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 地图 >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11-24 来源:互联网

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经常读书的人会学会自我思考,从无序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关于读书心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动笔写呢?也许下面的“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正合你意!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1

略去金木水火土,西方哲学史浩浩汤汤从爱琴海文明摇篮——希腊说起。城邦政治高度发达,公共讨论是有识之士参与政治议题的首选方案。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了以诡辩为名的智者学派——他们声称人是万物之灵,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即任何观点都是正确的,民风一度败坏。

让学生找“最大的一株麦子”的苏格拉底出现了。据说他身材矮小,鼻头扁平,出身贫寒,但善于与各类人交谈。当他开口说话的时候,众人无不为他精妙的才学和个人魅力所倾倒,忘了他的长相。苏格拉底虽然温和谦逊,却善于用一个个批判性的追问使一个普通的观点和概念得到更正或证伪,从而使概念更加清晰。这种方法叫做“助产士”的方法。他主张要“认识自己”,宣扬美德、节俭等美德,并亲身实践。即使国王给他赐死,有朋友帮他越狱,他也说:我已经享受了一辈子的法律给我带来的保护,现在我不能自己破坏法律。

在苏格拉底之后,出身贵族的柏拉图接过了苏格拉底的衣钵。由于苏格拉底缺乏著作,两人的观点通常难以分辨,有一种观点认为柏拉图即苏格拉底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理想国》构筑了一副奇妙的学科图景。

亚里士多德是故事的下一个主人公。他被称为“全才”,涉猎各种学科。虽然他很多关于物理学科的观点在后来被证明是落后过时的,但仍不影响他成为难得地构建了一整套知识系统的哲学奇才。

越过这一时期,便是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前者宣扬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后者则与苏格拉底等大家的观点类似,整体更为形而上。值得一提的是:后者的主要人物之一是芝诺,也就是阿喀琉斯悖论(阿喀琉斯跑不过乌龟)的提出者。

时间来到中世纪,哲学开始向宗教依附,成为教会的洗脚婢。各类经院哲学不断将世界从多神论塑造为一神论。这里不再做赘述。

直到数学方法“光荣复兴”和自然科学“闪亮登场”,经院哲学终于有了强有力的反对者。作为数学家的笛卡尔持唯理主义(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知识应该由理性的知识、公认原则推导出。反之,从个人经验推导出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个人经验可以完全等同于世界真相,从其推导出的知识必定具有偏误。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考的欧几里得数学里,平面图形画得十分标准,但是用尺量是不得分的,必须用逻辑推导证明。

这个观念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似乎仅适用于数学方面的知识。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认为,承认知识是局限的,但日常生活中运用有限的知识是有裨益的。

欧陆相对的大不列颠岛兴起了经验主义,它似乎是实证的前身。在这之间的一、两百年,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关于上帝存在形式的讨论不断对立、折中(折中主义)、发展。最后,形成了现在叱咤风云的实证主义。

对于上帝,各派纷争来来回回,在多神论、一神论、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之间争夺讨论。在多神论时代,宙斯的力量是“有限的”,神也是不止一个的;一神论则稳固了上帝不可撼动的地位——有一种学派认为,上帝按他想要的样子塑造了人和世界。Father,Sonandthe HolyGhost(天父、天子、天灵)是上帝显现的三个阶段;或也有说上帝派耶稣基督为自己的化身来到人间替人类受苦难;世界万物本不存在善,是上帝定义了善。在一神论里,上帝通常是与自然分离的,独立地主宰世界。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机械论取得了一席之地。泛神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取得了自己的话语权。唯物主义的无神论尚不用赘述。自然神论倾向于认为上帝即自然、世界、宇宙的一切,他没有人的形态、意识和情感,但他创造了世间万物的规律,他便是世间万物。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是朴素的,充满着关于自然界各种元素的猜测和想象,“原子”等概念在这一时期提出;经过了之一阶段的哲学,开始向形而上发展。形而上便是研究存在之存在——为什么g的值是9。8?为什么风从高压到低压?形而上探究的问题是——宇宙间一切变化的统一规律、根本原因。然而经过这一阶段,越来越少人再愿意花时间去探究“悬而未决”的形而上问题,而转向更具实用意义的实证主义。相对于形而上,实证主义更关心“怎么做”的问题,而不关心“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在后真相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形而上的研究对传播学的参考意义。当我们指代一个物体“杯子”的时候,我们指代的不是杯子本身,而只是它的“象”。因为我们无法对这个东西全面了解。我们无法知道杯子所有拐角的弧度、所有的缺口和灰尘,我们知道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而我们只指代表象、现象,而其本质是难以完全触达的。这个悖论使得“真相”根本难以被我们所接触到。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2

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可以在原来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不过是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这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有趣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因此虚空就不是无物,因此它就不是虚空。”

诸如此类的批驳不胜枚举。罗素还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学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在和宇宙对比之下,过分地强调了人。自怀疑主义者们起,就一直在研究人们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获取新知识,而他们的先驱就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罗泰格拉。乃至于苏格拉底那过分地强调伦理的论述、柏拉图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创造的纯粹思维世界、亚里士多德将“目的”作为科学的基本观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错误。尽管他们有着绝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着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那么他们的天才便成了这些错误观点为害无穷的帮凶了。哲学若不能指导人前进,就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3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我们知道科学的一个特点是可重复性),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白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中国式思维。

罗素接着说,哲学象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启示的权威。这里传统的权威是指国家机器的强力,启示的权威则是指神学中的教条,上帝旨意之类。既然哲学和科学一样理性,那哲学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罗素认为,科学回答不了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而神学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经不象过去几个世纪那样令人信服。罗素举了好多思辨的心灵所感兴趣的问题,个人认为远不如这三个直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当然罗素的问题层次较高。象这三个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说,神学家的答案已经失去光辉。而哲学恰好来钻研这类业务。可能有人要问,那进化论又是什么?个人认为进化是白鱼黑眼上的一点,我在上面提到,科学的一个特点是重复性,到目前为止,碳水化合物还不能合成出灵性,简单地说是细胞,也就是说进化的源头还没找到。

我们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么无聊的问题上,罗素认为一是历史责任,二是面临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几亿个恒星,而我们人类只是一颗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们是无助的,还是宿命的?面对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罗素说:“在显明的希望与恐惧之前而不能确定,是会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没有令人慰藉的神话故事的陪伴下,我们仍然希望活下去的话,我们必须忍受这种不确定性。”罗素认为忘却问题以及声称已经找到了确凿答案都是无益的,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们会对许多重要的东西麻木不仁;而神学的武断,说我们对无知而具有知识,则会产生对宇宙的狂傲感。个人觉得无神论的狂傲是无知,神学家的狂傲则是误知。

我们再回到罗素这篇绪论的开头,来谈谈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与伦理,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就科学这个词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同时存在,这是一个问题,但也确实如此。心灵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挥,只有你的心灵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还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烙印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4

罗素这本书很久以前就有老师推荐过,由于听到很多评论说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解释并不很忠实于原意,而且我记得还有人说过罗素根本就不懂形而上学,所以一直没敢看,怕被他的先入为主影响太深。后来由于专业课要讲这本书,老师做了要求,我就看了这本被称为经典的著作。

看完之后,我觉得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这本书比我事先想象的更令我满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很幽默,说的夸张点,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这也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了。

首先,论述清晰,这一点可能和罗素搞逻辑的事实有关。这也许是很多人认为罗素不懂形而上学的原因,因为他总是力图把其他哲学家(尤其是欧陆哲学家)的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丢掉很多细腻精微的意思。但是如果这是一种错误,我喜欢这种错误。这一点也保证了这本哲学史是一本很安全健康的书,也许我浅薄了一点,但是它不会把我引向对我来说很危险的冥想之中:一切是那么的清晰明了,即使不清晰明了的东西也会清晰明了的承认这一点。

论题的广博,崇尚理性,具有常识感,在政治上和伦理上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这些都是令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毫无疑问,这本书让我接受罗素自己而不是他所论述的哲学家的哲学,但我认为,这也是任何一本由个人撰写的哲学史不可避免的问题。而罗素的哲学是很能帮助人的,并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着正常智慧的现代人。

另外,罗素从时代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对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也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为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都占有一席地位。

论述西方哲学史的名著有许多,各有其优点。相比之下,我认为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优势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当然了这本书应该说还是有偏颇的,比如,尼采这一章(尼采是我唯一看过原着的人),他没有提到《悲剧的诞生》中的酒神精神之类美学见解。而这一点是尼采的思想中也很有影响的部分。最明显的是,由于哲学立场不同,罗素对思辨哲学抱有偏见和轻视态度,他也就不可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和评价德国的思辨哲学,尤其在对黑格尔的哲学上更是如此。我推想他对其他哲学家的论述也是可能有偏颇的。

但是罗素毕竟是人,所以也不用苛求他写出一本绝对完美绝对忠实的书。就我而言,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感觉就像来到了一个新大陆:原来话可以说的这么清楚!很幸运在启蒙时能看到这本书。

总体说来,罗素的这本书使得我相信哲学是很实在的一门学问,而不是我以前出于无知所认为的纯粹是书呆子的梦呓。也许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5

前段时间,通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此书名为哲学,但西方所谓哲学乃为科学之科学,统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将此书视为欧洲文明发展简史亦不为过。通读犹如囫囵吞枣,却也得出了些心得,现依据阅读时的随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脉络清晰而以。本文相当枯燥,请选择性阅读。

按照欧洲历史学派对古代社会的划分观点,将近代之前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者分界线是公元476年欧洲奴隶制社会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与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光辉照耀整个欧洲。也就是说分成这么几个阶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时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时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世纪,1500年之后又划分为近代、现代等。

对照中国历史年表,发现东、西两个当时几乎决裂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之间竟有如此巧合。(此处所说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统欧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晋朝灭亡,至此中国文化最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束。

公元十四世纪,明王朝建立,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元代统治之后,传统学术界遭到毁灭性打击,继而进入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上古时期,中国和欧洲的文明犹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发展状态。

中国传统汉文化思想体系得到建立和确认,形成了以儒、道、墨、法为主,尤其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此种体系绵延至今,之后数千年,中国再没建立新的完整思想体系,只是对先秦思想体系得承袭、融和、分支和发展。史学上的极端观点认为,秦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思想家了,而晋以后连真正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找到了。

西方社会将古希腊称为经典时代。那时期建立起来的哲学、科学体系被称为经典哲学、经典数学等。丢番图创建了代数学,欧几里德著有《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穷举和趋近概念是微积分的原始思想。经典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结束了“前苏格拉底”时代哲学家单一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体系,从此,哲学将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开始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重要社会学科的研究。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编辑推荐

读书心得模板:《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www.dhb100.com/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2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3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散步的时间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确立他的哲学思想。(fsir)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七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5

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之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同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判断,并且大胆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新天文学的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许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提出了惯性定律。但是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终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进步,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出现,对近代哲学体系的创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称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三座丰碑。他们很好的继承前辈的理论,并发扬光大。

与很多朋友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且晦涩难懂,考验个人意志,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完整读完这本书的人就有很多收获。对于哲学,我是非常感兴趣的,它能让你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感悟

读书心得模板:《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1

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

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可是会有意外收获。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2

发觉“思路行者”这名字没取好,在这个领域,行走的姿势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飞者”“思海游者”,不仅视觉效果会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着实到“思海”里去“畅游”了一番,粗粗浏览了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于1945年出版,罗素先生很长寿,晚年主要靠这书养老。我以跟看小说差不多的速度来看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每天看4万字左右,实在有些亵渎神明,好在罗素先生是无神论者。

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以前可谓一无所知。自己的兴趣好像还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无论是作为参照物还是更为宏大的背景,必须有些起码的常识,至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总得能说出点ABC吧。凭我的学识和智商,实在看不了这书,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论,不要说理论体系没看懂,硬是一句话也没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并没写读后感的&0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纪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让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觉得人类能从中世纪的丑陋中走出来多少有些侥幸。

在我印象中,德国是世界上专门生产思想的地方。看了书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国是思想十分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的时候德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国教育。难怪于坚在一首诗里会说:晚上10点,康德上床睡觉,当他睡着的时候,整个德国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1770—1831)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可罗素显然不这么认为。对康德,他还算尊重,“一般人都认为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最伟大的,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敌”。康德强调“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方面的立场上,两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对黑格尔就完全不同,在他看来,黑格尔作为民族主义者,把国家主义推到了极端,把国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他十分强调个人对国家的服从,在国与国之间,他认为战争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这自然就与因“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罗素先生看来,如果承认了这样一个学说,“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看了这本书后,终于搞清楚原来培根确实不是什么坏人,他作为法官虽然收了钱,但是那个时代的法官都收钱,只要没有因为收钱而影响判决的就是好法官。莱布尼兹这么伟大的人物,却是个小气鬼,请帖发给他,他从来不包红包,只是送新人几句格言,再加上一句玩笑的荤话。而人品最高尚、知行合一的是荷兰的斯宾诺莎,为人温和有礼,对钱财十分淡漠,看看他的眼睛,就能感觉到他该有一颗多么纯净的内心。一直对威廉三世去当英国国王一事有些耿耿于怀,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竟然请小国荷兰的国王去当国王,现在才知道,原来当时荷兰才是最开明的国家,当时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的精英都爱到荷兰避难,威廉三世到英国后,也对英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崇拜卢梭,觉得他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性人物。而按罗素的说法,他只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头号人物,着力于以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蚯蚓有益却难看,因此受到冷落,老虎有害但好看,因此受到赞美。如果真是这样,又有多少经过沧桑的中年人还会喜欢卢梭呢?

至于我本人,最喜欢的竟然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在古希腊无比灿烂的文明结束后,历史突然失去了宏大叙事和勃勃生气,进入了一个只适宜追求个人感官快乐的相对沉闷期。对于这个时期,罗素是这样说的:哲学不再是引导着少数一些大无畏的真理追求者们前进的火炬,它毋宁是跟随着生存斗争的后面在收拾病弱与伤残的一辆救护车。我喜欢“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生活下去”的狄奥根尼,他住在一个大瓮里,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当国王去看他,问他要什么赏赐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那时的犬儒与现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别。斯多葛主义的主张,能看懂一点,可总是记不住,因为同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是我的最爱。这个学派对生活的追求十分简单,伊壁鸠鲁平时只靠面包度日,节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们最大的追求是宁静和没有恐惧的生活,平时很少外出,谨慎节制,崇尚友谊,主张快乐就是善。

对于我来说,如果人生有足够多的快乐,说什么也是够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这个地方,心情宁静和快乐的时候还得再去翻一翻。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3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4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5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最近看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科普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

读书心得范文:《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是一本经典的世界名著,我读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经典之处。哲学,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十分枯燥的,读罗素的书我感觉是相对浅显易懂了,虽然许多地方我还是需要逐字逐句慢慢理解。罗素对于哲学是理性的,他对哲学的论述总是力求清晰,他试图将原本深奥难缠的东西讲的更明白一点,在这样的意图下,难免会有一些对精华的学问的偏颇或是遗漏,但是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哲学的人来说却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不会将我引入一个庞大难懂的圈子中去,或使我进入无止境的思考,或使我就此对哲学失去兴趣。罗素的哲学无意识很能帮助人的,若是能用心体会其中,相信一定能使自身的境界提高。

罗素的哲学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这与许多哲学史是有所不同的,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方面的成就作文选择标准,而是更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他不是单纯的将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是哲学问题的发展。罗素说:哲学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独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罗素在这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2

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两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

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3

我读完这本书得感觉,正如培根所说的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从很多哲人深刻的思想以及每个人的自身看,哲学是世界上最深奥的东西,他与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自成一派,深邃而令人思考,回味却无法触及真谛。哲学真的是世界最美妙的东西,但是但凡有所诚者,必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人物了,他们真的是人类思想的指引者。

作者波特兰·罗素,真的是如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颁奖词所说的那样,“他是能够把一般性的哲学思想成功的介绍给人们,他这样做,是对哲学家始终保持兴趣的最成功的范例。”

这本书所散发出的美感,超出了我看其他任何书给我的感觉,虽然有的东西晦涩难懂,却也让我爱不释手。

希望大家也能涉猎广泛,多多读书。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4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大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目的所在吧。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大的收获了,正如老师所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方法的练习与毅力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在前两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时间里,十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自己也喜欢思考,包括人生、科学、自然规律等等。所以我把这本书比喻成了一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人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方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一些精彩之处,谈一下我的拙劣见解。

1、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人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一样诉之与理性,而不是像神学一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哲学史就是哲学本身,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而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身,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角度而言,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同时也用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生活过程,从个人的出生地、出生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人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学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纵向的时间轴上,分别在每卷中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特殊介绍了对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对于重要的人进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笔墨。同时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历史环境,这是人类发展的思想结晶,这些思想既包含了历史继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时代其他化背景的社会的影响,思想化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从微观角度而言,相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相同的生产力会产生相同的社会体制、思想、经济、政治。但会形成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同一派别的哲学家也会有不同的思想内容,并且同一个哲学家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与自己相矛盾的哲学观点,这就需要微观分析了。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对哲学家个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视对哲学家的个人生活方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纳入到哲学史研究中,在叙述康德那一中,叙述康德的个人趣事,康德有一个十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他的邻居习惯了根据他出散步的时间对表,但是有一天他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而打乱了他的时间表。对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谁对他影响最大确立他的哲学思想。(fsir)这其中也夹杂着罗素的个人见解,比如:《英国百科全书》上说:"因为他从没结婚,他把热心向学的青年时代的习气保持到了老年。"罗素说:"我倒真想知道这个条目的笔者是单身呢,还是已婚的人。"

哲学史其实就是哲学家的历史,是从古到今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家的思想结晶的历史,有的哲学家在时间上是重叠的,所以他们相互会相互影响、相互攻击、相互抵制、最后独立出自己派别。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同样以学派或是人物为主要节,中间穿插着时代背景,如《西方哲学史》(下卷)一书中在第四叙述完埃拉斯摩和莫尔之后,他插入了第五关于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第六科学的兴盛,科学的兴盛带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七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泉。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迷。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必须要了解它的哲学,个体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的哲学,反过他的哲学又决定着个体的生活环境。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入门级哲学教科书,书中介绍各个时期的哲学大家,不仅对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绍,还引申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仅介绍历史上不同时期哲学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细致叙述,同时针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评判。他的这部哲学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更好的理解哲学家的观点和当时时代的精华。

通过学习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比较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西方的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对于构建哲学整体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益颇丰。哲学应当用哲学思维去学习,试着用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用辩证法的思想看待这个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中确定生活。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5

文艺复兴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宗教改革也并不能突破神学的藩篱。在哲学层面上,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仍然处在精神蒙昧的暗夜之中,是科学的启明星为其拉开了黎明的大幕,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到莱布尼茨,不同领域,他们在推动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罗素的这部《西方哲学史》带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哲学发展的那几百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今天我就来浅谈一下科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天文与物理为科学奠基,对中世纪哲学观的冲击,始于天文学的领域。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的可能性假设而被教会烧死,他最伟大之处,可能正在于不以权威教条和直观感觉,而以事实依据做判断,并且大胆提出假设的精神,这也正是科学的精神所在。新天文学的冲击是必然的,西方涌现出了许多的天文学家,泰寇·布剌、布拉赫、开普勒、伽利略等,他们有的支持旧天文学,有的支持新天文,其中伽利略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开普勒的一些推论假设。他在力学上的成就最大,提出了惯性定律。但是异端思想的泛滥当然让天主教会倍感威胁,于是伽利略一再受到宗教审判,并被迫表示了悔改。在那个年代,科学之路可谓荆棘重生,险象重生,科学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科研。终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在英国的牛顿取得了最后的成功。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了行星理论中所有事实。

这四位科学的先驱,将十七世纪的欧洲引向了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的昌明刺激了哲学的进步,十七世纪的哲学仍然带着神学的桎梏,同样需要开拓者们披荆斩棘,为我们开辟道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大家耳熟能详,他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强调信仰的胜利,对哥白尼和开普勒的学说嗤之以鼻,对正在发生的科学事件也一无所知。托马斯·霍布斯则在政治哲学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主张极端的王政政见,在《利维坦》和《公民论》中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都希望自身自由,又希望能控制他人。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出现,对近代哲学体系的创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被称为西方近代哲学的三座丰碑。他们很好的继承前辈的理论,并发扬光大。

与很多朋友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一样,让人感觉枯燥且晦涩难懂,考验个人意志,单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完整读完这本书的人就有很多收获。对于哲学,我是非常感兴趣的,它能让你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本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读书心得模板: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s://m.dhb100.com/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1

今天读西方哲学史,惊叹东西方哲学的相同,是偶然还是自然安排,还是演化的奇妙之处。

荷马史诗,和中国古诗,差不多生发于同个时代,还是中国文字的优美,境界。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喜欢写诗,为什么,抒发情感。

时代文明的发展,差不多是在同个起跑线,全球多个文明一起发展,竞争,当然当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个地方有一样的文明,都在寻找一样的问题,写一样感人的诗,记录当时的情景。

泰勒斯,说万物是由水做成的,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你看水的形态,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结冰,蒸发,云,遇到冷空气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动物等都需要水,说明古人观察细微,总结经验,得到这个水是万物之源,中国也有上善若水之说。只是没有追问水之终极。还有说火是万物之源,火的形态,火的重要性,物质燃烧之后的灰烬,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是物质太单一了。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都是数,开创了数学,几何,科学之根基,有一个只能显示于理智而不能显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1+1=2三角形,这种只在我们思想理性里的数,也发展了演绎法,逻辑推理。如果没有数,估计就没有了后来的科学。

土气火水

恩培多克勒,确定世界是有土气火水这四种元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平衡,中国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说,他已经发现了空气的存在,他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证明这一点是由于观察到一个瓶子或者任何类似的器皿倒着放进水里的时候,水就不会进入瓶子里面去。

希腊雅典是个哲学的土壤,奴隶制和商业的发达,给这些哲学家,不用去耕种,就能过很好的生活,他们有充沛精力时间找寻神学的根本,万物的本源,我们看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到底有没有来世,如果有,怎么证明,看似很傻的问题,吃饱了没有事情做。可是会有意外收获。可能是我们现在说的生物学思维,自然生长。

商业的发达,也带来了财富,包容,更多的思想,汇总,有好的问题,解决办法,想法更条理,也更天马行空。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2

发觉“思路行者”这名字没取好,在这个领域,行走的姿势看上去就有些古怪,如果叫“思空飞者”“思海游者”,不仅视觉效果会好得多,境界之高下更是“昭然若揭”。

最近就着实到“思海”里去“畅游”了一番,粗粗浏览了大哲学家罗素(1872—1970)的《西方哲学史》。这部书于1945年出版,罗素先生很长寿,晚年主要靠这书养老。我以跟看小说差不多的速度来看这部60多万字的巨著,每天看4万字左右,实在有些亵渎神明,好在罗素先生是无神论者。

对于西方思想的发展史,以前可谓一无所知。自己的兴趣好像还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但是西方文明无论是作为参照物还是更为宏大的背景,必须有些起码的常识,至少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如何进化出来的,总得能说出点ABC吧。凭我的学识和智商,实在看不了这书,比如柏格森(1859—1941)的理论,不要说理论体系没看懂,硬是一句话也没看懂,“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等,搞得我完全是云里雾里。

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看得这么快,反正看不懂,反正看过了。并没写读后感的&00多年;第一次知道,中世纪的西方竟然腐朽黑暗到了如此地步,让我看了都心有余悸,以致于觉得人类能从中世纪的丑陋中走出来多少有些侥幸。

在我印象中,德国是世界上专门生产思想的地方。看了书后才知道,在康德(1724—1804)之前,德国是思想十分贫瘠的土地,历史上少见的通才、“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兹(1646—1716)出生的时候德国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他受的也主要是法国教育。难怪于坚在一首诗里会说:晚上10点,康德上床睡觉,当他睡着的时候,整个德国停止了思考。

以前一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1770—1831)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可罗素显然不这么认为。对康德,他还算尊重,“一般人都认为康德是近代哲学家中最伟大的,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敌”。康德强调“人人本身就是目的”,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方面的立场上,两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对黑格尔就完全不同,在他看来,黑格尔作为民族主义者,把国家主义推到了极端,把国家看成了目的本身,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他十分强调个人对国家的服从,在国与国之间,他认为战争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是一件好事情。这自然就与因“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水火不容。在罗素先生看来,如果承认了这样一个学说,“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看了这本书后,终于搞清楚原来培根确实不是什么坏人,他作为法官虽然收了钱,但是那个时代的法官都收钱,只要没有因为收钱而影响判决的就是好法官。莱布尼兹这么伟大的人物,却是个小气鬼,请帖发给他,他从来不包红包,只是送新人几句格言,再加上一句玩笑的荤话。而人品最高尚、知行合一的是荷兰的斯宾诺莎,为人温和有礼,对钱财十分淡漠,看看他的眼睛,就能感觉到他该有一颗多么纯净的内心。一直对威廉三世去当英国国王一事有些耿耿于怀,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竟然请小国荷兰的国王去当国王,现在才知道,原来当时荷兰才是最开明的国家,当时受到宗教和政治迫害的精英都爱到荷兰避难,威廉三世到英国后,也对英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崇拜卢梭,觉得他是奠定西方文明的基石性人物。而按罗素的说法,他只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头号人物,着力于以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蚯蚓有益却难看,因此受到冷落,老虎有害但好看,因此受到赞美。如果真是这样,又有多少经过沧桑的中年人还会喜欢卢梭呢?

至于我本人,最喜欢的竟然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在古希腊无比灿烂的文明结束后,历史突然失去了宏大叙事和勃勃生气,进入了一个只适宜追求个人感官快乐的相对沉闷期。对于这个时期,罗素是这样说的:哲学不再是引导着少数一些大无畏的真理追求者们前进的火炬,它毋宁是跟随着生存斗争的后面在收拾病弱与伤残的一辆救护车。我喜欢“决心像一条狗一样生活下去”的狄奥根尼,他住在一个大瓮里,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当国王去看他,问他要什么赏赐的时候,他的回答是“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那时的犬儒与现在遍地的犬儒真是有云泥之别。斯多葛主义的主张,能看懂一点,可总是记不住,因为同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是我的最爱。这个学派对生活的追求十分简单,伊壁鸠鲁平时只靠面包度日,节假日才吃一些奶酪,他们最大的追求是宁静和没有恐惧的生活,平时很少外出,谨慎节制,崇尚友谊,主张快乐就是善。

对于我来说,如果人生有足够多的快乐,说什么也是够了。所以其他地方就算了,这个地方,心情宁静和快乐的时候还得再去翻一翻。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3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4

今天是开始学《西方哲学史》的第一天,虽然只翻了两小节,但却学到了很多,就这两小节就已是满纸乾坤,想想这罗素也是厉害,能写出这样系统的书。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觉是会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原来,公元前6世纪希腊崛起了,开始出现哲学,给周边的文明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知道了原来埃及的神学和巴比伦的神学是不一样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轮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黩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关注幸福。不仅于此,古巴比伦的科学成就也是巨大的,连我们今天一直延续的一天24小时,一周360度,都是他们提出来的,那时的哲学同科学是紧密联系的。

古希腊极盛一时的迈锡尼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属于青铜时代晚期,继承了来之爱琴海地区的来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文明孕育出了第一个产儿,学成荷马史诗的盲人诗人荷马,而同时期的东方地区也诞生出孔子、佛陀琐罗亚斯特等。世界的发展,不管哪个地区,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个轴心线上发展的。

奥尔弗斯叫的诞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诞生,形象了人们生活,使得哲学观念深入生活当中。

读完到这些有趣的事件,让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真的为之倾倒。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5

《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前部分我有认真的阅读,确实不错!买了本盗版的书籍,影响了阅读的心情,后期的阅读是通过天涯读书完成的。作者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罗素的烙印。就结构而言,主要以那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为线索,脉络不是很清晰,阅读的过程需要极强的注意力才能够很好的吸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没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言的。读完之后对战争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乱方可大治。对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国,在古代未曾经历真正的外邦的征战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给大家摘录几段我认为精彩的地方:

1、当我们问到一件事“为什么”的时候,我们指的可以是下列两种事情中的一种,我们可以指:“这一事件是为着什么目的而服务的?”或者我们也可以指:“是怎样的事前情况造成了这一事件的?”对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目的论的解释,或者说是用最终因来解释的;对于后一问题的答案就是一种机械论的解释。

2、有两件事必须牢记:即,一个人的见解与理论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这个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时,大概也并没有人在任何一个题目上达到过完全的最后的真理。当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来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努力去证明这种观点多少总是真的,而是应该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这种运用历史的与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开扩我们的思想领域;而同时又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自己所为之而欢欣鼓舞的许多偏见,对于心灵品质不同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义观点所以打动人心的理由,隐伏在人性和人类环境的极深处。出于自利,人类变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独;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来补充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的利益而割弃现在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烦腻,所以炽情一激发起来,社会行为上的种种谨慎约束便难于忍受了。在这种时刻,推开那些约束的人由于内心的冲突息止而获得新的元气和权能感;虽然他们到末了也许会遭遇大不幸,当时却享受到一种登仙般的飞扬感,这种感受伟大的神秘主义者是知道的,然而仅仅有平凡德性的人却永远不能体验。于是他们天性中的孤独部分再度自现,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这自现必定披上神话外衣。神秘主义者与神合为一体,在冥想造物主时感觉自己免除了对同俦的义务。罗素的哲学史更像是写给自己的读后感。观点十分可观,同时并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厌恶,例如对斯宾诺莎的推崇和对尼采(尼采的章节十分精彩诙谐,强力推荐)的蔑视。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在于接受了对他人思想观点的一种客观评判的阅读方法。

我不敢自诩为知识丰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来也深深地为这种矛盾所痛苦。知识和理性告诉我上帝不会存在,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之树。而作为一个人,一种有内心丰富生活的感性动物,我却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来慰藉心灵,而这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树。怎么办?也许哲学家们能告诉我答案,最近看这本商务印书馆出的哲学科普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很多,此后我会慢慢把这些认识与大家共享。总之,看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们的知识和教诲,去指引我们心灵前进的方向,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这个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期中。

2024《西方哲学史》的读书心得个人体会

读书心得模板:《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红与黑》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是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书,值得青少年们去阅读。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1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司汤达又译为斯丹达尔,原名玛利亨利贝尔,自1830年7月革命后就一直在政府供职。他生前默默无名,在文坛上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让世界上最著名的的文学家、批判家都很感兴趣的作品。可以说,斯丹达尔完全是凭借这本书便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几乎和巴尔扎克比肩的位置。

《红与黑》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主要就是描述了于连索海尔这个人,以他和两个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最终的结局是他的两次爱情都破灭了,他自己也死了。

看完第一遍感觉有些糊涂,架不住好奇心,多次阅读之后终于有所了解。于连是独自一人在与整个社会环境冲突,加上他那巨大的野心,最终导致了他的厄运。我个人认为于连是有点变态的,因为在第一次爱情的时候,他完全是一种下层人对上层人的报复心态。他因为看不惯市长的傲慢就想去占有市长的妻子来报复,他成功了。

读得多了之后,我才发现于连这个人的性格太特别了。他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他正直善良,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阶层。从他的所作所为中,我读出了野心,以及他心中那股不甘低人一等的强烈欲望。

然而我最推崇的还是这部书的心理描写。不得不说,斯丹达尔的心理描写真的很有特点,在作品中,人物心理的挣扎、矛盾、扭曲、斗争……每种变化都真实细腻、深挚动人,有着独具匠心的刻画,充满了逻辑和理性。尤其是在描写于连和两个女主人公的爱情时,那心理微妙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分析的相当的精致、独到。也怪不得丹纳都说斯丹达尔是这个时代和任何时代最伟大的心理作家。他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

这部书反映了法国下层青年的想法和处境,于连就是一个这样的体现,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他,但肯定都会被他吸引。

这的确是本好书。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2

在断断续续历经两周的阅读时间里,我好不容易读完了它——《红与黑》。

其实这本书,在早年间就读过几次,但由于各种缘由,都没有读完整,以致对此书只知其是一部名著外,对其被称为名著的意义没有一个真正的理解这是一本很久远的书了,《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写出这么一曲折故事的才人是已逝世很久的司汤达,他生于法国,我非常敬佩他能写出如此长的小说。我看的这本书是缩版,把几十万的字缩到了几万字而已。但是书中的故事却依然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描写主人公于连在“红”与“黑”的道路选择上进行了痛苦的挣扎,但其中终极目的,都是想无所不用其极地跻身于上流社会。 于

连。索莱尔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做出很多评判——有的说他是个小私有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有的说他是一个野心家的毁灭;还有的说他是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我认为书中的2个亮点深深吸引住了我,首先是于连在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选择上,是选择做一名声显赫的红衣主教,还是做一个像拿破仑那样有胆有识的大将军,产生了思想上的激烈斗争冲突,使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其次就是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斗中所遇到的两次至诚至真的爱情,这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致我看到如此忠贞不渝的爱情,几次为之热泪盈眶,也许是因为它太可贵了!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这本书表现得不仅仅是于连的一生坎坷,更告诉我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3

他满怀热血,一心怀念拿破仑时代凭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理想社会;他才华横溢,是驰骋在上流社会里的一个木匠的儿子;他野心勃勃,并把它埋藏在病态的外表下。他是于连——《红与黑》的主人公,一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深深吸引着我的人。

他一生曲折,为了适应时代,违心的研究《圣经》,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的滚瓜烂熟,他高傲、包含着不甘,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他和德·雷纳尔发生了暧昧关系,不可否认其中包含着某些真挚的感情,但却更像是一种报复心理,当他占有德·雷纳尔,德·雷纳尔求他爱她时他说:“看呀!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或许之后他包藏祸心的与玛蒂尔恋爱,证实了,他已经将爱情当做工具,成了彻底的野心家。

为了向上爬,他伤害了很多人,然而却每每在之后忏悔,他蔑视贵族阶级的庸俗,怯懦,却又羡慕地位和财富,他憎恶大资产阶级的惟利是图和虚伪,却又不得不穿上教会的黑袍。通过于连以各种行为作出的报复和反抗,作者向我们揭露了一个动乱,扭曲的社会。同时也预言了它最终的灭亡。

在他向德·瑞那夫人开枪之后,于连便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在狱中的思考,以及自杀式的发言尤其吸引着我。他很虔诚地忏悔自己的伪善:“只剩下很少的日子,竟忘了生活和爱情。”同时他明白了,生死和永恒,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一个蜉游在烈日当空的夏季里,早上9点钟出生,晚上5点钟死去,它怎么能了解黑夜这个字的意义呢?再让它延长5个钟头的生命,它就会看见而且了解什么是黑夜了。”

命运之轮不断转动,于连留在殷红与浓黑的挽歌中,我只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红与黑》里对社会深沉的批判,我只知道,再黑暗的社会,终会随风而逝,只是于连却长存我心,吸引着我,他狂,桀骜不驯,他痴,至死不渝。在斑驳着阳光的血迹里,他的一生像就是迤逦的风景。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4

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在那个时代,是属于下层阶级的,为此,他受到当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轻视和侮辱,他痛恨所有贵族和资产阶级,但是他又不满他自己所属的阶层,而是不惜一切代价要往上爬。为此,他做了许多违心的事,比如说仔噶、、为了刚开始为了讨得教父的欢心,而把两部经书背诵下来,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

他从来没有在他家人那里得到过家人的温暖,由于长得瘦弱,干不了重活,他便被父亲和哥哥们嫌弃,拳打脚踢更是常有的事。譬如刚出场的时候,他便因为没有在干活而被父亲打骂,在于连顺利在市长德。瑞纳大人那里得到优厚的俸禄,穿着得体时,他的哥哥却嫉妒交加,痛打他一顿,全然没有骨肉之情。这也是于连多疑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再来说说他和德瑞纳夫人之间的情感。于连是多疑的,他把别人一切的活动都当成有目的性的,甚至连市长大人的孩子对他的敬爱也被当成了一种侮辱性的行为。同时,他又是极其敏感的,别人的一句玩笑,甚至只言片语也会让他内心泛起惊涛大浪,“名门子弟,教养有素”这几个字眼也能让他不痛快好一阵子,只因为自己不是名门之后。正因为这种性格,他对可以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对得瑞纳夫人抱着很强的目的性的,因为市长大人对他的蔑视,所以才会借助市长夫人来达到报复市长的目的。当市长夫人握住他的手时他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在市长大人面前,当他知道市长夫人喜欢上他时,他内心不是激动,而是欢喜,他觉得一个贵族妇人喜欢上他这个出身卑微的小子,这是使他非常兴奋的。甚至在薇拉夫人和德瑞娜妇人之间,他还做了一个选择,衡量的标准居然是薇拉夫人一开始看见他的时候就是穿着得体的模样,而德瑞娜则看见了他羞涩手拿旧羊布衫的穷酸样——当然,这一切都是他自己臆想出来的,因为的瑞纳夫人并没有介意他的阶级。

他将名利看重于一切,他精通拉丁语,能够背诵出经书,得到许多人的赞颂。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5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主人公于连·索莱尔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一种情绪和姿态:他家境贫穷,地位低贱,却又不甘于这种命运:他抵抗蔑视的眼光,但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又怀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毁于无情的社会。他的一切经历,甚至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他的不断地思考、观察、自励和忍受,终于迎来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终毁于一旦。

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出人意料。每个人似乎也都能从于连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是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伎俩中沉沦。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为一无所有,我们可以不顾一切。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其中有句话我仍记忆深刻: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红与黑》读书心得个人感慨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心得:《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个人感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心得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