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 地图 >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2024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相关栏目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热门栏目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推荐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共 2896 篇)

  • 1、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800字

    不知何故,最近一时兴起,又看了一遍《且介亭杂文》。少时很讨厌读鲁迅,认为他的文字读起来很晦涩,一点都不好懂。现在人教版教材中再难见到鲁迅的影子,我们亦快忘了鲁迅,甚至可能以后小孩子们都不知道有鲁迅这个人的存在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在现在看起来一点都不过时,仿佛就在说我们当下。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当然,国联早就不复存在了,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吧,电视媒体哪个不是在歌颂表面的一片祥和之气,国民就沉浸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梦魇中无法醒来,在众多的娱乐节目的渲染下醉生梦死。 从小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国家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感,这是其它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养育了无数文人志士。我们的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朴实、最团结上进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党,代表着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国家是最民主的国家看看吧,这些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学到的知识!我们一直很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 但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了解到原来小时候学的东西很多都是错误的,我们的历史文化再繁荣,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今的中华民族不再勤劳,不再团结,而是一片散沙,我们的祖国也不是有的人说的那样强大和谐。因此,我们说有的人在自欺欺人,这样的人还不是少数人。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祖国的现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政治腐败,房价飞涨,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但是为了维系既得利益而不惜牺牲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欺欺人也好,昧着良心一意孤行也罢,这样的做法其实不是他们自信,而是他们的心虚。 我们也相信,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只是他们在哪里,我们要尽早地找到,或许我们就是其中之一。不在沉默中爆发,必然会在沉默中死亡。

  • 2、 《目送》读后感: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且行且珍惜

    新近读了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书中目送是什么意思呢?目送是看着别人离去的背影,是一幅伤感惆怅的画面。整本书中龙应台平淡的文字却包含深刻隽永的哲理,简单却唯美的插图给我们讲述了她目送父亲进入永恒的长眠,目送母亲随着时光踏上彼岸之路,目送手足情深的兄长离开,目送自己孩子从牙牙学语形影不离到长大成人展翅高飞

    书中每一种目送都包含了不同的情感。对父亲的无奈愧疚,与母亲的伤感回忆,跟兄长的依依不舍,孩子却是喜悦欣慰又伤心失落每种情感平常真实却又是那么地让人感动。

    合上书细细思量,人生每代之间在某种时候是多么相似的轮回啊!龙应台的父母目送她成长的心情只有当她的孩子长大高飞时她才能深刻体会吧,只是当她想回首再去看一眼曾经在她身后的默默支持她走过许多春秋季节,人生冷暖的那一对老人的身影,却发现再也不能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常常在生活中上演!人生不可能重来,而世上也无后悔药可吃,只有珍惜现在一切所拥有的才不会追悔莫及。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最主要的道理啊!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有为了摆脱父母所谓的桎梏选择脱离父母的视线而窃喜过,却忽略他们在看不到你时的忐忑不安心情;也有在心底嘲笑过他们日益落伍的知识文化,却忘记了我们只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看得比他们远一些;更有甚者抱怨双亲的无能才让自己不能拥有让众多人眼红的顶级享受,却无视他们在生活中拼搏挣扎的艰辛酸楚

    或许我们没有上面那些过火的毛病。但我们真的就是完美的吗?深深反省一下自己,好像不是吧,是不是以学业过重为借口而对力所能及的家务置之不理;也曾对父母为我们更优秀而列下的规矩条框激烈对抗;有时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都让我们觉得啰嗦琐碎心烦我们肆无忌惮的挥霍着他们对我们的好,把他们对我们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却忘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正是他们慢慢变老的时候,他们也需子女的理解与关爱。

    再不要去设想一个完美的未来,等我读完高中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再来回报亲人。从当下开始:每天抽出几分钟跟自己的父母谈谈在校的喜怒哀乐,让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渡过失败的阴影;做一做举手就可能完成的家务,体会一下为人父母的劳累不易;哪怕是他们不一定正确的建议也耐下心来倾听而不是以代沟为借口来漠视或抗议因为我不想看到现实中经常上演的悲剧: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也想成人后好好报答双亲,而人生又是有那么多的不可预测

  • 3、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一: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老调子已经唱完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在苦厄的旧社会,有一位作家为了拯救旧社会,弃医从文,他为新文化运动写了多篇文章,他想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的心灵,《老调子已经唱完了》是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他总是运用讽刺的语气来劝道人们把内心深处的传统、习俗包括文学发生新的改变。

    “再说欧美的几个国度罢。他们的文艺是早有些老旧了,待到世界大战时候,才发生了一种战争文学。战争一完结,环境也改变了,老调子无从再唱,所以现在文学上也有些寂寞。将来的情形如何,我们实在不能豫测。但我相信,他们是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的。 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是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

    鲁迅先生把欧洲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做了对比,欧洲国家的文学总是随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中国的文学总是一成不变,从古到今,人们的写作方式、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子曰诗云”一直到今,还被人视为正典文学。

    “有人说,我们中国是有一种“特别国情”。——倘使这话是真的,那么,据我看来,大概有两样。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是“仍旧贯”〔3〕的老调子。 第二,是个人的老调子还未唱完,国家却已经灭亡了好几次了。何以呢?我想,凡有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 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

    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的唱不完。于 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在新来的外国主人的眼里又见得新鲜了,于是又唱下去。还是八股,考试,做古文,看古书。但是清朝完结,已经有十六年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们到后来,倒也略略有些觉悟,曾经想从外国学一点新法来补救,然而已经太迟,来不及了。 老调子将中国唱完,完了好几次,而它却仍然可以唱下去。”

    在鲁迅的眼里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恪守成规,总是把老一辈的东

  • 4、 且行且吟——《文化苦旅》读后感

    且行且吟《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陈晓藩

    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 题记

    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

    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

    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

    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

    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

    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流,去感受、去体验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形成的崭新的文化,欣赏文化的天空中那独树一帜的全新色彩。

    他从古老的驼玲声里走来,向高楼大厦间

  • 5、 且学且珍惜——《超级自控力》读后感

    且学且珍惜《超级自控力》读后感

    文/陈蕖

    拿到本书的第一时间,我翻出家中书柜另外两本自控力书籍,三本同时阅读。其中一本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结合心理、经济、神经等学科深层剖析了自控力。而本书潘鸿生的《超级自控力》,用很多浅显易懂的小故事,穿插在各项自我管理技能的道理中间,作者煲得一手好鸡汤,读者喝得津津有味。倘若又能在某个时刻点醒自己,抑或在某个故事实中例触动心弦,那着实是算上了一课吧。

    自控只是一时行为,失控却是常态,缺乏意志力是完成目标的最大绊脚石。时代变迁,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越来越需要自控力,为了适应环境,人脑很早就学会了自控。意志力不但区分了人和其他动物,也区分了每个人。我认为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拿高分和成功。

    人类用几百万年进化出了满足要求的前额皮质,懂得未雨绸缪,近几十年,神经学家发现,人脑的求知欲很强,通过锻炼,甚至可以根据主人的要求重塑。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冥想提升自控力,实验发现大脑灰质会增多。十八世纪,美国有位意志力顽强的工人修路时发生了事故,因为前额皮质被炸药冲击波穿过,几个月后虽然身体痊愈,但是性情大变,没有任何自控力。虽然我们不会因为炸药失去前额皮质,但是醉酒、睡眠不足、不专注等不良习惯,也会让它重新塑型的。

    自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脑里仿佛有两个自我,在自我博弈的过程中,如果自控系统占上风,原始本能就被抛弃。例如,为了激发购物者的购物本能,卖场的商品摆放设计也是利用技巧削弱购物者的自控力。

    求生专家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系列中,在他穿越撒哈拉沙漠时,曾说过一句话:野外生存,除了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那么点运气,更多的时候,让自己活下来最重要的是顽强的意志力。

    克制冲动,掌控情绪,是心理素质的体现,除了控制情绪,还要将情绪消化掉,才能理智支配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情绪管理是全面发育的重要体现,会管理情绪的孩子,并不是不能生气。相反,他可以难过、忧伤、发脾气、哭泣,因为孩子只有体验了情绪,才能真正认识情绪,然后学会控制和发泄情绪。但是一定要告诉他,释放情绪不能伤害他人。一个能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个思虑周全的人。对我来说亦如此。拿破仑曾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曾经在《伍尔夫读书随笔》写道: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

  • 6、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 李倩

    让人变聪明的方式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我选了一本提示了生活哲理的书。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领域取得的卓越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在于他用毕生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无与伦比的杂文。 在旧时中国,他用一支犀利的笔,写下一篇篇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直击敌人要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战斗作用。在他笔下,杂文成了一种摹写世相、见闻,评说世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给杂文打上的“迅哥”的鲜明印记。之前读他的文章,总觉得太深奥,太难懂,可如今不同。他往往纵意而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总在阅读他的文章时可依稀听到文字背后的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形象。之前阅他的文章,总觉文笔太尖刻,太喜欢骂人,但现今不同,他广泛且深刻地解读和认识旧中国社会上各样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各样的自大。其实,自大一直被视作为人的弱点,他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讽刺那些打着爱国的旗号,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人。实际上,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赞扬的是那种思想见识高出庸众,提倡各种改革的“自大”的人。 再者像: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他此外告于我们正确,到位的认清事物本质,正确认识自己。使我不时从自己的角度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出发,重新认真、严肃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所面对的市级生存状况。 对此,我也学会了反省,在文章给予我艺术享受之上反省自己,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 7、 《目送》读后感:行孝须及时,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行孝须及时,且行且珍惜

    检修分工会王清梅

    床头柜上静静的躺着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每天闲暇之余,都会翻上几页,轻轻的读出声来,细细咀嚼,慢慢体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初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初中的语文课上,那时候的我,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还不能对这篇文章有深刻的了解,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当我重读这本书时,我似乎恍然间明白了作者所要描述的那种对父母、对子女、对朋友以及对人生和生死的豁达以及怀念的浓情。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讲到了,逐渐长大的儿子,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留给作者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背影。字里行间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孩子离开的不舍之情,可同时她又是一豁达开朗的母亲,她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自己,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像她在书中说的那样“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读书不多,但对我的学习却很重视,回想起读书上学的那些年,一直有父亲的陪伴与鼓励。记忆中,每次结束假期即将返校的前几天,父亲都会再三地嘱咐我,“到学校里,要记得吃饱穿暖,喜欢的东西就自己买,钱不够就打电话给我,给你寄钱,一个人在外面读书,要好好照顾自己。”坐上前往学校的大巴车,挥挥手与父亲告别,我暗自庆幸不会再听到父亲唠叨的话语。然而,现在想起来,父亲那时候怀着怎样的心情送别我离开家,离开他的身边,当时目送我离开的父亲,一定也充满了对孩子的担忧和牵挂。当看着父亲的鬓角一点点变白,皱纹爬上额头的那一刻,我才知道,那个曾经高大威武的男人在慢慢地变老……

    世上有多少婉转的歌声,却唱不出父亲的温暖,世上有多少华丽的辞藻,却描绘不出父亲的爱。都说,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他的爱没有隆重的形式,没有华丽的包装,却一直默默的伴着我们成长。岁月匆匆,时间就像指尖抓不住的流沙,而我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常回家看看,陪父亲吃吃饭、聊聊天,用心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用爱陪伴他的喜怒哀乐,用事业感激他的精心培育。

  • 8、 梦想已启航,且走且辉煌-《筑梦路上》读后感
    梦想是什么?是一份职业,是一个希望,还 是一种向往。你的梦想又是什么?是当工人、医生、科研人员,还 是农民、记者、勘测人员.....,还 是站在世界中央。我也曾扪心自问,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直到我阅读了《筑梦路上》这本书,我才再次思考自己的梦想。 我们可曾真正理解过“筑梦路上”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呢? “梦”是梦想、是希望,是一颗颗渐渐发光的星星。小时候,我曾经梦想着做一个伟大的医生,医治好外婆不那么灵便的腿脚;我也曾经梦想做一个一浪一漫的画家,为世界添一笔自己的颜色;我更曾经梦想去做一名骄傲的老师,撒下知识的种子传播四方。现在的我又梦想着做一个音乐家,有一天能够像百灵鸟一样自一由歌唱。是什么让我们的梦想不断变化,是什么让我们的梦想不断成为现实? “筑梦”,是创造梦想,实现希望。梦想是要靠不断地努力才能够筑就成为现实的。曾几何时,我流着泪,一遍一遍地弹奏枯燥的钢琴曲;曾几何时,我口干舌燥,像站在舞台上一样大声歌唱。现在的我,是班级里的文艺委员和音乐达人,还 是校合唱一团一和电声乐队的一员。学一习一的压力固然很大,可梦想给我的动力让我在这条路上倍感快乐。现在,我还 得到了一个机会和琴行的乐队一起演出《when you’re gone》,我则是主唱。这对以前的我是一个多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啊!现在,我每天都在反复听着艾薇儿的原唱,不断地哼唱,只想好好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别的同学在教室里快乐玩耍的时候,我则在练功室里大声地唱着,哼着,跑调了,重新来,歌词记不住了,重新来。一次又一次,一回再一回,没有怨言,一直为着心中的梦想而努力着,歌唱着。 “筑梦路上”,就是正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的路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也许征一途中会充满坎坷,但跨过去就会是你受益一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好的梦想,人生才会有目标,有希望,有了筑梦的勇气和力量。也许我的梦想和大多数人相比,就像花园中一朵不起眼的小花,虽然寄托了春天的美好祝福,却微小若无。可我相信,正是像无数我这样的中华少年,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梦想,衬托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民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梦想已启航,且走且辉煌! 作者:银河实验小学 501班 张菀桐
  • 9、 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这是对中国文化探索出来的结果,带我们走进世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对作者这种精神感到敬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中学生文化苦旅读后感:且行且吟。

    路为纸,地成册;行为笔,心当墨。

    题记

    乘一只纸舟,踏一路荒芜,把历史的尘埃变幻出沧桑的色泽。走走停停,品味苦涩,俯首取一勺秋水,自万代浮生多少悲欢,酿成一盅文化醇香。

    他从敦煌走来,在大漠孤烟间远眺落日下的莫高窟,感叹磨蚀了风华的阳关,乘一叶扁舟南下,路过壮美的三峡,品白发苏州。他是文化的苦行者,用笔记录那文化长流曾经留下的印记。

    通过他文字,我们看到中国好些曾经的辉煌,仅仅是敦煌的璀璨足以让中国在久远的世纪里于世界文明史上闪耀。而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他们用笔尖刻画、用生命堆砌出的不朽成就,让后人惊艳,让中国直到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为之骄傲。上天不仅赐予中国人聪慧而富有有哲理的头脑,更给予了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景,用庐山的云雾点染诗意,用西湖的秀美增添柔情,用狼山的巍峨平添豪气,用山山水水孕育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缓缓流淌。

    而作者不止步于华丽的表面,一路风尘仆仆,踏遍千山万水,他在山水中解读历史,在历史里解读文化。那双锐利的双眼,更看到落日中的道士塔,歪扭着被映照出血红色,好像一个可笑的标志,藏着屈辱的历史。难道泱泱大国就容不下几本书吗?难道所有人的双眼都被利益蒙住了吗?难道现在能做的,只能是看着本国的文化被放进他国的博物馆,无奈地买回缩微胶卷埋头研究了吗?

    他看到天一阁的层层围墙,围住文化传承的凄苦悲怆,小小的书阁承载的历史的重量太沉、太重。世代的族人,用严苛的族法守护着祖辈遗留的珍贵遗产。世上多少藏书,或流失于海外,或杳无音信。岁月将古拙的裂痕爬上旧时的木窗。风过纸颤,徒留一声叹息

    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曾经,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变得荒芜,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多少学者沉浸在凭吊的误伤里,永远无法正视现实,从废墟中走出来。()而作者从历史的风云中走过,用宽大的胸怀、宁静的心境和严谨的态度坦然看待这一切,触摸废墟,感叹曾经的华美,静静思考,人、文化、历史、天地自然的关系。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的人,才能有勇气眺望未来前进的方向。

    他从上海外白渡桥的影子里经过,和外滩上遗留的近找西方建筑们对视,终于走进浦东,走上盘旋的高架桥,走进上海蜂捅的人群中,抓住时代的潮

  • 10、 芥川龙之介鼻子读后感

    谈起禅智内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无人不晓。它足有五六寸长,从上唇上边一直垂到颚下。形状是上下一般粗细,酷似香肠那样一条细长的玩艺儿从脸中央茸拉下来。

    内供是内供奉的简称,也叫内供奉僧,侍奉主佛的僧侣。

    内供已年过半百,打原先当沙弥子的时候起,直到升作内道场供奉的现在为止,他心坎上始终为这鼻子的事苦恼着。当然,表面上他也装出一副毫不介意的样子。不仅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应该专心往生净土的和尚,不宜惦念鼻子,更重要的还是他不愿意让人家知道他把鼻子的事放在心上。平素言谈之中,他最怕提“鼻子”这个词儿。

    内供腻烦鼻子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因为鼻子长确实不便当。首先,连饭都不能自己吃。不然,鼻尖就杵到碗里的饭上去了。内供就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吃饭的时候,让他用一寸宽两尺长的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可是像这么吃法,不论是掀鼻子的徒弟,还是被掀的内供,都颇不容易。一回,有个中童子来替换这位徒弟,中童子打了个喷嚏,手一颤,那鼻子就扎到粥里去了。这件事当时连京都都传遍了。然而这决不是内供为鼻子而苦闷的主要原因。说实在的,内供是由于鼻子使他伤害了自尊心才苦恼的。

    中童子是寺院里供使唤的十二三岁的童子。

    池尾的老百姓替禅智内供着想,说幸亏他没有留在尘世间,因为照他们看来凭他那个鼻子,没有一个女人肯嫁给他。有人甚至议论道,他正是由于有那么个鼻子才出家的。内供却并不认为自己当了和尚鼻子所带来的烦恼就减少了几分。内供的自尊心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他是不会为娶得上娶不上妻子这样一个具体事实所左右的。于是,内供试图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来恢复自尊心。

    他最初想到的办法是让这鼻子比实际上显得短一些。他就找没人在场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专心致志地揣摩。他时而觉得光改变脸的位置心里还不够踏实,于是就一会儿手托腮帮子,一会儿用手指扶着下巴额,一个劲儿地照镜子。可是怎么摆弄鼻子也从不曾显得短到使他心满意足。有时候他越是挖空心思,反而越觉得鼻子显得长了。于是,内供就叹口气,把镜子收在匣子里,勉勉强强又对着经几诵他的《观音经》去了。

    内供还不断地留心察看别人的鼻子。僧供经常在汕尾寺讲道。寺院里,禅房栉比鳞次,僧徒每天在浴室里烧澡水。这里出出进进的僧侣之辈,络绎不绝。内供不厌其烦地端详这些人的脸。因为哪怕一个也好,他总想找个鼻子跟自己一般长的人,聊以*。所以他既看不见深蓝色绸衣,也看不见白单衫。至于橙黄色帽子和暗褐色僧袍

  • 2019-10-24

  • 2022-12-09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12

  • 2019-10-19

  • 2022-03-15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22-01-19

  • 2023-04-18

  • 2019-09-21

  • 2023-01-06

  • 2019-09-26

  • 2019-10-09

  • 2019-10-11

  • 2023-02-11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1-07-1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4

  • 2022-09-1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22-04-12

  • 2023-05-05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2-04-09

  • 2021-08-05

  • 2019-09-22

  • 2019-09-20

且介亭杂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且介亭杂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且介亭杂文读后感、2024且介亭杂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