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致良知的读后感 > 地图 > 致良知的读后感,2024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大全
致良知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致良知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致良知的读后感推荐
致良知的读后感

(共 3905 篇)

  • 1、 读《致良知》读后感

    读《致良知》读后感

    文/张士浩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 2、 致女儿书读后感:致为人父母的你

    《致女儿书》的作者是王朔。说到他,相信你应该有一点的了解吧,他印象了一代人的思想,他的作品极具特色。这一本书是他难老的作品,让我们珍惜和孩子陪伴的时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致女儿书读后感:致为人父母的你。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是对于碰瓷老人的评价。王朔算不上是个坏人,但是他真的老了。

    读《致女儿书》,让我强烈的感觉到字里行间那种想硬而硬不起来的尴尬。心理上的衰老远抵不上生理上的衰老带给人的那种失落。如果这本书你问我值不值得看,我会回答:你对王朔感兴趣,就看看。如果单纯想从文学角度去读,我认为这书不会让你满意。

    《致女儿书》被王朔定义为自己的遗书。所以在书中更多的是自说自话。是自己对过往的一些回忆,有好的,有不好的,有真实的,有幻想的。至于说对女儿的忠告或者是分享一些人生经验,王朔并没有多说什么。他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引出故事。看着咪咪方和老王的对话,时不时的觉得很难受。难受的不是故事,而是看着王朔这个老炮是怎样一步一步的走向没落。

    他已经做不了什么了,他泡不了妹子,泡不了吧。和他胡吃海喝,谈天说地的朋友们陆续离开。他现在只是生活在北京老胡同里()一个正在浇花儿的老头。如果你远远的望去,也许会在脚边溜过猫时,他厌恶的一瞥中读出眼中残存的一丝凶光,但是很快,光芒暗淡了下来。他突然哼起了七十年代流行的小曲儿,把手里的水壶放稳。阳光散落在他并不光滑的脸上,他习惯性的摸了摸裤兜,却发现自己已经戒烟很久了。

    王朔这本《致女儿书》从写作手法上看,稍微收敛了一些王式特有的直白和粗糙。这不是一个雄性激素爆棚的年轻人通过文字来发泄内心,这更像是一个倔老头在温和的讲故事。他不想承认自己已经硬不了了,但是嘴上还硬着。这是一个不愿意认输不愿意低头的人,即使他认错了,但那种不屑的态度会让你觉得这是瞧不起你。反讽和调侃的语言风格不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消失殆尽,王朔的嘴炮功夫到《致女儿书》这里已经是登峰造极。

    想过么,你老去的那天会把自己一辈子的故事真实的和孩子讲么?我看到王朔和女儿的交流尺度是非常宽泛的。单纯从这一点上看,我非常羡慕他们父女关系。在我的童年里,父母并没有什么参与。印象中只有奶奶在太阳落山前将头探出窗外大声的吆喝着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父亲永远是喝醉了才回家,童年最怕听到的是沉重的上楼脚步声。

    那时的我既希望爸妈在家,又希望他们不在家。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希望吃完饭

  • 3、 致良知读后感

    致良知读后感(一)

    吴萍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 ,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展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益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肯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展开对良知理解表示肯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确实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掌握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样,如果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掌握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略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量,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学习没有终点,要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致良知读后感(二)

    程楠

    近期集团组织了学习致良知的活动,当时就想到当年背古文时的那种愁,一想到古文就有点读不懂,难理解,不上口的感觉。当我认真读了之后,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

  • 4、 俄狄浦斯的良知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俄狄浦斯的良知_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人们在做错一件事后,往往会给自己找借口“我原本不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好似一句“原本不知道”就可以洗刷他所有的错误和罪名,重新给灵魂以高贵的头衔。可是,你一句“我原来不知道”就意味着你是无辜吗?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比谁都明白。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里面有党派的竞争“正直上的问题”难免会显露出来。不过我们并不讨论正直的问题,只是,一旦有一派处于弱势,而他们的人员被抓到,他们无力的陈词中总会有一句表明自己无辜的“我原本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他们永远比不上俄狄浦斯。

    如果你杀了人,法律判你死刑,难道你一句“我原本不知道杀人犯法”就能覆盖你杀人的阴影吗?就能改变你被伏法的后果吗?这并不在于你知不知道,而在于你做没做。什么“无知者无罪”,都是屁话了。在这一点上,俄狄浦斯才真的有良心。

    负罪感是个什么东西?你不能去问把自己过错归结于母亲不爱自己的杀人犯,你也不能去问感觉自己被斯大林欺骗的公民。何况,你自己也不知道这是种什么感觉,因为你总觉得自己如果“当时知道”,就不会做什么什么。

    “没有人在灵魂和良知上比俄狄浦斯更无辜。然而,看清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后,他惩罚了自己。”《俄狄浦斯》之所以是个悲剧,大概是他对自己负重感的承受,对自己的惩戒。可是有多少人会被着悲剧看哭?这只是个伦理剧吗?是部英雄小说吗?不是。那为什么会有人哭呢?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他杀害的是他的父亲,他也不知道他娶的是他的母亲,甚至,他的父母对他没有尽到任何养育的责任。他完全可以无辜的面对世人,世人也会可怜他而原谅他。但是他没有。他戳瞎了自己的眼睛。他选择了惩罚。我们无法去想,他对自己的这种惩戒,是对眼前一切逃避?抑或是对自己的厌恶?

    前面我说,为什么有的观众会哭呢?大概这是件好事,因为观众在俄狄浦斯身上的良知看到了自己的反面。你并不能保证,在每件由于你的无知而犯错误的事情上都会感到负罪,都想去救赎。其实,你并不会。因为人在最开始想的总是他自己,如何逃避,何如尽快和自己撇清关系。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然而,当你看到俄狄浦斯对自己的惩戒,它让你看到了沉睡在你灵魂中的早已落满灰尘的直到现在你也不愿把它拿出来的良知。正如同一个古老的传说,你感受得到它,你深深的沉陷于中。但你终究会回到现实,而传说,是无法和你一起回到现实的。于是,灵魂原有的位置剩下的便是你的泪水。深

  • 5、 读后感大全:《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放假的时间,读了《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这本书的作者是殷健灵,内容真实自然,都是作者少女时代的切身体会和多年与无数青春期女孩做知心朋友的心得体会,透着一股深入所有女孩心田的力量。

    其中第十封信掌握自己的命运给我的感触最大。确实,命运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失败与成功的关键就是你如何把握你手中的命运。

    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克服依赖心理,学会独立、自主、自强。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被大树荫蔽的树木不易成材,被父母溺爱的孩子难以成功。依赖别人,只会使自己更加懦弱和懒惰。陶行知先生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而当今社会,一些独生子女渐渐变得自私冷酷、软弱无能,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不能够正确认识并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人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学会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司马迁身受宫刑之辱,然而他没有就此歇笔,坚持完成了长篇名着《史记》,最终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只有善于在逆境中战胜自己,幸运的火花才会引燃你的生命之火,如果一味埋怨环境,埋怨别人,结果只会消磨自己的意志,埋葬自己的前程。

    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做到成功面前不骄傲,名利面前不迷路。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后,烧宫室,杀子婴,志得意满,不可一世,最后落了个自刎乌江的下场。类似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把握生命了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命运就是如此,不让人经历苦难,是不会让人成功的。让我们对自己负责,勤奋学习,掌握好自己的命运,放飞自己的梦想。

  • 6、 优秀读后感:致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青春就是用力的奔跑,然后华丽的摔倒。

    题记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开,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年华似水,总感觉触摸不到痕迹。

    十八岁,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玉面小飞龙,还有什么是我得不到的?

    二十二岁,郑微在老魁树下,埋葬了她的安徒生和小飞龙,泪流满面。

    二十七岁,郑微笑起来:阮阮,只有你,只有你的青春不腐朽。

    一步步成长,一点点老去。我们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只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是如此。郑微是如此,陈孝正是如此。他们错过彼此,她微醺,看着他: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相信你,不可能。

    没有欢笑的青春不完整,没有眼泪的青春更是一种残缺。曾经的六大天后一起欢笑一起快乐,各奔东西的她们在青春无限的大学时光里,懂得了流泪,懂得一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给我一种感受,我会常为郑微的经历而感到心里一丝刺痛。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听陌生的歌,看陌生的风景,然后一个不经意间?,转头发现,原本费尽心思想忘记的事就这么忘了。可我们能忘记那些最强烈的快乐,却永远忘不掉那最疼痛的泪水。正如陈孝正对于郑微是月光,却冰冷如斯,给予郑微的是那些疼痛,一次撕裂换来一次一次成长。

    我最爱的人物就属林静,他是个神秘的人,令人捉摸不透。在机场,他对一个因为对了最心爱的书而哭的小男孩说:我也丢了一本我最爱的书,可我没哭,因为眼泪不能让我找回它。正如他也找不回属于他的小飞龙,这就是时间的力量,把一切变成回忆,怎么也回不去。

    从今天起,十四五岁的我们也该早些做好准备,因为青春终会逝去,而时间一去不回,趁着这个灿若桃花的年龄,去享受青春,享受青春的欢笑,享受青春的泪水。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不凋零的花/伴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我们在这个豆蔻年华里,不断地奔跑,不停地摔倒。不如就像郑微,像阮阮为青春放手搏一次,一点点在欢笑与疼痛中成长吧!

    唱一首歌纪念我终将逝去的青春,爱一个人天真的以为会是一生,唱一首歌怀念我终将逝去的爱情,有一个人总会陪着你走不会再离开。也许这就是青春爱情。思念,牵挂,期待,相见,微笑,然后流泪。

    合上《致青春》我的眼泪仍在打转,为郑微,为阮阮,为林静,为陈孝正,也为自己。

  • 7、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一)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说来很惭愧,再读《明朝那些事儿》以前,我对王阳明一点也不了解。历史课本基本没怎么提过这个名字,可能主流的高考方向是唯物论吧,心学基本没有认真去了解过。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坦然面对人生 王阳明教导弟子初学用功时,对自己的内心必须进行扫除荡涤, 使它臻于清静澄明的境界,不要让自己的心陷入声色货利等东西之中,它们来了既不欢 迎,去了也不留恋、惋惜,这样,才能以坦然的心情来对待所遇到的各种事物,才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负担,自然就会依顺自己本来的智慧去应对。其实,这是王阳明先生 在教我们一种处事的态度,那就是要以豁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不如意事 常有。但遇到不如意事时,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哭天抢地,也有人泰然处之。其实我们都知 道,最智慧的人应该是能以豁达、坦然心态面对一切的人。这种人,面对名、权、利,拥有顺应自然,失去也不悲伤,只会认为这些与自己有缘无缘而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正能形 容这类人的心态。若能做到这样,就会在人生中活得潇洒自然,怎么能不实现自己心灵的快 乐与自由呢? 四、做回最优秀自己 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天地间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 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是由于我们受自卑等心理影响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最 优秀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回最优秀的自己呢?阳明先生给出了 行动——知行合一,认识到了真正自我的优秀及智慧,那就要通过行动来显现。静下心来,细细地反省内心,自己的缺点,一项项分析,摒除。然后充分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相信你心中永远有最优秀的自己。让自己凭借信心与勇气,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智慧,怎能做不回最好的自己呢?

    致良知: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追求让自己开心舒服,但是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其实就我

  • 8、 读书心得:《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www.dhb100.com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1

    王明阳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求正道,学会“收放心”,无论事实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即学便须知有得力处。”现在社会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强,但还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甚至做事时会不择手段,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的人来引领,才能达到和谐、幸福。

    在工作中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添砖加瓦,有了目标,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间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学习致良知是为自己而学,为修养美德而学。

    “故不贵于而过,而归于改过。”在工作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隐藏自己的不足,通过问题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后改之,“责善”与人相处,要相互监督,提醒,指出他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尽心尽力体现你对他人的关心爱护。

    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就是擦亮那边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2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致良知》的优秀读书心得3

    “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

  • 9、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致良知,就是致自己的良知。我们不能拿着致良知这把尺子去度量别人、去要求别人,这样就把致良知用偏了。前段时间接触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也就是说凡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将这句话用在生活和工作中,来时刻提醒自己,抱怨一天天的减少,生活一天天地变得愉悦、轻松,对人、对事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自己品德的提升,将心中的美德一点点发掘出来、显现出来。由此学习致良知就是致幸福,致自己的幸福的同时让周围的人也感觉轻松了。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都在因为致自己的良知在一点点的改变。

    不抱怨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好。虽然自己没有去抱怨什么,但是在与人交谈聊天时,对于别人的抱怨还无能为力,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我拥有的美德还不足够去唤醒他人,这是我要努力去提高的最重要的一块。

  • 10、 读《致良知》有感范文300字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 2022-04-0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3-14

  • 2019-10-29

  • 2021-07-15

  • 2019-11-06

  • 2022-01-06

  • 2019-10-12

  • 2019-10-12

  • 2023-03-22

  • 2022-12-24

  • 2021-09-06

  • 2023-06-15

  • 2019-09-23

  • 2019-10-24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4

  • 2022-03-23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5

致良知的读后感
致良知的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致良知的读后感,致良知的读后感大全,致良知的读后感2024,更多致良知的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