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意林有感800字 > 地图 > 读意林有感800字

读意林有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沃尔夫林是瑞士美学家和艺术史家,是形式主义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奠基人。《艺术风格学》这部作品是沃尔夫林研究艺术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他考察了15至17世纪的艺术史,并对艺术家作品的风格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提出了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与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五对观念各有侧重,在线描与图绘方面,沃尔夫林认为16世纪的古典艺术倾向于线描,而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艺术侧重于图绘。这对概念反映出两种不同造型的基本要素和观察方式,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平面和纵深方面,则是与作品的空间视错觉有关,探讨的是如何构建,突出三维空间感。沃尔夫林认为,在古典艺术中,绘画作品经常把空间处理为平面,互相平行并且与作品表面平行。而在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对角线的延伸所产生出的纵深感,会给艺术作品带来一种不断延伸的深度。在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方面,这对概念体现了构图与图外环境,个别形体与相邻形体的关系差异。封闭的形式习惯从整体看问题,诸多要素都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平衡关系。而开放的形式则习惯与外界产生关联,形成一种无限扩张的延伸感,这一点在巴洛克风格艺术家鲁本斯的画作中体现得很明显。多样性和统一性这对概念,则反映的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差异。古典艺术习惯于使各个部分成为独立自由的组成部分来达到统一,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则取消了各部分的独立性以便更好的同一整个主题。从文艺复兴的作品到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画面由绝对的清晰转变为相对的清晰。以丢勒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清晰的风格,与伦勃朗这种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晦暗朦胧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沃尔夫林对这五对概念的鲜明对比与清晰解释,让人们清楚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巨大差异。总而言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用线条塑造的、平面的、稳定的、清晰明确的、封闭轮廓的;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是图绘的、块面的、动荡的、模糊的、无限开放的。

至于哪种艺术风格更好,孰优孰劣,作者并没有明确的看法,而对于我而言,也不能妄自评价。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有些过时,但是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我们需要将艺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因为艺术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来利用某些视觉的可能,来表达一种时代精神。从沃尔夫林的这本书里我们学到了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鉴赏分析作品,而至于如何去领会作品背后作者的思想、主题、内涵、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都需要我们继续学习、提高才领会得到。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批评学生的艺术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读后感:批评学生的艺术

细细品读着《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一书,欣赏着闫学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身边的事例结合起来的优美文章,品味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引导学生的独特方式。在轻松惬意中,我学习,我反思,收获颇多。

书中第二辑《莫让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中《怎样批评学生》一文告诉我们:面对那些犯了错的孩子,批评教育是班主任的职责。在谈到如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他认为谴责的语言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时,他才能获得强大的力量,要避免对学生进行集体责备。

是呀,当一个学生犯错时,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要他承认错误,他怎不难为情?又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也许不肯认错,也许只不过是应付老师,表面承认错误而已,可心里更多的却是怨恨,这样,也许他以后会有更多的犯错次数,让老师难堪。

陶醉在苏霍姆林斯基批评学生的艺术领域中,我不禁想到了不久前教育学生的一件事,我庆幸自己选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了错误。

记得开学初,我正在上晨会课,忽然,我的余光中出现了一个小纸团,在空中一闪,很快落在第一组第一张王轩轩的课桌上,面对突然出现的纸团,面对我疑惑的目光,王轩轩急得语无伦次:老老师,这不是我的!此时,我完全明白:这个纸团是从他后面这张位置的方向抛过来的,扔纸团的人就是裴小佳。我打开这个小纸团,发现上面画了一块墓碑,旁边写着一句话:此墓是王轩轩的!一看到这样的内容,我火冒三丈。我看着裴小佳,只见他带着脸微微发红的脸,非常镇定地说:这也不是我的,我没有这样的纸,老师,这个肯定是后面的同学扔过来的。听到他这样说,我非常惊讶,惊讶他的沉着与推卸责任。但此时,我如果直接戳穿他,他肯定不会承认,因为他的性格非常倔强。

于是,我故意问全班学生:谁扔的?赶紧站起来!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等了一会儿,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假如没人承认的话,咱们今天就不下课了!我提高了嗓音,非常生起气地说。老师,是我扔的,是我的错,您就惩罚我一个人吧。坐在最后一排的鲍小松站了起来。同学们的目光同时盯住了他,这时,鲍小松的同桌站了起来,皱着眉头说:老师,鲍小松刚刚坐在这里手根本没动,他一直在认真听你说话的,他刚刚告诉我想顶罪,好让其他同学下课。面对鲍小松的冲动与无知,我又好气又好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说:孩子,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是好的,可是,别人犯了错,你为他顶错,那犯错的同学就没有机会承认错误了,甚至会纵容他反更大的错,同学们,你们同意他这样做吗?其他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同意!鲍小松低着头轻声说:樊老师,对不起。我再次把目光瞟向裴小佳,只见他带着微笑,一副与他毫不相干的样子。我想: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但我一定要裴小佳自己承认错误。我决定耐心地等待。于是我对着全班同学说:其实我已知道他是谁,我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在今天放学之前向我说明情况,我会替他保密。

可是,到放学时,裴小佳一直没来找我。

第二天(星期五),我在晨会课上继续说:看来这个同学还没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我还在等,希望这个同学在今天放学前能和我说清楚。但等来的依然是失望。

这个双休日我在忐忑不安中度过,我准备星期一进学校后就找裴小佳谈话。

星期一早上,我到教室转了一圈,就走出了教室,向办公室走去。忽然,我听到背后有人喊:樊老师,等等我。我停下了脚步,回头一看,原来是裴小佳。他快速递给我一张纸条,低着头轻声说:老师,对不起,那天的纸条是我画的。看到他终于战胜了自己,站到我面前承认错误,我的内心一阵喜悦。纸条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老师,我要向您认错。那天,我撕下一小块纸,画了一块墓碑,写上此墓是王轩轩的那句话,再弹给王轩轩,心想,一定很好玩!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我怕在同学面前丢脸,不得已撒了谎。后来,鲍小松竟然说是他干的。

我回家后,两天没有睡好觉,良心一直在训诫我老师,我希望您能原谅我,希望同学们能原谅我。请务必保密!于是,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教育了一番。同时,我也答应他绝不在同学面前说。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告诉全班学生,:那个写纸条的学生已经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已答应他不能告诉你们他是谁。这位同学希望得到你们的谅解,你们能原谅他吗?其他学生都乐意原谅他,并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在课堂上做无聊的事情。此时,我的余光中发现裴小佳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

从此,他学会了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变得爱学习了

是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惩罚、批评的存在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惩罚、批评不应该成为一种结果,而应该是一种手段,是一个过程。如果惩罚和批评不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惩罚和批评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更谈不上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批评教育学生是一个非常敏感而细腻的领域,它是一门艺术。

幼学琼林读后感


幼学琼林读后感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原着是明代的程登吉,清人邹圣脉做了增补,后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这本书囊括了当时的自然知识、历史传说、生活常识,可以称得上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

五年级新学期开始,我发下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幼学琼林》,我迫不及得地翻开这本书看,发现它既不是寓言故事也不是童话故事,充满了陌生感,好多字不知道其读音,好多句不知道其意思,挫败感油然而生,我就把书放在了一边,便失去了读它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学校的一个班会活动,要在全校师生面前朗读幼学琼林,老师对我提出了高要求,为了完成任务我做了充足准备,先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后注上拼音,再把原文、注释、译文相互对照着仔细地阅读着、理解着,我慢慢地发现我如同置身于中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举凡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神仙传说,在幼学琼林中无不涉及,的确不愧有“琼林”之美誉。

通过阅读《幼学琼林》使我掌握了书中许多成语故事,而且还知道其出处,以后运用这些成语时一定是轻车熟路。班门弄斧,不知分量;小过必察,谓之吹毛求疵;乘患相攻,谓之落井下石;将进好处,曰渐入佳境;无端倨傲,曰旁若无人,书中上千个成语典故,令人眼界大开,极具吸引力。

书中勾勒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寓意深刻。有的代表着伟大的母爱、有的代表着忠孝、有的代表着英雄气节、有的代表着勇敢,这些精神鼓舞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的学习与成长,一股向上的正能量终生与我相伴,让我受益终生。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我仿佛看见一位慈祥的母亲倚在门前,盼望着儿子平安归来;韩信受跨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我仿佛看到了两位忍辱负重终成大将的两位志士;无面见江东,项羽羞归故里,我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折服,至若缇萦上书而救父,卢氏冒刃而卫姑,我被她们的勇敢孝顺而感动。

通过阅读学习《幼学琼林》,我们收获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树立了信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读意林有感


【篇一:读意林有感】

最近,我们每个小组都领到了一本书,那就是《意林》,意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也有许多很感人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的爱这一系列的,它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在介绍孙红雷的一篇文章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在晶莹的泪光中,孙红雷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在这篇文章中,孙红雷小时候的家境不是很好,母亲为了让他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整天去门外捡垃圾补贴家用,这个母亲为了一个废旧的瓶子,就可以脱鞋取走十分肮脏的水沟,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的表现。

在孝与顺的故事里,朋友因为爱自己的母亲,虽然家境很好,但没有阻止母亲去捡垃圾,因为他十分的孝顺,想自己把母亲接过来不就是想孝顺母亲吗,孝顺,就是以孝为顺。可以跟母亲好好相处,何必要跟母亲大吵一架伤害母子之间的感情呢。

还有一篇《天堂午餐》讲的是母亲一直希望儿子给她做一份午餐,可儿子一点都不在意,什么事情都丢给妈妈去做,但不幸总是会发生的,妈妈永远吃不到儿子给她做的菜了,儿子后悔万分。感慨道:当他们走了,才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一切都晚了。

就让我们现在起,给母亲做一顿饭,其实不要做一顿饭,只要帮母亲分担一件很小的事情,母亲一定会身份高兴的,否则,等我们长大了,有些事情,是预料不到的,但如果真的来了,一切就全部晚了!

【篇二:读意林有感】

今天读了《意林》这本杂志,其中一篇文章《好好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深深地触动了我。文章的作者是陈敏,讲述了一个患有癌症的患者李黎,没有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而是用改变自身生活方式,从简朴、简约、简单做起,重新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拥有最美好的生活,可是美好不美好总是相对的。比起有钱的人,我们不富有;比起成功的人,我们不出名,总是这样比下去,我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当一个人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当一件东西失去了,才想到要去珍惜。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在不停追求的同时,别忘了在意自己的身体,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家人,别忘了享受现在平淡的生活。好好地活着,就是大美而不言!

【篇三:读意林有感作文】

大家也许都知道《意林》是专门为我们青少年看的,我读过很多期的《意林》,我读第一期的时候,我一打开,哇!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卷,我看过第一卷、第七卷、第十一卷、第十九卷和第二十卷,我还有一本没读完,那就是第十七卷,我只看了三分之一,也许会有更精彩的内容在等着我呢!

《意林》它是一本彩色的杂志,它为什么是彩色的呢?哈哈!不知道吧!我来告诉你,因为小孩们是不喜欢黑白色的杂志,所以它们把《意林》给变成彩色的,让我们快乐的阅读。

我对意林这本书的读后感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本书《意林》非常有意思,比如说能积累好词好句,添些生活乐趣等等。自从我有了这本《意林》后,我就会和金子一样抱着《意林》,有了它,我觉得好开心,因为这本书里面有漫画、笑话、作文、文章、短篇和长篇小说;开动脑筋的有《意林》试题,找不同等等。这样我会学会很多知识的哦!

《意林》真是一本好书,我爱它《意林》。

【篇四:读意林有感】

《意林少年版》是国内第一本少年励志成长杂志,它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受益匪浅。

《意林》,我是在姐姐的推荐下读的。刚开始觉得没有姐姐说的好看,但是随着一页页的阅读我被一个个故事吸引,也被一个个故事感动,因为他(她)写的每一个故事是那样用心,之后在我的说服之下妈妈也开始看起了《意林》。

如果你认真看目录的话会发现,每一本《意林》多会有一个分类和一些有趣故事。意林》分一期一期,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有趣真实的故事,还有小笑话和小测试。

《意林》每个小故事中都有一句精彩的附言如:《鼻涕虫达姆》中的附言:弱小的灵魂需要友谊的温暖。《伞下的青春喧闹无声》:友谊的琴弦,请用心灵去拨弹。《一条腿的冲刺》:成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己。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在告诉我:人在面临挑战、遭受挫折和感到无望时,都会激发潜能,重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这些文章给人以力量。

【篇五:读意林有感】

这段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意林之《梦想长着翅膀》一书。这本书里有一篇名叫《你用歌声就可以把那些家伙揍扁》,这篇文章读后令我受益匪浅。

它的主要内容是:圣诞节前,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儿子约翰斯顿唱了一首歌,从那以后,小约翰斯顿一心想练习美声,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起初唱地尖锐难听,很多人都嘲笑他、讽刺他。他母亲听到小约翰斯顿的倾诉,很是心痛,但她没有让自己的儿子放弃,而是开导他,用歌声就可以把那些家伙揍扁。

之后,小约翰斯顿变得很大胆,有人越讽刺他,他就越唱得声大。后来,被一位音乐老师发现了,他的嗓音变得越来越好。

2008年4月,年仅13岁的小约翰斯顿凭借非凡的嗓音,他成为了英国最热门的选秀节目《英国天才秀》的冠军。

我读后的感想是只要用心做事,终能成功,不要在乎别人作什么,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征服那些那嘲笑你的人。只要有心,谁都能撬动整个地球!

【篇六:读意林有感】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这句话讲的就是《意林》。《意林》是适合中小学生看的杂志,里面有很多感动人心的故事,而在故事的开头,会有一些概括全文的语句。这本书内不仅有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插图,还有有趣的测试。如果你作文写的不是很好,你可以去买一本看看。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是体现父爱、母爱、友谊、亲情的。其中最能体现父爱的就是《海马爸爸》这篇文章了,故事讲的是:作者从小就把儿子照顾长大,所以儿子经常叫爸爸为海马爸爸,因为海马家族都是让雄海马来抚养小海马的,所以人们称雄海马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篇文章虽然很简单,可却充满了父爱,充满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还有一篇写亲情的故事令我很感动,它的概括全文语句是:岁月淡了记忆,浓了亲情,它的题目叫《夏天那么短,思念却很长》,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内容也和精彩,它讲的是主人公苏小鱼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了大山里,去看父母多年领养的孩子苏巧妹。小鱼跟巧妹很投缘,她们玩的很开心,回去之后,父母向小鱼说明了真相:原来15年前,父母生了小鱼之后,很想要个男孩,可第二个孩子依然是女孩,由于户口关系,女孩只能送往乡下让人照顾,那个女孩就是巧妹。

小故事,大道理。意林意在言中,佳作如林。

【篇七:读意林有感】

意林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都让人感觉到一阵阵心灵上的共鸣,让人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了亲情、爱情、友情读了以后,有时让人开心,有时促人伤心,有时令人激动,有时又叫人感动,意林让我的情感更加丰富起来。

我们这说不算太富裕,但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的,这有意林带给我启迪一方面的功能,意林让我沉思自己存在、生活、交往等方方面面的意义和做法,意林让我明白了很多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意林中有一个故事,让我牢牢记住了,也令我感触很深,故事名字叫《红糖饺子》,讲的是一个人是瘸子,在学校里经常被同学们嘲笑,她每天都情绪低落的上学、回家、再上学、再回家妈妈为鼓励她,就每天包3个饺子,但只有1个红糖饺子,并且事先声明谁吃到红糖饺子谁就会幸运一整天,每次母亲都会分配好并让她成功地选到红糖饺子,从此她不会再难过了,总是会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终于有一天,她知道了事实真相,明白妈妈用心良苦的她泪流满面的跪在了妈妈面前,感谢妈妈为她做的这一切。

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真心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有这样子的耐心,等待和鼓励一个丧失生活勇气的孩子重新获得坚强!红糖饺子里裹着的是甜甜的爱和祝福,母亲希望它能告诉孩子,人生之中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心灵上的残疾,残疾的身体一样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篇八:读意林有感】

这篇文章写的是一只弱小的小红虫无意间飘落到了作者的笔记薄上。这位顽皮而仁慈的作者,对这小小的天外来客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在观察中,他发现这小生命有惧怕黑色的特点,因此而引发了本文人与生物的一场游戏趣事。

作者从小红虫对黑色的敏感和惧怕的程度来看,说明小红虫曾经一定遭受过跟黑色有关的灾难或攻击。为了进一步观察它,作者对这个不请自来的小东西略加惩罚、设置难关,看它能否通过,如果通过了,就把笔记本让给它,否则,就毫不客气的请它另谋出路。

当我读到作者用笔在小红虫周围涂满黑色,一步步逼近时,它也会像我们人一样感到极度的惶恐和无措,像是被包围在熊熊烈火之中,是那样的焦虑、无助、乱冲乱撞、几近疯狂。但是,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便很快的让自己静止下来,沉思着如何决策摆脱困境,在一阵静默之后,它很镇定地一步步走向黑暗。没有慌乱,没有焦虑,没有畏惧,是那么笃定的朝着一定的方向走去,它似乎早已渗透黑色之后就是白色,他终于走了出来,那围困他的黑暗囚不住它,作者只好认输,把自己的日记薄让给了他,任它逍遥。他想:这小小的生命甚至有资格游遍整个地球。

这是多么顽强的意志,当黑色围困时,它没有被禁锢着一直等死,而是发挥了超常的智慧和勇气,去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让作者对他刮目相看,记忆深刻。

这篇文章启示了人们在面临灾难和困难时,惧怕和惶恐是没有用的,我们不妨像小红虫那样让自己静止、平复、勇敢而从容的应对当前的困境,或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读《意林》有感作文


读《意林》有感 《52米高台上的母爱》这个故事是出自于《意林》3,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那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女儿得了失忆症,她得知女儿原来最喜欢看蹦极,为了唤醒女儿的记忆,这个53岁的中年妇女毅然参加了蹦极,即使她心脏不好,有高血压。倒计时还剩3秒,主持人将她打昏了,因为他不希望让这位伟大的母亲去冒险。看完这个故事我合上书本,泪水怎么也止不住,52米呀,对于一个心脏不好,有高血压的53岁中年妇女来说这是把命都赌进去了!为了女儿,她给节目组前前后后写了16封信,打了21个电话,节目组都不忍心拒绝她;为了女儿,她站在了52米高台上即使这一跳,可能会让她失去生命;为了女儿,她是那么的决绝坚持要跳,主持人潸然泪下。我相信,就算她并没有跳下去,她的女儿,还有全世界看了这个故事的人,已经感受到了这52米高台上的母爱!有了这份爱,她们还有什么不能赢得的呢? 这一次,对蹦极节目不感兴趣的我,去因为这份浓浓的母爱,泪如雨下……

有关读《意林》有感


每一本书都有它唯美的旋律,每个人对这种旋律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想,伴随着这种旋律在书中翩翩起舞。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编辑的读《意林》有感,希望对你有所启示,有所帮助。

篇一:读《意林》有感

当我刚刚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时,暑假就来了。这可是个绝妙的好机会啊!我来回穿梭于书店的各个书架,忽然发现了《意林》的影子。

其中,我拿起了一本《意林》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这系列的书。我随意翻了翻,有一个题目完全把我游散的目光吸引住了,那边是——叛逆是一柄闪亮的双刃剑。

我想,现在的我应该也处于叛逆期间吧,那我该好好了解一番了。

我像珍惜流星那样珍惜文章的字字句句,像穿针那样琢磨每个词语。原来,叛逆的孩子是这样的啊!自己做的,自己认为是对的,往往会被别人误认为差生。

文章讲的一个男孩,由于在叛逆时期,成绩糟的一塌糊涂,迫不得已转校。去到了新的学校,他被同学们冷落,被老师们列入了差生的名单。有一天,他帮助了女同学摆脱歹徒,于是重新获得了同学们的爱戴。

我特别赞同本文的最后一段总结,对啊,“坚持个性,但也别忘了敞开心扉。”我能体会,叛逆的孩子最为孤独,最为寂寞。他们之所以坚持自己的意见,特立独行,无非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旁人的关注啊。

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理解孩子的叛逆,可能会认为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了,或者,只是一种无理取闹的方式,根本不用去在意这个变化。反而,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愈加变坏。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真令人深思。轻巧简洁的语句、细腻的语言却也能让人深思呢。

叛逆,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在照亮别人眼睛的同时,也会将持剑的孩子,潜移默化地挡在空无一人的门外。

文章的意义,只想告诉那些包括我的叛逆的孩子,不要太过于执着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别人的看法。

篇二:读《意林》有感

每一本书都有它唯美的旋律,每个人对这种旋律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想,伴随着这种旋律在书中翩翩起舞。

《意林》它不像名着那样大本的让人看起来枯燥乏味,不像神话那样幻意让人神魂颠倒、思想却脱离了现实。它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教育我们成功的背后必定是被汗水浸透的,它讲的是人生的哲理,指导我人生走正确的道路,它讲的是崇高的品德,好让我们心里有个好的模范,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有素质的人。

俗话说‘‘万古长青,只有一真耳。’’在《意林》上完全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读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在脑海定格。那些感动人心的话语,有时使人潸然泪下。

你能随着它穿越时空隧道,去参观中世纪的秀丽,去领悦古代人做事的道德论则,去叹服新异的科技,这些它是玩转的多么巧妙。

它写尽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写了希望的曙光。

它写了许多人生经历、让我们参模、让我们学会理性看待事物。

它写了永不放弃者必将成功、得过且过者继续堕落。

里面有句话使我久久难以忘怀,它说我们这刚刚起航的小船载得起父母那沉甸甸的爱吗?

我不得而知………

时光荏再,一转眼我已初中毕业了。也读了许多年的书了,问自己,有过热真学习吗?学到了什么吗?如果有没学懂的,有反思吗?我天天在意的,是发型吗,重要吗?这些在这本书上都找到了答案。

一页翻去,又是一个崭新的旅途,一路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尽情赏阅。

篇三:读《意林》有感

我花了一星期的时间看完了《意林》这本书。看了这本书以后,令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里都是励志小故事,比如鱼为奔波始为龙,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鱼儿因为奔波努力才可能越过龙门化成龙神。从鱼到龙的转化,其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龙门就摆在鱼儿们的面前,谁下的功夫足,谁不惜奔波,谁就将越过龙门成为龙,这是一个公平的竞争。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要总是抱怨着抱怨那,也不要怨天尤人,看着别人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奔波,不怕艰辛。最终取得成功喜悦。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不去做到最好,哪里敢言回报。不去做到最好,哪里敢言回报?

体育运动最能体现做到最好。在奥运会上,总是以金牌论实力,哪个国家金牌总数多,谁就具有实力。 所以,我们做什么事一定要做到最好。

还有一篇文章,名字是第八个女孩。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一片废墟中,有许多孩子被埋在了废墟里,其中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左腿被石头压住,出不来了,突然来了一个女人,她说是孩子的妈妈。然后,就开始安慰孩子不哭,哄着哄着,孩子就睡着了,等到孩子救出的时候,群众都感动了,为小女孩有着样的妈妈而骄傲。可队长说:“这不是她孩子,到今天,这已经是第八个她女儿了。”

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母爱犹如一朵夜来香,不与玫瑰争相斗艳,却在黑夜中芳香遍野。

还有许多文章都给了我启示,但是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读书太有趣啦,我喜欢读书。

读《姜墨林》有感


今年暑假里,我看了一篇文章,名叫《姜墨林》,文章讲的是:姜墨林在运输东西时,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把东西运送了出去。

上级给了姜墨林一个任务,姜墨林话不多说,依然接受了任务,把自己乔装打扮了一番,便进城去了。鬼子把他拦住,上前盘查,姜墨林从装着钱和黄豆的袋子里,抓出了一把黄豆,对鬼子说:卖马料的。鬼子一闻,用手捂住鼻子,使劲不让那股骚味传到鼻子里去,把手一挥,让姜墨林进去了。姜墨林找到地下党的同志,把钱拿给了他们,让他们去采购要用的东西。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分队,由他们把东西运送出去,不料被鬼子们发现了。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悬了起来。后来他让地下党的同志们带着东西离开,自己与游击队队员一起对付鬼子。突然,鬼子发出了一颗子弹,我不敢往下看了,生怕子弹会射入他的心脏,我的心里像被刀子割了一样,喘不过气来。我小心翼翼地作文翻动书本,果然好人有好报,姜墨林不仅躲开了子弹,而且还打死了鬼子,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掉了下来,心里渐渐平静了下来。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为地下党的同志争取了时间。后来,他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我看完了这个故事,心里想:姜墨林与敌人斗智斗勇。殊死拼搏,只为争取一点时间,让地下党的同志带着东西离开。然而,这点时间却改变了所有事情的发展情况。当初我以为姜墨林会害怕鬼子而放弃任务,没想到事情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他不但不害怕敌人,还与敌人斗智斗勇、不怕困难,哪怕是丢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我的心里不由得越来越敬佩他了。想想有一次,我在跑步,后来跑不动了,可还有大半圈路,便想休息一下再跑,可以想到姜墨林的事,便有了动力,跑完了接下来的路。我一定要向姜墨林学习,变得勇敢起来。好好学习,长大后不怕困难,报效祖国,为我们的国家争光。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花开半时偏妍

——读《生活的艺术》有感

作者:国际商学院 吴宇欣

犹记《秋天的况味》中,明月、桂香、螃蟹,还有慢慢飘散的雪茄的青烟。林语堂先生,寥寥几笔,渲染出"正值秋而万宝成"的情调。

这大概也算是生活的艺术了。

在《生活的艺术》生活不等于生存。

这本书中,林先生不仅谈到中西等国家的生活风格,还畅言中国古人生活艺术,令我感慨颇多。

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生活?很多人,很多时候,对待生活可以说是麻木的。麻木地起床,麻木地吃饭,麻木地工作……从没有意识到生活,又何谈艺术?可能正如书中所言"变成有纪律的、服从的、受统驭的、一式一样的大队中的一个标明号数的士兵,因而无声无臭地湮没".所以,首先让我们"wake up and live(醒转来生活)",让我们多一点点书中所言的"敏感性".

"酒半酣时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半歌》中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饮酒半醉半醒,赏花半开半合,这种情状正是中国轻逸的生活哲学。

一切都归于和谐,归于简单,用一种享受的、旷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也是生活的艺术。"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潜在书中无疑是代表之一。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改其乐,生活的艺术本就在于简单与和谐。

当然这不是推崇消极避世,或者安于享受的生活态度。林语堂先生曾被鲁迅先生多次批评,可能也有此原因吧?

可是反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心态,一是"躁",二是"急".

"躁",即是浮躁。太多太多人内心躁动不安,追名逐利,不肯静心做事。比如某些雷人高考标语"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考试成功,享乐一生"……推崇的不是专心学习的态度,不是踏实努力的精神,而是凭借一次考试从此一生坦途。此类浮躁的标语,此类浮躁的"誓师",不可谓不悲哀!官员幻想一步登天,演员幻想一炮而红,商人幻想一本万利,"走捷径"的想法让人们惴惴不安的心无处安放。

是时候降降火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曾云:"清净为天下正。"试问,一个满脑子名利权,幻想一夜暴富的人,何谈生活的艺术?请作家们拿起笔来认真创作,而不是为了一夜成名,而跟风抄袭;请导演拿起剧本认真导戏,而不是为了商业票房,而只知炒作;请我们所有人,将心沉静下来,体味生活,简简单单,过好每一天。

"急",也是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路上谁不是步履匆匆?谁不是忙忙碌碌?快节奏的生活把人们变成了不停旋转的陀螺。每一天,男人们急匆匆地打好领结,带上公文包,女人们急匆匆地抹上口红,穿上高跟鞋,然后就是匆匆吃饭,再不停地低头玩手机……林语堂先生曾经很不喜欢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现在的中国人,似乎也在步其后尘了。

正如书中所言,"经过四千年专讲效率的高血压,能毁灭任何民族".专讲效率的中国人啊,该慢一些了。我们大概需要李白式的放浪精神偶尔解放一下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不至于被汹涌的生活浪潮所湮没。试着放慢脚步,去细嗅某朵无名小花的香味,去触摸某片绿叶的潮湿,去感受某朵云儿的变幻……

归于简单。

归于和谐。

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透生活,一只眼默默做梦。所以没有虚幻的憧憬,没有过度的奢望,有充分的现实感,又有梦境的朦胧美丽。这是生活的艺术。

"花开半时偏妍",生活不仅要有种花的劳作,也需要有赏花的悠然。不仅需要"种豆南山下",也需要有"悠然见南山"的情怀。

静下心来工作学习,闲时哼一首歌,翻几本书,走几步路,最最简单,最最和谐的,正是生活的艺术。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


读《当代讲道艺术》有感

文:牛巧英

作者:斯托得

翻译:魏启源,刘良淑

出版社: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6年

一:概述:(书的性质,成书目的及内容)

《当代讲道艺术》是一本讲道类的书籍。论讲道的书要写得好,非有经历的传道人莫属,本书的作者斯托得博士不但是英国少数伟大的传道人之一,并且他能自由地从事写作与旅行讲道,他的事奉遍及世界各地,看到此书,让人欣喜。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励所有传道人更加专心致力于自己的召命,使一个迷路的世界晓得神的救恩之道。

作者认为:讲道是传福音并使教会健全发展不可或缺的,现代的情势虽使讲道更为困难,却丝毫没有减少其必要性。

本书的重点不是在分享讲道的技巧方面,而是在神学和个人方面,作者特别强调“讲道如筑桥”,真正的讲道是横跨圣经与现代世界之间的桥梁,两端必须同样稳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是历史纵览,作者盼望读者和他一样觉得讲道有说不出的“荣耀”,以致在第二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围攻讲道的许多问题,第三章谈论讲道的神学基础,作者的观点是:神学比方法更重要,即没有坚实的神学基础就无法教导,真正的讲道是根据圣经或解经的讲道。第四章是作者所强调的“讲道如筑桥”,第五六章是对怎样做研究和准备讲道提供的建议,第七,八章是传道人的特质,必须真挚,热诚,有勇气,谦卑。第九章:结语,包括精选书目及简写一览。

二:本书的优点:

本书的优点甚多,我只谈三个方面:

第一:重点突出,本书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神学方面,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分享:对神,对圣经,对教会,对牧师职分,对讲道的信念。二是个人方面:包括了讲章的预备及传道人本质的特质。

第二:“讲道如筑桥”:传道人的关键任务就是把圣经世界与现代世界连起来,正如作者所比喻的“讲道如筑桥”,一头是圣经,一头是现实,讲道人筑起中间的桥梁,让圣经进入生活,让生活回到圣经。

第三:“引文丰富”:本书丰富多采的“引文”是作者就读了近一百本论讲道传播以及相关主题的书籍的精华,作者分享了他的阅读收获,读则受益。

我个人对本书的一点看法:

本书作者认为讲道最重要的秘诀不是在技巧方面而是在神学和个人方面,这个观点我完全同意,但是,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他没有谈到讲道的姿态,技巧,表情等,部分原因是,可以借着尝试和错误并借着善意的批评才能学好,”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姿态,表情在实践中容易改正,但是讲道技巧除了操练也要学习,如圣经上主耶稣和井旁女人谈“活水”之道,用“野地的百合花”等实物讲道,这些技巧真好,值得学习,所以我认为,如果《当代讲道艺术》这本书在内容上再加上一些讲道技巧的分享会更好,会锦上添花。

三:对我的帮助

1.灵命上:认识我懒惰的罪:读这本书有三处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有懒惰的罪,第一处是读作者前言(本书第9页)作者写《讲道艺术》之前就读了近百本论讲道传播及相关主题的书;第二处是在本书176页邦豪士博士的话:“如果我只有三年时间服侍主,我会花两年时间做预备”;第三处是本书202页,怀德院长他律己极严,又痛恨别人懒惰,他把懒惰列为所有学生和牧师不可饶恕的罪,反省自己,我发现:我太贪玩,太懒惰,读书太少,研经太少,我愿意悔改。

2.事奉上:有人认为讲道是圣灵的工作,不需要预备讲章,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圣灵不会光照懒惰的人,人的本分和责任不可忽视,本书作者分享的讲章的预备方法很好:先选择经文,再默想经文,找出主要思想,安排自己的资料以适合主要思想,另外要加上引言和结论,写下信息并恳切祷告。预备讲章真的很重要,经历了自然觉得美好。没有训练的士兵上战场能获胜吗?不预备讲章能讲好道吗?

3.讲道上的帮助:

读《讲道艺术》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作者强调的“讲道如筑桥”,观察我所了解的某些教会,了解听众的意见,大家说:“有的讲道圣经解释的好,但是生活应用太少;有的讲道例证有力,但是圣经解释欠缺。”反省才发现,原来我们是不能平衡圣经与现实世界。其实,正如作者所说的“讲道如筑桥”,必须把圣经世界和现实世界很好的连接起来,让圣经指导生活,让生活回到圣经。

喜欢《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意林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