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 > 地图 >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2024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相关栏目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热门栏目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推荐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

(共 382 篇)

  • 1、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600字

    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民智未开,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民众提供信息,同时对引导民众政治思想,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而意见领袖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首先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阶级层次较高,其次知识分子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他们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与中国文明相结合,形成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文明。

  • 2、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学生读书笔记600字

    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民智未开,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民众提供信息,同时对引导民众政治思想,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而意见领袖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首先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阶级层次较高,其次知识分子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他们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与中国文明相结合,形成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文明。

  • 3、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照本书作者弗兰克·富里迪的意思,当今之世,“知识分子”真的是全体消失了;他说的也是“搞文科”的知识分子。谈知识分子而只限于“文科”,这倒不是随意的定义,也不是出于政策考虑,这在历史学上是有根据的。法国当代史学大家雅克·勒戈夫有一本很著名的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里面说:“在西方国家,知识分子随着中世纪的城市而诞生”;“‘知识分子’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盛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里传开来,从13世纪起在大学里流行。它指的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那时的大学是教会办的,在大学里教书的是教士,他们专业和传授的思想当然越不出“文科”范围。所以,《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书中没怎么论到“科技知识分子”,想必不会引起什么异议;科技知识分子明明在,不用找,而且是现代世界的支柱,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目共睹。

    《哪里去了》一书所云知识分子的“消失”,有两层互相联系的含义。一是知识分子本身变质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理应“为思想而活”,不应“靠思想而活”,犹如虔诚的宗教徒理应“信教”,不应“吃教”;但本书认为现在的知识分子都把思想和知识当作了工具,下焉者变“专业”为“专吃”,上焉者也不过是迷恋和追求个人出人头地的“成就”,这便“意味着历史所了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终结”。二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变了。作者认为,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所知主要是“道”,知识分子其实是知“道”者,他们代表理性、真理、根源性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个人,他们也会追求思想之外的种种利益,但是“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有着令人敬畏的文化权威和影响力”。然而现在,知识分子群体的超然的生命存在业已丧失,思想已经魂不守舍,最多只能寄托于个别知识分子的个体生命中;知识分子成了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总体,一个类别,一个集合,一种职业,与别的总体、类别、集合、职业不分轩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知识分子的权威遭到广泛质疑”,另一方面,“教育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商业机构和公共机构不断宣称致力于扩大它们的知识基础”;两方面其实一致,因为“知识成了易消化的现成品,能够被‘传递’、‘分发’、‘出售’和‘消费’”。现时代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贬值,不是贬在价格上,是贬在价值上、意义上。

    书里对知识的贬值和丧失意义,作了很多现象描述,当然主要说的是西方社会。大学不再坚持优胜标准,精英教育堕落成职业教育;图书馆提供咖啡厅、休息室,乃至“几乎任何服务”

  • 4、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

    王小泽

    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这或许也是因为关于思想的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缘故吧!如果说非要询问自己从这样一本书中读出来了些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重新去思考我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我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对于中国的左右之争什么的完全没有在意——当然今天虽然注意到了,但是事实上我依然不愿意去站定某个立场来思考问题。但是读研之后,随着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尤其是面对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的时候,我不得不表面我的立场和态度。比如说对于丁玲这样的起初追求个人主义,后来看起来却又极左的作家,她的转变怎么认识?传统的观点,左派的知识分子会说是适应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是本身主动接受改造;右派的知识分子们则会说这是一种规训。但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就这么分明。

    而这恰恰是让我绝望的地方。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既有主动领受,同时又确确实实因为这种来自延安的外部的政治压力所改变。我试图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然而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到了最后,其实我都对于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对于左翼的激进政治革命我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进步、人的可能的真正解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但同时对于他们这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规训、压制我又天然产生拒斥感——而对于自由主义,我认同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同时我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能力——还是只是在事实上维持着某种秩序而已。在研究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呢?

    所以在这本书里,最后登场的屠格涅夫无疑是那个最吸引我的人了——这其中也许不无我自己顾影自怜的成分。

    在这篇《父与子——屠格涅夫与自由的困境》中,伯林在开头写到屠格涅夫在“生平大部分岁月里,他都痛切关心俄国教育阶层在道德与政治、社会与个人方面的争论”,而他尤其关心的正是“老年与年轻一辈之间深刻且惨烈的冲突”。而他的立场就是“试图站立一旁,以客观之眼观看战局”。当然,事实上这肯定是很难成功的。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作为一个人和作家来说,他眼中的世界和真理并没有那么分明。伯林称他为“居心良好、耿耿忧惧、自我疑问的自由主义角色——复杂真理的见证人”。如果前边《刺猬与狐狸》那篇文

  • 5、 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大全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读作者写的猎人笔记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猎人笔记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篇一】

    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完一部分后,我就被屠格涅夫的文字征服了。

    这本书的第1章《霍里和卡利内奇》主要讲:奥廖尔省人和卡卢加省人有这明显的差异,接着又像讲故事似的口吻,通过对霍里波卢特金先生、卡利内奇等人的描写,包括住房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多次运用对比,写出了奥廖尔省人与卡卢加省的差异人。

    文中的第1段多次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将两个省人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住房特点,饮食特点,住房等对比,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能更好的对比出两省人最根本的不同。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多次的描写环境,环境描写不仅能让文章锦上添花,优美的语言文字也能使读者具体地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风景,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文章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同样很精彩,外貌描写能更加直观的写出他的性格特点。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虽然不太多,但读者依旧能够了解并认识文中的人物。霍里有经营管理的头脑,较现实是正派,务实的人。他懂得实际生活,他积蓄钱财要修建房屋,和有权有势的人融洽相处,并且他有一个对他服贴团结一心的家庭。但卡利内奇则不同,他热情洋溢,喜欢幻想,他属于理想派,浪漫派。他不喜欢深入思考,盲目的相信一切,这是文中对卡利内奇描写的一句话,很好的表明了他的性格特点,也证明对卡利内奇的介绍。作者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师,故事生动有趣详略得当。这都源自于生活,他非常了解俄罗斯,熟悉俄罗斯的一切,所以才能如行云流水般地讲述关于俄罗斯的一切。

    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作文写什么〞“作文的题材从哪里来”等种种问题所困扰,我也时常因为作文题材不新颖等问题的担忧。但当我读起屠格涅夫的书时,感觉似乎永远也写不完似的,他的脑海中的故事,优美的文字无穷无尽,后来仔细思考,也逐渐明白,这种是因为对俄罗斯的熟悉,才能让他有话可说。也就表明了生活中要多观察,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超的写作手法都和平时的积累分不开,所以还要多注意读书。

    只要多读书,多积累,也许未来的某一

  • 6、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读书笔记

    我读完了第一卷中《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一文,对于爱国这个词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这是一九九零年xx同志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时值五四前夕,xx同志藉纪念五四的机会,提出了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等问题,并强调党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对中国当代青年寄予了殷切希望。

    讲话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江泽民同志提出,爱国主义是我国历史上鼓舞人民的旗帜和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但是爱国主义在社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具体内容。我想,在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已经有了重要地位的今天,爱国主义一定也有不同的要求。如xx同志所说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句话深刻点出了爱国主义要求之大,之深。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爱国,但是,一味的抵制外来优秀事物和思想,对我们只会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大家,都不能仅仅将爱国主义停留在情感层面上,只会喊几句口号或者心血来潮的仇视其他发达国家,这些不是真正的爱国;理智的爱国,不狭隘的爱国,是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讲话第二部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第三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第四部分进一步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其中强调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和作用、青年身上肩负的重任和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任务。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对于国情的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都使我国人民对知识分子提出了空前广泛和迫切的要求。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以他们高尚的气节、过人的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敢于冲破陈腐和落后观念的胆识,在史册上留下了千古佳话,而五四运动,正是这一切的集中体现。现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占到近半数,即将挑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读了这三部分之后,我对于自己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有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我们来到大学,国家培养我们,不仅仅是让我们找一份好工作,生活得更舒适,也不是培养无用的书生装点门面;我们,是支撑起未来国家脊梁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成;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

  • 7、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篇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以前总以为历史是枯燥的,因为史记的立场是中立的,态度是严谨的,决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带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然而,当我一口气读完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不仅被他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优美洒脱的文字所吸引,更被他独特的哲学思辩和深刻的史学见解所折服。

    陈旭麓先生历尽数十年心血,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可谓博大精深,视野开阔,思辨深邃:不仅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城乡基层组织的变革,而且考察了不平等条约激起的中国社会变化;不仅研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探寻了引起中国社会习尚改变的外部冲击;不仅论述了关注物质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而且分析了中国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和欧美影响下种种社会心态的嬗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部大手笔、大容量、大场面的历史巨片,不仅给我超强的历史信息量,而且给我极强的视角冲击力,不失为力透近代社会风云的精湛之作。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像一幅优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陈旭麓先生用优美的文笔、以辨证的视角写出深刻而凝重的社会道理,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让人感受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近代社会,不仅引我不知不觉地步入近代中国社会的沧海之中,也让我用所学的知识去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有机体。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作为有机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因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也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人类社会也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毛泽东在《矛盾论》写道: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个变字,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社会,从中国社会到西方社会,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新陈代谢。相对来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凝固性强的社会,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化是极其缓慢、很少变化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凝固性是这样论述的:一个汉代人,如果把他放到1000年后的唐代,他根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不同。这种静态的、凝固不变的社会又具有一种王朝更迭、循环的特征。但是,到了十九世

  • 8、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作者:银都学校 骆小玲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陈旭麓,这本书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
  • 9、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近代社会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数,急剧变化的时期,各方人物争相上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国门被迫打开,欧风美雨席卷而来,中国向何处去?这是盘旋在每一个中国人脑海中的疑问。

    台湾史学家蒋廷黻说近代中国社会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如果能,那中国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能,中国必将被历史淘汰。从19世纪60 年代开始,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救国道路,近代化起步,在此过程中,社会几度更迭,中国社会在曲折中艰难跋涉。

    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就为我们多方位全程展示了这样一个过程。作者认为,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有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

    本书语言优美,角度新颖,处处可见发人深省的观点,读后让人爱不释手。中国近代史在必修三册上都有内容,并且因其在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近代史的内容相对重要,读陈旭麓的大作能够使我们对近代史的认识更全面,对教学大有裨益。

    下面我简单列举几例,与大家共飨。

    立宪派是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为三个不同段落的分称: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这些变换的称号反映了各自的主旨,也略寓褒贬,但改良派一直是他们的总称。在讲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时对这些名字我也是略懂一二,但不甚了解,给学生讲解也是半天说不明白,经陈旭麓这么一说,简单明了。

    在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近代一些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常常把异服饰同政治变革相联系。这个时候我们才更加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推动服饰革新,这里面不仅仅是外表的好看与否,还蕴涵了更多的内容,从而使我们对课本的理解更深。

    作者对义和团的论述为:暴烈的排外主义行动中蕴含着经济意识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

  • 1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500字

    前月购得陈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观后,感慨良多。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先天不良

    尽管清政府1901年1月29日发布了预约变法之上谕,承认了没有一成不变之治法,但终究没有摆脱万古不易之常经,使得这次变法依旧缺失了先进的理论基础。其对变法范围的限制,最著名的文字是: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有此限制,当时贤良如张骞,权臣如张之洞,在当时的环境下,又有什么可能再次开创一个同光中兴的局面呢?

    第二、 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10-19

  • 2019-10-09

  • 2019-11-16

  • 2023-01-1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0-11

  • 2023-02-08

  • 2023-04-08

  • 2019-09-21

  • 2023-01-17

  • 2023-05-09

  • 2023-01-19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5-21

  • 2023-02-1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2

  • 2019-10-11

  • 2023-01-18

  • 2023-01-23

  • 2023-03-31

  • 2021-08-19

  • 2023-04-03

  • 2019-10-24

  • 2023-01-22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2024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