背景,所以在情感上无需为任何建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遮掩政治与思想瑕疵。同时,这个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陈徒手,又具备从事“第三方”资料整理与重新叙述工作的后天条件。他毕业后,先任职于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后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先天便利,尤其以中国作家协会的任职,最为有用。因为这种工作背景,让陈徒手能够直接接触中国作家封存的历史档案。

    在集合了各种先天与后天便利的前提下,陈徒手先后出版了《人有病,天知否》和《故国人民有所思》两本具备历史价值的书籍。《人有病,天知否》关注的,是沈从文、丁玲、老舍、郭小川、汪曾祺等文学大家在1949年之后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而《故国人民有所思》则将视野再次从文学家放大到中国当年的轰动一时的思想家们身上去。前书,源于陈徒手中国作协的工作职务便利,而后书,则更多的,是陈埋头北京档案馆的结果。

    学者解玺璋用这样的话评价陈徒手,他的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始终依托大量的官方材料和原始档案,无一字无来历。据说,陈徒手和同样有志于此的杨奎松,多次在北京档案馆碰壁,很多档案资料起初手抄的时候无事,但往往中途遭遇档案馆领导关注,以机密文件为由,加以封存。坊间有个段子,说陈徒手为查找某遇障碍文件,赶在某剧团老领导去世全部档案馆领导参加追悼会的时机,钻了两个留守小姑娘的空子。这是篇外之话,但

  • 4、 MBA教不了的创富课读后感1500字(3)篇

    值得反复再看。第五章前瞻力是我最喜欢的部分。get用:

    招聘(中小企业)

    常用的人才测评工具有艾森克人格测试(e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麦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类型指标(mbti)、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或人格-职业匹配理论、disc,胜任力模型以及pdp行为风格测试等。

    创业合伙人选择

    建议人数2人+能力互补+同理心+领导者(复杂简单化/视野)管理者(简单复杂化/细节)

    初创期公司内部氛围

    可以趋于“开明”,而非“民主”

    如何做员工

    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只有这一个原则/一把尺子)。“假如我是老板。。。”

    企业成本

    企业价值链

    蓝海战略&加减乘除(zara案例)

    新业务增长点

    私以为这本书结束的太突然,后面应该还有一些补足的。老雕这个人的行事风格深得我爱,文如其人,活泼、不羁但是话里有话。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作为茅塞时候的一本小读物,换换思维,放松下来重复思考,但是绝对不是商战里的作战方针和救命稻草。老雕其实就是在文里阐述了他的思考方向,新颖点在于提出了一个“产业链看价值链”的观点。但是还是不够完善,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一个弊病,阐之未尽,前文所做的反批和灵巧的商业思路还是可圈可点的。刚刚谈的是内容结构上的优劣,这本书还有一个我认为不错之处的是有部分干货,起码也注明了引用来源。我看书不喜信口开河之士(原因在于自己之前写文就爱有这个毛病),老雕这本书我在阅读记录的过程中,也整理了一份来源书单。很多大点一带而过难以理解,还需反复咀嚼。reading list(random row):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基业常青》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商业评论》月刊《zara供应链的极速传奇》明茨伯格 《战略手艺化》孟醒《品牌就是讲故事》《引爆流行》《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任何行业都是娱乐业》《杰克·韦尔奇自传》

    以下是小白的观书感。看前半本觉得这本书没有那么系统的理论,不是那么全面,是作者创业之路总结的实实在在的经验。其实看整本还包含了很多理论作者把它自我理解剖析给我们看,虽然受争议,但对完全小白的我来说大有裨益。

    从产业链看价值链,从价值链看核心竞争力,然后再细分下来为核心竞争力服务。作者强调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来走好创业之路,给出思路遇到具体问题还是读者分析。

    第五章和第七章是重点章节很多案例帮助理解分析,很生动很通俗易懂。

    还有作者自我的理论

  • 5、 印度教读后感1500字(3)篇
    印度教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2017 ninty three 国庆旅行打算至少参观三座寺庙。但感官视觉的刺激总是短暂的,建筑和文化的背后,总是凝结着巨大的能量和故事。于是,挑了两本宗教相关的书籍翻阅,先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也许届时亲临其境时,会有恍然大悟甚至是在宗教氛围中感受到强大能量的冲击。同时,关于印度和宗教,有两部非常棒的电影,分别从正反两面深入地聊了聊宗教,阿米尔汗的《我滴个神》无神论者看里面粉刺的内容会看得很开心。《小萝莉和猴神大叔》从信仰给人类力量的角度让你重新认识宗教。关于宗教于我的个人剖析:我的成长环境,影像我目前是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而身边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同龄小伙伴,大多对宗教的理解,简单得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描述的迷信。其实,这只是我们认知世界标签化的方式罢了nn1 过去,宗教传播文明。在大航海时代链接世界的不仅仅是商人和水手,还有千千万万传教士,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重洋,深入陌生国度,多数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传播他们信仰的福音。中国的许多知名医院,历史上都是教会医院,协和,湘雅,甚至是我们医院。如果宗教仅仅是迷信,又如何解释这样灿烂的成果n2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信教人数依然众多。世界科技领域的领头羊美国,总统都得抱着圣经宣誓,奥巴马皈依基督教的行为,你还要将它定义为迷信吗n3 未来,宗教依然不会消失,旧的宗教和新的宗教在不断交融与发展。崇尚人文主义,崇尚多元文化价值的世界的背景下,宗教不会轻易的消失。相反,依然会占据世界舞台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中东,世界的火药桶,因宗教而引发的动荡依然持续。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主角大牛级别的,轻易将它定义为迷信太过草率。带着对宗教的极大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想了解这个世界。重新翻看两部印度电影让我对这本相对教科书化的书籍有了更好的具象化理解和带入感。以减轻我阅读的认知障碍,增加阅读本书的体验感。最后,世界很大,宗教,是我拓展对世界认知的重要部分。我想弄懂他们的信仰,然后,寻找甚至是产生自己的信仰,一辈子去坚信它n

    印度教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初,这是现在世界考古学通过佛经、各地文献记录等推演的定论。此书中说,雅利安人在六世纪才征服尼泊尔,就是说出生于公园前7世纪的佛陀不可能是雅利安人。佛陀出家前学通了四吠陀,在沙门思潮的影响下

  • 6、 《教有所思》读书笔记

    《教有所思》这本书是我在幼儿园读书节赠书活动时偶尔得到的一份礼物,我想幼儿园赠书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认真的读书、读懂书,并且学会在读书中学习,读书中思考,学会反思。

    带着问题:教,我们要思什么?或者说,我们要在教育的同时思考些什么?第一次打开了这本书,从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开始读这本书,感觉文笔清新,没有多数老师写的教学论文的腐朽之气,倒是有几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以不知不觉地吸引了我。

    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大写的人。开始时我对李老师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特别感兴趣,渐渐地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自己提醒自己所说的: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李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我觉得教师队伍中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因为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抨击假教育,敢于向官僚主义开炮,他有爱有恨,爱憎分明,他对民主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我觉得他是可以像魏书生老师一样,是可以做好教育局长的优秀教师。从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我同时也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在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写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

  • 7、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字欣赏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由简. 尼尔森、琳. 洛特、斯蒂芬. 格伦等合著,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管教孩子的力作,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如何与孩子沟通管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教室里的正面管教读后感1500字欣赏。

    简尼尔森《教室里的正面管教》通过对正面管教与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事例,以及教育效果的对比、研究,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正面管教的优势,对促进教育者深入改革和研究,对改变孩子、促使其更加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一书,紧扣自身教育工作经历,我想来简要谈谈自己对正面管教的理解和思考。

    正面管教重点放在创建一个互相尊重和支持的班集体,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去追求学业和社会的成功,使教室成为一个培育人、愉悦和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场所。阅读正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初步试行了课前一诵,借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为着眼点,以班级优化大师为鼓励手段,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接着,每周开展一站到底的诵读竞赛,无形中,诵读如同火药,点燃了孩子们的阅读火花与热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孩子们喜欢在课间休息时间拿着《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不可以》等拼音绘本与我一起分享其中乐趣。在渐进的积聚过程中,阅读无形间对孩子们渗透了爱心教育,无意间丰富了我的精神需求,建立了和谐的情感联结,拉近了彼此对话的距离,促使我在实际工作中适当地表达自我情绪,积极、慈爱地对待儿童的心灵,对孩子们的个性有了新的认识。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的教育,师生在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把和善和坚定融为一体,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主人翁意识。开学初,小涵是一个经常会咬着嘴唇哽咽,课堂上龇牙咧嘴,课下极易与小朋友发生摩擦,犯错后脸上时常流露出一种惊恐的表情,习惯低头说话的小朋友。

    夜深阑静,我无意间读到《教室里的正面管教》中积极的暂停教给孩子们有价值的人生技能花一些时间平静下来,直到大脑的理性部分重新掌控时,眼前浮现出小涵日常委屈而不失执拗的神情,内心暗自决定创建一个积极的暂停区,给予小涵一个冷静期,帮助他平静下来。

    一次,小涵被发现手中握着一块石头,一声不吭地坐在草地旁边,表情非常倔强。当我轻()轻地牵起他稚嫩的小手时,他的小手突然微微颤抖。我忍不住蹲下来问他:小涵,你真的感到伤心。我很难过。请你抬起头看着老师,想想当时是一个什么

  • 8、 读《中国教师》有感:读,然后有所思

    读,然后有所思

    ——读《中国教师》有感

    赵霞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奇的职业,要做好这个职业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育人方法,更要有无穷的教育智慧和不尽的耐心细致,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复杂的小状况: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沉迷游戏、叛逆暴力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和智慧,而《中国教师》就是一本为我们提供各种教育智慧的书籍。

    第一次读到《中国教师》心中有着一种隆重的仪式感,更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里面的一篇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简洁却又说理清晰,阐释得当。不论是专业的模式探讨,还是动情的教育故事,读来都是那么朗朗上口、欲罢不能。读别人的文章,更要思考自己的工作,回顾读到的近十期《中国教师》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收获。

    中国教师

    一本属于教师的杂志

    丨思考要细丨

    细致是教师工作的一大特点,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是心理脆弱、易受伤害的青少年学生。有人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工作却是比这还要复杂,不但问题学生各有各表现,同样的问题表现还各有各的原因,只有像书中那些老师老师一样,细致的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才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一种表面的平和,而这平和之下可能酝酿着下一次更大规模和程度的爆发。

    丨行动要缓丨

    雷厉风行并不适合解决学生问题——这是我读《中国教师》的第二个感触。教师解决学生问题越快越容易犯错误,解决得越快,效果也往往越差。给学生一段反思的时间,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沉淀的机会,避免我们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过激的处理。学生毕竟是学生,犯了错误之后再坏的学生内心深处也是害怕的,表面的强硬与顶撞是这个年龄的孩子为了掩饰自身胆怯的一种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批评或处理他,让他的多忐忑一会儿,教师利用这个时间调查一下事情的全过程,或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想想怎么开口说第一句话,这些对有效地解决问题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丨语言要活丨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切不可说得过于绝对,一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诸如:"你要是下次再犯,就不要再进教室了。"以我的经验,需要老师这么"威胁"的学

  • 9、 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一):生命与使命同行

    孙彦华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面对张志新同志的遗像》发现已经是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

  • 10、 心有所愿,随遇而安——《芳华》读后感

    心有所愿,随遇而安——《芳华》读后感

    青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被冯小刚搬上了大银幕后,很多人开始重读这本书,我也不例外,可能有些许的随波逐流。,但并不是俗气的恭维。在观影前就留意到电影院里中老年观众占了一大部分,当《芳华》开篇出现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标志及背景音乐,便知晓这部电影中所谓的芳华与青春是属于他们的。中国七十年代的几个重要历史元素贯穿影片的始终,十年动荡制造史无前例冤假错案的文革、毛主席、朱司令、周总理相继去世举国悲容的1976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唐山大地震。而他们的青春,便在这样的土壤里恣意生长,然后又各自蔓延,或顺风向、或向阳光,但最终又全部堙没在时光里。 何为芳华?汉语词汇中的释义:“美好的年华”。是呵,美好的年华非青春莫属,正如《芳华》片尾曲中的歌词“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但偏偏时光易逝,芳华难觅。此时,当我们到了只摸到青春尾巴的年纪,读起来也别有一番深意。 谈谈《芳华》,书中别的人物设定都能理解,沈小曼的人物线也很清晰有理由。唯独刘峰,这个人物在新时代的种种表现让我感到失落,也许我也和剧中人物一样,把他推向了圣坛,期待他的反转和翻身。但没有,他的一生,就是那么的,忙碌着,渺小着,也活着。 原著中不只一次提到,当刘峰笑的比较开的时候,会笑的露出牙龈,隐隐约约带着邪恶的味道,作者其实在处理他对丁丁的爱情时也做了很多铺垫,包括给她做略有些土气的甜点,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刘峰并非像银幕上展现的“雷锋”成分那么单一,隐隐地,会有平凡的,普通的,甚至一点点狎昵的成分。这样也使得后来的“触摸事件”不那么突然,文本也忠实于倒叙写作手法,在行文之前多次预告后来要上演的“触摸事件”。  致命的是在原著中,触摸事件是确实发生了的,青春年纪,男男女女处在一个充满荷尔蒙的封闭文工团,别的人都可以干些墙根底下偷偷接吻暧昧的勾当,但这事儿发生在充满光辉岁月的刘峰身上,就是不行。银幕上,把刘峰的真实触摸给抹去了,留下的,仅仅剩下一个简单的拥抱,和审讯室里歇斯底里的纯洁刘峰,这样得处理,黄轩所饰演的人物就有些单薄和说不太通了。 另外,原著中交代了刘峰被标兵之前的历程。他所做的好人好事并非人们所在乎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热心人罢了。但在荧幕上,刘峰和雷锋握手归来的场面被渲染的异常热烈,从一开始就给刘峰打上了光辉人物的基调,而忽视了他土生土长,甚至有些土气

  • 2019-10-24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8

  • 2019-09-25

  • 2021-06-30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09-19

  • 2019-10-28

  • 2019-10-12

  • 2019-10-09

  • 2019-10-20

教有所思读后感
教有所思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教有所思读后感,2024教有所思读后感,教您怎么写教有所思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