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 地图 >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读完公孙仪谈吃鱼这篇短文,我百感交集.一个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这世上简直比珍贵的大熊猫还稀少.

短文主要讲了公孙仪爱吃鱼,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收别人的礼.而学生也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读了这篇短文,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他们有的为了升官发财,而送礼送钱给一些大官.那些大官为了得到自己用不完的钱,而去冒险犯法去提拔送纸给自己的人当官.做些明目张胆的钱权交易.

想到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自己对作业和干事情都是马马虎虎.虽然自己明知道会挨老师的骂,但是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照公孙仪的言行,我万分惭愧.古人圣贤尚且能从小事做起,我们有何尝不能效仿呢?

读了这篇短文,我想大声唤醒那些人:不要再迷足深陷了,回头是岸啊!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妈妈喜欢吃鱼头》有感400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这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作者小的时候发现妈妈喜欢吃鱼头,后来成家有了孩子,作者发现自己的妻子也说自己爱吃鱼头,这时作者深切的感悟到:一个女人作了母亲就喜欢吃鱼头,其中的缘由就是深深的母爱。

我仔细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妈妈又何尝不是一位爱吃鱼头的妈妈。生活中,妈妈省吃俭用,她很少为自己买衣服、化妆品,甚至连一个仅仅几块钱的发卡都要考虑再三,最后往往是以自己喜欢用那个已经磨得发亮的卡子来个心理平衡。

前几天,我上课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经过视力检测,需要配戴眼镜,还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才能延缓视力急剧下降的势头。配眼镜和康复训练一下子花去了3000多元,更重要的是妈妈们还得陪我去眼镜店做一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到家后还要提醒和监督我按照眼医的建议用眼,在我不耐烦时还要耐心的开导我

生活中,妈妈常说有钢要用在刀刃上,而我就是她心里的刀刃。当我说自己想上一个辅导班时,她会不假思索的答应,连需要多少钱都不问一下;到我遇到困惑和挑战时,她总是默默地支持我,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荆棘和漫长,这就是大爱无私的母爱。

(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四九班闫富兴

指导教师:李银

邮编:064400邮箱:)

读《妈妈喜欢吃鱼头》有感850字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小时候的一首童谣常常在我玩耍时、做作业时回荡在我耳边。

今天,我看一本名叫《100个亲情故事》中无意间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他们过着快乐的生活。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失业在家,他们有一个女儿,成绩十分优秀。尽管这个小家庭不怎么富裕,但是也过上了有鱼有肉的生活。他们每两天就吃一次鱼,而他们每次吃鱼都可以分工合作地把鱼吃完:父亲喜欢吃鱼泡泡、鱼籽等一些鱼的内脏,妈妈则要吃鱼头,女儿则是美味的鱼尾巴和滑润鱼肉的忠实爱好者。有一次,妈妈把一条鲤鱼红烧了,还做好了精美的菜肴等着丈夫和女儿,过了一会儿,爸爸带着女儿回到了家,大家一起坐在餐桌上开始吃饭了,女儿又看见母亲把鱼头夹进了碗里,女儿自从上次吃过鱼头,味道十分难吃,于是禁不住问妈妈:“妈妈!鱼头那么难吃,你为什么喜欢吃啊?”妈妈回答道:“傻女儿,因为鱼头的肉好吃,鱼脑髓鲜美!”

我看完了这个故事激动得热泪盈眶,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心想:母爱的力量真是伟大,一个母亲竟然可以把自己喜欢吃的鱼肉让给自己的女儿和丈夫,把没人吃的鱼头留给自己。

母爱是每个母亲都俱备的,我的妈妈也不例外。今年过年的时候,我的喉咙不太好,于是,妈妈便带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并无大碍就配了一些药回来。晚上我吃过了药便去睡觉了。开始,我看看星空,数数山羊,很快进入了梦乡。可是我睡到半夜,便被一阵痛疼吵醒了,我便叫醒了爸爸妈妈,妈妈就拿水给我喝,可是过了一会儿,我就开始呕吐,开始是一些饭菜,后来只剩下清水了,止也止不住。接着是腹泻,真是迫不得已。折腾了两个小时后,爸爸开口了:“不行!得去医院!”于是我穿好衣服,但是外面下着大雨,爸爸只能先冲下去,把车开进来,再送我们去医院,医生说“是药物效力太强,对胃有影响,得挂针。”我立马伸手准备打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挂盐水,妈妈让爸爸先回家休息,他明天还要上班,回去我们会自己打的士。于是妈妈就等在旁边,她怕自己睡着了,我要是感觉不舒服就不能叫她了。就这样,她等了两个小时,一夜没合眼,我挂好盐水已经五点多了,外面依然下着雨,可是又打不着出租车,她怕吵醒爸爸,麻烦他,于是便把她的羽绒衣脱了下来给我穿,还帮我撑伞,到家后,还帮我洗手擦脸,早晨七点钟还给我把早餐送到了手里。

母爱的力量真伟大啊!

读张幼仪传有感1000字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写的文档能被人夸奖,编写前我们可以先去网上查找相关的范文模板。  通过分析优秀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写作的精髓和技巧,怎么样范文能算的是脱颖而出?读后感大全向您分享了读张幼仪传有感。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1

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的故事尽人皆知,一直都觉得徐志摩有才,但任性,没有担当。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发妻张幼仪的一生。由于张并未踏入文坛,政坛。她之所以被人耳熟是因为徐志摩的原因,看完这本书,才越发对张的佩服。她或许只是平凡的一生,但是绝对是伟大的一生。他的前二十三年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小被教育成贤妻良母,三从四德。他的离婚前的生活一直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曾经萌生的梦想,也因父母的保守而幻灭。但是也必须佩服其家族教育将其在其骨子里植入了韧性,贤良的品质。结婚是被迫,爱上徐志摩是因为其才华横溢。她曾经努力做好,儿媳,妻子的义务希望丈夫可以对她心生爱意,但是殊不知,一切都是徒劳,一开始徐都对其没有感觉,甚至是厌恶其骨子里的传统。也许她用错了方法,在林,陆出现之前,如果她能早一点接受到西方的先进思想,活出自我,也许会有另外的结局,也许他们就幸福在一起了呢,也许!可以说她的爱恋是卑微的,也是可怜的。爱一个人是要对他好,但是让对方爱你,你必须要有对方欣赏的点啊。要我们对方喜欢的方式去爱他。

说说徐志摩吧,这人有才,浪漫。但是不负责任,满脑子的西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有它的魅力,比如,孝顺,比如责任,比如仁义礼智信等,他甚至有点崇洋媚外了,已婚之身,追求少女林徽因,单身追求人妇陆小曼。可以说道德水准是较低的,太任性了,不爱一个人,而那人正好爱你,至少不应该使劲作贱她吧,如果大儿子是为了延续香火,那么二儿子也是在不爱妻子的前提下还能怀上,难道妻子只是泄欲的工具么,没有任何感情,也能巫山云雨。两个儿子貌似与他无关。如此,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都是极其不称职的。说到爱情,也许他和陆小曼是真爱,但是结果并不好,所以选择伴侣,死后陆小曼的冷淡,真是可悲,想想还是张比较合适放老婆,一日夫妻百日恩白日恩,帮他料理多少身后事啊!

从这一段真实的故事能感受到的是,选择伴侣,人品和道德必须是基础,这个基础上生出的爱情果实才会一直甜下去。爱情怎么获得,用对方的方式去爱他或者她,不断提高自己。也许从来不否认,三观一致,相处不累,最初的三观并不一致,但是经过学习,经过岁月的磨砺是会潜移默化的,就像张幼仪女士。张幼仪为了爱情,等待了八年,影响了她一辈子。当时间足够长了,再放手才会真正放下,于心无愧。当然或许,她一生都未释怀,但至少她不遗憾,因为他等了丈夫八年之久。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女人了。

另外,不太赞同文中作者的原因追溯,尤其是所谓的生肖不合这个说法,完全是根据结果找原因。必须反驳之,如果这个也能奏效的话,那么生肖不合的人就不能在一起了,完全以偏概全嘛,全世界有那么多的所谓生肖不合的也能过的很好,该理论岂不是不攻自破?

好了,开卷有益,自己的生活还得靠自己以前车之鉴过好,相信一点:一起学习,看同样的书,不断调和,是可以将三观之方向,调到一致的,努力提高智商,情商,是结出好的果实的,一辈子那么短,遇到一个爱的人,为了不留遗憾,是要竭尽所能去提高自己的!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2

《张幼仪传》读后感1000字:

导读:“你可以爱了又爱,最终葬在风花雪月里,我却可以淡淡的自立不败。”与林徽因不同,张幼仪的一生正如她所说“淡淡地自立不败”。

年轻时的张幼仪“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她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了婚姻放弃学业,即使到欧洲后,依旧一心相夫教子,与庭院深深地女子仍然别无二致。她是名门闺秀,是家教严谨、人才辈出的张家二小姐,却被婚姻封印了才华,成了旧式社会的牺牲品。直到被迫失去所有,她才猛然醒悟:她成不了最风趣的小姐,最风华绝代的名伶,但她必须成为她自己,才能获得尊重。

离婚后张幼仪实现了华丽转身,昨日柔弱的花朵今日已成铿锵玫瑰。在异国他乡远离亲人的那些艰难时刻,她重拾英文,学习德文,并成为德语老师。回国后,在上海滩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之旅。离婚三年后,徐志摩给陆小曼的信中再次提到这位“前妻”时,也赞叹道:“一个由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小,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有通道”。

我们都喜欢这些振奋人心的逆袭故事,可又有多少人能在苦难中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完成华丽转身。人需要两份勇气,一份自带的勇气,用来打破捆绑自己的枷锁,而另一份是用知识筑造起来的勇气,用来挑战自我和从前的不可能。看完这本书,愈发喜欢张幼仪。悲于旧式社会的牺牲品,喜于醒悟崛起成一代真正独立的新时代女性。不能否认旧式教育出的大度与坚韧有功,更不能没有敢作敢想敢自我的新思想。没有打破墨守成规的勇气,就无法接受西式思想的洗礼与知识的熏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拥有美满人生,但要拥有从一段不愉快中解脱出来的主动权,然后如张幼仪一般,重新为人生按下一个快进键。

如今,独立成了新时代女性的代名词。身为一名铁路女工,有幸拥有自己的事业,经济独立,更要终生学习,根据工作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学习,扩宽工作视野,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时代赋予了我们机遇,也是时代赋予了我们历史责任,吾辈定要锤炼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恪尽职守,无愧于铁路人称号,无愧于这个时代。

读完《张幼仪传》,有太多感慨。有人说,女人一定要有四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刻进命里的坚强。铁路女工高露,为了事业把儿女亲情放在第二位,一心只有旅客的安危,这是铁路女工的英雄个性,也是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独特风格。奋斗在铁路战线的女子,终究也能强大,也能淡淡地自立不败。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3

适逢三八女性节,刚好一口气翻完本书最后一页。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遭遇人生挫折的气度,学到的是她对于人生开放积极的态度。

最近读了好几个民国名女子的故事,没想到张幼仪是这样的一个张幼仪,非一般的被徐志摩离婚的女人。在我的印象中,那个时代的旧式包办婚姻下,一个缠过脚的旧式女人一旦被不爱的男人抛弃,大多只有两个options,一,继续为那个男人耗费生命,替他侍奉公婆。二,打回原形,回娘家孤独终老。而张幼仪居然选择了以上皆不是!

她给自己另外选了一个hard通关模式:打败了吃人的礼教(女子必须守节即使被抛弃也要从一而终),打通了没有学问不懂外语不能独立的关,留在德国生子留学谋生,回国成为女子银行的总经理,自营衣服品牌,最后得到了迟来的平淡相守的幸福。张幼仪冲破了稳定的牢锢之后,自己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成为了白富美,人生赢家。

\有时,人内心的恐惧来自于拥有。害怕拥有的会失去、会改变,患得患失中,勇气一点点被耗尽,激情一点点渗出身体,最后整个人都疲倦了。当什么都失去的时候,人反而更容易变得坚强。一无所有的人是不会害怕的,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他们的生活只有两种:维持现状,或过得更好。

相逢,就注定了将来的离别;离别,是为了再一次相逢。当命运中这样的轮回和循环被打破,当离别成为永别,曾有的爱和恨,都会随着那人的离开烟消云散,曾有的喜和悲,也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不再回来。\

作者的文笔比我好太多,这本书比最近我看其他关于民国女子的书也好看多了。关于人物传记,除了主角自身的境遇,一个作者的思想和态度,写作能力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读者。这是一本好书,推荐给同样喜欢欣赏独立女性的你。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4

张幼仪,从一个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到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她的蜕变和成功源自她隐忍却不屈,坚毅并勤奋的优秀品质。

从小就颇有主见的张幼仪,却成了一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丈夫的冷漠和无视,没有让她消沉,却激发了她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决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可以成为丈夫喜欢的新女性。

徐志摩迫于父母和张幼仪二哥的压力,不得不同意张幼仪去伦敦陪读。满心欢喜的她在看到徐志摩一脸不耐烦的表情时,一腔热情和期待瞬间冷却了。在英国,她除了继续接受丈夫的冷落,还要承担起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责任。琐碎的生活没有击倒她,在征得徐志摩同意后,她请了家庭教师开始学习英文。

因为和徐志摩一场关于“小脚和西服不搭”的争论,引发了徐志摩的不满,他弃下怀孕的妻子,凭空消失了。举目无亲的张幼仪在二哥的资助下去了德国柏林,在那里生下了次子彼得。几个月后,徐志摩突然出现在柏林,为的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好回国追求林徽因。面对无可挽回的婚姻定局,张幼仪平静地选择了转身。

婚姻的结束,却是张幼仪重生的开启。她发奋学习,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学,获得了硕士学位。

灾难却又一次降临在她的头上,三岁的彼得因腹膜炎不幸离世。张幼仪的人生跌落进了无尽的黑暗,她甚至想一死了之。几个月后,她接到徐家父母的来信,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姻问题,邀请她回国。

回国后,张幼仪迎来了她事业的春天。她接手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解除了银行的危机,使其步入正轨。她还接受了八弟和朋友们的邀请,出任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她出色的经商能力,让她在上海滩的名气越来越大。

徐志摩深深伤害了张幼仪,她却感谢他,也是婚姻的那段经历成就了她。对徐志摩所做的.一切,可能有爱,但更多的是她的善良,豁达和责任感。

53岁那年,张幼仪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她和苏医生在婚后的日子里互敬互爱,一起走过了平静却幸福的二十年。

张幼仪的一生是历经磨难浴火重生的一生。她的成功是努力奋斗的必然结果。“那些不能打倒你的,最终都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生活中经历的每次劫,岂知不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作为女性,只有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才不会依附于任何人。独立的女人自带光芒,幸福怎么会不光顾于你?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5

知识是华美的衣装——《张幼仪传》读后感1500字:

张幼仪,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人,陌生的可以转眼就忘。就像当年,老师讲到徐志摩的诗时,提到他的原配夫人叫做张幼仪,我记住了诗,但这个女人的名字只在脑海中停留了片刻,便像一叶极轻极快的小舟,转瞬间就漂出了脑海,不知去往何处了。以至于第二节课老师在讲徐志摩的风流情史时,我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出来他的原配叫什么,只记得姓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反倒是他的那两个刻骨铭心的情人,一个是林徽因,一个叫陆小曼,从那天起便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因为对徐志摩不感兴趣,所以对他的情史也止于了解,并没有深究,包括那两个名声赫赫的大美人,对她们的了解,仅仅停留于她们很美而已。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林徽因是西安小雁塔的设计师,陆小曼是专业画师,我才惊叹于她们不俗的才情,开始阅读与她们有关的书籍。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那个从不曾被我记起的女人——徐志摩原配夫人张某某。好奇心驱使下我搜索了关键词“徐志摩夫人”,搜索结果出现“张幼仪”三个字,至此,我才记住了这个女人。

读她的传记之前,我一度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因为恪守妇道而被选中为徐家媳妇,因为思想守旧而被丈夫抛弃。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大错特错了。错的不只是对张幼仪身世的无知,也是对爱情的无知。若是真爱,不会因为你出身卑微而嫌恶抛弃;若是不爱,亦不会因为门当户对而厮守终生。但无论爱与不爱,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发生巨大的改变!有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铁汉变得柔情,失去爱的时候,可以让一个弱女子变成巾帼红颜!张幼仪就是后者。

在那样一个未开化的年代,离婚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张幼仪坦然接受了:我知道你不爱我,从你娶我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但既已嫁你为妻,我便择你所依,我会为我们的感情努力,我会拉近和你的距离,我可以陪你出入厅堂,也可以为你洗手做羹汤,我可以等你回心转意,也可以接受你纳人为妾。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想要退居幕后,却让你愈加厌烦逼我退出。好吧,既然你已经放手,我也无谓强求。不过,让你失望的是,离开你,我并没有凄凄惨惨戚戚,我找回了我自己,你瞧,现在的我符合了你对女性、对妻子的一切幻想,可是,你已高攀不起!

张幼仪成全了徐志摩想要成为第一个离婚男士的心愿,也成全了自己的后半生。其实,读了张幼仪的传记你就会懂得了,她的成功和离婚后的幸福和可以预见的。

早在她和徐志摩的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她就明白了,她和徐志摩的种种差距中,有一种便是自己读书太少。在离婚之前,她虽然开始弥补,但这道缝隙已经存在便无法弥合了。在离婚之后,张幼仪更加坚定了学习和读书的意志,在异国他乡,坚持英文和德文的学习,并最后做了德语老师。回国后,她凭借自己的见闻,凭借学到的知识,在上海滩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是非之地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读书和学习让她变得坚强,让她越发明理,便也就越发的泰然自若、大气贤良。徐志摩在世时,她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奉养徐志摩父母的责任,徐志摩去世后,她还继续资助陆小曼。

这样的她,没有因为“离婚女人”的“污点”而被世界践踏和抛弃,反而是得到了时代的恩宠,变得愈发强大和迷人。最终,她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虽然晚,但是没关系,有生之年,她值得拥有这份疼爱与美好!

书中有一段话说的很好:若是不曾走出封闭的空间,就永远不能见到不曾见过的景象,不能结识不曾结识的人,不能遇到命中注定要在某处相逢的爱。若是不曾走出心中的牢笼,就只能如井底之蛙般永远生活在自己那一小块天地;只能任由心中那一份躁动从不安渐渐变得疲惫,最后停息;只能任由视野越来越狭小,最后小成一个光点。人生也是如此,一旦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在远离未知危险的同时,也难以看到更多的美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张幼仪这样婚姻不幸的女人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几个能像她一样坚强勇敢,敢于走出内心的牢笼,敢于打破世俗的禁锢,敢于挑战自己,为自己博得一番新天地!张幼仪,这位从坍塌的婚姻废墟中走出的女子,用知识包装灵魂,用书籍填补信仰,最终活成了一朵艳丽而傲骨的女人花!

读张幼仪传有感 篇6

从未有哪一位女子让我如此敬佩和感动,而且发自内心地赞叹!

在远离了传统的年代,人们的是非标准已经大大变异了。但是,如果你真正走过婚姻,并在其中有过挣扎和成长,我想你会感觉世间确实存在一种秩序:这是从佛法与道中贯穿下来的人间秩序。循此秩序而行方不逆天道和天意,而背离者则会自食其果。张幼仪和徐志摩正是这正反两方面的典例。

张幼仪身上俱足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公婆,顺从丈夫,兄长、儿子;恪守本分、吃苦耐劳。她严格的家教让她养成了隐忍的性格,使她在婆家安度时日并深得公婆认可,也为日后离婚时获得公婆帮助种下了善因。在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情感得不到释放,心灵得不到抚慰,她却不曾抱怨,不曾流露出伤情,任劳任怨地做着徐家的儿媳妇。”而她在徐志摩有外遇时亦没有大吵大闹甚至对第三者没有一句恶言相向,反而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致使徐不喜欢,而且离婚时对徐志摩也没有恶言相怼,而是说“我的离婚要感谢志摩,不是他我也不能成长,也不能找到自我。”在徐志摩已和陆小曼结婚后,徐的母亲去世时徐志摩连丧事都无法操办还要找她处理,她以干女儿的身份处理了丧事又在徐出事后接济陆小曼,何其难能可贵?这种高度的修养,是徐志摩、陆小曼之流难以企及的,我想他们地下如有知,一定会羞愧不已,与幼仪相比,他们的人格如此渺小!

幼仪前半生似乎一直在吃苦还债,还掉之后即苦尽甘来。不但事业有成,亦迎来了幸福的婚姻。她宽厚大气的性格也注定人生不会不顺,也应了那句“厚德载物”的话。

而徐志摩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浪荡、不负责任、纵欲无度的花花公子,幸好有些才气,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可是有才无德之人必不久长。他似乎从未顾及过父母、妻儿,只是任自己纵情声色。他虽然已成年,心理仍是一个巨婴。所以他把上帝给他的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身死异处,而他自认为的最爱之人陆小曼竟不肯为之收尸!真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收尸亦难为!”岂不为天下人耻笑。而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种下的恶果!

我喜欢张幼仪,她的胸襟和大气真难能可贵!她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甚至丈夫带来的第三者都仁致义尽。而她在困难中的无怨无恨、顽强坚忍更是让人肃然起敬。世间如果有更多如她这样的女子,则不但能齐家,亦可平天下!学习并努力向她看齐!

读《谈立志》有感


读《谈立志》有感

书名:《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谈立志》就是《谈修养》中的一章。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书中的《谈立志》一文,其中“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给我映像最深,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发生问题时老是从他人的身上找缺点,从来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能够养成责备自己,信赖自己这样才能够离成功更加接近。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立志,即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古人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所有立下志愿的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己的志愿,那要看他的努力程度以及志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脱离实际情况而凭空想象,如果凭空想象那就是空想了。

然而志愿的大小也是成功与否或者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志者事不成者也是很多的,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愚公是否真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精卫最后是否真的把大海填平也无从考证。朱先生吿诫我们年轻人,有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这样的青年才会有大作为,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要做对家庭、公司、社会的有用之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志愿都是切合实际情况而定,且为之努力奋斗。念书时,我想我们都曾经写过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呢,我们又有几个人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工作后,领导经常让我们写自己的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一些事情往往就存在自己的观念之间,在写规划时往往是想的特别好,等真正实施时却是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牵绊而推脱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致使那个工作或者生活没有发展下去半途而废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常说:不怕路远,就怕志短。志愿宏大与矮小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也不能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

蔡爱芹

读《谈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的深思。

冰心奶奶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又比作一棵小树。水坚持不懈,向下奔涌。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席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着,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他望见了大海,他的行程也结束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谈不上快乐,也没悲哀!小树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天,他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终于有一天,冬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启发。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用了19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30年寒暑,写下了有名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费27年,才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历尽坎坷,最终才得以成功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 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相信《读《公孙仪谈吃鱼》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