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风格练习读后感 > 地图 > 风格练习读后感,2024风格练习读后感
风格练习读后感相关栏目
风格练习读后感热门栏目
风格练习读后感推荐
风格练习读后感

(共 8163 篇)

  • 1、 陈宁的《风格练习》读后感2000字

    把陈宁的《风格练习》看完了,文字不冗长,是一则则小小的故事,暖暖的。简单,但却足以让我的思绪搁浅。

    第一章中的三代女想到了外婆。在不经意才会忆起的老人家,也许是不在一起生活,住的又远的缘故,一年下来也许见不上一面。像作者的阿婆一般,外婆也是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她的世界也是眼前的生活,家里的田,孩子,祖屋,邻舍。没有离开,也想作者所说,或许没有选择,没有自由之志,但何妨说是,她其实已经满足,毋须离开已能圆满。

    第二章中的命运之门看来看去,我还是倾向认同希腊戏剧里的命运观,是命运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命运。换言之,宿命论,必然远大于偶然。命运之门的开与关,没有迟没有早,只有刚刚好。

    这让我想到了高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认识的许多人也像自己一样选择再来一年。结局或喜或悲,也难去定论高四之举或好或坏。当我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时,叶映纯大笑着,说一年复读把我这个妹子折磨成啥样了。哈哈,不过说真的,一年之后,我真的看开许多,虽然没能如愿考上重本,是个遗憾,但毕竟过去了,2a的学校,也一样有图书馆,一样有老师教授,有讲座有课上。所以,我什么也不怨,没有好,但至少不坏。也许,这可以说是宿命吧,确实,没有晚没有早,只有刚刚好。

    第二章中的聚散之间有些朋友不常见面,隔了一段时间再见,相互交换近况再次见面时,当然是两方都别来无恙聚少离多也是很正常的。小时候一起长大的朋友,有的很久没见面,有的三三两两偶尔碰头,谈不起激情,但却贴心,像找到落脚的地方一样安心。有的多在过年才碰头,去年过年我就无奈的错过了,很多人就成两年都没见了。

    在峡晖的那一群,时间长的的一起走过三年,短的也有两年。好聚好散来形容也蛮恰当。我疯狂的三年高中,有他们而精彩。现在也都散落在不同城市了。见面了估计热情不褪。

    刚刚结束的一年六都生活。有那么一些人,唐说的回忆九人组,座位四周的那群家伙,还有206宿舍全体成员,最艰难的一年是这些人陪我走过的。一少些算是擦肩的陌生朋友。这一年过得很充实。这些我会怀念的人,估计以后见面的机会也少吧。

    第二章中的最好的不属于我亲爱的乐队们,你们最好的没有留给我没关系,但你们已经得到我最好的,我的青春,我的爱情。莫名的感动,过去做过的年少轻狂的举动,变得那么理所当然。最好的不属于我,但我热忱过,high过。生活已经得到我最好的,我的青春,我的热情。第二章中错过我不愿以错过来定义生活

  • 2、 松树的风格读后感

    篇一:《松树的风格》读后感

    《松树的风格》读后感

    读陶铸同志经典文章《松树的风格》,让我顿觉豁然开朗,心中重新充满力量。 《松树的风格》开篇即表明:“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劲松,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最能打动我的是“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也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惑。2年前,我来到镇完小,几乎没有亲人,也没什么朋友,一种莫名的疏离感让我的生活落落寡欢,杂乱无章。浓浓的乡愁和无处安身,让我常寻思:仿佛走到了一堵墙上,这很糟,但别无他途;不会打牌、不会唱歌、不会交际、不会浮沉,除了教书,仿佛不知干什么。

    没有深切的关怀,没有激情和动力,落入那个自己包裹的茧,我陷入了苏格拉底所说深黑幽暗的洞穴中,无法用超越洞穴的视野来观看周围。

    重读陶铸同志《松树的风格》,共产主义强者型人生观鼓励着我重新思考,牢记共产党人应有的操守和风格。

    其实学会面对具体、真实的现实,远比读一百本书更重要。心态最终决定你的高度,动辄对花思乡落泪恐怕是难以挑战人生。

    物竞天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妨读读陶铸同志的教诲:“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

    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

    篇二:读后感

    党的阳光下

    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有感

    在党的阳光普照下,我们的祖国充满了希望与欢乐,国力日益强大,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在这美好的新时代,我由衷的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酿造了美好的生活!

    回想起以前有篇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革命战争时期,有个叫沙洲坝的地方,这里十分缺少饮水源,老百姓只能吃很脏的河塘水生活,毛主席路过这里,他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亲自带领革命战士为老百姓挖了一口深井,从此,这里的老百姓吃上了干净的井水。

    老百姓为了纪念毛主席的伟大功德,人们立了一个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毛主席。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我

  • 3、 刻意练习读后感

    刻意练习读后感(一)

    鬼猫猫

    因为觉得自己一直很颓废,不爱学习,所以情人节那天(巧合)买了一大堆有关学习如何学习的书,其中一本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大概是作者自己发明出来的概念,就是比其他方式都厉害的练习方式。

    在这里作者手撕"一万个小时"法则。他的意思是,首先并不是每个领域都需要整整一万小时,几千或许就够了;第二如果不是刻意的练习,你练几万小时都白搭。

    刻意练习的三个基础概念:有目的的练习、大脑的适应能力、心理表征。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检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大脑的适应能力

    你在某件事情上有足够多的练习,你的大脑会"重新布线",使他可以重新走入他的舒适区,然后你继续挑战更难的,你的大脑会继续"重新布线",以适应新的挑战。

    大脑对处于舒适区之外却离得不是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心理表征

    杰出人物跟一般人的区别就是:有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

    比如说提到猫,如果你从来没见过猫,那么猫对你就没有意义,你对猫没有任何心理表征。如果你是猫奴,可能立马想到一大堆信息,什么四足,猫粮,投喂禁忌等等关于猫的各种细节,完全不需要从记忆里去调取,在这里,猫就在你的心理表征集里。

    另一个例子,如果你是老司机,可能开车的时候,跑神儿了,等你醒悟过来可能都到家了,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到家的,完全没印象,在这里,开车以及一般的路况处理,都是你的心理表征。

    再来一个例子,我的朋友暖圆同学,对穿衣搭配很是在行,看到一件在商场里的衣服,就能知道好不好看,跟什么款式、颜色的衣服搭配是什么风格,适合哪种天气场合,要搭哪双鞋哪个包,简直了!我也在暗中通过刻意练习来加强这方面的心理表征,比如看日本的时尚杂志,看一页,告诉自己,这是好的搭配,然后继续下一页。

    等一下。

    眼熟。

    想一下。

    这他喵的不就是"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吗!

    是的是的,刻意练习相当于人类版的机器学习,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有监督型机器学习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训练集),建立起强大的心理表征(算法)。

    最后关于刻意练习的总结:

    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个人感想

    终于呼应标题了……

    有孩子的人,我建议你买来看一看,第7章: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

  • 4、 《刻意练习》读后感:成功来源于有意识练习

    练习要有意识的练习,而不是无意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专注,很难走出局限性。要尝试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的先前进,获得更好的成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刻意练习》读后感:成功来源于有意识练习,赶紧来看一看吧。

    有目的的反面是无目的练习,无目的的练习只是反复做某件事。举个例子许多家庭主妇做了一辈子饭菜还是普通厨师,而酒店的大厨同样做菜却能成为大厨,这就是有目的练习和无目的练习的区别。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四个特点:有明确目标、专注、包含反馈、走出舒适区。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有目的练习的四个特点。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的则练习者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对了;目标需要具体,可量化,有操作性,有目的地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达到长期目标。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也就是说自己要知道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这种反馈可以来源于自己也可以来源于旁人。通过反馈练习者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练习,而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做任何事情,不能差不多就行了,而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这样在下次做同样的事情时就有可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举个例子:练习跑步,如果每次在自己快要精疲力尽的时候,鼓励自己再坚持一会,如此反复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跑步速度或者距离就能得到提高。

    概念二: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不仅仅是有目的练习,它与有目的的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区别,首先它运用在一个有一定标准可以参照的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的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足够优秀的导师。

    在了解了关于刻意练习的有关概念后,我觉得最重要是实践。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把刻意练习的原则运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工作中。暑假在训练女儿游泳的过程中我就运用了刻意练习的方法。女儿非常喜欢游泳之前报了个暑假速成班基本学会了蛙泳,但是动作不太规范。进过与她沟通,她也非常原因让我帮助她提高游泳的速度,这也是刻意练习的重要一步学习者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要专注。具体方法是我查找了一些蛙泳技术动作的要点,也和女儿一起观看,总结出她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几个动作,如手指并拢划水,等退后脚掌夹水,这勉强算是找到了一位导师。在训练过程中我不断提醒她注意上述问题,这就是反

  • 5、 刻意练习读后感欣赏

    《刻意练习》是一部由美国安德斯艾利克森著作的书籍,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有看过,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一些顶尖人士取得成功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买的是纸质书,3个月后拾起重新阅读,我觉得会给我不一样的认知和感受的,我和大家分享我认为本书重要的我归纳了三点:

    我归纳3个知识点:

    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这种潜力,如今我们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创造能力的方式,而不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才华。天生就具有一些固定潜力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相反潜力好比可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

    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力的方式,而是开发这种潜力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潜力。

    刻意练习的特点:目标、专注、反馈、纠正、走出舒适区。与传统方法之间的重要差别:前者强调你可以做什么,后者强调你知道什么?刻意练习全部是关于技能的。而知识是为了培养技能,不是学习的目的,刻意练习可促进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重拾许多知识。

    去培养一项新技能或磨练一项已有的技能,就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创建最佳心里表征,循环往复,心理表征才能得到拓展和优化()。也就是运用正确方法,创造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并有效运用。

    在准备课件时,确定学员应当能够做什么,远比确定学员应当知道些什么有效得多。

    3,错误的思想意识:认为能力受到基因错误的限制,认为长时间做某事一定会更擅长,认为想提高,只需努力。这三种都是错误的。

    我下一步行动:

    1,改变心态:不要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没完成目标,想想自己做这件事的动机(其更像是一种投资,而不是一种代价)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强化继续前行的倾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2,目标:今天把明年的梦想版做起来,放到手机屏保。

    3,专注:每天花一个多小时时间,专心练习哪些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才能做好的事情上来。

    人在一生之中我们能够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各种可能。就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潜力。

    这就是我重复这本书的收获。

  • 6、 《刻意练习》读后感3000字

    《刻意练习》是我等了许久,不得不讲,也是必须要讲的书。随着工作熟练度的不断深入,感觉每天工作都是套路,自我陷入到了可怕的舒适区,如何跳出舒适区,如何能在工作中跃迁,这就需要刻意练习,这也是读《刻意练习》的初衷。

    一、刻意练习是否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提起刻意练习,让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但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相符的。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赫伯托.西蒙经过研究发现一个规则,他取名叫做十年规则。所谓的十年规则,是指凡是练习国际象棋5-10以上的运动员,脑海中都会储存有5万-10万的国际象棋棋盘。后来赫伯托.西蒙根据这条规则,进一步研究,于1978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首位发现经济决策理论的经济学家。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心里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根据这条十年规则,对国际象棋棋手进行了再一步研究,发现国际象棋棋手掌握5万-10万国际象棋棋盘,是经过了不懈努力的结果,并发表论文,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1996年安德斯.艾利克森和两个学生共同发表了一篇《刻意练习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刻意练习的重要意义。这就是刻意练习的起源。

    1993年美国心里学家马克西姆.格拉德维尔根据安德斯.艾利克森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提取了刻意练习中关于时间的阐述,写出了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2005年马克西姆.克拉德维尔根据他发现的一万小时定律的论文,写出了一本名为《异类》的畅销书,瞬间风靡全球。

    2015年安德斯.艾利克森为了纠正一万小时定律,和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普尔合著了《刻意练习》一书,书中认为一万小时定律完全是为了符合市场需求,而写出的畅销书,偏离了刻意练习的本质。

    想想为什么有人练习不到一万小时却成功了,为什么又有人练习到了一万小时定律反而没有成功。关键取决于练习本身是否有效。

    二、关于刻意练习的误区

    对于刻意练习,对于努力,大部分人头脑中都会有这样的误区。

    误区一,基因所致,我天生愚蠢,你天生聪明,所以你获得的成功要比我大。这明显是错误的,举个例子阐述一下。大家都知道音乐天才莫扎特11岁开独立音乐会,7岁独自编曲,4岁能听各种音高的故事,但却不知,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为了训练莫扎特对音质的感觉,在莫扎特年仅两三岁的时候,就对莫泽特进行各种音高音阶的训练,而这种音高音质的训练普通人一般在上学后才进行。莫扎特比普通人早了四五年。所以不是莫

  • 7、 《风格何以永存》读后感600字

    《风格何以永存》读后感600字

    一本说时尚的文集。如作者所言,并不是传授穿搭要诀的,是探讨时尚相关的理念,态度之类的。如何可以穿得好看,成为穿搭高手。我几乎每看一本时尚达人的书籍都想从中探求答案。这本书也说了:多买多试。(有问过不同的的达人,大家几乎对这个问题都是一致的看法,多试多穿。)

    笔记一下书中有意思的点:流行即是美,因为风格皆美。(只是流行的东西和自己契合度的问题,流行的衣物能不能衬托自己?)不存在以一当万的衣服,哪怕小黑裙。决胜的是质量而非数量。设计,剪裁,面料,细节处理都要够大牌。总有需要一件不那么张扬却考究够范的衣服撑场面的时候。比如约会完美男友,商务派对。时尚是一门生意,时尚是主流眼中的非主流。不太同意作者的地方在于她对katemoss日常穿搭的看法,她认为katemoss擅长穿出穷范儿,穿什么大牌都像是topshop.

    我认为katemoss选的衣服尺寸,廓形,比例什么的都很讲究,包括妆容,都没有用力过猛这回事,非常适合自己。有时候还能重复穿搭,并不一味靠流行和最新服饰取胜。你可以把她套入法国女人,虽然她其实是英国人。

    关于她的广告硬照我也看过,最佩服她的是她能把衣服所描述或者暗示的人物性格背景等等状态表现出来。这一点在她和其他模特一起的广告中特别明显:哪怕其他模特中有比她高,有比她脸蛋漂亮,或者比她身材好,比她年轻的,一眼看过去,你还是被katemoss吸引住,忍不住盯着她看。我猜为什么kate不拍电影电视。拍广告按小时算,这种表现力只是集中几个小时内,而拍电影一般几个月,加上台词,强度太大了。作者:shuiliye

  • 8、 《刻意练习》读后感800字

    一万小时定律是早就听说的,《刻意练习》我还是第一次看。

    书中提到:在某种程度上,各种各样的练习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叫做刻意练习,这是我们知道的最有效和最强大的练习形式,而且,对刻意练习原则的运用,是为任何行业或领域策划和设计训练方法的最佳方式。

    《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有目的的练习分为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要把目标分解,并制订一个计划。结合自身,我参加过两次上海事业单位考试。第一年我也买了真题题本,但我没有计划的去练习,连上海市平均分数线都没达到。第二年,我认真的分析了自己在《行测》上各部分的得分情况,正确率高的部分,考试的时候在大脑最清醒的状态下优先做;正确率低的数量关系平时加强练习,考试的时候要勇敢的跳过去,有时间再去攻克。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第一次备考,我做题目的时间过于零碎。第二次备考,我就尽量用整块的时间去做题目,并且尝试模拟考试时间。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这一点非常好理解,备考做题的关键在于总结一个错题本。及时的搞懂不会的题目。每做一套题目,我也会计算正确率。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第4点是我最有感触的一点了,整个《行测》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数量关系,第一次考试我在备考的时候就已经放弃这一项了,考试的时候只能蒙一水的b,指望用其他项带分。第二次备考,我明白了,要想过关,必须弱项不弱。在备考时把数量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去学习和练习,虽然做数学很痛苦,会的题目没几道,但正因为极度差,所以可提高的空间很多。在第二次考试中,感觉自己非常有把握的题目有四五道(一共十道题)。

    两次考试我都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刷题备考。因为第二次考试我使用了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考试成绩迅速提升,不仅超过了平均分数线,还进入了面试。我的经历证明了有目的的练习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走出舒适区理论相当实用。

  • 9、 刻意练习读后感800字欣赏

    《刻意练习》是一部由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共同著作的书籍,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天才,天才是因为他们会对一件事进行可以反复的练习,百年成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看看吧!

    这几日,春天来了的感觉尤为强烈。尤其是到了中午,晒着暖暖的太阳,吹着凉凉的春风,脱下厚重的大衣,却带上了新一年的希望。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希望的季节,年初立下的flag,现在就要扬起来,正是起航了。而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当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当年的此时所计划的目标,完成了吗?

    至少是我,我会惨然一笑。今年,我不想在这样!

    带着这个想法,我再一次翻开了《刻意练习》,我希望从这本书上找到能真正实现具体目标的一套科学操作工具。

    这本被罗胖成为心灵硫酸的践行原则,却被樊登评价为天才之路。其实,这两位大咖说的都很到位,但对刻意练习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万维钢老师,是他将deliberatepractice,引给我们,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刻意练习。所以,我只能把万老师在得到app上所列出的刻意练习你应该知道的十件个要点挂在这里,让自己再一次熟悉学习。

    但这十条内容里缺少了三部分内容,核心假设、3f原则和心理表征。是这三部分支撑起上面十条的思想和方法。

    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练习前就要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然后是①专注(focus)专注至关重要,在进行刻意练习时,有走神或者放松,你可能不会进步②反馈(feedback)即时反馈是在刻意练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刻意练习中,是否识别出了错误,是否得到有益的反馈,清楚自己哪里欠缺、哪里胜任,对于继续练习至关重要。

    ③纠正(fix it)即时反馈之后,就要修正反馈的错误信息。要想出各种办法去解决它,设计专门的环节,攻克特定的弱点。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解决停滞瓶颈期的问题。

    刚才提到刻意练习就是有目的练习,而有目的的练习,达到3f原则后,也不一定是可以练习。因为,刻意练习还要有心理表征的构建。可以说,刻意练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构建出心理表征,有无此技能的心理表征就是天才与p民的最大区别。辩证的说,刻意练习可以构建心理表征,心理表征又会反过来在刻意练习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 10、 《刻意练习》读后感500字

    我是一个想法很多,行动力弛缓的人。

    从我高中开始,我就常常给自己制定各种短期、长期的计划,比如高考前看多少错题、好好练习书法、坚持学习英语、每个星期读两本书;学生时期的每到一个寒暑假,自己都会在心里,甚至会写下来,每天要怎么过、要去旅游、要去看望谁等。往往一个人的计划,就只是在心里想象。

    我目前走过的29年人生里,完成了大部分在别人面前说过的话,当然可能有个别我没有做到,但是,我对我自己说过话、有过的想法、制定计划,从来没有坚持到底过。我常常对自己说,自己不是天才,我没有天才的意志力,不用刻意去强求自己,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似乎我已经被自己这种安于现状的思维禁锢,可我内心仍然不能放过自己,驱使我一直在找一个突破口。于是,我开始去接触新鲜的人和事物。从婉琴老师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刻意练习》这本书,因为秋香姐的作业要求,我认认真真听了两边《刻意练习》。

    我一直以为是我意志力不够,《刻意练习》让我明白,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动力或热情;

    我一直以为是不够努力,《刻意练习》告诉我是我的方法不对,而不是我本身不对。第一,一定要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练习,最好有专业的老师进行feedback,要有一个实时的反馈,发现自己的差距;最后,fix it,发现自己的差距,改正它,促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好。

    我一直以为的确有天才和一般人的差距,就是所谓基因的不同,通过听老师讲《刻意练习》,使我明白了生活中无时无刻的刻意练习才使造就天才的法宝。

    工作五年来第一次认真的读书,收益颇多,谢谢秋香姐。

  • 2019-10-0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1-02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11-11

  • 2019-09-25

  • 2019-11-03

  • 2019-10-29

  • 2022-12-28

  • 2021-09-3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16

  • 2019-11-06

  • 2019-10-24

  • 2022-11-26

  • 2019-10-16

  • 2019-10-29

  • 2022-05-25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1

  • 2019-10-29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1

  • 2022-08-3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6-24

  • 2019-09-20

风格练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风格练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风格练习读后感、2024风格练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