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08 来源:互联网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读后感大全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写读后感的基础,就是将自己的共鸣和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记录,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1

再看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时,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生活的是多么星优乃和幸福,清朝太过腐败,二如今幸好有我们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开阔光明的道路。

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是啊,当祖国贫穷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挨饿受冻;当祖国弱小的时候,她的人民就备受凌辱;当祖国强大富裕的时候,她的人民就昂首挺胸!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身躯之时,上海公园的门口就竖起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牌;当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祖国的大门,无数人民群众就惨遭杀戮;当祖国女排登上世界冠军宝座的时候,海外侨胞也就扬眉吐气;而当新中国的旗帜高高升起的时候,中华儿女就站起来了!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

记得2008吧,那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我国相继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弥足珍贵,激励着灾区人民坚定信心勇气,重建美好家园;鼓舞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高举着光辉的旗帜,引领着中华民族去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接力棒要由我们传接。

同学们,请珍惜我们花朵般的年龄,用实际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吧!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2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主席也说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xx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在实现这些的变化的同时叶兼顾着环境,主席上台以来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3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4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5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6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近代化的问题关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无论牺牲多大,我们不可顾惜。不近代化,我们这民族是不能继续生存的。”蒋廷黻先生身在历史风云变革的时期,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从以前亚洲世界的领导者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香饽饽”,内部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外部列强不断入侵瓜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不断发生着变化。蒋先生通过1840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的分析得出了中国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结论。

首先看蒋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分析,主要是以战争的必然性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后是对洪秀全的尝试进行评述,得出了农民阶级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结论;又对洋务运动的尝试进行分析,得出复制西方的一套难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的结论;最终表达了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从蒋先生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必须要进行近代化才能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国自己的近代化道路。这是一位身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真正要走的路。其实在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那么,我们从蒋先生的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那份世界史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种领先于当时并且仍然适用于今日的史观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在当时的世界已经可以进行世界范围的沟通,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观的眼光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才可能有真正改变现状的结论。因为身在世界变革的浪潮中是很难独善其身的。而且这份研究的史观在当今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拒绝孤立地看问题,将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国人不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的是历史观点。”这样看来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纷繁复杂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培育先进的历史观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从而打开寻觅未知的未来的大门。

所以说《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之处并不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记载有什么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伟大的是这份萌芽的全球史观。读这本书,真正的收获就是对史观的认识以及对全球史观的初步了解。如果想要真正达成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那么这份全球史观对于历史层面以及更高的层面来说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就是这本书真正的贡献。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皇朝的兴衰;国民政府管治下面对第一次、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以及中共一党专政下中国的发展。把浩瀚的历史流畅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能够读这套书真是获益良多,值得向大家推介。欢迎各方友好借阅。先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

晚朝时期

「中国科技落后,贫穷;西方科技先进,船坚砲利。」以往觉得必然的,已经是无条件地接受的既定事实。但是,在满清乾隆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却是全球第一 (在曹仁超的投资者日记常有提及) 国力盛极一时。翻开页450-451,1775年的清帝国全图即可见当时国家的强盛。

但是,中国何以在晚清时落得如此屈辱的下场呢?俄国的彼得大帝及日本的明治天皇能够在这关键时刻向西方学习,令自己的国家现代化,成为国际强国;而中国却不能,并且不断受人欺压。实在,中国不是一开始与西方接触就立即被彻底打败的。外人初时并不知中国是如此不济的。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可以通通商,没有侵佔的野心。后来知道了清庭的无能才起瓜分中国的野心。在这段漫长的日子裡正常人也可以看见对手的强盛及自己所受的威胁。我们是有百多年的时间去从后赶上的,但却白白错过了。这是我们要检讨的地方。

初期与西方接触,中国视之为藩属进贡之举。对传教士带来的文明技术不屑一顾。后来战败了数次才能够明白西方的「船坚砲利」,需要「自强」。但是,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发动的自强运动还抱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自大心态,普遍士大夫们还抗拒西方的事物,再加上官僚体制的腐败……自强运动随着中日甲午战败而証实失败。后来还有康有维、梁启超等倡议的百日维新改革也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証实失败。

被人欺负了百多年还以泱泱大国自居,如瞎了眼般无视迫在眉睫的危机威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欺负,只求偷安,不求上进。今天我可以想像何以鲁迅先生要写《阿Q正传》去唤醒中国人了。中国败不在于科技落后,是败于骄傲狂妄自大!

统一、主权独立的重要

国际间的角力,利益竞争犹如黑帮般运作。有冲突就先“讲数”,“晒冷”显示实力,摆不平则动武。一些实力较低的就要向较强的靠拢,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生存空间。当“大佬”施压,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的政策也要执行。美国攻打伊拉克,日本及南韩就要出兵。1985年美国要日圆升值,日圆就要升值。

最近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国能够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调整币值,令自己的经济持续发展,就是主权独立的好处之一。中国要长治久安也必须如此。

再看二战后的中国,她实在有再次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当时日军已投降,苏联本应把东北归还给中国。但却迟迟不肯撤军,令人怀疑其企图。后来撤军时则洗劫东北工业厂矿,把价值廿亿美元的设备当作「战利品」运往俄国。另一方面, 国民政府则不断向美国求援,似会成为美国另一附庸之势。

毛泽东虽然打着共产主义的招牌,但不用听命于苏共的情况下崛起。(见页554, 397) 建立了主权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他的能耐。他建立了一个大致上统一的中国。令中国踏上长治久安的第一步;但同时也带领中国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了这本书再加上高中历史课上那些所学的知识,我认为中国近代有很多光荣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自我反省的一些东西。因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了中国从繁荣走向了衰败,但又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又产生了大批对国家有益的人才。这也许可以从反作用力来说明吧!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这百余年承载了中国的弱小和强大。

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反侵略、压迫、反压迫,这本书将历时如实的告诉了我们,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殖民国家变为自由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让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且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因为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行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这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而中国近代史也从这里为标志展开,这是中国一段有血泪并且屈辱的一段历史,但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清政府时期中国人民饱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被西方侵略者一次次打压,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只有屈辱,但也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反击力量。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后来中国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为条约和侵略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虽然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倒退了很多很多年,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近代史中让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就是长征,长征精神让人广为流传。长征途中许多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那种互相帮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这段经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夜,为胜利树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历史不论是好是坏都承载了中国的屈辱和光荣,这都需要我们直面面对历史。历史是不容更改的,当我们在看中国一路坎坷走来,会发现,始终我们都在一点点进步的。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是个伟大的母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合集6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合集6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1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2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00字:

“近代化的问题关系民族的前途太大了。无论牺牲多大,我们不可顾惜。不近代化,我们这民族是不能继续生存的。”蒋廷黻先生身在历史风云变革的时期,对于中国与西方的近代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自1840年以来,清政府的闭关锁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从以前亚洲世界的领导者变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香饽饽”,内部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外部列强不断入侵瓜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不断发生着变化。蒋先生通过1840到19世纪末这段时间的分析得出了中国需要近代化才能生存的结论。

首先看蒋先生对于鸦片战争的分析,主要是以战争的必然性和失败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民族近代化的缺失;之后是对洪秀全的尝试进行评述,得出了农民阶级难以实现现代化的结论;又对洋务运动的尝试进行分析,得出复制西方的一套难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的结论;最终表达了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期盼。

从蒋先生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必须要进行近代化才能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走中国自己的近代化道路。这是一位身在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真正要走的路。其实在之后的历史我们也都知道,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近代化才真正获得了成功。

那么,我们从蒋先生的书中可以学习到什么呢?

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那份世界史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下,用全面的,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这种领先于当时并且仍然适用于今日的史观才是这本书最大的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在当时的世界已经可以进行世界范围的沟通,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所以用世界史观的眼光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才可能有真正改变现状的结论。因为身在世界变革的浪潮中是很难独善其身的。而且这份研究的史观在当今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拒绝孤立地看问题,将眼光放在全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继续我们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国人不缺乏历史知识,缺乏的是历史观点。”这样看来其实这也是中国近代纷繁复杂历史告诉我们的教训。培育先进的历史观点才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从而打开寻觅未知的未来的大门。

所以说《中国近代史》的伟大之处并不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记载有什么吸引人要求的地方,真正伟大的是这份萌芽的全球史观。读这本书,真正的收获就是对史观的认识以及对全球史观的初步了解。如果想要真正达成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那么这份全球史观对于历史层面以及更高的层面来说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就是这本书真正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3

在经历了上个世纪以来的被列强压迫的屈辱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更多的更严重的是我们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依旧没有自信,那种不自信是从骨子里面散发的,但这一部《辉煌中国》我相信肯定可以让很多人恢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自信。这是我看完之后最大的想法!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取得的一些成就,可以看到现在的祖国并不是像很多普通民众所认为的那样比不上西方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集圆梦工程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的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网是站在世界前列的,很多的一些工程在其他国家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比如说港珠澳大桥,兰渝铁路,全自动化的中国上海洋山港,令外国人羡慕的我们自主研发的高铁。不仅如此,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此熟悉的购物扫一扫,共享单车,但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移动支付是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国家,叶就是说在其他国家你是不可能过上像中国那样的便捷的生活的,共享单车也同样如此,试想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吗?这些都不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可以做到的,只有数一数二的强国才可以做到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

今天的中国可以站在世界的前沿,靠的不仅仅是GDP世界第二的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更多的是我们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靠的是我们民族的自强不息,而更加在于我们的创新的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能让国家强起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主席也说我们有能力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在这些方面如此,我们也在解决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贫困,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战略的实施,能精准到按户按人制定脱贫策略,我们的脱贫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有在xx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为此所做得的每一份的努力也可以看得到它诚心诚意的用心—为人民谋利益。而更了不起的是我们在实现这些的变化的同时叶兼顾着环境,主席上台以来便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仅要有金山银山更要有绿水青山。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5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明白大家是怎样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样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对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新的认知。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理解,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述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貌,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样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民国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篇6

6集虽短,但却全面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感受颇深,不由发出"我是中国人,我自豪。"的感叹。

全片共六集,分别是《圆梦工程》《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绿色家园》《共享小康》《开放中国》,每一集都能看到中国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但它却又是相同的,它在不断前进,正在努力创造辉煌。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也是中国人民幸福、美好的资本,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脚步。

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我看到了中国的创新动力,由衷地敬佩那些创新人才,正是他们让百姓的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的发展更具活力,让中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尖端技术,如同粮食,端自己的饭碗才会香甜。"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如此,主席也谈到:"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代青年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大学生,理应为养育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东西南北,有的是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有的是扶贫干部的汗与泪,有的是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有的是"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有的是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

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在为它的所有儿女齐发展谋划,始终坚信"全国一盘棋",一切为了人民,人人平等。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范文一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后,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想。

为什么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

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提供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虽然清政府极端愚昧腐朽,但是,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从反帝到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是主力军。无数次大大小小抗击外国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斗争,如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义和团运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的戊戌维新、打倒洋人朝廷的辛亥革命、反对卖国独裁的北洋军阀的斗争、要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战争、反对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独裁专制政府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构成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雄伟画卷。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初,人民群众就与反动统治者走着完全相反的道路。当封建统治者软弱妥协时,人民群众担负起了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神圣任务。

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挽救了民族的存亡,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历史充分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可以看到,近代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农民阶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和平改良的道路不能救中国;直至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它的胜利果实最后却被袁世凯所窃夺,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处境。这些失败昭示,农民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虽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他们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和剥削,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尤其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从此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知识,既可以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又可以全面掌握国情,正确理解并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学习和研究近代史,不仅会令每个中国人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且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激发国人强大的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奉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肆无忌惮地恃强凌弱,妄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顽固派仍然存在。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范文二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关于中国近代史心得


人们总是能在反思中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自己的感悟动笔写下来。心得体会注重的就是自我思考和感悟,我们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中国近代史心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1)

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境都会异常的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仅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境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境,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最终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终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我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能够怨恨,愤怒,但却不能够改变。

1911年,异常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可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期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期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仅有13个人小组织最终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那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最终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过去了。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2)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一方面,我对中国近现代的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和苦难中奋起,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富裕,进行过长期的英勇奋斗。正是这些斗争,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我认为读历史,了解历史,可以使我们更有自豪感和羞恶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悟人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体会那段侵华的国耻。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知道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但是我相信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会形成了新的思想。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虽然当时也是疆域辽阔,人才济济,但清政府的统治模式已被历史的车轮所赶超,思想守旧的清政府统治阶级还以“量中华之物力”而沾沾自喜,“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终于“起视四境,而‘豺狼’又至矣”。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纵观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是:让我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深入群众,投身实践,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担的工作中和岗位上刻苦锤炼、顽强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3)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4)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6次印刷),是我在书店发现的颇为重要的好书。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写于1938年,在民国销量颇大。本书反映出作者受到过严格的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训练,并且观点颇为新颖。作者最独特的观点是:假如林则徐没有被免职(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由于不能摆平英国人,被道光免职),估计他会在广州和英国人干起来,肯定惨败,那样他的一世英名将被毁掉,而对清朝却是一件幸事,因为清朝惨败之后必然会提前开展洋务运动20年,我们也将比日本早发展20年,以后就不会有甲午惨败了。

这个观点很新颖,尤其是在林则徐早已被捧为民族英雄的情况下,更是颇吸引眼球。但我仔细想想,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不是没和英国打过仗,英国顺着长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终于受不了了,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如果英国在长江三角洲的胜利不能警醒清朝,难道在广州打败(如果不被撤职的)林则徐,就能警醒清朝吗?(2)即使洋务运动提前20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变,真的能战胜日本吗?

所以作者书生气颇重。

该书毕竟写于1938年,民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来说是“现代史”,所以对孙中山、蒋介石歌颂颇多。这也是我不赞成的。现在我看中国近代史,逐渐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较独特的)观点:

1、落后国家要发展,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一定要经过一段集权、独裁时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经过这段时间,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发展。好好看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乃至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如此。

题的关键是:(1)很多人认为一步跳入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才是对的。(2)经过独裁或集权之后,一定要过度到民主社会,而不能停滞不前。两者缺一不可。

东方国家,不走(1)而直接进入(2),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至今没有先例。所以必须走第(1)步,绝不能因为(2)而否定(1)!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及时过度到(2),否则仍然会落后,会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鸿章、孙中山的地位过高了。

实际上,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几经反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名声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国。然后梁启超等人为他翻案,说无论是谁,当时都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李鸿章没有太大关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也为李鸿章说好话。到了1949年之后,大陆再次把李鸿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渐为他翻案。总之,现在李鸿章基本上是个正面角色。

但我认为,李鸿章还是被大大高估了。孙中山也一样,国共两党对他的评价始终很高,都有历史原因。但真正细观历史,我认为他被严重高估了。算了不展开了,重要人物总是充满争议。

3、有些人的地位过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觉得左宗棠的见识极高,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但是,我国对他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复新疆时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民族英雄刘锦棠(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刘锦棠收新疆》系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在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地位这么低,他的知名度远低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甚至邓世昌,也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蒋廷黻对左宗棠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认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当时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设海军,琉球就不会归于日本了。而琉球归属中国之后,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将更大。作者显然认为琉球比新疆,东面比西面重要。

对此观点,我同样不表赞成。难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鸿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战胜日本吗?几乎不可能的。李鸿章一贯忍辱求和,不可能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显然没有认识到。

4、近代史严重低估了一些媒体思想家(“公知”)的历史贡献。

具体地说,梁启超和胡适,他们不仅是文人,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极大地左右了历史进程。我们似乎只是在戊戌变法时才会谈到梁启超,并认为胡适只是民国时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这都大大低估了两人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5)

国家也好,民族也罢,均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路子,闭门造车最可怕。你的自大,终将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迎新务必要除旧,打铁务必要自身硬。重建体系需要巨大的勇气。“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此一时,彼一时。实力的转换带来的必然是态度的180度逆转。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可笑的。琦善代替林则徐去广东以后,一边搞不定英国人,弄的是及要割地又要赔款,一边在道光哪儿撞了一脸灰土。活脱脱的是里里外外都不是,很是挫败。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笔财富。我想这都应在它们之前加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白失败的理由。一个人不去反思,就算走在多的错路也是无益。

民族的改革受到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阻挡,个人的革新又何尝不是受到既有的三观阻挠呢?)

徐广缙与叶名琛扛着旧时代士大夫的重任,粉饰功绩,最终还是败的一塌糊涂。依赖的所谓民心,竟是是倒戈一击,帮悔不帮清。

“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

……

纵观整段近代历史,看到的是封建王朝一身的弊病,社会各阶层轮流的躁动与登场,民众民族意识的渐渐复苏,探索前行中的前赴后继和无数志士仁人的满腔热血。

最后“为什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6)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并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最终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所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并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之后,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此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仅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7)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我们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这一段历史,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继续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入侵,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和研究近代史,每个中国人将会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的爱国热情,强大的凝聚力在此激发。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中国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中华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地斗争,以数千万先烈的牺牲为代价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一直在勇往直前地进行探索,不屈不挠地抗争,不断进取,背负着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的东方大国重新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但历史经验又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中国必须国富民强,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振兴。而今天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注重经济的发展,为祖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段历史清清楚楚地让我们懂得近代中国的演变。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到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从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中国的人民群众一直走在保家卫国、捍卫民族利益的道路上。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从此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国力所限,中国的百年外交史几乎变成了一部订约、修约的屈辱史,而不平等条约也成为国人心中的一根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多次遭到列强的侵略,而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书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争之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把探索推上了轨道。救亡唤起启蒙,启蒙为了救亡,民主与科学精神贯穿各个方面,影响整个时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百年来,我们在曲折中摸索着前进。但我们中国人们英勇顽强的斗争,粉碎了外国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推动了我们中国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觉醒的唤起,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我们要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把未来图上五彩缤纷的颜色。

中国近代史心得(篇8)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阅读完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后,我对历史原有的印象与观念收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对林则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蒋廷黻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谈而高调,只知抵御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却提不出具体的、确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广东目睹了西洋的利抢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国将没有出路,却不敢违背当时清议而牺牲自己名誉,勇敢提出改革主张。在蒋廷黻眼里,林则徐是矛盾而悲剧的。

闭关锁国时期的中国不承认他国的平等,以天朝自居。中西间的贸易极为的少,起初西洋商人仅限于广州一口,买卖受时间限制,又不可随意出游,因而英国人采取了两次和平的交涉。可惜两次的外交都失败了,英国人碰了壁。后来他们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可以撬开中国的国门。这是无奈之举。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发觉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东西只会让国民堕落消沉,白银外流。于是就有了禁烟的呼声。

光绪帝对鸦片是最痛心的,对禁烟是最有决心的。统治阶级要求禁烟,其意志于是成了举国上下最主流的呼声。当然这样的一致呼声是表面的,因为相当多的人不这样看待鸦片的问题。禁烟是困难的,尤其是有外国人的干涉。而且广州地方官吏腐败严重,通商法令虽为严苛,外国人给了钱,官吏便会通融。若实行禁烟,则法令比原先更为严苛,于是官吏索贿力度会更大,其结果是烟没有禁,内外矛盾却愈发尖锐。这可以解释为何光绪虽然一上任便严申禁令,鸦片的进口量却不降反升。较为可行的方法是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出口,扭转当前的逆差局面防止白银外流。

可是士大夫阶级的顽疾之一便是缺乏大无畏的独立精神,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犯皇帝提出其他主张。在皇帝面前他们唱高调,逢迎附和:在私下里他们忧心忡忡,知道禁烟之不易。剿夷派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中抬头了。

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他收缴了十三行全部的鸦片,当其他人以为他发了横财,不信他会真正禁烟之时,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所有的鸦片。从中可以看得出他坦然无私,正直清廉。他是真的爱国的,希望中国可以抵御外夷的侵扰,从这一点应该肯定他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同时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一是没有去过西方。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在开眼之前他对西方没有了解,他幼稚的认为英国人作战实力有限,“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二是作为士大夫,他极力想保住自己的名誉而不敢与清议有所冲突,即使他慢慢觉悟了,也保持着缄默。他在广东搜集的资料,请人翻译的外国杂志由魏源整理成《海国图志》,却启蒙了邻国,带去了维新的动力。

销烟以后,英国的舰队终于向中国开来了。道光看到定海失守后怒了,于是剿夷派偃旗息鼓,抚夷派在统治者的意志下成了主流。林则徐这个时候被革职,抚夷派琦善上任。琦善也是知道中外实力相差悬殊,抚夷能缓和局势,防止进一步的冲突。但是士大夫不信他,也不信民族的未来。鸦片战争爆发,琦善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林则徐被革职是他的幸运,却是民族的大不幸。以中国的战争设备,如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来对抗西人近代化的洋枪洋炮,其结果必是以卵击石,主剿的林则徐将看着中国的军队败在夷族脚下,他将代替琦善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现实是他逃过了“千古罪人”的骂名,十足幸运!而如果林则徐没有没革职呢?他将必然输掉鸦片战争,而他的战败将引起巨大的震动,震醒还在天朝睡梦中的国人,中国的维新变革或将提前几十年。事实是,不服输的士大夫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奸臣误国,是琦善受英人之贿把他驱逐了。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国家日趋衰弱,士大夫却还在梦中继续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仇外心理日益加剧。地方官吏因为条约的缘故私人利益受到打击;外人进入广州城使广州人感觉尊严受损;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再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知道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拯救中国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努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的力量。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助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剧的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己,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5篇


作者写的作品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收获独属于自己的体验的。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篇1

《重说中国近代史》是北大政治学教授张鸣老师所著。张鸣老师常常在各大网站以及报刊上发表一些新闻评论。其新闻评论语言犀利、视角独特,再加上本人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读其作品不只是学习他的观点,更是学习一些文史知识。当然,这本著作与新闻评论并不是一回事,但多少也保留了张鸣老师新闻评论的某些特点。

具体的说,这本著作有三处与官方不同:

其一,这本书对好多近代历史事件的评价与官方评价存在极大区别。比如,官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农民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发起的爱国运动。可是,张鸣老师在文中结合大量史实得出的结论则是,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一次政治冒险。

其二,这本书罗列了大量不为人之的史实。我们依然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官方对这段历史的记述重点是义和团如何抵抗八国联军,对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破坏鲜有详细的记载。张鸣老师却根据大量不为人知的史实,把义和团给社会造成的社会破坏做了详尽的罗列。

其三,这本书能够尽力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说历史人物的对错。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好多研究历史的人,习惯用后人的视角去评说已经远去的历史。结果,历史反而成了“借古喻今”的题材,而要保证历史结论的客观公正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这部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颠覆官方对近代史的诸多论断,而在于它能以新颖的表述改变人们对近代史的诸多误解,让人们能够带着怀疑去读我们的.近代史。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篇2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篇3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篇4

费正清道:“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这句话,就是对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的评价;蒋廷黻先生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堪称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步“皇皇巨著”,也许书中的内容并不如其他书一般详细,可以称为简明,但是其书中透出的观点却在今天看来都十分先进。

蒋廷黻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外交家,1923年带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担任南开大学史学教授,与梁启超称为南开大学的史学奠基人;1935年受蒋介石赏识担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被誉为国民党“最知外交的”;1965年溘然长逝,享年70岁。

回到蒋廷黻这本“皇皇著作”,我们可以首先发觉本书围绕的中心是“近代化进步救国”,这也是他自身思想中心的映射;从书中,蒋廷黻先生虽为明说,但是字字句句中都透露出了“近代化”的必要性,而书中表达的“近代化”却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上的近代化,然而还有教育的近代化、治学手段与工具的近代化,从书中的历史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通过这样催化近代化历程,中国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以中英订立“邦交”为开端,从鸦片战争到国家自我复兴的尝试;蒋廷黻对那个屈辱岁月的思考也同时带动起来史学家们对于中国前途与出路的集体思考,并且也影响了相当一代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思考与尝试;并且,书中蒋廷黻先生对于中国近代的人物的介绍与评价也同时刷新了我对他们的认识。

“天朝上国,无奇不有”

书中的开篇,蒋廷黻先生就讲述了关于中英两国订立“建交”的历史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从英国皇室派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企图与中国建立国际关系,一直到最后英国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制打开中国闭塞多年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受到明朝与前清的影响所根治在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导致了对自己的高估与对西方各国的蔑视,并且也同时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开端的工业发展。

以书中1973年,英国皇室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前往中国希望订立邦交的事件为例。当马嘎尔尼勋爵带着贡礼见到在西方素有“模范的开明君主”乾隆皇帝并表明了自己到来的目的后,乾隆皇帝却因自己对于国家“天朝上国”的自大顽固,拒绝了英帝国送出的贡礼,并责令其出京回国。这就是中英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一次失败。

从这次建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初期因闭关锁国而产生的对于自己的错误高估与对于西方各国的盲目蔑视最后导致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遭到限制与搁置,最后才会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发了欧洲各国开拓国外市场的欲望,而版图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与其贸易潜力的巨大,从而都起了攻打中国的念头。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国”的固执中无法自拔,没有意识到在中国之外的国家都陷入在工业革命进步的水深火热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源于我们古代清朝人的无知与腐朽,还有那深植于内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不化;我们对于外交的无知也相应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 篇5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篇二:《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谁曾听说,士兵上前线身带两支枪?对敌作战的枪早已生锈,而烟枪却擦得雪亮?谁曾听说,一个国家的军队,在两军对垒生死存亡的时刻,居然吞云吐雾?知道吗?如此荒唐的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堂堂大清国!

我永远忘不了近代史上那耻辱的一页:一百多年前,列强的大炮击毁了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大门,鸦片涌进了国门,麻醉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腐朽的清政府卖国求荣,大好河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中国像一只肥羊任人宰割。我仿佛听到了黄河在悲鸣,长江在呜咽,圆明园的废墟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悲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辛亥革命的枪声结束了皇帝的一统天下,五四运动的号角,吹响了历史的新纪元。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浴血奋战,拯救着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当第一面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天安门城楼时,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目翻过了历史上那耻辱的一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啦!是的!我们绝不会忘记落后挨打的教训,我们将牢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屈辱和苦难!

多难兴邦!中国人民是压不垮打不到的!回望2008:512那一场地震!中国凭着坚定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死神畏惧。地震过后,我们重整旗鼓,在2008。08。08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祖国妈妈在全世界观注的目光中敞开博大的胸怀,让全世界一起亲眼目睹了中国奥运健儿的辉煌战绩,我们的祖国又再一次用她的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不是那么容易被击倒的!

2009年的十月一日,祖国妈妈即将迎来她六十岁的生日了!我要在那一天为她亲手放飞一群白鸽,为她许下所有中国人的心愿: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好!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篇三: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作文】

终于把蒋廷黻(是这仨字吧)的《中国近代史》看完了,对于满清帝国和中国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来历史课本害人不浅那,提醒大家如果没有充分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千万不要轻信网络上或某些书籍上的历史和历史分析,以防被人利用自己,适当时与家长交流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误入歧途。至于历史课本么,就当是历史知识的扩充,但不能完全相信其中宣扬的所有精神,否则就被成功的洗脑了

历史课本上告诉我们,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邓世昌丁汝昌是民族英雄,琦善是汉奸。但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时,会发现好人的局限性和坏人的闪光点。

林公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是那个被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贤者他秉公无私,疾恶如仇,是近代站起反抗外来殖民者的第一人但当我们用观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视角打量这位英雄时,就会发现他的局限性。不错的,林公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的集大成者,但传统毕竟是传统,不适于当时正在飞速进步的世界。他以为中英可以一战,并自信满满以为可以战胜英军;他还以为禁烟只要把外人的烟都烧了,把外人都赶出中国就可以达到目的了;他更以为封建制度能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历史证明他是错的。皇帝把他贬到边疆不让他与英人正面交锋其实是他的大幸,这保全了他在历史中英雄的地位,也使他避免了清议的指摘。不过却使统治阶级士大夫误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没有启用林则徐的缘故,也让近代中国错失了最宝贵的二十年发展时间。试想如果中国在遭遇通商战争失败后就开始革新、开始觉醒,现在的世界格局又会是一个什么情况。

当然,林则徐只是一个例子,满清的灭亡也有它的必然性。仔细研究便可发现那时的满清是多么的可悲,那时的中国社会是多么可悲。

读史最重要的还是帮助我们培养思维,让我们发现历史的规律,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看待事物。

我一定要继续读下去,读更多的史书,人文读本,可能我看不懂里面所有的东西,但古人不是说了么,开卷有益啊少年!

【篇四: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经济的繁荣也在促进政治的交集更加密切,其中历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篇五:《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中国近代史是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在侵略者的屠刀下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中国近代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无数中华儿女锲而不舍地寻求救国良方,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努力。

1921年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第一次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篇六:《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篇七:《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该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而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做人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这样就会进步,取得胜利。

【篇八: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模板


读后感既要关注读,也要关注感想,不少人读完作者的作品,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他们许多感悟。趁有灵感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读后感中国近代史,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篇1)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篇2)

最近翻看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薄薄的一本,所以一口气读了下去。这本书是作者赋闲汉口时,花费两个月时间一气呵成的。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它的资料肤浅。蒋先生本人是近代的留洋博士,修的历史学。或许正是他在国外学习到很多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所以他衷心地期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这本书是他对当时的中国的深深思索。它主要讲的是以中国当时怎样一步步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方案。

大家都明白,中国的近代史要从西方的对外殖民战争讲起。因为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带来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产能过剩,使人们先前对生存本事的恐惧自然消除,反而激发了西方人对外扩张的本能。当时是的俄、意、日国家都是在这种外界环境压迫下,走向了现代化。而当时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一向等到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让那时中国真的没有感觉到有改变的必要,有着稳定的农业经济,完全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并且在那之前两千年中国人充满优越感,因为周边那些国家确实在礼貌形态上相较落后。所以中国并没有在工业革命和新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明白他们所应对英国、法国并不是过去的蛮夷,英法等工业国家并不是到中国来朝拜进贡,而是贸易。那时的中国,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根本不明白工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变化,因而中国错过了其中一个外国人马戛尔尼来华提到的重构近代国家关系的机会,此后引发鸦片贸易,又因鸦片贸易引发战争,中国由此错过数十年发展机遇,直至两次被打败,方才有人意识到时代不一样而思考改革。

中国遭遇西方人的攻击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在被攻击的过程中完全有机会有可能转祸为福化险为夷,像日本等许多后发展国家一样大胆理解西方礼貌。以中国的人力物力,倘若像日本那样理解了科学机械,重构中国礼貌,那么中国不仅仅会与西方强国并驾齐驱,并且必须会在国际上重塑中国礼貌的辉煌。历史是不会改变的,而历史的经验我们是能够汲取的。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谁排斥改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所以,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创新改革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之道,也必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篇3)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精选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一些决心和理想,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篇1】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日益关注的对象,而中国近代史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汉学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近代史,成绩斐然,并取得了大量学术成果。

然而,国外汉学界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建立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但是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西方中心论的思想在国外汉学界占据了很大的影响。不管是早期的汉学家如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模式,还是当今的汉学家例如何伟亚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无一不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真正能够做到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站在中国本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则寥寥无几,这样就不免造成研究中的偏颇,无法真正地揭示出问题的所在。

而这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则是西方汉学界少有的能够以中国为中心,从而研究整个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部通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作者徐中约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誉教授。本书英文版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指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历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避免了用外因来解释中国历史及其所暗含的中国仅仅是作回应的思想陷阱。(见本书第49页相关内容)

本书另外一个与传统史学观不同的是:作者把中国近代的开始定在了1600年,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而不是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开端。作者综合了两种学派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将中西历史的开始回合与中西文明的直接碰撞之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作者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回合。(见本书第3页)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交会不可能发生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而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也不可能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前。(见本书第4页)正是由于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中国才逐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往,最终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本书原文为英文版,共42章,本书是简体中文版,由于种种原因,此书为只有29章的删节本,这也许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不过总体看来仍不失为一部高水准的学术著作。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篇2】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xx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篇3】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篇4】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可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明白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明白中国应当以以夷制夷,可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我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我,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我的名誉得以保全。可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在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带给大家。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1

中国近代史讲述的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它在一些看似没有情感术语里面所陈述的一些历史事实,更多呈现的是中国人性里面的懦弱与卑贱。同时,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清楚一些任务面目。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2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xx“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xx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个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而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行动的力量,是我们打不垮的砝码。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中最伟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3

1、“抠门的皇帝”

道光皇帝是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有名的节俭皇帝,崇尚节俭近乎抠门儿。面对英国的咄咄逼人,鸦片的祸国殃民,他也想有所作为,但总想着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怎么可能呢?他派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大修军备在即,但却迟迟不许拨用库款,“林的军费大概来自行商及盐商的捐款。”(《中国近代史》P196)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七日,英军已经占领了定海,道光手忙脚乱地饬令沿海各省整顿海防,加强防守。然各省海防薄弱,军备废弛已久,军费开支巨大,但是我们的宣宗皇帝却不允许封疆大吏动用库款以充军费。他的敕令中时常不忘提醒官员们“以节糜费”,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宵衣旰食,勤俭节约,以身作则地寄予厚望的各级官员们却在欺上瞒下、贿赂成风、奢侈浪费、中饱私囊。

钱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皇帝身体力行地节省出来的,整饬吏治、刮骨疗伤,方能上下戮力同心;张弛有度、开源节流并重,方能国库充盈,百业兴旺,百姓安居。当然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也无可厚非,但越过了度就适得其反了。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发挥其作用,而不是放在库里等它生锈。道光皇帝还是缺乏些魄力,多了几分平庸,在太平年代还则罢了,处于多事之秋,怎么能保境安民呢?

2、“幸运的林公”

提起林则徐,我们都知道他是虎门销烟的大英雄,但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一些细节还不甚了解,蒋先生的书中则有多处披露。他的幸运在于虎门销烟前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中西起冲突后虽被打压,但获得了舆论的支持;新帝即位后,被委以剿夷重任,但不久便重病而亡,名誉得以保全。

虎门销烟前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外国人对其发布的通告置若罔闻,他们低估了林公的信念和品格,以为他和清朝普通官员没什么两样,也是前紧后松,摆架子吓唬他们。这一回他们错了,文忠公雷厉风行,决不退让,不给他们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他派兵把广州十三行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成了监牢,而且还不许中国人卖粮给外国人,外商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只得把鸦片悉数上交。林则徐大功告成后仍不走,还要巩固战果,彻底禁烟,要求外商出具甘结,保证以后不再从事鸦片贸易。英人不答应,中西冲突骤起。此时朝堂上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占了上风,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后来又被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林公虽蒙受不白之冤,然幸运地成为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学习的楷模,倍受清议派的同情与支持。林公在中西冲突中看到了中国的落后,但碍于名誉,他怕清议的指摘,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交给了魏源,这便有了后来的《海国图志》。然而林公后来虽再度出山,也没有提倡改革,向西方学习,因为他知道这不仅有损其清誉,而且阻力重重,在彼时的中

国很难办到。新帝咸丰即位以后,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虎狼垂涎,朝廷内外交困,剿夷派势力大增,年迈的林则徐又被想起,欲委以重任,但他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声誉得以保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4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5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于是,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篇1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篇2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名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是像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让人看了感受不到历史的气息。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到了大陆就少了四百页,其中缺少的内容则不言自明。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够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太复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1984》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篇3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篇4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翻开这本书,思绪仿佛也随着翻动的书页飞回到了,那昏暗的日子。入眼的,满是伤痕。我听见,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一声声,绝望的哀嚎。

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历史类书籍的人,在我看来,历史往往太过真实,历史不是一个作家可以创作的作品,历史就是真实存在的,发生过的的事。相较于历史而言,我更喜欢其他类型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多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包含了作家自身的情感。我不喜欢悲剧,我看完一个悲伤的故事的时候我就会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但是历史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我没办法告诉我自己,曾经没有那么多因为战争流血流泪,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没有办法告诉我自己有些屈辱,有些残忍,有些可怕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我的认识是,中国封建制度落后,人民思想观念的腐朽,经济萧条,清王朝腐败,清政府昏庸无能,自高自大,皇帝的懦弱无能,慈禧奢侈无度,崇洋媚外,士大夫胆小怕事,目光短浅,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琦善崇洋媚外,买主求荣。林则徐拼死抵抗,有勇有谋,却被奸佞陷害,不被重用,曾国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打下了基础,康有为梁启超,主持百日维新,向西方努力寻找真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提出三民主义

当我翻开这本书,一段段历史就这样在我眼前啊展开,我告诉自己,这不是创作的故事,这是真实发生的,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开始看这本书,开始走进那一段沉痛的历史。

一点点读下去,我开始对那一段历史,那一段历史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更深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或许我不应该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账都算在清政府和士大夫的头上,至少这不能全怪他们。我们没有办法去苛责那些从来没有了解过西方的人,让他们明白中西方的差距,让他们意识到中国急需改革,但是还是觉得他们的意识过于麻痹。他们一直在闭关锁国中坐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就像蒋先生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不分汉满,仍然试图闭关自守,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希望当时的他们能有更高的觉悟,有更长远的眼光,对西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然而他们没有。

说起近代的民族英雄,我总能第一个想到林则徐,那个主持虎门硝烟,备受赞誉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读蒋先生的书,也让我对这位民族英雄有了以往没有的认识。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道光皇帝的昏庸,把林则徐给撤职了,用了一帮投降派。但是,其实不然,这是历史对林则徐的成全,成全了林则徐的身后名。假使,当时林则徐没有被道光皇帝撤职,那我们的鸦片战争还是没办法打赢的。这场战争的背后有巨大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悬殊。诚如蒋先生所言,真正的林则徐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是百战百胜的。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知道中国兵器不如西洋,他知道中国应该以以夷制夷,但是他不敢公开的提倡这些主张,他怕士林清议,他重视自己的名誉更甚于国事。

每个人都有很多种不同的人格,每个都是我们自己,或许,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有一种人格,一个不愿意承认时代落后的旧时代精英,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趋衰弱,让自己的名誉得以保全。但是,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是完全的没有缺点的,人之所以为人,大概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不完美性,正是这些独特的不完美性才使得世界有更多的美丽的可能。

很多时候,再去读历史,就像是站在上帝视角去俯瞰世事。或许就是这样,我们会去感慨,会去气愤,会去惋惜。

在我的印象里,我所知道的琦善大概是一个备受苛责的人,看过很多对他的形容,说他是旧官僚,说他胆小怕事所以主和,更有甚者说他是卖国贼。大多时候,琦善都被拿来与林则徐作对比,用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忠义,有远见。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琦善却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现在琦善在我心里不是英雄,但是至少,我发现他也并不是像我之前以为的那样,是个胆小怕事主和的旧官僚。就像蒋廷黻先生评价那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的确,我们就不应该把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怪在某一个人的头上,我们没法说刀枪棍打不过洋枪洋炮是因为一个大臣的过错。在蒋先生的书中,我认识了一个诚实的琦善,他知道没落的清王朝没法与兴起的近代化英国相抗衡,他认识到化外蛮夷的实力而不惜一切去抚,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保全中国。可惜这种诚实在别人看来是失了国体,这种诚实无异于是一种怯懦。但是,在我现在看来,琦善担的起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称号。

或许有的时候事实也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样子,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历史永远是最伟大的,最公正的裁判,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有一个公平的判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 篇5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范例


读书之所以是一种乐趣,是因为读书使我们积极思考。观看一本书之后,我们对于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你收集了多少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呢?为满足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 篇1

提起中国近代史,似乎就是说中国落后挨西方列强打的一部屈辱史。但是看过这本书以后,感觉有很多观点被刷新了。首先,洋人的动机原来并非一开始就是以政治颠覆的诉求为先,而是想来做生意的。是中国先不给予洋人以平等地位,洋人才要用炮舰来求得这个“平等”,最终反而是占了优势,中国变成不平等的殖民之所了。其次,中国方面并不是一直被压着打的,中间其实是有很多次没有让洋人占到便宜,很多历史教材上斥为卖国的旧官僚表现出来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执政水平令人动容,而另一些所谓的民族英雄其实不仅思想守旧,客观上也让国家付出沉重代价。再次,中国民众始终未能得到唤起和组织,成为国内斗争和国际争端的一再牺牲品,甚为可惜可叹,他们在所有的权贵眼里都不过是随时可供消费的数字而已。上层的一切,看似一边倒,看似结果可期,其实都有考虑、有较量、有逻辑,只不过中国方面始终没有十分准备好,吃亏面大些,但并不能说没有努力过。

本书的史料很精当,举了很多奏折和批文的原文,还有不少英国方面的文献。作者功底深厚,不仅解其总意,而且注意字句选用的细节,推导出双方博弈的心理活动,以及当事人在其本国和谈判对手之间的周旋的余地。这样读史,才是能还原历史的全貌,并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自己独立得出可能和书本上不同的结论,而非只说林则徐销烟好、李鸿章签马关坏。销烟到底是不是当时博弈的最好手段?马关条约是不是已用尽谈判的空间?中国看重的是什么,英国看重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如果不分析,不回答,结论自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只愿锁国自大的历史悲剧不要再重演,因为我们都是百姓,出了事情大抵是要被牺牲的那群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 篇2

为什么历史上以往十分强盛的中国,到了近代会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直至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十分落后,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中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迅速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什么有了党的领导之后,我们的祖国会日益强大,人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是一部反动政府的投降卖国史,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奋斗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绝对优势,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腐朽,无力抵抗外来侵略,为资本主义入侵供给了机会。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用武力迫使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经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文教、国防等大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清政府封建落后,始则盲目自大、闭关自守,到外国资本主义打进来后只经过短暂对抗,当明白外国侵略者并不想推翻大清政权,而是要通商贸易和掠夺财富,便开始屈膝投降,出卖民族利益,把镇压人民放在第一位,暴露了其敌视人民的丑恶嘴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情景下,清政府竟与法国侵略者签订出卖主权的不平等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路线,压制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致使战争全面失败。八国联军侵华,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权贵逃亡西安。战争结束后,慈禧竟然宣布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暴露了其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一副丑恶奴才嘴脸。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各自在不一样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割据一方,混战不已,北洋军阀政府走马灯似地交替更迭,人民苦不堪言。

可见,腐败无能、软弱透顶、闭关自守的政府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根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 篇3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19xx7月1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诞生了!共产党人用崭新的理论和务实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沉寂多年的中国大地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母亲,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母亲不再受到欺凌,一批批共产党人燃烧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在那封建黑暗势力的绞杀下,在帝国主义的炮火中,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脊梁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长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带着对光明的憧憬,一步步走出暗无天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1949年10月1日,全世界都在聆听那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终于如凤凰涅磐般诞生了!在这个崭新的国家,劳苦大众当家作主人,以百般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旧貌换新颜。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从此,中国人民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辉煌,东方巨龙在全世界人民惊诧的目光中腾飞、再腾飞!

掩卷长思,我庆幸我属于这个古老而年青的国度;我庆幸我属于这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我庆幸我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 篇4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悟 篇5

不知不觉这门课程已经过去,虽然很短暂,只是概括地叙述了这段历史,但这门课程却留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鸦片战争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关注世界形势、交流思想文化的重要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暂时地锁住了他人,却永久的锁住了自我。缺乏对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盲目崇拜自我,夜郎自大,昏庸愚昧。清政府当时就是一只蹲在井里的青蛙,不明白天空有多大。被资本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惊醒后,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软弱无力,以及卖国求得苟安的腐朽性格。

一只被关在鸟笼的鹰,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鹰,长期的安逸无忧会使翅膀软弱无力,仅有将之放飞苍穹,不断经历风雨饥饿,才能使其啄锋爪利,成为真正的强者,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就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鹰,臃肿无力,鸦片战争打破了其闭关锁国的牢笼,将之放入残酷的现实中去,不断地打击,不断地经历风雨,最终使其褪去了清政府以及君主专制这层厚厚肥肉。所以,仅有紧跟世界局势,不断使自我接触这世界的残酷竞争,才能更好的发展提升自我,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抗日战争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不论你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大国,还是人口世界最多的国家,都不例外,一个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省份的日本都使中国发动了八年的抗战才能将他彻底打败,这是一种什么实力,这更可突出实力的重要性。我们渴望和厌倦战争,但我们不能将和平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靠他人“心境”好坏决定我们的命运,自我的地位,自我的生活处境要靠自我来争取。

所以,必须加强自我的实力,用自我的实力来保护自我才是可靠的。

解放战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仅有切实地为人民着想,才能得其拥护。代表大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行独裁统治,虽然拥有优势的兵力,优良的武器,占据着国内重要的城市,在战场上却是节节败退最终被赶到台湾,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却是越勇,兵力越强大,最终取得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了农民关心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都是以农民的利益为主要目的,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为自我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使广大人民的心凝聚在一齐,一致抗敌,最终在劣势情景下取得胜利。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衰”,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里面的每个片段都记载了各阶层人民的经验和智慧,仅有懂得这些道理才能胜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流传了千代,但真正能够弄懂的却是没有几个,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将这一理论运用的出神入化、游刃有余,最终引领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十分注意发展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科学地发展观,废除“皇粮国税”,正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高端,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前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已经在不远处向我们挥手致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1)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从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2)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当我们突破自身到达新的境界时,往往会产生新的感悟,我们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文字。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好的心得体会需要怎么写呢?出于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以下内容: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1

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境都会异常的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仅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境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境,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最终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终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我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能够怨恨,愤怒,但却不能够改变。

1911年,异常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可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期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期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仅有13个人小组织最终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那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最终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过去了。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2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插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2012年3月第6次印刷),是我在书店发现的颇为重要的好书。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写于1938年,在民国销量颇大。本书反映出作者受到过严格的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训练,并且观点颇为新颖。作者最独特的观点是:假如林则徐没有被免职(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由于不能摆平英国人,被道光免职),估计他会在广州和英国人干起来,肯定惨败,那样他的一世英名将被毁掉,而对清朝却是一件幸事,因为清朝惨败之后必然会提前开展洋务运动20年,我们也将比日本早发展20年,以后就不会有甲午惨败了。

这个观点很新颖,尤其是在林则徐早已被捧为民族英雄的情景下,更是颇吸引眼球。但我仔细想想,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不是没和英国打过仗,英国顺着长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最终受不了了,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如果英国在长江三角洲的胜利不能警醒清朝,难道在广州打败(如果不被撤职的)林则徐,就能警醒清朝吗?(2)即使洋务运动提前20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变,真的能战胜日本吗?

所以作者书生气颇重。

该书毕竟写于1938年,民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来说是“现代史”,所以对孙中山、蒋介石歌颂颇多。这也是我不赞成的。此刻我看中国近代史,逐渐构成了以下(可能比较独特的)观点:

1、落后国家要发展,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必须要经过一段集权、独裁时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经过这段时间,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发展。好好看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乃至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如此。

题的关键是:(1)很多人认为一步跳入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才是对的。(2)经过独裁或集权之后,必须要过度到民主社会,而不能停滞不前。两者缺一不可。

东方国家,不走(1)而直接进入(2),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至今没有先例。所以必须走第(1)步,绝不能因为(2)而否定(1)!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及时过度到(2),否则仍然会落后,会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鸿章、孙中山的地位过高了。

实际上,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几经反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名声就臭了,一向臭到民国。然后梁启超等人为他翻案,说无论是谁,当时都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李鸿章没有太大关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也为李鸿章说好话。到了1949年之后,大陆再次把李鸿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渐为他翻案。总之,此刻李鸿章基本上是个正面主角。

但我认为,李鸿章还是被大大高估了。孙中山也一样,国共两党对他的评价始终很高,都有历史原因。但真正细观历史,我认为他被严重高估了。算了不展开了,重要人物总是充满争议。

3、有些人的地位过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此刻,我们都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觉得左宗棠的见识极高,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可是,我国对他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都不明白在收复新疆时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民族英雄刘锦棠(有兴趣的能够看我的《刘锦棠收新疆》系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在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地位这么低,他的知名度远低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甚至邓世昌,也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蒋廷黻对左宗棠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认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当时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设海军,琉球就不会归于日本了。而琉球归属中国之后,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将更大。作者显然认为琉球比新疆,东面比西面重要。

对此观点,我同样不表赞成。难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鸿章就必须能收回琉球,清朝必须能战胜日本吗?几乎不可能的。李鸿章一贯忍辱求和,不可能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显然没有认识到。

4、近代史严重低估了一些媒体思想家(“公知”)的历史贡献。

具体地说,梁启超和胡适,他们不仅仅是文人,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思想家,并且极大地左右了历史进程。我们似乎只是在戊戌变法时才会谈到梁启超,并认为胡适只是民国时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这都大大低估了两人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3

1840年随着广东珠江口的英国舰队一声炮响,中国近代的黑暗历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当时的中国闭关自守,与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武器,并且清政府好大喜功,腐朽愚昧,使得英国的侵略者势如破竹,直攻入南京。最终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1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作为弱者,我们需要赔偿其2100万白银,割香港,开放数处通商口岸。英国得了便宜,美法两国居然要挟中国签订同样条约。可当时的清政府目光短浅,不重用剿夷派大臣,以致英法等国不断压榨我国收益,收割我国土地这些条件都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不满于既得利益,发动了第2次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防御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如摧枯拉朽般毁灭,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会挨打!清政府最终肯吸收外国的科技文化成就。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时光,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中国也所以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是极低的,并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宜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立志澄清的时代。之后,慢慢的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所以官吏的贪污一大大的长进。”所以我认为每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而清朝嘉庆年间正是到了这个循环套的最低点,此时清政府连铲除内患都不急,又何谈抵抗西方侵略势力呢,所以西方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抵抗力量薄弱之机,所以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的难关是双重的。

读完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中有自豪,有不甘,有憎恶,有无奈,慨叹于1840年起这段灾难深重而屈辱的历史,这段饱受欺凌和侵略的历史。至今,因人民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国走向光明共创辉煌,而此刻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理所当然的享受着这个国家的和平和自由。我们仅有凭努力学习回馈社会,才对得起那些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起的今日。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4

一向以来,我都喜欢古代史。古代的中国格外辉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欢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历史给人一种感觉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软弱的皇帝和一帮妥协的大臣造就的。读《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我意识到也许我所学到的历史并不全面。基于多重因素考量,历史书的编者才编出来了这样给人以指向的历史。

作者蒋廷黻以超出个人的境界来再现当时历史,分析出现那些局面的原因。重点从外交的方面入手。对李鸿章、琦善等当时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笔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们超越了一般的民众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国的结论就是求和。并非他们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们外交本事突出,才在当时能够与外国拟定和签订条约。

我固有的认知此时好像所以变的更加客观了一点。以后我也许会尽量避免带有任何主观偏向讲解历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是非功过,自有人内心评说。

书中还说到每当出现无法解决的事情,清政府总设法使他成为悬案。书中还详细披露了东北出现争议的根源和过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从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书名给人一种纯理论知识的错觉,其实资料却十分具有可读性,作者的个人见解无时无刻不显现期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5

在我原有的印象里,林则徐是一个民族英雄。小学时便有《虎门销烟》一课文,讲的是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于一八三九年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英国鸦片。“他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而万古流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而我也大抵是仰慕他的。而阅读完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后,我对历史原有的印象与观念收到了根本性的颠覆,对林则徐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蒋廷黻的眼光来看,林则徐是一个典型的晚清士大夫形象。他空谈而高调,只知抵御夷族的方法是“民心可用”,却提不出具体的、确切的措施;他自私自保,在广东目睹了西洋的利抢利炮,深知一味“剿夷”中国将没有出路,却不敢违背当时清议而牺牲自己名誉,勇敢提出改革主张。在蒋廷黻眼里,林则徐是矛盾而悲剧的。

闭关锁国时期的中国不承认他国的平等,以天朝自居。中西间的贸易极为的少,起初西洋商人仅限于广州一口,买卖受时间限制,又不可随意出游,因而英国人采取了两次和平的交涉。可惜两次的外交都失败了,英国人碰了壁。后来他们发现鸦片是种上等的商品,可以撬开中国的国门。这是无奈之举。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发觉这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东西只会让国民堕落消沉,白银外流。于是就有了禁烟的呼声。

光绪帝对鸦片是最痛心的,对禁烟是最有决心的。统治阶级要求禁烟,其意志于是成了举国上下最主流的呼声。当然这样的一致呼声是表面的,因为相当多的人不这样看待鸦片的问题。禁烟是困难的,尤其是有外国人的干涉。而且广州地方官吏腐败严重,通商法令虽为严苛,外国人给了钱,官吏便会通融。若实行禁烟,则法令比原先更为严苛,于是官吏索贿力度会更大,其结果是烟没有禁,内外矛盾却愈发尖锐。这可以解释为何光绪虽然一上任便严申禁令,鸦片的进口量却不降反升。较为可行的方法是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出口,扭转当前的逆差局面防止白银外流。

可是士大夫阶级的顽疾之一便是缺乏大无畏的独立精神,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冒犯皇帝提出其他主张。在皇帝面前他们唱高调,逢迎附和:在私下里他们忧心忡忡,知道禁烟之不易。剿夷派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中抬头了。

林则徐被派往广州禁烟。他收缴了十三行全部的鸦片,当其他人以为他发了横财,不信他会真正禁烟之时,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了所有的鸦片。从中可以看得出他坦然无私,正直清廉。他是真的爱国的,希望中国可以抵御外夷的侵扰,从这一点应该肯定他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同时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一是没有去过西方。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在开眼之前他对西方没有了解,他幼稚的认为英国人作战实力有限,“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二是作为士大夫,他极力想保住自己的名誉而不敢与清议有所冲突,即使他慢慢觉悟了,也保持着缄默。他在广东搜集的资料,请人翻译的外国杂志由魏源整理成《海国图志》,却启蒙了邻国,带去了维新的动力。

销烟以后,英国的舰队终于向中国开来了。道光看到定海失守后怒了,于是剿夷派偃旗息鼓,抚夷派在统治者的意志下成了主流。林则徐这个时候被革职,抚夷派琦善上任。琦善也是知道中外实力相差悬殊,抚夷能缓和局势,防止进一步的冲突。但是士大夫不信他,也不信民族的未来。鸦片战争爆发,琦善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林则徐被革职是他的幸运,却是民族的大不幸。以中国的战争设备,如山海关的炮“尚是“前明之物,勉强蒸洗备用””,来对抗西人近代化的洋枪洋炮,其结果必是以卵击石,主剿的林则徐将看着中国的军队败在夷族脚下,他将代替琦善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现实是他逃过了“千古罪人”的骂名,十足幸运!而如果林则徐没有没革职呢?他将必然输掉鸦片战争,而他的战败将引起巨大的震动,震醒还在天朝睡梦中的国人,中国的维新变革或将提前几十年。事实是,不服输的士大夫们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奸臣误国,是琦善受英人之贿把他驱逐了。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国家日趋衰弱,士大夫却还在梦中继续沉睡。

《南京条约》签订后,仇外心理日益加剧。地方官吏因为条约的缘故私人利益受到打击;外人进入广州城使广州人感觉尊严受损;五口通商使得上海日盛一日,广州富商受其影响。再这样的背景下剿夷派又抬头了。徐广缙晋升两广总督,他写信问林则徐驱夷之法,而林则徐说“民心可用”。

“民心可用”,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说滥的四个字。林则徐身上有着士大夫的空谈高调,他只知民心可用,却不知道民心如何用,况且民心固不可失,拯救中国却需内政外交的双重努力。他所寄予重望的民心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毫无抵抗的力量。英法打进广州城,人民反而帮助他们把藩台衙门的库银抬上英船。

林则徐是如此矛盾而悲剧的一个人。他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正气凛然,清廉正直。而他又如其他士大夫一样,被清议制约,重个人名誉过于重国家前途。他看清了中国的未来,却不敢牺牲自己,唤起其他人一同改革。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他之后,中国的近代化之路还很漫长。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6

作者对近百年尖锐的复杂的阶级斗争史实完全不提,异常强调向西方学习,除了上述讨论过的其所处的时代因素外,与其身份和经历的关系也极其密切。必须承认,蒋廷黻骨子里就是一个学者。他十七岁负芨远游,在美国修读文学与哲学,后回国任教。

是“生长于三湘,学成于西方;既受到过陶谢、魏源、曾国藩、谭嗣同等同乡前贤‘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也理解了西方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的文化人。但除此之外,他中年时又以书生从政,任民国政府高级外交官,且还政后依然从事学术的研究。这样一段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涯,使他的历史著作既“高屋建瓴,目光四射,纵横剖析一切人和事的是非功罪”,又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一层意识形态的阴影。

但这本书在的论述切入点也颇值得我们借鉴。本书以比较开篇,而后抽丝剥茧,对主要事件逐个剖析。这一幕幕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单独成像的画面剪辑,在其背后,还有一张宏大变换的幕布做背景。而这张幕布,无疑是蒋廷黻在外交上的长袖善舞泼洒绘制而成的。同时,书中没有引用太多的史料和掌故,而是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文字,给人以形象感。

民国遗风拓印其上,如行云流水,收放自若。且对于蒋廷黻而言,无论是作为一名学者,国民党官员,甚或只是一个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职责和义务,即经过回溯与反思,借鉴与参考,在得失取舍、兴衰荣辱中寻求“锻造”中国的良方,重塑一个国家的精神。就《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而言,在“不仅仅要回溯神州陆沉的痛苦历程而已,更要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使人们鉴古知今,认识前进的方向”这点上,毫无疑问,蒋廷黻做到了。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7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并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教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教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8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xx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xx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 篇9

国家也好,民族也罢,均不能走闭关锁国的路子,闭门造车最可怕。你的自大,终将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迎新务必要除旧,打铁务必要自身硬。重建体系需要巨大的勇气。“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此一时,彼一时。实力的转换带来的必然是态度的180度逆转。复杂问题简单化是可笑的。琦善代替林则徐去广东以后,一边搞不定英国人,弄的是及要割地又要赔款,一边在道光哪儿撞了一脸灰土。活脱脱的是里里外外都不是,很是挫败。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人们常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是一笔财富。我想这都应在它们之前加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明白失败的理由。一个人不去反思,就算走在多的错路也是无益。

民族的改革受到既有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阻挡,个人的革新又何尝不是受到既有的三观阻挠呢?)

徐广缙与叶名琛扛着旧时代士大夫的重任,粉饰功绩,最终还是败的一塌糊涂。依赖的所谓民心,竟是是倒戈一击,帮悔不帮清。

“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是如此。”

……

纵观整段近代历史,看到的是封建王朝一身的弊病,社会各阶层轮流的躁动与登场,民众民族意识的渐渐复苏,探索前行中的前赴后继和无数志士仁人的满腔热血。

最后“为什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6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