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 > 地图 >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2024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范文大全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相关栏目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热门栏目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推荐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

(共 6461 篇)

  • 1、 员工《书徐汝佩卷》读后感3篇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阳明先生深黯教育之道,大教不言,大教若不教。在《书徐汝佩卷》中,对一些士子的问话和疑惑,要么问而不答,要么只是一句非是之谓也对徐汝佩的反省之言只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从而使徐汝佩悚然若有省,觉得先生的不言之教是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作为企业家,如何践行不言之教呢?

    首先是修身以德,修身以诚,以身作则。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只有自己先做到无私奉献,躬身力行,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里,与员工的幸福痛苦感同身受,员工才能和企业家、和企业一起同道同心,才能齐心合力。

    其次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一大本规章制度,一百句口号,形不成企业文化,一个仅以监督、奖惩为治理手段的企业也不会是员工口中好礼、好义、好信的企业。而一个企业家的品格、德行,才是员工最好的榜样,榜样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努力工作,除了要获得薪水、尊重和幸福外,必须获得心灵的成长和职业技能的成长。只有具有教育家思维的经营者才能真正培养、扶持他们成长,从而带动企业的成长。

    行不言之教,造就更多的经营者,让企业更好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叶龙银

    《书徐汝佩卷》读后感

    读罢阳明先生的《书徐汝佩卷》,深有感触。而先生面对世人的质疑却不急不躁、心平气和日复一日去布道,从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弘扬自己的理论学说。反观自己,一遇别人的诋毁误解就拂?而去、闭目塞听,和先生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作为领导干部的我们在生活深受启发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因为其环境背景、学习体验不同而有区别,不可能千篇一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能接受,相反真理越辩越明,诸子百家争鸣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联想到本人在担任某公益组织理亊长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为自认为自己付出努力,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当遇到他人的不解甚至是流言蜚语、冷嘲热讽时就会不冷静、难过甚至是想到放弃,这不是和徐汝佩面对考试题目阴诋先生一走了之如出一辙吗?其实,自己犯的错误就是急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标准观念,结果即使是正确的理念也难以服众,心有余而力不足,越着急越难以实现目标和理想。

    2、批评和

  • 2、 《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读完《徐文长传》之后,我与众多读者一样叹息:这样的才子才终生怀才不遇,愤疾而卒。但叹息之余,免不了反观徐文长为什么医生怀才不遇,真的是当时都没有认识这批“良马”的伯乐,还是徐文长吧自己的才华隔绝于现实之外? 徐文长是个全才,他不仅擅长于诗文,书画,在戏剧写作方面更有一番展现,袁中朗尊之诗文为名代第一,郑板桥对之诗画也非常敬服,层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为走狗”,还有近代大师齐白石对之诗画也非常倾慕,另外,汤显祖对他的戏剧也是极力支持。如此一个得到名家名人普遍认可的才子理论上应有所作为,但他却终生不得志与有司,在科举考试中,一度落选。这时,我们可能会想那是科举制度的失败,淹没了人才,那是有司的不公,那是世俗的不能容人,我们现在作为后人来纵观历史,固然清楚科举制度的弊端,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科举是千百年来呗君主认可的选拔人才制度,它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徐文长而改变它的选拔内容和标准呢?生于那个年代,想要有一片伸展才能的天地,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否则它会被淘汰的。 徐文长这样一个才子却八次科举落选,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细细分析,也有合理之处。科举考试要求考生正儿八经,规规范范地答题,而徐文长生性固执,偏激,喜欢独树一帜。在考场上个性飞扬,按照科举筛选标准,徐文长必被淘汰无疑。 除此之外,徐文长生性孤傲,这有注定了他与官场无缘。他擅长于书画,在当时人人皆知。对于那些达官显贵一重金上门求书画,他却无情拒别人与门外。可知,那些达官显贵可是处于上等地位,平时习惯了寿下属的巴结与承奉。而徐文长当时只是区区一名穷书生,却让那些达官显贵台阶课下。并不是人人都有海般度量,纵使徐文长再有才华,也难得博的官员开心。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像胡公这种“伯乐”,但是这种伯乐只是少数,当这种伯乐不得世时,良马也只能捂自己的才华与怀中,终究被世俗所淹没。 在这里,我想,假如当时徐文长没有太过自我,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个全才——王守仁。他俩旷世奇才,但他们的命运却完全不同,王守仁这一生可谓是想什么就得到什么,同意是才子,为什么道路会如此不同呢?终究归根于个人人对生命的主宰。徐文长处人待事的确是太过于自我了,从鸣锣科举到杀妻入狱,不都是他过于注重自我的表现吗?而王守仁心中一直都“有他”,无论是“守仁格竹”,还是平定“宁
  • 3、 徐文长传读后感

    徐文长传读后感

    玖完【徐文长传】,我只知有一位文人,生于明代,奇才也,但数奇。

    我既没有读过他的诗文,也没有赏过他的书画。我料想他是和李白那些才子一样的,因为一性一格的桀骜不驯,才错失良机,酿就了他的悲苦人生。

    所谓一性一格决定命运。他自满于自己的才华,不将官员放在眼里,任一性一格为所欲为,八次科举才不第,不得不放弃功名事业,只能得到一个才子的雅称。但是,命运虽然注定他会历经坎坷,也曾给过他几次机会。他虽然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幸运的遇到了他的伯乐胡宗宪,故他才能在朝廷中小露头脚却又可以不被礼数拘束。只可惜改朝换代太快,他的事业之路因此中断。不过,他有幸逃过一劫,虽无官宦身份,却也能保存一性一命。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徐先生不仅不一爱一惜生命,甚至于多次自一杀,且手段残暴。哎!霉运不断的他确实可怜啊!再后来,他一精一神失常杀了妻子张氏,入狱七年。他本可以逃过一劫,可是他不懂圆滑变通,硬要认罪,才会在浑无天日的狱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七年,落下各种风湿类的病根。五十三岁那年,他出狱后,上天又给了他重生的机会,放了他一个大长假,让他游山玩水去陶冶情怀,本来一切美好,可是他却愚昧不懂人情世故,与友人决裂,而言辞又不知轻重,一味遵循自己的心魂,以至忍饥月下独徘徊,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结局。

    百度徐文长,都是大篇幅的介绍他的坎坷生世、惊人才情和桀骜不驯的一性一格。我不懂,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难道就没有这样的才子吗?要才情,要不羁,要穷困潦倒,这些人还少吗?他一性一格扭曲,不善与人沟通,不懂如何才能施展才能并让人接受,不是他自己的问题吗?他的悲苦,是命中注定,是他自己一手捏造,我们又何必过多感慨?

    直到那一副【墨葡萄】把我感动,我才意识到,我了解的这个人,不是本真的徐渭,只是一个人们口中时代造就的悲剧人物。

    【墨葡萄】题诗言:半生落魄已成瓮,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而【墨葡萄】的画风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以墨色简单着色,笔调柔软,手法细腻,不似传统画家笔下的山水画那般大气豪迈,也不似传统画家笔下的青竹那么苍劲有力,更不似多数古人一大为赞颂的寒梅那样娇一艳傲雪,倒像是女儿家的心事那般圆一润细腻。在我看来,他的画倒是比郑板桥的画多了几分神韵,比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多了几分灵气。见画如见其人,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徐文长,我看到的他的灵魂

  • 4、 读《致良知》有感

    读《致良知》有感

    致良知读后感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

  • 5、 读《致良知》读后感

    读《致良知》读后感

    文/张士浩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 6、 读读《致良知》有感范文

    先生说:至善,是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达到极点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寻求。但这格物不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辨别求索吗?怎么说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从先生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说,似有所悟,格物最后还是要反求诸己,对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终究要对照内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处,亦何尝苟从,这样再说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点清楚了。

    只是这尽心知性以为生知安行总不得解。

    实际上对照当世,我们也似乎能够领略的到:信息社会,各类文字、图片、音视频铺天盖地,扑面而来,但这真伪如何得辨?而且现在的学术论文也多是东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传济世的少之又少,确实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由此,文中子之拟经,有如孔子之删述六经,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拟经恐未可尽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 7、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 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 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 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 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 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 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 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 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 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致良知: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追求让自己开心舒服,但是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其实就我

  • 8、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致良知,就是致自己的良知。我们不能拿着致良知这把尺子去度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样就把致良知用偏了。前段时间接触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也就是说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这句话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来时刻提醒自己,抱怨一天天的减少,生活一天天地变得愉悦、轻松,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自己品德的提升,将心中的美德一点点发掘出来、显现出来。由此学习致良知就是致幸福,致自己的幸福的同时让周围的人也感觉轻松了。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在因为致自己的良知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抱怨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好。虽然自己没有去抱怨什么,但是在与人交谈聊天时,对于别人的抱怨还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我拥有的美德还不足够去唤醒他人,这是我要努力去提高的最重要的一块。

  • 9、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 10、 读《致良知》学习感悟有感范文

    通过学习致良知,深有感触,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不仅教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更对我们的成长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我对致良知的理解,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做正确的人,寻找人生的意义,知行合一!

    人不立志则无目标;人不勤奋则一事无成;人不懂得改过则没有进步;人不互相帮助进步,大家就没有好发展。我们在远通这个大家庭下,又按工作细分成一个个团队,工作中不论是内部的同事配合,还是外部的客户接洽,关键是心的融合,如果心不动,就不会有碰撞;没有碰撞,就不会有火花,就谈不上有智慧,更不会迸发出能量。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心动是一切的前提,尤为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作为公司的一员,如何致良知,即如何知行合一呢?个人认为,能够勤恳认真负责地做好手中的活就是知行合一!能够帮助同事、帮助客户、忠于职守,就是知行合一!干好个人的本职工作,做好当下的事情,努力地完善自己,真心的帮助客户同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一切以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的干事情就是知行合一。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3-14

  • 2019-10-29

  • 2021-07-15

  • 2022-01-06

  • 2019-11-06

  • 2022-01-06

  • 2019-10-12

  • 2019-09-25

  • 2019-10-29

  • 2023-03-22

  • 2022-12-24

  • 2019-09-25

  • 2019-10-11

  • 2023-06-15

  • 2019-10-12

  • 2019-09-28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10-29

  • 2021-09-06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3-23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1

  • 2019-11-02

  • 2019-09-25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
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大全,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2024,更多致良知徐爱录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