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我谈书有感 > 地图 > 读我谈书有感,2024读我谈书有感
读我谈书有感相关栏目
读我谈书有感热门栏目
读我谈书有感推荐
读我谈书有感

(共 1445 篇)

  • 1、 我谈读书700字

    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使人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甚至能够改变你的人生。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人们面前,富兰克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其实,他只上过两年小学而已。那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知识呢?答案就是他喜欢读书。

    富兰克林以前曾当过印刷工,所以天天和书打交道,久而久之,他读书就读上了瘾。而他结识的几个书店学徒也经常带新书给他看。而富兰克林也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为了抓紧时间读书,他经常读到鸡鸣天晓,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去做礼拜。有时,他竟然觉得吃饭成了累赘,就以面包片或饼干为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今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他。如果他不爱读书历史许多惊人的发明,就不会出现。

    但读书也不能什么书都读,一定要经过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就算是名著也不能随便乱读。打个比方,就像我,曾经买过一本名著来读,刚开始,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但读到后面,我就觉得这本书有点乏味,不想再看下去了。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有些人就十分爱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读书不但要会选,还要会读。所谓会读,就是要读得细,而且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读书切忌读得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一定要细细品味每个句子,每个词语,甚至是每个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你会发现你读到的东西不只是书的内容,还有作者的写作时的心情、感想等等。在读书时一定会有一些好词好句,这时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就是要做摘抄。对于经常读书的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本笔记本。读书的时候,旁边放一本笔记本,遇到好词好句,马上把它摘抄下来。平常经常看一看,重温一些好词好句,久而久之,可以使你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读书还要读得精。一本好书,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一本书,不要读过一次,就把它放在一边,读另外一本,而是要反反复复地多读几遍,把它都透彻。精读一本书好过粗读十本书。

    我读书,我会选,我会读。你呢?

  • 2、 读我最爱的书有感

    在我的人生中,读了很多书,每个故事都讲得生动、形象。但让我最记忆留心的,肯定是励志女孩陈冉冉的故事啦!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可夜晚却 凉 风 习习。冉冉和爸爸漫步到大桥上乘凉,桥中间的风最大,于是冉冉和爸爸走到桥中央,扶着栏杆,任凭晚风轻拂,感觉格外凉爽。冉冉抬起头向天空望去,那圆圆的月亮,像个玉盘,镶在满天的星星之间,显得格外明亮,那黑色的天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安静、广阔、而又神秘。

    陈冉冉和爸爸走着走着,下了大桥,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声,原来这是溜冰场。溜冰场的夜晚十分热闹,音乐声时起时伏,明亮的彩灯把那儿照得跟白天没什么两样。在那儿滑冰的人很多,多半会滑,他们有的蹲着滑,有的两腿不动向前滑,有的。。。。。。总而言之,非常热闹。

    离开溜冰场,他俩往回走,到了公园。公园里树木很多,许多人在茶座上乘凉、聊天,阵阵晚风吹散了暑气,人们忘记疲劳。他俩向下走了一阵,几个小弟弟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坐电动车,看到这些,冉冉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坐电动车的欢乐场景。

    父女俩来到草地上,蛐蛐叫的声音悦耳动听,真像一位歌唱家。萤火虫飞来飞去,仿佛流星在闪动,给夏天的夜晚增添了无限乐趣……

    整个故事是如此的迷人,你瞧,多看书一点儿也不吃亏,因为它能带你翱翔,赋予你知识。我们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加油!

  • 3、 读《谈立志》有感

    读《谈立志》有感

    书名:《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谈立志》就是《谈修养》中的一章。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书中的《谈立志》一文,其中“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给我映像最深,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发生问题时老是从他人的身上找缺点,从来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能够养成责备自己,信赖自己这样才能够离成功更加接近。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立志,即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古人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所有立下志愿的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己的志愿,那要看他的努力程度以及志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脱离实际情况而凭空想象,如果凭空想象那就是空想了。

    然而志愿的大小也是成功与否或者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志者事不成者也是很多的,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愚公是否真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精卫最后是否真的把大海填平也无从考证。朱先生吿诫我们年轻人,有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这样的青年才会有大作为,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要做对家庭、公司、社会的有用之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志愿都是切合实际情况而定,且为之努力奋斗。念书时,我想我们都曾经写过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呢,我们又有几个人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工作后,领导经常让我们写自己的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一些事情往往就存在自己的观念之间,在写规划时往往是想的特别好,等真正实施时却是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牵绊而推脱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致使那个工作或者生活没有发展

  • 4、 读《谈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的深思。

    冰心奶奶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又比作一棵小树。水坚持不懈,向下奔涌。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席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着,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他望见了大海,他的行程也结束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谈不上快乐,也没悲哀!小树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天,他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终于有一天,冬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启发。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用了19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30年寒暑,写下了有名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费27年,才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历尽坎坷,最终才得以成功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 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 5、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

    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华丽丽的分割线------------------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

  • 6、 读《谈生命》名篇有感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而这篇[谈生命],却是她一份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的瑰丽明珠。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比我的父辈还年长50来岁,我的父辈已经是她的读者了。还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父母看到这本书时眼中放射出地兴奋的光芒。

    冰心奶奶说: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出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曲折穿过了悬崖峭壁,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不管遇到的是暴风雷雨,还是晚霞新月,他都勇往直前,似乎有一股力量催逼着他向前走。。。。。。她还说,生命想一棵树,从幼芽到枯老衰竭。也许有一天,他再一次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出来,有长成一棵小树。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最终也会江流入海,叶落归根。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经历生老病死,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会经历无数坎坷,我们总要学会面对,学会解决,学会迎难而上,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都要不被打倒。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从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唱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来生究竟是什么,我门谁也不知,谁也不晓,来生究竟会怎么样,我们也无从探究。但是,我任坚信,生命会使我们的灵魂继续延续。

    文章的最后一段使我对生命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其实我们的存在是那么渺小,但是宇宙与社会的进性运化,却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可并不是每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成长便成了空壳;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不进取就变成了无用之人。成功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成为一个着名的做家,富有的商人才算成功。只要你为社会作出你的贡献,每天活的有意义,不碌碌无为,那么,你业算是成功。

    成功不在与是否成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才最重要。不管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固然快乐,痛苦又何尝不美丽?快乐与痛苦并存,才能使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年华似流水,转眼我们都已长为少年,当我们有一天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时,我们也许会懊悔当初。那么,为何不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生命变的充实,人生变的有意义,也不枉我们的这一生!

  • 7、 读《谈美书简》有感

    暑假《谈美书简》读后感一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

  • 8、 读《淮风月谈》有感

    午饭过后,天气格外炎热,屋外的蝉虫叫个不停。似乎在它们的世界里正发生着一场世界大战,无数的居民发出惨痛的哀叫。树上的鸟儿被烫伤了脚似的,在树枝间不停的跳跃啼叫。

    此时的我内心无比烦躁犹如火上的滚水,不知所措。偶然间发现了鲁迅先生的《淮风月谈》便拾起它。端一碗冰绿茶坐门前树下的木椅上随意翻读一番。

    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不仅领略到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还不时大发感慨中国地大物博,山美水美,风土人情更美。目光在字里行间飞梭着,指间与纸张摩擦发出唦唦的响声。

    当目光迁移至其中的《喝茶》时,内心便产生一种不忍猝读的念头,目光便停了下来,细细品读作者的意境情感,顿时便引来了无限的遐想:联想自己身处在一座茅草屋的庭院里四周的竹林里云雾缭绕,自己在惬意地听着高山流水般的琴声,品着上好的茶;联想自己早已穿越回到那个鲁迅的时代,与他面对面的饮茶交谈实事。冰凉的绿茶中丝丝凉意与甘涩在嘴里缠绕着。内心的暴躁早已被这冰茶给制服了。此时冰茶给我的感受正像《喝茶》里面讲的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我看来这清福便是这时候的悠闲怡情。

    茶的发现和利用,传说始于神农时代。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但饮茶的历史相对要晚些。茶清热解暑,是酷暑良饮的不二之选。饮茶起源于巴蜀,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向广大中原地区传播,饮茶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发展,饮茶地区越来越广,中国人的饮茶习俗终于形成。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喜欢饮茶,宾客上门必会供茶,饭前饭后都会有茶的相伴。悠久的茶历史使茶成为了中国的名片之一。

    饮茶不单是纯粹地喝几口,它需要的是一种情境。既然如此,不同的人饮起茶来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让他饮茶,不管多名贵的茶让他喝来与热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对于文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带给的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茶的涩苦甘甜在人的嘴里同样是不断刺激味蕾但给人的功效却不同,给文人雅士营造气氛,给苦力之人解渴。对不同的人茶就有不同的功效,这大大概也是一种清福吧。

    茶不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在文学领域里茶也踏遍了足迹,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茶文学异彩纷呈,见证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显扬着博大的华夏文明。茶除了除了渗入诗词外,还与记,赋,散文,小说等文体结合。文学与茶的完美结合,使得翠嫩的的绿叶负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孕了极

  • 9、 读我喜欢的书

    我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书:安妮日记。

    这本书是我数学考了100分时,妈妈奖励给我的,外皮儿是淡粉色的,上面有着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安妮。

    安妮非常漂亮,长着一头卷发,有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穿着白色的连衣裙,那裙子随风儿在草坪跳舞,想必她的性格也很活泼开朗,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儿。打开书本,文字优美,还有简要的段落大意。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五遍了,内容写的是安妮和其他六个人躲在密室里,因为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里面有的故事情节常常会把我带进去,有的会让我泪流满面,有的会让我哈哈大笑,有一些好词好句我会马上抄在笔记本上,在我要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它,它对我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我出门的时候也会把它带在身边,它已经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在我孤独的时候是它陪伴着我。

    这本书是我的珍藏品,它让我爱不释手,我喜欢这本书。

    版权作品,未经《99》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10、 书读有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唱,耐人寻味,生命智慧,尽在其中。“归隐”可能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时候暂时逃避,真正能够像陶渊明一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地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从《归园田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归隐不是逃避,不是矫情,不是无奈,不是无路可走时唯一的选择。

    “归去来兮!”一个“归去”,富含着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异乡”,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乎荒芜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着诗人吧?否则,如何会与诗人一样在思念中日渐憔悴?

    “实迷途之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源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源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

    看,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山间闲云,田园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恋往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虽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贵,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时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独游,无忧无虑,了此一生。

    他已经确认官场的生活是耗费生命,完全应该抛弃。因为“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啊。

    所以说,他的归隐是对官场的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找真我之归。他不狂放,不沉沦,岁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和热爱,他所做的是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

    任世事变迁,世态炎凉,唯我不变,所求不变,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的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人生因此而圆满。

    能够找到心灵归属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渊明也是幸福的。陶渊明的幸福还在于他有个温柔可人的妻子。《归园田居》中并没有刻意写到那个可爱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却在陶渊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现。想想,会有多少人对“不争气”、不求上进、不能把官做得更大进行讥讽、抱怨、责

  • 2019-09-23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1-09-25

  • 2019-10-24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09-20

  • 2021-09-0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1-06

  • 2019-09-28

  • 2019-11-12

  • 2019-10-23

  • 2021-09-06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0-24

  • 2022-06-16

  • 2019-10-23

读我谈书有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我谈书有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我谈书有感、2024读我谈书有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