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初中读后感 >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 > 地图 >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2024道德与文明读后感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相关栏目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热门栏目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推荐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

(共 4950 篇)

  • 1、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范文优选十篇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焕发,充满自信,充满魅力。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技术与文明读后感范文优选十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技术与文明读后感 篇1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有纪念义意的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1500字。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教育我们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平常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这本书里有四件令我记忆深刻、倍受感动的事。

    一、爱,是善良的,是无私的,是幸福的

    这里就有一件事是:在20xx年5月12日的上午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突然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并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和灿烂的笑容灾难来临时,张家春老师为保护40多个孩子逃脱,被无情的水泥石块砸在了他的身上张家春老师被垮塌的废墟吞没了这位年仅29岁的羌族汉子,用生命讲完了他的最后一课!在生死关头,我们的老师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张家春老师的事迹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无私的爱让我倍受感动,是那样的感人,让我潸然泪下。师爱如山,有了张家春这样的老师,我们自豪,他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张家春老师这样无私的爱,我们的祖国才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到处都充满了爱心。

    二、诚信是泉,能美化心灵,净化心田。

    这里就有一件事,是15年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班的同学李宝元因病离开了人世间,已经失去大儿子的李维贺夫妇,再一次面临丧子之痛,四口之家只乖下两位老人。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李宝元的同学们因此资助其父母至今,15年间,两位老人共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泽了春天里最暖人心故事。这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诚信就如同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们成长的道路,让我们从小就有一颗诚实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家人。诚信是人们最美丽的外套,也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事要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认真履行诺言,说

  • 2、 道德与智慧作文700字

    智慧和道德,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左膀右臂。失去任何一方,人类文化都会荡然无存。

    智慧陪伴着道德,就好比父母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在陪伴下走过了历史的坎坷,留下了美好的故事,也记载了一次次跌倒的教训。拥有道德,留下人生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四处游说,希望各国君主,能够实行仁政,善待百姓,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那样天下才会太平,才会和睦相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孔子拥有一颗济世度人的心,因此他被世人尊称孔圣人。而他以仁为中心的智慧,流传千古,乃至于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拥有道德,传播道德,让孔子的智慧芬芳了世人耳目。

    拥有道德,收获生活中的点滴智慧,生活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体现出人的修养道德,一个不经意下的微笑,给人带来心情的愉悦。在广场散步不小心撞到别人之后,一声真诚的道歉;马路上随手捡起一个废瓶将其扔入垃圾桶就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生活中不经意的小事,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一个民族道德的缩影,是智慧的结晶。点滴的小事从我做起,从小而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大而言,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相反,那些社会中的小混混被我们称为垃圾人,他们从来都是蛮横不讲理的,都是自以为了不起,一心所想,都是老子天下第一。这种思想以及所指引下的言行,都是失去道德的,也是愚钝无知的,一旦在法律面前被曝光,必将失去了虚幻的光彩。

    拥有道德吧!有道德相伴的智慧才是大智慧。智慧犹如刚出土的一颗幼苗,只有道德之水才是真正的甘霖,只有用道德之水浇灌,智慧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才能荫庇自己和他人。

  • 3、 职业与道德读后感

    职业与道德读后感(一)

    本学期,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再一次认真的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认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它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我们要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当今正面临着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教育同时也面临激烈竞争。学校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师德师风环境作后盾。

    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真正认识善和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师德标准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学生,从而在教书育人中感受一份愉悦,一份成功。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的老师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通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我谈下面的一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

  • 4、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800字

    《疯癫与文明》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知识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按照普莱赛万的说法,如果一种知识接近于直觉,只需要大脑器官和内部感觉的轻微活动,那么这种知识只能刺激起一种生理快感:如果科学的对象是我们的感官能够很容易感受的,那么这种和谐的共鸣便使灵魂处于和谐一致。这种科学在整个身体机器中进行着一种有益于各部分功能的轻微活动。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 5、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_《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_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

    有人说,这是一本任谁读完了都会想写点什么的书。在这本书还是畅销书的年代,怀着农业社会的偏见,并没有阅读的欲望。在读藏地密码时,虽然也有很多关于狼群智慧的描写,但总觉得那本小说夸大虚幻的成分过多。

    自从那年看国家地理的内蒙古特刊,却震撼于草原人的游牧逻辑。追逐水草而居的春、夏、秋、冬牧场,安排的那么合理。而农业文明愚蠢的定牧定居,又是令草场沙化、退化的罪魁祸首,确还是由了人祸。自然规律是违背不得的吧。儿时记忆里飞沙走石的沙尘暴,因此而成。再后来自以为是的西北防护林减弱了沙尘暴却带来了霾。细细追寻,还是狭隘的农耕文明作茧自缚了。

    记得还看过一篇关于“努图克沁”老牧民的文章,“努图克沁”是传统游牧民族的掌舵人的称谓。毕力格老人就是“努图克沁”吧,那么智慧那么仁慈的老人,他是额仑草原上最后天葬的老人,是他的幸也是草原人的不幸。

    那年去看电影,纯粹是冲着让·雅克·阿诺去的。现在回想起来,电影远没有把小说的精神表现出来。小狼被放走本就违背了狼图腾的信仰。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撞也是顺从的劣根性和狼性的对抗。草原就是一个大循环,腾格里就是自然规律。草养活了牛、羊、马、人和食草动物,狼也在控制着他们的数量。违背自然规律的牧场农业,中原文明支配下愚昧的灭狼行动,破坏了薄弱的土壤,打破了动物的平衡。狼没了,黄羊、草原鼠、獭子就多了,草退化了,连大气循环也变了。我们梦想中的风吹草低景象,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弯弯流长的河曲,也已不是从前的样子。

    心中的那个草原梦不知实现的那一天会是个什么样。也许真的要把丝绸之路继续看完了,好想对为什么总是所谓的野蛮民族出现,击败所谓的文明社会有进一步了解。

    读书的时候也时常想起孩子。本来就是绵羊一样的性子,又在浓烈的小农意识教育与过度保护下长大,不知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绵羊在被狼吃的时候是吓得不敢发声的,多么悲哀。没有自由,没有野性。反而是草原狼,在自然、人、动物的残酷竞争下,优胜劣汰,勇敢、聪明、倔强。有感于家庭关于教育的矛盾就如牧民与农民间是否该灭狼的矛盾一样,无法说服对方,又为彼此惋惜。貌似在短时间内一方取得了胜利,但长远的影响却无法想象。

    轻松点吧,为了草原做点贡献,少吃些内蒙古的牛羊肉也好。是不是以后也应该每个月吃一周素啊。

    乔乔:80后辣妈一枚,细心温柔,热爱读书,喜欢思考,有轻度强迫行为,房

  • 6、 【寒假读后感】《法律与道德》读后感

    【寒假读后感】《法律与道德》读后感

    洪诗琦

    《法律与道德》是美国法学家罗斯科·庞德从历史、分析和哲学三个角度来阐述法律科学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之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著作。

    法律与道德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普遍的观点认为,法律与道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一,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我们都知道诚实信用既是大家公认的道德要求,也是白纸黑字的法律要求。第二,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促进。每个国家在立法时都会以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为导向,这点在书中阐述的非常明确:“法律必须和社会认同的伦理道德价值相吻合或基本一致,才能得到有效承认并进而化为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否则必然受到道德力量的抵制和威胁而使其‘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

    但是,法律与道德之间却又存在着区别:第一,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与法律作为两个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共同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二,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方式不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他律的方式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则是借助社会舆论、内心确信、传统习俗等自律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这也是两者最显著的区别。第三,法律与道德的规范范围不同。法律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道德规范人的内心活动。第四,法律是确定的、可预测的,是明确而专业的,而道德却是相对模糊的。

    庞德通过分析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作为社会重要调控手段的法律与道德,在法律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相互混杂不分——逐步分离——部分融合的过程,其代表正是中国传统法律、西方近代法律和现代的社会回应型法律。而从哲学层面而言,法律与道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一部分,是社会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而就分析法学的角度而言,法律和道德有着各自管辖的领域,法律以理性为基础,必须是确定且可预测的,但是在实践中无法将二者绝然分离对立起来,而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也是错的。针对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这种情况,他提出:要在实践中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而最基本的准则就是个人权利的行使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限。而且在立法和司法中,法律与道德一直无法截然分离开来,法律规则中包含着许许多多道德规范。

    由此,我不由想到: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有强调德育的传统,学之道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教化。受此影响,中国千年的社会治理均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重视统治者个人品格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即便是在中

  • 7、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也许读者会疑问:为什么福柯会对疯癫现象如此感兴趣?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福柯的童年经历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先生在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曾经介绍到:福柯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始终感到压抑威胁和恐怖。他父亲为了锻炼他的勇气,把他带到医院手术室看截肢手术,血腥的场面给一个孩子的惊骇是不言而喻的。他家乡当地有一富人的女儿因未婚先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她本人被宣布精神失常,先后被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些可怕的事情对福柯的一生的思想都有潜在的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要反抗这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压迫和恐怖。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病和心理学》和他的博士论文《疯癫史》就是这方面最初的努力。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知道福柯之所以关注疯癫的缘由了。

    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考察,福柯揭示出了:疯癫与文明的对立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为的;不是在蒙昧的远古,而是在理性的近代。在古世纪,麻风病曾被视为对社会的最大威胁。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麻风病被逐步控制,疯癫代替了原来麻风病的角色。但最初人们对疯癫的态度还

  • 8、 《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读后感

    《网络安全与道德读本》读后感

    我们已迈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大部分人也迈入了小康生活并拥有了电脑。我相信有电脑的人都喜欢上网,也相信大家在上网时都遇见过一些不讲道德的网民吧!说实话,可别小看上网,虽然它可以帮助你做很多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就成为了坏人的目标!

    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叫丁宁,她希望每一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因为当她取得了好成绩后,父母会奖励她。就是这样,丁宁上了一次当!那一天,丁宁看见网上有一则消息,说公司发现了一个秘诀,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必须要支付元。她竟然不假思索地把一年以来的零花钱寄了过去!十几天过去了,秘诀还没有寄来,丁宁到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上当受骗了!

    再说一个女生认识了一位网友,那人自称是喜欢真实的姐姐,二人交往时间不长就成了好友,还独自与其约会。见面时才知道这位姐姐是个成年男人,自己上当受骗了!但为时已晚,那个人强行施暴,使她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互连网是一把举世闻名的双刃剑。剑一出剑壳就光彩四照,人人都喜欢、赞叹;可挥舞起来就杀人不见血,人人谈它色变。所以当我们使用它时一定要慎重:一方面可以利用它好的一面来帮助自己,另一方面要时刻提高警惕,树立保护自己的意识,防止被互连网这把双刃剑刺伤。

    看完了整本书后,我认识了互连网这把可爱又危险的双刃剑,让我知道了如何不被这把双刃剑刺伤,知道了要使用它时必须讲道德,才配得上使用它。这就是我的收获。

  • 9、 读书:福柯《疯癫与文明》的读书

    《疯癫与文明》是作家福柯的作品,主要讲的是在现代安谧的精神病世界中,现代人不再与疯人交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福柯《疯癫与文明》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福柯《疯癫与文明》的读书笔记1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也许读者会疑问:为什么福柯会对“疯癫”现象如此感兴趣?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福柯的童年经历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先生在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曾经介绍到:“福柯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始终感到压抑威胁和恐怖。他父亲为了锻炼他的勇气,把他带到医院手术室看截肢手术,血腥的场面给一个孩子的惊骇是不言而喻的。他家乡当地有一富人的女儿因未婚先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她本人被宣布精神失常,先后被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些可怕的事情对福柯的一生的思想都有潜在的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要反抗这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压迫和恐怖。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病和心理学》和他的博士论文《疯癫史》就是这

  • 10、 《白垩记往事》读后感——文明的合作与博弈

    《白垩记往事》读后感——文明的合作与博弈

    刘慈欣

    《白垩记往事》是一篇想像白垩纪恐龙灭绝原因的小说。小说里以恐龙和蚂蚁之间的故事,向我们反映了许多深刻的问题。

    恐龙文明和蚂蚁文明是两个古老的文明。两个文明看似水火不容,因为这个星球上同期出现的文明极容易引发大的战争。但实际上,在地球,两个文明是共生关系。恐龙们没有灵巧的肢体完成细小入微的工作,只能由蚂蚁们为其效劳,而恐龙科学家们则带领两个文明持续发展。两个文明便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地球文明,向宇宙深处走去。

    一天恐龙文明分裂为两个国家,蚂蚁联邦虽同时为两个国家服务,但在恐龙文明的工业污染和内部核战争的困扰下,决定对恐龙文明采取措施:推翻恐龙帝国,发展蚂蚁文明,摆脱共生约束。

    蚂蚁大军在恐龙机械内部和恐龙皇帝的大脑主血管上安装了炸弹,引爆后会使恐龙内部严重瘫痪,犹如社会失去了大脑,地球将被蚂蚁统治。

    而蚂蚁们绝对想不到的是,恐龙的两个国家都拥有了最新的反物质炸弹,一旦爆炸将产生高温摧毁地面上的一切。反物质倒计时作为威慑已打开,每隔一段时间由恐龙皇帝按上重计时按钮。当蚂蚁们知道这一切时已经太晚了,它们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白光闪耀的一刻,大地上的一切都被烈火吞噬。

    两个文明的合作奇迹在竞争中结束,这样的结局引人深思。虽然两个文明的共生关系已属奇迹,但最后的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人心?合作与竞争的博弈?

    两个在沙漠中的人,走出沙漠至少还需要两天,若两人的总补给可供一个每人再坚持一天,走出沙漠前就可能找到村庄,而你是两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或许你们俩人的关系很好,生死与共,宁死与不会坑害彼此,那你们仍然可能找到村庄后走出沙漠,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也或许你们最后山穷水尽,因补给不足而双双倒地。

    但是幸运不是万能的,幸运神不是什么人可以随手唤来的仆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达成上面的合作条件,必须两个人都不能抱有私心,这对两个人来说是有可能成立的,但绝不可能成立于两个文明国家。

    很简单,没有一个种族是完全无私的人,况且种族利益需要每个人为之着想与分担,并非个人主观臆断,如果真的相信幸运神会从保佑一个文明,简直就是对文明的不负责,成为千古罪人了。

    于是文明只能走一条路:保全自己,杀死同伴,以此能够继续生存。

    就像小说中蚂蚁为了让自身文明不受损害,设计将恐龙世界变成阶下囚从而保障蚂蚁文明在历史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这与上面的比喻同出一辙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09

  • 2021-07-20

  • 2019-10-12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21-07-16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25

  • 2019-10-19

  • 2021-07-14

  • 2019-10-11

  • 2023-02-1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7-14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09-20

道德与文明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道德与文明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道德与文明读后感、2024道德与文明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