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 地图 >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2024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相关栏目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热门栏目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推荐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共 2686 篇)

  • 1、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西方的智慧》

    1、辩证即西方的思辩论证,它无论在哪些方面发达起来,背后都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景子。他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发表过一些有价值的言论。

    2、教育就是让人们把注意力从纷杂的经验世界引到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架构上来,就是从形式转向存在。大学的作用不是把尽可能多的事实塞进学生的大脑,而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批判和观察的习惯,以及理解与所有问题相关的原则和标准。学习是为了训练人们理性地进行独立思考,学生不必将所学直接用于实践。这与诡辩家的目的完全相反,后者除了通晓世事处,再无其他要求。

    3、在独立思考消失的地方,独裁的恶习就会肆无忌惮地扩散开来。压制批评意见是一个严重的的问题,它要比很多人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

    4、真实世界在平衡调节中包含了对立的倾向。根据不同的量度,在对立双方冲突的背后,世界存在着一种潜在的和谐。尽管事物在不断地变化,但由于保持了适当的量度,因此仍能维持原样。不公下是因为对量度的漠视。

    5、要想拥有智慧,就必须掌握基本规律。

    6、基本物质永恒不变,而且它本身不能被进一步解释。没有任何事物能从不存在中产生,也没任何事物能够变成不存在?

    更多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范例

    《教师人文读本》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摘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做最好的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 2、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 3、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1000字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1323a与b)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

  • 4、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2000字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

  • 5、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700字

    虽然在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进行了重读,比较阅读下,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可是合卷之时,脑中仍然一片空白,对着键盘不知从何写起,难道我也达到了坐忘的境界,这种状态究竟是不知还是无知?

    我想,冯先生的这本哲学史著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它承载的是几千年来中国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讲解,让我这位哲学门外汉突然觉得:一直闻而生畏、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哲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

    冯友兰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而后又到美国学习西方哲学,所以他的这本哲学史著里会时不时将中国古人的思想见解在西方哲学中找到映射,同样也免不了采用逻辑分析方法进行阐述,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举重若轻的仅用短短的300页正文,就能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思想史非常系统的、透彻的呈现给读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提炼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对超现实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还有哲学,可以让人们不会沦陷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因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冯友兰先生认为极少关心宗教的中国人通过对哲学的极其关心,来实现对超道德价值的觉解,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中国先哲们认为单就一个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的同一,为了得到这个同一,中国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哲学家以身载道,展开了出世与入世的体验和探讨。如果真理只有一个,那么在无数探寻真理的路上,总会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表象对立,实则补充,演绎着一种力的平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寻求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当然,每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他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哲学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时候,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经济背景。身处内陆,农耕为主的中国先哲们都支持一个共同的理论物极必反,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也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农的眼界

  • 6、 西方哲学读后感

    西方哲学读后感(一)

    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2020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非常深刻的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明白了,哲学可以是一门浅显易懂、实在的学问,而不是只是学者口中的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学
  • 7、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一: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

  • 8、 [推荐]西方哲学读后感

    考虑到你的需要,栏目小编特地编辑了“西方哲学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读后感书名是文学历史上的一部著作,是由著名文学家{作者人名}编写的。我们在写读后感之前,要保证对原文有着较深的感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1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科。其实,哲学(pholosophy)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 pholosophia ),意为“爱智慧者” 。只要你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并不断地进行着思辨,你就可以进入哲学这门领域。我对此深有体会。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围绕着一和多、变和不变形成了四个学派: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斯拉派、爱利亚派和元素论。各派围绕着“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各派都对世界本源提出怀疑,而又进行了思辨,从而总结出自己对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看法)。这种追寻真理的方法与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哲学史展现的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辨的精神。这种思辨的精神对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寻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进行体育运动。我不再拘泥于一种运动方式,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我、既可以锻炼、也会让我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案。而且,我会在原有的运动模式上,创造新的花样,让运动方式不再枯燥。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种客观化体现。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去创造我们的人生。

    西方哲学读后感 篇2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

  • 9、 《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

    《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有无尽的感慨。现代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校园急功求利的学风也日益严重。试问当代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个是在纯粹地追求知识而不是为求以后的功名利禄呢?有谁能真正像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中国的一代先师孔子那样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忧的是当代许多高校存在着学术浮夸风和学术盲追风等不良的风气,缺乏脚踏实地挖掘真理,辩证地汲取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身为大学生一员的我有时也禁不住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读了《西方哲学智慧》这本书,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学习、人生,渐渐从迷惘、浮躁中走了出来,渐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学之路!

    读了《西方的哲学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学的概念并坚定了终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历史课本关于哲学的概念是“爱智慧”,我以为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实我理解错了,哲学中的“智慧”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奥秘,而“爱智慧”标志着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识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们不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而人类追求智慧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智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哲学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学无限,因此他们在追求哲学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努力着,从柏拉图的不朽论与宇宙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与物理学,卢梭,康德,黑格尔,拜伦……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文化历史阶段,极大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哲学家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纯粹为智慧知识而活的现代人,我希望自己能为国家的文化添点砖加点瓦!

    读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懂得了学哲学应该是“思想和思想的对话”。所谓“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就是了解哲学家面临的哲学问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把握他们思想的精髓和内在精神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升华,思想突破,得到创新,因此我们学习哲学就应该把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所走过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从而选择或开创我们自己的路!这样当我们通过学习和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时,他们的思想就复活了,而我们的学习就不是“单向性”的受到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对话”呢?首先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求学精神,辩证地看待哲学家们的精神,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他

  • 10、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浅议"哲学"

    ——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

    张博文

    自己近来断断续续地读着《西方哲学史》,一是因为兴趣,二是因为觉得这很有必要性。先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大家可能是受《毛概》和《马原》的影响,一听到哲学就敬而远之。我们就该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对于一门知识没有渴望,有的反倒是畏惧感和疏远感,知识应该是用来武装自己升华自己的有力武器。如果我们对所学的知识厌恶,只能说明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我们几乎无法意识到他的存在,或者说他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如果有人告诉我他一天不学《高数》就心里难受,每天不学就寝食难安心中抓狂,我想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天才。那么,对于哲学呢?我们之所以去学习哲学,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行囊中,所以多去了解一点总是没有错的。正如胡适之先生说的:哲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二分法",经常在一起聊的"三观",甚至我们津津乐道的政治问题??????这些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哲学无处不在,而这恰恰也是哲学的伟大之处:将细小的问题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结论,这很有一种平地惊雷的感觉。

    可能大家会觉得上面的太空太泛,我举例浅谈哲学和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民主问题,几乎都认为它是个好东西,我们要尽快实现民主化,可是一定是这样吗?

    民主是个好东西,可是他适合现在的我们吗?如果国家现在提出法治,我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如果国家说,现在实现全民选举,权利下放民众,我誓死反对。不是说我们不想要民主,也不是说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出来说了:中国不适合民主,就应该强权政治。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天我们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东西,庸医告诉我们你既然看不见了,那就永远也不要再看见外面的世界了。这真是无稽之谈。我们之所以反对普选反对,激进的民主改革,是因为我们知道那伟大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想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需要什么条件呢?我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戈尔和小布什竞选失败后的讲话,十分精彩。大致有这么个中心思想:国家独立于于政党之上,他鼓励他的选民们支持小布什的政策,一切为国家着想。戈尔身为一个败选的政治家,我们看不到他的遗憾和失落,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深切祝福,这种精神是国人所缺失的;阿根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和美国的经济实力是不相上

  • 2022-02-04

  • 2019-09-25

  • 2021-11-24

  • 2019-09-2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3-01-29

  • 2022-04-26

  • 2023-02-01

  • 2021-11-23

  • 2021-11-23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1-06

  • 2021-11-25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14

  • 2019-10-14

  • 2021-11-24

  • 2019-09-19

  • 2019-11-06

  • 2023-05-02

  • 2022-12-22

  • 2019-11-23

  • 2021-11-23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西方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大全(hdh765.com)西方哲学读书笔记栏目为大家提供西方哲学读书笔记、2024西方哲学读书笔记,西方哲学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读书笔记大全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