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 > 地图 >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2024王小波杂文读后感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相关栏目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热门栏目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推荐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

(共 4757 篇)

  • 1、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王小波杂文》读书笔记心得感悟2000字:

    《我的精神家园》

    摘抄: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感悟赏析:这就是无怨无悔的境界吧,平平淡淡也是真,一个小小的目标也是意义,总比没有来得好,比如坚持阅读,坚持跑步,坚持做工作计划和总结。倘若能从中不断进步,再计划一个小目标,满足感更强,会到死而无憾的地步吧。

    《文化之争》

    摘抄:罗素先生曾说,他赞成人人平等。但很遗憾的是,事实远不是这样。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有知识的差异。这就提示说,由知识的差异可以产生权力。让我们假设世界上的人都很无知,唯有某个人全知全能,那么此人就可能掌握权力。

    感悟赏析:事实是,权利是个复杂的因素,民众选择拥护某一个人,还有正统血脉相承,信仰问题做支撑,尽管阿斗那么傻,诸葛亮也要扶起他,《出师表》让我们看到一位饱经沧桑老人,对刘备所托之人叹息、无奈、执着。

    有人说诸葛亮痴和傻,又有多少人在重复这一行为呢,明知历史的车轮前行,还有那么多复辟行为,人人做不到平等,只有同一阶层的人才谈平等,正因为不平等我们才苛求平等,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和谐我们才呼吁和谐。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王朔的作品》

    摘抄:我觉得王朔过去的反嘲、反讽风格,使我们能见到深一层的东西。最近听说他要改变风格,向主流靠拢,倒使我感到忧虑。

    感悟赏析:早有耳闻王朔也是痞子风格,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正常人往往被斗得不正常,一个不太正常的人似乎更如鱼得水,不按常理出牌的大多是高手吧。洪七公爱喝酒,一个叫花子武功绝顶。

    一个对世事懵懂的周伯通,却被瑛姑爱了一辈子,风流倜傥的杨过收获了一大堆粉丝,他们的邪气和痞气成了人格魅力。我在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论坛的主题是,监狱外留守的女孩傻傻等着他们的男友,有的犯罪不止一次,并且也不是专情的男孩,难以置信的是女孩的痴情,读书笔记她们是缺爱找到了补偿,事实是男孩并不是痴情的汉子。那么这份坚守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生活的意义?论坛坚持打卡坚持,我真希望她们找一个正能量的理由活下去,赚钱给父母买一份保险,赚钱给自己添置物品,运动项目,回归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都是平凡人。

    女孩,年轻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到头来会发现芸芸众生一粒沙而已,珍视自己来了一遭。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对于每个

  • 2、 鲁迅杂文读后感

    篇一: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读《鲁迅杂文精选》有感

    ——————老调子已经唱完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在苦厄的旧社会,有一位作家为了拯救旧社会,弃医从文,他为新文化运动写了多篇文章,他想从内心深处唤醒人们的心灵,《老调子已经唱完了》是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他总是运用讽刺的语气来劝道人们把内心深处的传统、习俗包括文学发生新的改变。

    “再说欧美的几个国度罢。他们的文艺是早有些老旧了,待到世界大战时候,才发生了一种战争文学。战争一完结,环境也改变了,老调子无从再唱,所以现在文学上也有些寂寞。将来的情形如何,我们实在不能豫测。但我相信,他们是一定也会有新的声音的。 现在来想一想我们中国是怎样。中国的文章是最没有变化的,调子是最老的,里面的思想是最旧的。但是,很奇怪,却和别国不一样。那些老调子,还是没有唱完。”

    鲁迅先生把欧洲的文学和中国的文学做了对比,欧洲国家的文学总是随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中国的文学总是一成不变,从古到今,人们的写作方式、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子曰诗云”一直到今,还被人视为正典文学。

    “有人说,我们中国是有一种“特别国情”。——倘使这话是真的,那么,据我看来,大概有两样。 第一,是因为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是“仍旧贯”〔3〕的老调子。 第二,是个人的老调子还未唱完,国家却已经灭亡了好几次了。何以呢?我想,凡有老旧的调子,一到有一个时候,是都应该唱完的,凡是有良心,有觉悟的 人,到一个时候,自然知道老调子不该再唱,将它抛弃。但是,一般以自己为中心

    的人们,却决不肯以民众为主体,而专图自己的便利,总是三翻四复的唱不完。于 是,自己的老调子固然唱不完,而国家却已被唱完了。在新来的外国主人的眼里又见得新鲜了,于是又唱下去。还是八股,考试,做古文,看古书。但是清朝完结,已经有十六年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他们到后来,倒也略略有些觉悟,曾经想从外国学一点新法来补救,然而已经太迟,来不及了。 老调子将中国唱完,完了好几次,而它却仍然可以唱下去。”

    在鲁迅的眼里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恪守成规,总是把老一辈的东

  • 3、 《鲁迅杂文》读后感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 李倩

    让人变聪明的方式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我选了一本提示了生活哲理的书。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领域取得的卓越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在于他用毕生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无与伦比的杂文。 在旧时中国,他用一支犀利的笔,写下一篇篇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直击敌人要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战斗作用。在他笔下,杂文成了一种摹写世相、见闻,评说世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给杂文打上的“迅哥”的鲜明印记。之前读他的文章,总觉得太深奥,太难懂,可如今不同。他往往纵意而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总在阅读他的文章时可依稀听到文字背后的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形象。之前阅他的文章,总觉文笔太尖刻,太喜欢骂人,但现今不同,他广泛且深刻地解读和认识旧中国社会上各样的现象,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各样的自大。其实,自大一直被视作为人的弱点,他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讽刺那些打着爱国的旗号,盲目自大,闭关自守的人。实际上,我们可以知道,他所赞扬的是那种思想见识高出庸众,提倡各种改革的“自大”的人。 再者像:有缺点的战士还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他此外告于我们正确,到位的认清事物本质,正确认识自己。使我不时从自己的角度和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受出发,重新认真、严肃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所面对的市级生存状况。 对此,我也学会了反省,在文章给予我艺术享受之上反省自己,让我重新找回自己。

  • 4、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一)

    《黄金时代》读后感

    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读书笔记或者叫读后感,把分析一件作品上升到理论角度来探讨的事还不会做。

    国内当代作家的书我读得很少,突然想认真研究下自己孜孜以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了,自然就需要多读两本书,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然后我就买下了它,很简单,如此而已。

    一天才看完,这在我的阅读速度上不算快,尤其是仅三万多字2020的中篇。

    才看两页,就觉得这本书超乎想象的好读,没有一般纯文学作品的沉重与凝重感,开篇看似无意的轻松切入,一件事写了好几大段,不由感叹,原来写作真的很简单,只要作者有思路,一切不过是顺流而下而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刚瞧时,很想有人帮着导读下,生怕自己理解错了。平时就有这个毛病:喜欢看有文章评论的书。当然得是朴实公正的评论,花花哨哨文艺感强的评论是做秀,哄小孩子的玩意。

    王小波,一个独特立行的作家,40多岁开始写作,正在盛季便夭寿了。他的简介我始终没从网上查,因为觉得够了,喜欢他的文字2020就够了。

    文章内容许多地方写到性,任何一个作家不会回避,就看是拿来当成是个事来写,还是只是服务于文章本身,这也是与当下文字2020妓女现象的区别。

    从开始读时迫切想找人导读下,到没得逞后自己读完,期间越读越觉得要人导读的想法在消减,到最后掩卷竟是无语,没什么好和人说的了。在心里似有所悟,尽管不清晰,可那种映像就留在心灵的某一处,可能会在那里慢慢发酵吧,只管发酵好了。

    有一点点感想:写作真的很容易!只要肯拿精神放在里面,每一个文字2020就是自己。用王小波在后记里的话说,就是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而不是去当说教者,低估国人的思维能力。再用一句流行话来说:不要侮辱别人的智商。

    写作不难,只要肯写。

    好咧,那我就放开手脚向前冲了哈!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二)

    《青铜时代》读后感

    这是王小波的一部作品,在读它之前很期待,因为听说在大学里,男的一定要读王小波的作品,女的一定要读周国平的作品,而老师也说了,王小波的作品很不错,该读一读。于是准备放假时,我借了七本王小波的作品,想知道王小波的作品到底是怎么样的。然而读了《青铜时代》之后,才发现与期待的相距甚远。

    《青铜时代》总共有三部分,分别是《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回到家至今,我只大概地把它看了一遍。刚开始我看的超慢,花了很多时间看《万寿寺》,一天只看了一点点,看完它花了我一个星

  • 5、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一)

    读过王小波的全集,对于至少是后期的王小波有些了解。但我实在辩证的怀疑的看,这点很重要。王小波给予和展示给我我一种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并且给出了他自己的实例。至少是我不再像原来那样盲目,不过依旧盲目。然后,他也是我更深入的想了自己的人生体系,也许是我第一次对比人生体系,与年长的人。这样的机会在年轻时并不多。在我看来,也许我的体系较王小波还是有些不同,尽管具体问题上经常殊途同归。他的体系以思考后的感性有趣为基础,而我的以比较接近理性的本性为判断标准。或许先人有类似的学说,而且如果存在,将比我的更加成熟。不过不成熟也有优点,就是可以进一步的前进,没有过多阻碍与约束。我的时代自然科学更加发达,对于生命的理解若是还没古人精辟,那就是我的不是了,或者我们的不是,但至少我是有责任的。这是目前最大的收获。

    其次是对于具体方面的收获,文革的历史,文化的含义,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现世与古代共通的地方太多了,王小波又重新告诉了我这一点,而且这一切都是围绕人性而来。

    然后,王小波提示给我文学的内涵,使我明白了自己的浅薄。以前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文学,以为仅仅是书上的古文加之现代的小说诗歌,以致是所谓名着。经过王小波的再教育,才知道就连名着也是不熟的。而且自己愚蠢的时间够久了,失去的还是很宝贵的少年时光。生活就是用来后悔的,少年的错不全在于我,而青年的时间就不能再浪费了,否则就更愚蠢了。王小波虽然并不是交给我文学,(他的作品很好,但不能概括文学)但是他将文学的大门打开了,让我知道什么样的才是文学,知道了世界上有卡尔维诺,尤瑟纳尔,杜拉斯这样的真正的作家,而不是混迹于近乎远古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古代的大师中,这样才能修复我们文化上的的断层。虽然还没有读过,但是可以预见,今人要比古人强,今人的精英中的思想要比古人更加深刻,否则生命是没有意义的。

    王小波全集读后感(二)

    书中收录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等。《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文革为背景。我对文革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v笔下窥见一星半点,大约知道文革开始是文斗,后来升级为武斗,从冷兵器升级到手枪甚至坦克,当然也死了不少人,有被批斗祸害死的也有武斗中被打死的。但这些都不曾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也就是说电视上没见过,报纸上没见过,主要都在自媒体上流传。我不知可信度有

  • 6、 《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读后感
    在《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一书中,“质疑能力”是我最喜欢的一章。 或许是本书编者的别出心裁,又或是批判、颠覆类的文章都有共通性。“质疑能力”中的八篇文章:《多数与少数》、《“老爷”说的准没错》、《我看国学》、《范仲淹的光环》……或多或少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两篇两篇地看吧。 《“老爷”说得准没错》与《塞翁失马是福还是祸》。前者是对个人崇拜的思想方法的否定,后者则是对“格言思维”的批判。在我看来,两者皆为一类。概括说来,两者都是一种在思维、思想方法上取捷径的做法,前者盲目崇拜个人、名人、权威,认为只要听信“某某”的言论,后者则偏信谚语、名言、约定俗成的东西。要知道缺少了相同的语境、环境,结论未必成立,况且传统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便可知其不可取。所以,这两篇文章是对思维方式的质疑。 再来看《我看国学》与《范仲淹的光环》,前者是王小波所写,其语言风趣幽默程度确实令我耳目一新。之所以将这两篇放在一起,是因为两者之中都涉及一种思考角度,即用现代的文化思想省事古代思想,借《范仲淹的光环》中的语句便是“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审视之”。《我看国学》确实是发人深省的,引用其中一段:“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而此种学问被无数人钻过会成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子,更难以想象。”结合这段文字,再结合两篇文章,概括说来,便是对质疑方法的指导,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以时代性来过滤古人精华的迫切性。 最后要谈到的两篇则是《动物是人的什么》与《谁是英雄》。对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血淋淋”三个字,前者用清晰明确的笔调揭出人类从未成为过动物的“朋友”,后者则撕开了“英雄”背后“杀人者”的身份。前者是伪善,后者是伪形。真相总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而在这两篇中,尤其是如此。施舍不是帮助,于动物,是披着朋友外衣的施舍,强迫。而所谓“英雄”,大多是强权的影儿。我想,这两篇文章所重之意,非是对现实的质疑,而是在质疑之后,面对真相的勇气。所传达过来仿佛一段对话:“哪怕真相会使你遍体鳞伤,你仍要质疑吗?是的,我要!” 我想这也是”质疑能力“这一章的精髓所在,在思维、方式、能力之上,勇气才是质疑不可或缺之物。

  • 7、 鲁迅杂文读后感700字精选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鲁迅杂文读后感700字精选,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鲁迅杂文读后感【篇1】

    《热风》:这是鲁迅写于19xx年到1924年的杂文集。当时中国处在最黑暗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会病根所在,文化界有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鲁迅在“题记”中说:“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坟》:这是鲁迅写于19xx年至1925年的一本论文的杂文集,1927年在厦门时出版。作者说将有关文章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三闲集》:这是鲁迅1927年在上海所写的杂文集。此集是战友误解的记录,当时创造社的人说鲁迅“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鲁迅就拈过来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鲁迅1930年到1931年写的杂文。当时国民反动派攻击鲁迅的“拿苏联卢布”,还编《文艺贰臣传》。鲁迅承认自己不是统治者的“忠臣”,确有“二心”,对自己出身的阶级也“有一点携贰的心思”,因而取名为《二心集》。

    《华盖集》:这是鲁迅写于1925年的杂文集。“华盖”是星名,星相家说,和尚交华盖运是成佛的好运,俗人交华盖运就会被罩住,碰钉子。该集的一些短文是冲破重重阻挠才发表出来的,集名表现了对反动当局的愤懑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鲁迅1927年在广州有上海所写的杂感。“而已”属文言语气词,是“罢了”的意思。面对敌人的血腥暴行,鲁迅说:“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软刀的,/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鲁迅杂文读后感【篇2】

    柔和的阳光挥洒在琉璃般的玻璃茶桌上,闻着茶随风飘散的淡淡清香,打开那本崭新的书本,我要再多次品读手中的这本《鲁迅杂文精选》。

    杂文,顾名思义,是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而《鲁迅杂文精选》这本书收集了鲁迅的部分杂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人格和鲜明个性。杂文虽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鲁迅的手里

  • 8、 鲁迅杂文选书笔记

    五四新文化运动留给国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话小说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评击,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他,就是鲁迅。

    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鲁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岁月,也可以说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与心血在此创作中。翻开《鲁迅杂文选》,认识到爱国的伟大文学家最受争议的一面。

    初读鲁迅的杂文,读到的也许是对它的不理解,但渐渐的发现杂文取材广阔、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语言精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的是鲁迅独特的风格。

    鲁迅的杂文被称之为讽刺的艺术。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一是夸张。从中看出,他将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但又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足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艺术地写出某一群人的真实来,有意识地夸张被讽刺对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点格外突出,达到讽刺目的。

    鲁 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二是反语。从表面上看是对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赞美,而实际上是否定以及讽刺,这种手法往往用来表达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具有强烈效果,让人读起来,不禁为之一笑,就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头一击。

    讽刺艺术之三则是比喻。鲁迅的杂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点,但并不是完全系统地进行论证,而是经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这些比喻使得文章读起来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讽刺意味,有种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作用。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对方的话来攻击对方,找出对方相矛盾的说法和行为来讽刺对方。

    乍看杂文,分成了许多小标题。第一篇的《热风》是第一本杂文集;第二篇《华盖集》作者将迫害和围攻比喻成交华盖运,在调忾中体现了辛辣的讽刺,表现出对敌人的藐视和嘲弄;《坟》则是一种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达他对敌人的极大愤慨和决心用手中的笔同他们斗争的决心;而《三闲集》可看出鲁迅先生明确批判立场和针锋相对的批判作风;《二心集》则表明了自己对统治者怀有二心,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决心和勇气;《伪自由书》以时事短评为主,这是运用反语;《南腔北调集》以作为对那些无聊文人攻击的回答;辑入《花边文学》里的杂感,全部是以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短评,是鲁迅对于社会批评的进一步开拓;《且介亭杂文》表达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

  • 9、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一)

    鲁迅先生是位爱国人士,他年轻时有志于当一名医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头时麻木的表情时,他放弃从医,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他以文学的形式改变他们的精神。

    初中时,学过他的《闰土》,小说则与杂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故事情节看的明白,却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会的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泼,变成中年的疏远陌生。友情逐渐被扼杀,是很残酷的。

    鲁迅的杂文集里处处可以看到他批判统治者的封闭守旧,禁锢人民的思想。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把国家比作密不透风的铁笼,人民则是快要闷死却浑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则是叫愚民起来的人。鲁迅不是首个要改革的人,但他却坚持与xx言论作坚持不懈的斗争。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末期,外国列强纷纷侵入中国。而中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条约,却还不打开国门。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记载着他对当时的社会动态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长与对社会看法的转变,与朋友的谈天等等。正是这种真情实感,才使这么看过鲁迅文章的人民醒悟过来,为新革命砌好了几块垫脚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反映出鲁迅先生坚强的个性,执着唤起人民清醒的觉悟。鲁迅先生的这种品质也体现在字2020里行间,否则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与悲哀了。

    现在读读他的杂文,也不尽能读出它的全部韵味,有时可能还不太理解他的隐喻意与批判点,所谓一个时代培养一辈人。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层含义还得多多阅读几遍。

    鲁迅杂文集读后感(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现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在字2020里行间,我们能隐约发现鲁迅每一篇文章时的心态都是不同的。

    杂文,顾名思义,是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

    《鲁迅杂文集》这本书收集了鲁迅的部分杂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人格和鲜明个性。杂文虽然古已有之,然而直到到了鲁迅的手里,杂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潜力才充分表现出来。在艺术形式上,鲁迅的杂文擅长分析,以其高度严密的论证,总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一针见血地把道理说得深刻透彻,因此具有高度的说服力。同时,鲁迅杂文特别擅长使用讽刺手法,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的事物,

  • 10、 鲁迅杂文选读后感模板

    引子:在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因为缺乏素材而为写作文模板烦恼不已,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鲁迅杂文选读后感模板,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技巧,祝大家阅读愉快。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 2019-09-25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10-20

  • 2023-04-18

  • 2023-01-06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1-16

  • 2023-02-11

  • 2019-10-24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2-09-10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2-11-18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1-09-23

  • 2022-07-07

  • 2022-12-14

  • 2022-05-16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14

  • 2019-11-12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1-06-24

  • 2019-10-29

王小波杂文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王小波杂文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王小波杂文读后感、2024王小波杂文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