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 地图 >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2024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推荐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共 2548 篇)

  • 1、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读《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悠悠千载,天地中开。东西文明,此起彼伏。古人厚古薄今,难免抱残守缺;西洋物尽天择,未免急功近利。殊不知经济为国力之本,国力孱弱不免受制于人。文化为民族之魂,文化荒疏则必然仁义充塞。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济之变迁,数十年足矣。而文化之复兴则未尝不以百年为计。尤至今日,我中华国力日益强盛。但东西文化之根脉,西学东渐之精髓则依旧乱花迷眼,莫衷一是。

    回首百年,清末民初。一班博古通今之大儒,未尝不以顿悟中华千年之大变局为己任。今人因种种变故,古风日行渐远,西学仅堪其用,反难望其项背。其中梁漱溟先生便是民国时期新儒学之一方源头活水。其于1921年,发表之《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可谓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其中不仅涉及东西文化之成因,解析东西文化之精髓。更在我国硝烟四起,国破家亡之际指出中华文明复兴之出路。今日读来,其智尤为可惊,其心尤为可敬,其情更为可叹。

    文化本十分宽泛,定义更是千差万别。而梁先生则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文化者,不过是民族生活之样法。而文化之根本则为对生活意欲之态度。纵观寰宇,世界文明可分为三方:西洋,中国与印度。西方文明以古希腊,古罗马为直接源头。其文明意欲向前,一路劈荆斩棘,可谓前向之文明。而印度文明,则对意欲视而不见,四大皆空,可谓后向之文明。而我中华文明,则调和持中,自可与各种意欲相安无事。即无须奋发向前,大汗淋漓,也不会闭目塞听,无象无形。可谓旁向之文明。

    若这三条大河各自奔流,本可一直泾渭分明,相安无事。但世界文明一经碰撞,则不免要激起一番惊涛骇浪,海雨天风。前进者,船坚炮利,自然颐指气使,指点江山。后向者,表面卑躬屈膝,内心却可继续无欲无我。倒是我中华一隅,不免夹在其中,进退维谷了。而一番痛定思痛之后,众多奋发之先行者决心打破我中华之千秋大梦。其中陈仲甫先生便直指中华文明沉沦之本因,便是少了德,赛两位先生(民主与科学)。这两位先生之重要似乎已毋需多言。而梁先生则进而一步,认为民主科学之所以出现于西方,便是因为文明形式之故。因为其意欲索取,便要科学一步一步建设。要科学的方法变更现状,打碎,分析来观察。而民主便是对权威反抗奋斗而得,也是向前要求之态度。相比而言,我中华文明万事求个和谐。和谐一说,可谓可上可下。上者,和其心。简而言之,便是仁者爱人。人人以他人为重,可以将心比心。但无奈诛心不易,慎独更难。最后世间万物不免只

  • 2、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有感

    这本书是我假期的偶遇之获,是一位名将之后的叔叔与我进行简单的交流之后所推荐。他建议我慢慢读,因为这本书的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但通过作者梁漱溟先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风趣幽默但句句真切的话语阐述了生命文化的真谛。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之广、层次之深,确实不是一般高中生乃至大学生所好的那口。但我抱着试试的态度,读了下来,收获匪浅。正像我之前读到的娱乐至死里面讲到,读书与看书是两个层次:如果仅仅是看下来,那么这本书只能成为自己日后炫耀的法宝;但如果认真去读,哪怕底蕴层次不是我如今的阅历可以领悟到的,也是一盏引路的明灯、人生路上的导师。所以这样的出发目的去读,自然别有一番收获。

    书的作者就不得不提: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大家,性格比较古怪,写书的动机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把那些自己学习领悟到的文化样法和最返璞归真的道理写下来,让后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做学问,去昭苏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才能把生机剥尽死气沉沉的中国人复活过来。

    先生直言不讳的说道:"很多同时代的百家,对东西方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的研究非常简单,用一些看似朗朗上口或是非常简单话语总结概括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而听上去是那么回事,但是经不起仔细的推敲,面对问题以一种非常静态的思维去思考,没有整体维度上的考虑。"

    面对西方文化,觉得新奇,觉得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益,就拔下人家的皮毛过来,铺在自己这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体制上,还美名其曰称为洋务运动,这不是很可笑嘛?文化的交融不是强行生搬硬套,这样的产物啥也不像:真正有意义的做法是首先要去掌握西方化的本质,那就是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而东方化又分为两种,那就是印度化和中国化。这两种文化对生活的动机也是差之千里的。如此多的问题存在于此,就需要人们先理清思路再去谈治国方针。很多人又觉得这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如何下手解决,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此:它按照严谨周密的逻辑顺序将这些复杂的本质一一分解,用解答证明题的思路将一切最本质的思想清晰明了化,真是不得不称赞其妙矣!

    说实在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兴奋,有纠结,有失落,有期望。

    如果把这本书归为典型的文科书籍的话那简直是耻辱,其中论证的思路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总结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理科所培养的嘛?文化哲学科学,它们真的是一家人。真正的文化就是每一个群体每一个民族在遇

  • 3、 《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读后感800字

    你听或者不听,它在那里,你听过或者没听过,它也还在那里。 相较于下里巴人的通俗歌曲,仿佛西方音乐已经被摆上了上层社会的文化享受中,在中国更乏关于西方音乐流派的评述。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来看,西方音乐流派正宗性源于基督教的纯正性,按照基督教的发展,将西方音乐从宗教音乐发展至实用音乐,即波普艺术。 西方中世纪可以说是古典音乐的突出时代,中世纪即西方的封建时代,这一时代的音乐代表体现在清唱剧(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清唱剧大师当数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和康塔塔以及众赞歌),清唱剧类似于独唱,康塔塔近似于中国的大合唱,而众赞歌则是前两者的综合体,与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的区别则是,表演对象的不同,西方中世纪音乐的表演对象是上帝神灵,类似于唱咏,音乐剧大多为僧侣,因此舞台设计比较简单,中国近代音乐则是有固定观众的关注,舞台设计考究,表演形式注重视觉效果。古典音乐的发展,极具代表性的格列高利圣咏中最富特征的旋律不仅长久地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而且还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的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听到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 5乐章 、圣?桑的附有管风琴和钢琴的《 c小调第三 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诸多乐曲形式,如小步舞曲、军队进行曲,以及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衍化而来的。 备受瞩目的音乐家舒伯特和贝多芬是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从基督教学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的宗教音乐。而听众对于宗教音乐的把握比较明确,因此符合受众群的需要,而使西方音乐发展至顶峰。

  • 4、 《西方婚姻史》读书笔记_西方文化读书笔记2000字

    欧洲自中世纪以来,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生活,其发展都体现了欧洲逐步摆脱教会全面控制、解放人性的趋势。本文将以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婚姻发展为切入点,着重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婚姻状况,探讨欧洲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的发展趋势。

    一、婚姻的结合

    受基督教教义中原罪观念的影响,教会对婚姻是持否定态度的。基督教的早期传统认为,贞操优于婚姻,守身如玉是一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只有绝对贞洁的处子才能得救。而婚姻是罪恶的行为,婚姻的结合是由于人类卑劣的交配本能和欲念而带来的无奈之举。结婚总比受欲火煎熬好。(圣保罗)这句名言表明了基督教对婚姻的有所保留婚姻的结合仅仅有两个作用,一是繁衍后代,二是避免通奸。

    这种传统观念与当时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控制相结合,就相应导致了各种婚姻结合条件、形式、礼仪等方面的繁杂苛刻。起初由于早期的基督教理想为保持纯洁和贞操,教会是自身置身于婚姻仪式之外的,尤其在西方。然而,随着教士的精神权威和控制影响到社会生活,人们邀请教士参加婚礼作为证人,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到后来演变为教士祝婚。但这种祝婚也仅仅存在于男女双方都保有贞操的婚姻中,对于其它被认为不纯洁的婚姻的结合教士往往拒绝祝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中世纪婚姻的结合一直在神性的影响乃至主导之下。而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婚姻自由结合、爱情等因素则不能得到当时教会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认可。

    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期则为欧洲婚姻从神性到人性的回归作了关键性的过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被广泛宣扬,随着人性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婚姻的结合原因逐渐倾向于自由爱情,且需要男女双方都自愿结合才能实现。原有的婚姻制度逐步瓦解。到了现代,婚姻结合的自由度、自主性、直接性等已经大大提高,公证结婚、恋爱结婚等成为欧洲婚姻结合的主流,神性对婚姻的主导逐渐让位于人性。

    二、婚姻生活及同居行为

    这里主要探讨的是欧洲的婚姻及性生活自中世纪以来在社会习俗与观念中的发展。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婚姻有所保留,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婚姻性关系心存疑虑,哪怕这种性关系已经通过婚姻得到认可。最经典也是最激进的是中世纪时期婚姻对多比雅三夜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多比雅三夜是指在祝福以后的三夜,绝对禁止任何性行为。这种传统习俗明显是把神性凌驾于人性之上,是对人的本能的一种压制。于是从十二、十三世纪开始,种种豁免出现,先是封建领主赎买新娘的初夜权,然后是新郎向主教赎买。最终迫于

  • 5、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一)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2020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
  • 6、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

  • 7、 [推荐]西方哲学读后感

    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西方哲学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的一部著作,是由著名文学家{作者人名}编写的。我们在写读后感之前,要保证对原文有着较深的感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科。其实,哲学(pholosophy)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 pholosophia ),意为“爱智慧者” 。只要你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并不断地进行着思辨,你就可以进入哲学这门领域。我对此深有体会。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围绕着一和多、变和不变形成了四个学派: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斯拉派、爱利亚派和元素论。各派围绕着“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各派都对世界本源提出怀疑,而又进行了思辨,从而总结出自己对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看法)。这种追寻真理的方法与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哲学史展现的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辨的精神。这种思辨的精神对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寻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进行体育运动。我不再拘泥于一种运动方式,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我、既可以锻炼、也会让我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案。而且,我会在原有的运动模式上,创造新的花样,让运动方式不再枯燥。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种客观化体现。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去创造我们的人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2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

  • 8、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所谓“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就是了解哲学家面临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和内在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思想突破,得到创新,因此我们学习哲学就应该把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所走过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从而选择或开创我们自己的路!这样当我们通过学习和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而我们的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到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呢?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

  • 9、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是每个读书人都应看的一本书,尤其是搞文史哲研究的人。但是版本也很重要。较好的有两个,一个是罗素写的,另一个就是梯利写的。他的特点不是像以前的版本,罗列各种思想、各个哲学家,而是按照思潮的渊源,逐渐地演化,读者看了以后,有一个对西方哲学清晰的系统的了解,同时增加东方人欠缺的理性和逻辑性。作者在本书的序论里说,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梯利(1865~1934),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在州立大学毕业后,曾去柏林和海德堡留学,在德国,他受到了严格的哲学思考方法的训练。回国后先后在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教授哲学与心理学,并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主席。这本书就是他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出版,立即被哲学界奉为名著。 本书原名:a history of philosophy, 虽然叫哲学史但是仅仅写了古希腊、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作家和作品,东方仅提到犹太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所以,仅算是西方哲学。书的风格客观冷静,书的内容翔实,附有通常的脚注和参考书目,供读者核实和进一步研究之用。是一部学者写的经典之作。

  • 1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篇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篇二: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篇三: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作文】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

  • 2019-09-25

  • 2023-01-29

  • 2022-04-26

  • 2023-02-01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2-04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0-14

  • 2019-09-19

  • 2019-11-06

  • 2023-05-02

  • 2022-12-22

  • 2021-09-18

  • 2019-11-23

  • 2021-11-24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14

  • 2021-11-23

  • 2021-11-23

  • 2021-11-25

  • 2019-09-20

  • 2021-11-24

  • 2019-10-20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09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2024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