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高中读后感 >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 地图 >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相关栏目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热门栏目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推荐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共 9715 篇)

  • 1、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照本书作者弗兰克·富里迪的意思,当今之世,“知识分子”真的是全体消失了;他说的也是“搞文科”的知识分子。谈知识分子而只限于“文科”,这倒不是随意的定义,也不是出于政策考虑,这在历史学上是有根据的。法国当代史学大家雅克·勒戈夫有一本很著名的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里面说:“在西方国家,知识分子随着中世纪的城市而诞生”;“‘知识分子’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盛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里传开来,从13世纪起在大学里流行。它指的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那时的大学是教会办的,在大学里教书的是教士,他们专业和传授的思想当然越不出“文科”范围。所以,《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一书中没怎么论到“科技知识分子”,想必不会引起什么异议;科技知识分子明明在,不用找,而且是现代世界的支柱,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目共睹。

    《哪里去了》一书所云知识分子的“消失”,有两层互相联系的含义。一是知识分子本身变质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理应“为思想而活”,不应“靠思想而活”,犹如虔诚的宗教徒理应“信教”,不应“吃教”;但本书认为现在的知识分子都把思想和知识当作了工具,下焉者变“专业”为“专吃”,上焉者也不过是迷恋和追求个人出人头地的“成就”,这便“意味着历史所了解的那种知识分子的终结”。二是知识分子的地位变了。作者认为,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所知主要是“道”,知识分子其实是知“道”者,他们代表理性、真理、根源性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个人,他们也会追求思想之外的种种利益,但是“作为一个群体”,“知识分子有着令人敬畏的文化权威和影响力”。然而现在,知识分子群体的超然的生命存在业已丧失,思想已经魂不守舍,最多只能寄托于个别知识分子的个体生命中;知识分子成了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总体,一个类别,一个集合,一种职业,与别的总体、类别、集合、职业不分轩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知识分子的权威遭到广泛质疑”,另一方面,“教育和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商业机构和公共机构不断宣称致力于扩大它们的知识基础”;两方面其实一致,因为“知识成了易消化的现成品,能够被‘传递’、‘分发’、‘出售’和‘消费’”。现时代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贬值,不是贬在价格上,是贬在价值上、意义上。

    书里对知识的贬值和丧失意义,作了很多现象描述,当然主要说的是西方社会。大学不再坚持优胜标准,精英教育堕落成职业教育;图书馆提供咖啡厅、休息室,乃至“几乎任何服务”

  • 2、 风到哪里去了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风到哪里去了》这本书,这是一个绘本故事,是我的好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送给我们大家的,这本书的插图实在太美了,我读起来津津有味。从这里面学到了一些好词佳句:明晃晃、四合的晚霞、眼巴巴、感到太阳覆盖在他们身上,就像一只瞌睡的猫趴在他们身上一样,那么温暖,那么柔软、可是,当叶子落下,一定有什么东西不见了、秋去冬来、冰雪融化、小鸟归来、那些可爱的粉红色的晚霞、一弯新月正朗朗地照着大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四季循环是有规律的,如果四季的顺序都是乱的,人怎么可能适应呢?我们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才行。而且,世界上的物质是不灭的,他们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又给我们带来了黑暗,星星。

  • 3、 风到哪里去了读后感200字

    《风到哪里去了》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看见一些东西不见了,就总是认为消失了,但经过睡觉前他与他妈妈的对话,小男孩明白了:世界是循环的,没有东西会消失。

    我想:这些只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春天时盛开的桃花不见了,在夏天变成了一个一个甜滋滋的桃子。”“地底下埋藏的丰富的资源去哪了?被提炼成石油,让马路上的汽车跑的更快了。”“夏天种在地底下的种子去哪了?秋天的时候变成了金黄的水稻收获了。”“冰山上的雪化了,不见了,都流向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本书讲了关于循环的小知识,它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了解大自然,知道更多的科学知识。

  • 4、 风到哪里去了问答题(含答案)

    1、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

    答:白天会不见,夜晚才能到,晚上就是这样开始的,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能让你入梦。

    2、白天就这样不见了,太阳到哪里去了呢?

    答: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这里是晚上,别的地方就是太阳会到那个地方升起,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的。

    3、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答:风停下来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

    4、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

    答:绒毛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5、山到了山顶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答:下了坡,变成山谷啊。

    6、暴风雨过后,雨到哪里去了?

    回到云里,再生成新的暴风雨。

    7、云飘过天空,到哪里去了呢?

    答:到别的地方遮荫去了。

    8、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落下来了,以后呢?

    答:回到泥土里,变成长了新叶的新树啊。

    9、当叶子落下,一定有什么东西不见了?

    答:是秋天不见了,秋去冬来呀。

    10、冬天不见了吗?

    答:冬天结束时,冰雪融化,小鸟归来,春天就来了呀。

    11、海底的波浪扑碎在沙滩上以后,还能到哪里去呢?

    答:退回海中成为新的海浪。

    12、妈妈说:“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树叶落了,树叶去哪了?树叶去和冬天捉迷藏。

    人去逝了,灵魂去哪了?灵魂又变成一个小孩子出生了。

    桃花落了,桃花去哪里了?桃花变成大桃子了。

  • 5、 风到哪里去了读后感400字二篇

    寒假到了,我读了《风到哪里去了》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本书都在写一个小男孩不断向妈妈提出问题故事。比如:白天为什么消失了?它会永远消失吗?蒲公英的绒毛为什么被风吹走了?吹到哪里去了?雨到哪里去了······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被小男孩的妈妈很巧妙地解答了。

    我最喜欢的是,文中有一段写小男孩问妈妈:“那么,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妈妈说:“风停下来时,他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还有一段,小男孩问的太对了,我也是那么想的:“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落下来了,以后呢?”妈妈说:“回到了泥土里,变成长了新叶的新树啊。”类似很多很多问题,我都很喜欢!

    总之,读了《风到哪里去了》,我感到没有任何东西会永远消失的。假如你很喜欢的一个朋友转学了,或者一个很喜爱的东西丢失了,你不要太难过,因为他们只是去新的朋友那里去了。你不必太过悲伤,因为他们一直都在你的心里,你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这本书讲了一个小男孩问妈妈:“风停了它到哪里去了?”他妈妈说:“风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小男孩又问:“山到了山顶又到哪里去了?”“海里的波浪扑碎在沙滩上,又到哪里去了?”“云飘过天空到哪里去了?”“树叶落到地上以后到哪里去了?”妈妈告诉他:“什么东西都不会不见,只是到其他地方去了。”这个小男孩又说:“可是当叶子落下来,秋天就不见了。”妈妈告诉他:“秋去冬来啊。”他又问:“冬天结束了呢?”“冬天结束了春天就来了。”小男孩终于笑了,甜甜的睡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不会消失,只是到了别的地方。就好像雨滴落入河里,到哪里去了呢,变成河水流进了大海,海水又蒸发到空中,变成云朵,下了新的雨。冬天小草枯萎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变成泥土长成新的小草。万物都会一直循环着,永远也不会消失。

    这本书的文字优美,作者采用对话的方式,非常接近生活,让我一读就懂。这本书插图精美,用抽象的画法将万物循环的过程画了出来。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了好几遍也不想停下来!

  • 6、 风道哪里去了读后感

    风道哪里去了读后感(一)

    今天我看了一个故事,叫《风到哪里去了》。故事里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太阳落下的时候问了妈妈几个问题。首先他问妈妈:太阳为什么会不见了呢?妈妈告诉他太阳并没有不见,只不过是到了另一个地方,去给另一个地方的人送去光明了。紧接着他又问那么当风停下来时,风又去了哪里?风停下来时,它只是吹到了别的地方,让那里的树跳舞去了妈妈回答。云从我们头顶飘过,他又去了哪?它去给别的地方的人遮荫去啦。那秋天的落叶落下来以后呢?叶子落下来,就会有新的小树长出来。

    这个故事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即世上的物质不灭的道理,它不会消失,只是在另一个地方以一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回到大海里,生成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为什么我问不出这样的问题?那是因为我没有小男孩爱思考,知识就是很多个为什么组成的。

    风道哪里去了读后感(二)

    今天上午,我读了《风到哪里去了》,知道了许多知识。

    刚开始,讲述了小男孩眼巴巴地望着白天在他眼前消失,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在园子里玩,不想玩了,就躺在草地上,感到太阳覆盖在他们身上,后来,该睡觉了,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妈妈说:有星星,月亮的夜色能让你入梦。那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风停下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org)那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的草地上去了。

    从这些问题和答案,我知道了有月亮、星星的夜色能让我入梦;还知道,风停下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的树跳舞去了;还有,蒲公英的绒毛带着新的花籽飞到别家院子里的草地上去了。

    今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你呢?

  • 7、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知识分子小论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

    王小泽

    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这或许也是因为关于思想的问题本来就是非常复杂的缘故吧!如果说非要询问自己从这样一本书中读出来了些什么,我想应该就是重新去思考我自身作为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

    在我上本科的时候我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彼时我对于中国的左右之争什么的完全没有在意——当然今天虽然注意到了,但是事实上我依然不愿意去站定某个立场来思考问题。但是读研之后,随着对于现当代文学的了解,尤其是面对现代文学的左翼作家的时候,我不得不表面我的立场和态度。比如说对于丁玲这样的起初追求个人主义,后来看起来却又极左的作家,她的转变怎么认识?传统的观点,左派的知识分子会说是适应人民的大众的立场,是本身主动接受改造;右派的知识分子们则会说这是一种规训。但本质来说,其实就是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就这么分明。

    而这恰恰是让我绝望的地方。在我看来,丁玲就是既有主动领受,同时又确确实实因为这种来自延安的外部的政治压力所改变。我试图去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然而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到了最后,其实我都对于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对于左翼的激进政治革命我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因为他们代表着进步、人的可能的真正解放(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未实现),但同时对于他们这种为了达到目的的规训、压制我又天然产生拒斥感——而对于自由主义,我认同那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但同时我又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改变这个社会的能力——还是只是在事实上维持着某种秩序而已。在研究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呢?

    所以在这本书里,最后登场的屠格涅夫无疑是那个最吸引我的人了——这其中也许不无我自己顾影自怜的成分。

    在这篇《父与子——屠格涅夫与自由的困境》中,伯林在开头写到屠格涅夫在“生平大部分岁月里,他都痛切关心俄国教育阶层在道德与政治、社会与个人方面的争论”,而他尤其关心的正是“老年与年轻一辈之间深刻且惨烈的冲突”。而他的立场就是“试图站立一旁,以客观之眼观看战局”。当然,事实上这肯定是很难成功的。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作为一个人和作家来说,他眼中的世界和真理并没有那么分明。伯林称他为“居心良好、耿耿忧惧、自我疑问的自由主义角色——复杂真理的见证人”。如果前边《刺猬与狐狸》那篇文

  • 8、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读后感600字

    以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约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为主要舞台,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和精神世界为主要课题。在这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对外关系由朝贡体制转换为条约体制,而且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王朝体制到共和体制转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动和社会变动,其规模之深广是不难想象的。生活在这种激荡的旋涡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认识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想使中国如何变化,是《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所要解决的主题。《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以凝练的笔法、独特的视角,分别从万国公法观的变化、法国革命观的变化、体制选择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转换过程,以及他们各具特色的心路历程。 民智未开,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民众提供信息,同时对引导民众政治思想,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甚至多级传播,而意见领袖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媒介传播的主导地位,首先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阶级层次较高,其次知识分子最先接触西方文明,他们看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与中国文明相结合,形成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文明。

  • 9、 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大全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读作者写的猎人笔记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猎人笔记的读后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民知识分子屠格涅夫著作猎人笔记读后心得【篇一】

    当我翻开这本书,读完一部分后,我就被屠格涅夫的文字征服了。

    这本书的第1章《霍里和卡利内奇》主要讲:奥廖尔省人和卡卢加省人有这明显的差异,接着又像讲故事似的口吻,通过对霍里波卢特金先生、卡利内奇等人的描写,包括住房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多次运用对比,写出了奥廖尔省人与卡卢加省的差异人。

    文中的第1段多次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将两个省人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住房特点,饮食特点,住房等对比,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能更好的对比出两省人最根本的不同。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多次的描写环境,环境描写不仅能让文章锦上添花,优美的语言文字也能使读者具体地想象出作者所描绘的风景,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文章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同样很精彩,外貌描写能更加直观的写出他的性格特点。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虽然不太多,但读者依旧能够了解并认识文中的人物。霍里有经营管理的头脑,较现实是正派,务实的人。他懂得实际生活,他积蓄钱财要修建房屋,和有权有势的人融洽相处,并且他有一个对他服贴团结一心的家庭。但卡利内奇则不同,他热情洋溢,喜欢幻想,他属于理想派,浪漫派。他不喜欢深入思考,盲目的相信一切,这是文中对卡利内奇描写的一句话,很好的表明了他的性格特点,也证明对卡利内奇的介绍。作者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师,故事生动有趣详略得当。这都源自于生活,他非常了解俄罗斯,熟悉俄罗斯的一切,所以才能如行云流水般地讲述关于俄罗斯的一切。

    生活中,〝我们总是为作文写什么〞“作文的题材从哪里来”等种种问题所困扰,我也时常因为作文题材不新颖等问题的担忧。但当我读起屠格涅夫的书时,感觉似乎永远也写不完似的,他的脑海中的故事,优美的文字无穷无尽,后来仔细思考,也逐渐明白,这种是因为对俄罗斯的熟悉,才能让他有话可说。也就表明了生活中要多观察,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优美的语言文字,高超的写作手法都和平时的积累分不开,所以还要多注意读书。

    只要多读书,多积累,也许未来的某一

  • 10、 《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读书笔记

    我读完了第一卷中《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一文,对于爱国这个词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深一层的了解。 这是一九九零年xx同志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时值五四前夕,xx同志藉纪念五四的机会,提出了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等问题,并强调党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对中国当代青年寄予了殷切希望。

    讲话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江泽民同志提出,爱国主义是我国历史上鼓舞人民的旗帜和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但是爱国主义在社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和具体内容。我想,在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已经有了重要地位的今天,爱国主义一定也有不同的要求。如xx同志所说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绝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句话深刻点出了爱国主义要求之大,之深。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爱国,但是,一味的抵制外来优秀事物和思想,对我们只会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大家,都不能仅仅将爱国主义停留在情感层面上,只会喊几句口号或者心血来潮的仇视其他发达国家,这些不是真正的爱国;理智的爱国,不狭隘的爱国,是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发扬的。

    讲话第二部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第三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第四部分进一步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其中强调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和作用、青年身上肩负的重任和国家人民的殷切期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的、艰巨的任务。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对于国情的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都使我国人民对知识分子提出了空前广泛和迫切的要求。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以他们高尚的气节、过人的知识、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敢于冲破陈腐和落后观念的胆识,在史册上留下了千古佳话,而五四运动,正是这一切的集中体现。现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占到近半数,即将挑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读了这三部分之后,我对于自己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有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我们来到大学,国家培养我们,不仅仅是让我们找一份好工作,生活得更舒适,也不是培养无用的书生装点门面;我们,是支撑起未来国家脊梁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做到学有所成;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

  • 2019-11-11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3

  • 2022-01-3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3-04-21

  • 2019-09-23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09-20

  • 2021-09-18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09-28

  • 2019-10-09

  • 2019-10-24

  • 2019-10-09

  • 2019-10-19

  • 2021-07-16

  • 2019-11-04

  • 2019-09-19

  • 2019-09-20

  • 2023-05-21

  • 2019-10-19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2024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